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经济预测报告的特点【3篇】

经济预测报告的特点【3篇】

发布时间: 2021-10-26 22:44:36

特点,汉语词汇,拼音tè diǎn,意思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经济预测报告的特点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经济预测报告的特点3篇

第1篇: 经济预测报告的特点

市场预测报告范文 王晓瑞

一、范文结构

1、标题。一般由预测的范围、时限、对象加文种。

2、正文,开头可写一个“前言“,简要介绍预测时间、对象、范围、目的和结果;主体包括现状、预测和建议三部分。

二、范文内容

20xx年平安快餐店市场预测报告

前言:

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校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人均生活空间日益降低、传统的大学生食堂已不能满足大学生餐饮需要。快餐行业在学校周边迅速发展壮大,为了了解我们学校周边平安快餐店的发展状况,特此做一份平安快餐店20xx年市场预测报告。

一、现状:

(一) 平安快餐店环境分析

1. 地理环境:平安快餐店处于**美食城内,距离**大学100米左右。**大学有将近一万名学生,且附近居民区集中。

2. 店面环境:店面规模小,消费场所局限,无宽敞的地方让消费者在店面进餐,装修简单,但店面干净整洁。店面两旁分别是快餐店,店面对面是砂锅饭店面。附近还有不少快餐店和面食店,客源量很多,这大大增加了平安快餐店的消费额。

3. 竞争环境:平安快餐店周边有很多快餐店和面食店,竞争非常激烈。其中桂林砂锅饭、波记烧卤饭、广香源烧卤饭、佳和快餐、好又快快餐等是最大的竞争者,其余的快餐店对其影响较小。

(二) 平安快餐店的商圈

1. 因平安快餐店附近是**大学,消费者以学生为主,消费金额不高,属于文教区商圈。

2. 以平安快餐店为中心,距离平安快餐店50米为半径画圆,它的周围是**大学及居民住宅区,所以人流量大。但在这个商圈中,也有几家竞争者。如:桂林砂锅饭、波记烧卤饭、广香源烧卤饭、佳和快餐、好又快快餐等是最大的竞争者。

(三) 平安快餐店的经营范围:只经营快餐和砂锅饭

(四) 价格和规格:平安快餐店快餐每份价格主要在6——8元之间浮动。与其他快餐店对比,它的价格相对较合理。学生普遍能接受这样的价格。

(五) 促销策略:无

(六) 平安快餐店内基本信息:一个门面、十来张桌子、一个厨房、两个卖饭窗口、7——8个工作人员。

二、预测

1. 随着我校的大规模扩招,我校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而且连年扩张使得这一

数量继续增加。随着大学生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我校周边市场潜在的爆发力

日益增强,因此我校周边的饮食业是有一定的潜力的。

2. 高校人流量越来越集中。

3. 饮食业发展呈稳健增长的趋势。

4.平安快餐店周边可能会有更多快餐店和面食店开张,也有可能会有比它更强的竞争对手出现,竞争将会更激烈。

5.市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消费群体不能接受不断上涨的价格。

三、 建议:

1. 针对不同的季节,推出与本季节相应的产品;

2. 偶尔做一些吸引顾客的活动;

3. 保证原材料来源的可靠性,保证质量;

4. 做相应的宣传,给顾客留下更好的印象,特别是公益性的宣传;

5. 卫生要清洁点;

6. 门面装修好一点,给顾客营造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

7. 偶尔开出一些优惠价格;

8. 送外卖;

9. 把门面扩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座位;

四、结尾:

每一家快餐店,都有自己的经营目标,都希望把自己的店面经营得更好,随着我校的大规模扩招,我校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为我们学校周边平安快餐店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希望平安快餐店能够提供更适合我们学生的快餐,把食品质量提到更高点,更好的为我们学校的学生服务。

第2篇: 经济预测报告的特点

2019年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2018 年, 国内外发展环境多变、 改革处于攻坚深水区, 不可预见因素 增多, 青海省面对复杂的发展大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 深入贯彻 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 会精神, 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贯彻落实 “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的新发展理念, 奋力推进 “ 一优两高” ① 战略部署, 深入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始终将惠民生促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 实施了一系列稳 增长、 调结构的改革措施。 前三季度, 青海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为 2020 年顺利完成 “ 十三五” 规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 2018 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宏观经济运行特点

2018 年, 受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 传统优势减弱、 创新能力缺乏、 实体经济面临困难增多、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市场信心不足等一系列因素的 影响, 青海经济稳增长面临诸多挑战, 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 虽然涨幅有所收窄, 但经济运行位于预定目标区间, 经济发展呈现了 “ 平 稳、 育新、 有效、 质优” 的运行特点, 在一些领域更是呈现新亮点新变化。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不断优化

2018 年前三季度, 全省经济平稳运行,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中高速增


长下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特征更加凸显。 从经济增速来看, 前三季度全省完 成地区生产总值 1926.54 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了 6.8% , 较上半年增速提 高 0.9 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增速 0.1 个百分点。① 基本符合 2018 年 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7% 的经济增速目标②。 2017 年第三季度 以来, 青海省经济增速与全国 GDP 增速趋势接近 ( 见图 1), 增长率在西北 五省 ( 区) 中与上年同期相比排位相同, 仅高于甘肃省, 处于中下段位置, 基本实现 稳 增 长。 从 三 次 产 业 来 看, 前 三 季 度, 第 一 产 业 实 现 增 加 值 142.03 亿元, 第 二 产 业 实 现 增 加 值 893.83 亿 元, 第 三 产 业 实 现 增 加 值

890.68 亿元, 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 4.9% 、 7.6% 、 6.1% 。 第一产业增加 值增速高于全国 1.5 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值高于全国 1.8 个百分点, 发 展势头向好; 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全国 1.6 个百分点, 发展动力有所减弱, 但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空间仍较大, 发展潜力有待继续 挖掘。

图 1 2016 年至 2018 年第三季度青海与全国 GDP 增速比较


从经济结构上看, 青海省第一、 第二、 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由上年同期的 6.68 ∶ 51.04 ∶ 42.28 调整为 7.37 ∶ 46.39 ∶ 46.23, 第二产业占比 有小幅下降, 占比下降到 50% 以下; 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了 3.95 个百分点, 与第二产业占比十分接近。 由图 2 可以看出, 自 2014 年以来, 第三产业占 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加, 特别是 2017 年占比超过第二产业, 体现出 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第二产业拉动转变为依靠第二、 第三产业联合拉动, 进 而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图 2 近十年青海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从 2018 年前三季度来看, 一些经济先行指标释放出稳中趋缓的信号, 继 2016 年 8 月我国制造业回暖以来,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 PMI) 始 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水平。 2018 年前三季度, 青海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指数 ( PPI) 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 6.6% ,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 5.4% , 涨幅有所收窄。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CPI) 同比上涨 2.4% , 低于

3% 通货膨胀的警戒线, 在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中, 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与 食品烟酒类有较小幅度上涨, 生活用品及服务、 衣着等价格保持平稳。 就业 和收入方面, 2018 年前三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 , 与上年同期持平, 严 格控制在 3.5% 以下的预期目标内; 城镇新增就业 5.4 万人, 农牧区富余劳


动力转移就业 108.97 万人次①,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 92.4% , 就业形 势稳定, 前三季度已完成了新增就业 6 万人预期目标的 90% , 并超额完成 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105 万人次的预期目标。 在收入方面, 前三季度全体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 8.1% , 其中, 城镇居民同比增长 6.5% , 农 村常住居民同比增长 9.5% ,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增速继续高于城镇, 城乡人民生活均得到有效改善。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助力“一优两高”战略

2018 年, 面对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增加、 经济转型任务艰巨等不确定性因 素, 青海省积极应对,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 三去一降一补” 取得 长足进步, 需求结构不断优化, 实现生态保护优先、 促进高质量发展、 创造 高水平生活的条件持续积累。 在去产能方面, 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 前三季 度全省煤化工产业投资同比下降 62.7% 。 主要高耗能产品中, 水泥、 碳化硅、 火力发电量均有大幅度的下降, 分别下降了 2.5% 、 52.3% 、 27.1% 。 在去库 存方面, 90 平方米以下商品住宅销售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商品房 销售面积同比增长 2.3% , 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 6.2% , 90 平方米以下 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 37.2% 。② 在去杠杆方面, 企业资产负债率、 费用降 低, 1 ~ 8 月,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较上年同期下降 1.1 个百分点, 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同比减少 0.92 元,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 同比减少 0.8 天,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同比提高 0.14 个百分点。 补短板方 面, 对短板领域的投资比重不断加大。 前三季度, 全省对民生领域的固定资 产投资同比增长 11.7% , 对科研和技术服务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28.8% , 对基础设施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10.9% , 对教育领域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9% , 在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增 长 66.7% , 在卫生、 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4.3% 。


(三)农牧业生产稳定,特色化优势愈加凸显

2018 年, 青海省主要农区和牧区的土壤墒情较好, 没有出现大的灾害 性天气, 农牧业增长态势良好。 种植业方面, 农作物种植结构按照市场导向 进行了调整, 2018 年粮食种植面积 281.3 千公顷, 下降 0.5% , 其中小麦、 玉米、 青稞、 豆类等农作物播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马铃薯种植面积 增长 1.7% 。 前三季度, 蔬菜和食用菌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 2.1% 。 畜牧业 方面, 由于自然条件及牧民草料储备充足, 牲畜长势良好, 主要畜产品产量 有所增长。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 高原特色农牧业全面升级, 开展 了 27 个村 ( 场) 乡村振兴示范点创建工作, 组建了 “ 青海优质农产品联 盟” “ 青海三文鱼产业联盟” “ 青海牦牛产业联盟”。 利用高原独有的光照、 昼夜温差大的地域优势, 通过产业扶持和政策引导, “ 农民 + 合作社” 的经 营模式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农牧业种植养殖业逐渐多元化, 中藏药、 藜麦、 枸杞、 高原虹鳟鱼、 金鱼湖大闸蟹等特色农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高原绿色 有机产品种类不断增多, 特色农牧业逐步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引擎, 既填补了 省内行业空白, 更为农牧民增收提供了新渠道。

(四)传统工业稳中有升,新兴产业动能聚集

2018 年前三季度, 青海省传统工业产业稳定发展, 且稳中有升, 新兴 产业动力不断积聚, 释放出强大的发展活力。 1 ~ 9 月, 青海省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3% , 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 2.2 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 1.9 个百分点; 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0% 。 规模以上工业中, 制 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3.5% , 电力、 热力、 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贡献亮 眼, 增加值增长 20.1% , 采矿业增加值增长 10.6% 。 32 个大类行业中 20 个 保持增长, 增长面为 62.5% 。 从经济类型来看, 国有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6% , 股份合作制企业下降 28.8% , 股份制企业增长 9.0% , 外商及港澳 台商投资企业下降 11.1% , 国有控股企业增长 7.7% 。

前三季度, 青海省资源优势和创新驱动有效结合, 工业优势产业发展势 头良好。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1.1% , 新能源产业增长 6.9% , 新 材料产业增长 4.5% , 生物产业增长 30.2% , 装备制造业增长 7.7% ①, 医 药制造业增长 24.9% ( 见图 3); 1 ~ 9 月, 锂离子电池、 光纤、 太阳能电池 等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保持高速增长。 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 1200 万千瓦, 清 洁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 41.2% , “ 绿电 9 日” 活动再次刷新清洁能源连续供 电世界纪录, 比亚迪 6GWH 动力电池项目试产。 年产 3000 吨金属锂生产线 联动试车成功, 德令哈光热发电项目填补了我国大规模槽式光热发电技术的 空白。

图 3 2018 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工业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速

2018 年以来, 青海省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 96.2% , 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利润始终保持同比增长, 1 ~ 8 月,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59.59 亿元,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 13.7% ,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 4.36% , 同比 提高 0.14 个百分点。② 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


高, 提振了工业企业发展信心, 企业家信心指数处于乐观区间, 企业景气指 数处于景气区间, 这些都有效推动了经济稳定发展。

(五)第三产业发展趋稳,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2018 年前三季度,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 但占地区生产总值 的比重有较大涨幅, 达到 46.23% , 发展潜力强, 发展后劲足。 以信息传输 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为主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43.4% 。① 金 融方面, 金 融 信 贷 平 稳 运 行, 9 月 末, 金 融 机 构 人 民 币 各 项 存 款 余 额 5859.62 亿元, 同比下降 0.7% , 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5.4% 。 物流方面, 运 输业增长平稳, 其中民航运输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 完成货物运输量较上年 同期增长了 4.9% , 其中, 铁路货运量增长 2.7% , 公路货运量增长 5.4% , 民航货运量增长 21.4% 。② 客流方面, 客运量稳定, 较上年增速有所放缓, 其中民航运输增长速度最快。 前三季度, 完成客运量 5322.36 万人, 较上年 同期增长 4.4% , 其中, 铁路客运量增长 11.5% , 公路客运量增长 1.2% , 民航客运量增长 13.2% 。 电信邮电业快速增长, 1 ~ 8 月, 电信业务量同比 增长 2 倍, 邮 政 业 务 量 增 长 20.1% , 快 递 业 务 量 和 收 入 同 比 分 别 增 长 27.8% 和 20.9% , 包裹业务量增长 38% 。

旅游市场发展良好, 各项数据指标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 青海省累计接 待国内外游客突破 3700 万人次, 较上年同期上涨 20% , 达 3757.74 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突破 400 亿元, 上涨 21.5% , 达 421.7 亿元。 尤其是在国内游客 方面, 无论是收入还是入境游客人数, 与上年同期相比, 均有两位数以上的 增长率, 但在接待入境游客人数及实现的外汇收入方面, 同比有不同程度的 下降。

(六)“三驾马车”持续发力,拉动经济发展

2018 年, 青海省固定资产投资内生动力增强。 前三季度增速为 4.3% ,


基本与上年同期增速持平, 其中民间投资持续回暖, 增速由上年同期的

- 4.2% 转负为正, 扭转了下降的颓势, 实现增长 7.0% ( 见图 4 )。 固定资 产投资中, 制造业投资增长 11.9% ,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 19.9% , 短 板领域的投资力度持续加大; 按投资类型分, 项目投资增长 7.8% ; 分产业 看, 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11.1% , 第二产业投资增长 7.6% , 第三产业投 资增长 2.7% 。

图 4 2013 年至 2018 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固定资产投资与民间投资增速

2018 年, 青海省消费市场运行平稳。 前三季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达到 605.74 亿元, 较上年同期上涨 8.1% ①, 涨幅较上年同期有所收窄, 其 中, 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 8.1% ,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 8.3% 。 从规模 看, 个体户及小微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为 243.71 亿元, 增长了 3.3% ; 限额以下单位 ( 个体户) 零售额 362.03 亿元, 增长率高于 限额以上企业 8.3 个百分点, 达到了 11.6% 。 从消费形态来看, 居民对生 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 消费质量持续改善, 信息、 文化、 旅游等相关行业 的消费增长较快, 商品零售增长 8.1% , 餐饮收入增长 8.3% 。 在居民消费 支出方面, 大众消费旺盛, 增速明显提高。 2018 年前三季度, 全体居民人


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 8.1% , 较上年同期增速提高了 2.4 个百分点。 消费的 提质扩容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动力不断增加, 消费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协调。

2018 年, 青海省进出口显现出逐月好转趋势, 降幅收窄。 前三季度, 进出口总值由降转增, 为 31.3 亿元, 较上年同期下降 9.1% , 其中, 出口 总值 21.14 亿元, 增长 0.9% ; 进口总值 10.15 亿元, 下降 24.6% 。 出口产 品中, 铁合金增长 53.8% , 焦炭、 半焦炭增长 2.4 倍, 纯碱增长 1.1 倍, 硅 铁、 羊肉、 沙棘制品等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自营商品出口增长 16.8% 。① 值 得一提的是, 镁锭等盐化产品实现首次出口。

总体观察, 2018 年前三季度, 青海省紧跟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 保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 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 逐步向高质量高水平迈 进, 经济运行效益不断提升,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需求结构不断改善, 固定 资产投资平稳, 消费市场活跃;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特色农产品发展前景广 阔; 工业经济稳中有升, 企业利润持续增加,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技术装 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动能集聚; 第三产业运行态势向好, 后劲增强。 经济 增长的活力和潜力不断释放,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二 青海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困难

2018 年以来, 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政治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世界 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效应凸显,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多领域产生负 面冲击。 从我国来看, 经济依然持续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发展韧性、 包容 性、 协调性不断增强, 但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在外部冲击下趋于显性 化, 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从青海省的情况看, 经济发展面临着外部环境 明显变化、 实体经济遇到较多困难、 风险防控不容忽视、 现实条件支撑不 足、 发展要求不断提高、 适应能力有待加强等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实体经济生产经营形势严峻

随着劳动力、 土地、 能源、 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 融资难、 融资 贵的问题有增无减, 企业赢利空间和能力受到压缩。 2018 年前三季度, 规上企业亏损面达到 38.9 % , 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 38.1 % 。 多方面成本 上升叠加, 煤炭、 原油、 钢铁、 建材等价格处在高位, 劳动力成本持续 上升, 环境治理成本增大, 融资难、 融资贵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 受 国家产业政策影响, 一批光伏项目、 光伏企业停建、 停产。 利润额集中 在电力热力等少数行业和企业, 农副食品加工、 纺织服装、 电器机械等 优势行业生产力下降。

(二)三大需求同时放缓

2018 年前三季度, 青海省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进出 口总额增速分别低于年度目标 2.7 个、 0.9 个和 17.1 个百分点。 关键领域 投资仍然不稳, 项目接续不足, 施工项目数下降 33.5% , 亿元及以上新开 工项目下降 9.1% 。 汽车家电消费趋于饱和、 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 消费能力和意愿, 地产销售旺盛和电子商务分流也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 应。 中美贸易摩擦对有色、 机电、 农畜产品等进出口已产生实质性影响, 外 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

(三)服务业发展不及预期

2018 年上半年, 青海省服务业增长率仅为 3.6% , 增速回落 4.8 个百分 点, 拉动经济增长 1.6 个百分点, 同比下降 2 个百分点, 非营利性服务业和 金融业分别下降 10.9% 和 0.7% 。 到第三季度, 全省服务业增速比上半年提 高约 2.7 个百分点。 财政八项支出仅增长 0.1% , 金融机构存款下降、 贷款 放缓, 对增加值造成较大影响。 交通运输仓储业、 批发和零售业增速回落幅 度较大。 新兴服务业占比低, 发展不足, 服务行业出现用工荒的现象。


(四)地区分化态势明显

前三季度, 青海省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呈现 “ 五升三降” 的格局, 增 速最大差距达到 55.7 个百分点, 较上年同期扩大了 28.8 个百分点。 其中, 西宁经济排名第一, GDP 总量 550.50 亿元, 同比增长 9.0% ; 海西州和海 东市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 GDP 总量分别为 276.93 亿元和 145.63 亿元; 果 洛州和玉树州经济垫底, GDP 总量不足 10 亿元。 从增速来看, 西宁市 GDP 增速最高, 为 9% ; 果洛州、 海北州、 玉树州 GDP 增速出现负增长, 分别同 比减少 0.1% 、 24.8% 、 46.7% 。 前三季度, 青海省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形 成 “ 四升四降” 的局面, 其中, 海东、 海北、 黄南分别下降 27.4% 、 78% 和 24.7% , 拉低全省投资增速 6.9 个百分点。

(五)风险隐患依然较多

2018 年前三季度, 省国投、 省投、 西宁特钢、 盐湖股份等企业步入还 款高峰期, 债务额度大, 潜在兑付风险增加。 制造业、 采矿业、 批发零售、 交通运输等 8 大行业信贷风险突出, 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不良贷款占 全部的 87.2% , 制造业和采矿业成为不良贷款重灾区。 金融机构贷款不良 率达 2.87% , 全省存贷比 110.8% , 分别高于全国 1 个百分点和 40.5 个百 分点。 海东市本级、 平安区、 乐都区以及格尔木市政府债务风险处在国家风 险预警或提示区间, 湟源、 民和等地方偿债资金紧缺, 存在偿付风险。 此 外, PPI 持续上涨传导至 CPI, 推动部分商品价格上涨。

三 2019 年青海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8 年以来, 世界经济总体增长, 但主要经济体分化加剧, 经济复苏 基础持续弱化, 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较为严峻, 提振信心已成当务之 急, 青海经济延续总体平稳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支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的有利因素不断积累。


(一)国际环境分析

2018 年, 世界经济延续了 2017 年以来的整体增长态势, 发达国家劳动力 市场接近充分就业水平, 带动消费者信心上升, 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 世界 经济总体保持增长, 但主要经济体分化加剧。 9 月以来, 全球经济复苏基础继 续弱化。 IMF 近两年来首次下调全球增速预期, 各国经济、 政策继续分化。 美 国经济继续稳健向好, 生产端继续扩张, 消费端信心增强, 进出口基本稳定, 9 月如期加息, 但贸易保护与财政赤字恐拖累未来经济增长; 欧洲经济增长显 现疲态, 通胀保持稳定, 货币政策按部就班收紧, 英国脱欧和意大利财政问 题仍然悬而未决, 地缘风险仍然存在; 日本经济温和复苏, 通胀略有改善, 货币政策继续宽松基调; 新兴经济体仍处困境, 增长持续分化, 金砖国家中, 印度、 巴西、 俄罗斯均出现放缓, 南非陷入技术性衰退, 多国央行跟随美联 储加息以稳定汇率、 遏制通胀, 印度和俄罗斯三季度均加息一次。 同时, 物 价走势较为温和, 涨幅不及预期, 缓解了市场对通胀走强的担忧, 也延缓了 发达国家收缩货币政策的步伐。 同时, 由于欧元区经济增速放缓和新兴市场 经济动荡加剧, 主要经济体增长态势有所分化,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出现边际 性减弱, 随着美国货币政策收紧, 债市牛熊转换、 股市波动率上升, 美元指 数上升, 新兴市场资本外流等一系列现象表明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上升。 整 体看来, 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较为严峻, 提振信心已成当务之急。

(二)国内环境分析

2018 年前三季度, 从政策上看, 稳步贯彻了 7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 政策重心回归稳增长的导向, 在第四季度不会有大规模的政策出台的情况 下, 更多的是要等待前期已经出台的政策逐步释放效应, 我国农业种植结构 继续调整优化, 全年粮食有望获得好收成, 能源供需延续稳定态势, 消费领 域价格温和上涨, 生产领域价格总体平稳, 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城镇就 业规模持续扩大, 居民消费支出稳定增长,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为国民经济 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但从数据上来看, 前三季度我国


GDP 增速回落至 6.5% , 跌破持续近三年的 6.7% ~ 6.9% 区间, 但 9 月经济 也有一 些 亮 点。 分 行 业 看, 第 三 季 度 农 林 渔 牧 业 增 加 值 实 际 同 比 增 长 3.6% , 较上一季度增加 0.4 个百分点, 为 GDP 增速提供了一定支撑; 第一 产业平减指数同比上涨 0.8% , 经过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后转正, 与 CPI 食 品价格相一致, 显示第一产业景气度回升。 第二产业中, 工业与建筑业均加 速下行, 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解判断, 主要减速集中在制造业领域, 第 三产业同比增长 7.9% , 从细项看, 传统服务业增速均下降, 仅依靠信息服 务业和其他服务业提供一定支撑。 消费有所回稳, 9 月名义消费回升 0.2 个 百分点至 9.2% , 继续扮演增长支柱角色,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率达到 78% , 高出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 46.2 个百分点, 新消费发展较 快, 消费区域结构不断优化, 全国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整体投资 增速略有回升, 主要受制造业投资反弹和民间投资企稳支撑。 人民币贬值、 出口退税以及对美国抢出口, 支撑出口走高。 出口增速超过预期反弹, 再度 回升至两位数增速。 总体来看, 我国经济表现有韧性, 预计未来经济结构将 继续优化, 新旧动能持续转换, 增长质量将有所提升。

(三)青海主要发展目标预测

虽然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 但 2018 年前三季度青海支撑经济迈向高质 量发展的有利因素不断积累。

1.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2018 年, 虽然青海省部分行业、 领域遇到较大困难, 但总体形势基本 稳定。 农牧业稳中提质, 种植结构优化, 特色养殖效益明显。 工业平稳运 行, 特别是采矿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保持快速增长, 龙头 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其中,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 业、 食品制造业等行业增速高, 贡献率大, 以上五个行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 业的贡献率为 99.4% 。 其中,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成为对全 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贡献率第一的行业。 企业家信心指数、 企业景气


指数均处于乐观和景气区间。 财政八项支出由负转正, 旅游总收入增长 21.5% , 新业态蓬勃兴起。 尤其是随着青海省各项抓重点、 补短板、 强弱项 政策举措的落地见效, 三季度多项经济指标稳定好转、 民生指标持续提升、 环保指标巩固向好, 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未变。 随着各项改革深入推进, 对外开放范围扩展层次提升, 资源、 资本、 劳动力配置效率不断优化, 发展 动力活力持续迸发。 同时, 经济增速暂时放缓也为调整结构、 改善生态、 保 障民生、 深化改革预留了空间, 为今后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保守预计 2019 年青海省经济增速在 6.5% 左右。

2.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 力, 尤其是前三季度的基础设施投资支撑有力, 其中,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业投资呈高速增长态势, 制造业投资持续增长, 未来国家会在 “ 一带一 路”、 长江经济带、 兰西城市群、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对口援青等领域不 断释放新的政策机遇, 特别是近期召开的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将 在交通、 水利、 能源信息等方面, 抓紧推出一批西部急需、 符合国家规划的 重大工程, 并明确表示要加大对引黄济宁、 三北防护林、 特高压外送通道等 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 为推动青海省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机遇。 预计 2019 年 青海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保持在 4.5% 左右的水平。

3.消费结构仍将持续升级

2018 年前三季度, 青海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05.74 亿元, 同比 增长 8.1% ,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 结构持续升级。 随着青海省城镇化率不 断提高和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兴起, 青海省城镇消费稳步增长, 以及全省各项 惠农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实施, 农牧区消费环境持续改善, 农牧民消费能力不 断增强,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继续快于城镇, 乡村市场占比稳步提高, 消 费市场城乡结构持续优化。 限上企业销售由降转增, 限下企业成拉动社零主 力军。 其中, 西宁市、 海东市、 海西州作为全省消费品零售额重点地区, 消 费总量占全省消费总量的比重为 89.5% , 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其他地区 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正在不断加大, 区域增长更加平衡。 随着旅


游市场环境的改善, 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住宿和餐饮业增长较快, 网上点 评、 互联网订房订餐等网络消费方式兴起, 家庭旅馆、 青年旅社、 口碑餐饮 小店等大众住餐业蓬勃发展。 预计 2019 年消费增速仍将保持在 8% 左右。

4.第三产业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近年来, 青海的产业结构有了较为明显的转变, 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持 续增长, 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 46.22% , 三次产业增加 值结构为 7.4 ∶ 46.4 ∶ 46.2, 与上年同期的 6.7 ∶ 51.0 ∶ 42.3 相比, 第三产业增 加值占比提高了 3.9 个百分点。 其中, 旅游、 电信、 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贡献 度较为显著。 如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 20.0% , 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了 21.5% 。 随着后续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业的持续快 速发展, 预计 2019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会持续提升, 增长率有望保持在 6% 的水平。

四 对策建议

未来, 青海省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 坚持 “ 一优两高” 的战略部署, 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定不 移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之路, 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 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

(一)大力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战略

发展绿色产业, 是基于青海资源禀赋的现实选择, 也是青海经济转型升 级的内在要求。 一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持续推进 “ 三去一降一 补”, 重点在 “ 破” “ 立” “ 降” 上下功夫, 统筹推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 互动发展、 融合发展, 促进自身特色优势充分释放, 促使经济结构和能源结 构加快调整, 全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鲜明、 市场潜力巨大的绿色产业, 推动 供给体系革命性变化, 稳步提升青海经济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加快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传统产业智能


化、 清洁化改造,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广泛运用互联网、 大数 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向高端高质高技和绿色低碳循 环的方向发展, 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聚力打造旅游支柱产 业。 把旅游业作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来培育, 按照省内大众游、 省 外高端游的发展定位, 加快落实 “ 五三” 新布局, 统筹推进全域全季全时 旅游, 深度挖掘自然文化旅游品牌价值, 加快建成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目的 地、 国家生态旅游目的地、 丝绸之路新兴黄金旅游目的地。 四是大力发展生 产性服务业。 实施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工程、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工程、 “ 互联 网 + ” 行动提升工程、 服务能力创新工程等专项工程, 全力推进生产性服 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和平台效应, 促 进全省生产力布局向园区倾斜、 产业向园区集中、 要素向园区流动、 企业向 园区聚集, 形成国家级园区创新引领、 省级园区支撑有力、 地方园区各具特 色的产业园区体系。

(二)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

一是着力壮大新动能, 深入开展 “ 工业强基发展年” 活动, 对工业项 目建设问题再梳理再协调再解决, 实施好百项创新攻坚、 百项改造提升工程 项目, 力促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加快实施大美煤业尾气制烯烃、 黄河矿业镍 钴矿采选项目, 积极推进比亚迪 10GWH 锂电池、 盐湖比亚迪 “2 + 3” 碳酸 锂、 五矿一里坪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 尽早启动青海矿业 60 万吨牒制 烯烃项目, 新增 2 ~ 3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是有力有序去产能。 完成 50 万吨钢铁去产能后续工作, 统筹做好牒炭去产能、 保供应、 稳价格相关工 作。 加大 “ 僵尸企业” 破产清算和重整力度, 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和债务处 置, 协同保障煤电油气运。 推动降成本各项政策取得实效。 尽快落实 2018 年电力直接交易方案, 继续清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收费。 逐步理顺天然气价 格, 制定天然气配气价格。 实行好减免降低通行费政策。 三是继续落实好阶 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 清理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 加大网络提速降费 力度。 有效规范企业融资收费行为。


(三)扎实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生产体系、 经营体系, 提高农业创新 力、 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科学划分乡村经济发展片区, 重点打造东部特 色种养高效示范区、 环湖农牧交错发展先行区、 青南生态有机畜牧业保护发 展区和渔业资源保护与适度开发带, 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 种养加一体、 农 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 二是出台青海省乡村振兴规划, 推进试点示范。 构建 “ 三区一带农牧业格局, 认定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在大力发 展四个百亿元产业的基础上, 重点打造牛羊肉、 青稞、 枸杞、 冷水鱼等特色 优势品牌, 推进 “ 三品一标” 示范区县和基地创建, 扩大绿色农畜产品市 场份额。 三是夯实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推进 “ 两区” 划定, 建成 390 万亩高标准农田。 提升农牧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推进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 大力发展智慧农牧业。 抓好秋冬季农牧业生产, 做好收割打碾、 市场供销, 确保增产增收。 有效防治疫情, 加强流通监管, 严防疫情传入。 四是推进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引大济湟西干渠、 北干 渠二期、 蓄集峡、 那灵格勒河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 加快重点水源工程、 中 小河流、 重要支流治理和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进度。 五是产业融合发展。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牧业, 用服务业方法经营农牧业, 推动城镇资本、 人 才、 科技、 理念下乡, 实现产业链延伸、 价值链提升、 供应链贯通。

(四)强化财政金融支撑作用

一是优化调整财政金融结构, 引导金融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装备 制造业等实体经济, 将财政金融资源更多地向生态畜牧业、 特色农业、 文化 旅游业、 清洁能源、 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特色优势产业倾斜。 二是扩大 积极财政政策, 针对青海省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 特别是公路、 铁路密度低 于全国平均水平等问题, 集中财政资金, 加快补齐惠民生等领域短板, 统筹 推进交通、 水利、 电力、 能源、 市政、 通信、 “ 厕所革命” 等基础设施建 设。 三是做好财政收支工作, 严格落实中央各项减税降费政策, 减压一般性


支出, 保障重点支出, 做到应收尽收、 合理分配。 四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设立省级财政风险专项基金, 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 严厉打击非法金融 活动。

(五)大力推进项目落实和有效投资

一是抓紧重点项目, 制定施工建设计划表, 加快施工进度, 确保格库铁 路具备通车条件, 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和沿黄四大水库灌区主体工程建成。 加 快西成铁路、 西宁机场三期、 青海湖机场、 特高压外送通道等重大项目报批 进度, 做到项目早核准、 早开工。 二是稳定房地产投资, 加大热点地区住宅 用地供应规模, 因地施策, 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是促进民间投 资增长, 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 保障民营企业的权益, 确保民营企业在投 融资、 市场准入准出、 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机会平等。 在重视大企业、 大项 目的同时, 扶持一批发展前景好、 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 持续释放民间投资 活力, 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强化调度督查, 始终压紧压实 责任链, 加强提速攻坚, 提升投资的谋划力, 协调推进项目设计、 招标及概 算等工作。

(六)积极融入国家各项发展战略

一是积极融入国家 “ 一带一路” 倡议, 并紧跟长江经济带、 黄河经济 带等区域发展战略新指示, 依托青海发展优势, 完善与中东部省区的产业对 接与互补, 培育产业新动能, 筹划产业转移方向, 结合省情实际, 筹建一批 集规模性、 战略性于一体的产业转移升级项目, 不断优化完善青海现代产业 体系。 二是积极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以 《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 2018 ~ 2022 年)》 为指导,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激发 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扶持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 促 进特色农牧业与文化、 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打好特色农牧业和乡村文化旅 游这两张牌。 三是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鼓励和支持省内企业与国内外企 业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继续办好 “ 青洽会” “ 藏毯展” “ 清食展”, 持续扩


大这些活动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为招商引资提供优惠政策与优质的综合服 务, 进一步加强综合保税区、 保税中心等通关平台建设, 扩展跨区域经贸合 作, 不断提升对外服务效率与能力, 构建起青海省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3篇: 经济预测报告的特点

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

(2009-2010年度)

(新闻稿)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一年来,电力行业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千方百计保生产、保供电、保安全稳定运行,较好地保障了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全国范围内电力生产和消费增速回升;电力投资增幅加大、结构有所优化,新增装机继续保持较大规模,非化石能源发电加快发展,电力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全国供应能力充足,发电设备利用小时降幅收窄。总体来看,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个别省区略有富余;火电企业效益有所好转、电网公司盈利下降,但行业效益没有稳定的市场保障机制。

一、2009年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2009年,全国电力需求逐步回升,增速超过上年同期;发电装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输变电能力进一步提高,来水和电煤供应情况前三季度总体较好、四季度变化较大,电力供应能力整体较为充裕,电网备用充足,输送效率提高,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有余。从各省网来看,江苏、上海、浙江电力供需平衡偏紧;湖北、湖南、重庆等省份由于11月份以来水电出力大幅下降,造成电力供应能力偏紧,湖北在12月份出现拉限电情况。

(一)电力供应情况

1.电力投资和新增能力的结构继续优化,供应能力充足

2009年,全国电力建设完成投资 7558亿元,同比增长%。其中,电源投资3711亿元,占全部电力投资的%,同比增长 %,增速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电网投资3847亿元,比上年增长%,占全部电力投资的%。电源基本建设投资呈现了继续加快结构调整的态势,水电、核电、风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增长%、%和%,火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 %。

2009年,全国电源新增生产能力8970万千瓦,其中,水电1989万千瓦,火电6083万千瓦,风电897万千瓦,太阳能万千瓦。新增结构继续优化,可再生能源投产规模逐步扩大,风电新增翻倍增长;新投产百万千瓦火电机组10台,新投产单机容量6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容量比重高达%,30万千瓦以下机组(占新增或电机组的%)基本都是热电联产机组、资源综合利用机组;核电新开工规模850万千瓦,在建规模2180万千瓦,位居世界首位。 “上大压小”继续推进,全年关停小火电机组容量2617万千瓦。

截止2009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设备容量87407万千瓦,比上年底净增加8130万千瓦,同比增长%。其中,水电19679万千瓦,同比增长%;火电65205万千瓦,同比增长%;核电908万千瓦;并网风电1613万千瓦,同比增长%。发电机组结构逐步优化,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火电设备容量占总容量的比重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比重分别提高、个百分点;核电没有新投产机组,所占比重略有下降。

2. 发电量增速加速回升,火电生产快速恢复

2009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366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分类型来看,水电57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火电299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核电7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并网风电发电量26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分月来看,增速逐月加速回升,6月份实现单月增速正增长,8月份实现累计发电量正增长;水电发电量增速逐月放缓,9月以后四个月持续负增长,水电生产大省更加明显;受需求增加和水电出力大幅减小影响,下半年火电生产快速增长,12月火力发电量首次超过3000亿千瓦时,创造了单月火电发电量的新记录,也是部分地区电煤比较紧张的因素之一。

3.月度发电设备利用小时逐步恢复到常年水平

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小幅下降,降幅明显收窄,2009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4527小时,比上年降低121小时,与上年相比下降幅度减小251小时;分月来看,6月以后月度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逐步回升,四季度已经恢复到常年水平。分类型来看,水电设备利用小时3264小时,比上年降低325小时,水电生产大省普遍下降。火电设备利用小时4839小时,比上年降低46小时,与上年相比下降幅度减小413小时,下半年回升十分明显,四季度各月已接近或超过2007年水平;核电设备利用小时7914小时,比上年增加89小时;风电设备利用状况好于上年。

4.电煤供需总体平衡,四季度变化较大

上半年,国内煤炭需求放缓,电厂存煤保持较高水平,电煤价格较上年高位有一定回落。下半年,进口煤炭总量急剧放大,但由于需求逐步增强,煤炭资源整合过程影响了生产能力的完全释放,煤炭供需趋于偏紧;电厂库存持续下降,2009年底,全国电煤库存平均可用天数已降至11天左右;四季度电煤价格快速上涨,煤炭供需平衡压力加大,部分地区更显突出。四季度电煤成为影响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平衡的最主要因素。2009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消耗原煤亿吨,同比增长%,增速略低于火电发电量增速。

(二)电网输送情况

1.各级电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000千伏晋东南—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投产,已稳定运行一周年,发挥了显着的综合效益;11月,世界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云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单极成功送电,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成功实现800千伏全线带电,标志着我国输电电压等级、交直流输电技术、装备制造以及电网建设管理上升到一个新水平、新台阶,进入世界领先行列。500千伏海南联网工程正式投运,全国联网继续推进。一批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网架结构得到加强。大力实施农网完善工程,继续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户户通电”工程。电网智能化研究和试点示范工程扎实推进。

2.全国联网继续推进,电网规模持续扩大

2009年底,全国电网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万千米,同比增长%;35千伏及以上公用变设备容量亿千伏安,同比增长%。

3. 跨区送电总量较快增长,三峡电厂送出略有减少

2009年,全国跨区送电量完成12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特高压交流线路送电和2008年一季度基数较低是主要原因。各月跨区送电基本保持平稳,11月份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是三峡送出电量下降。2009年,三峡电厂共送出电量79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由于上年新增机组电量增加的翘尾作用以及当年来水偏枯,送出电量增速比上年降低个百分点;9月份以来连续四个月同比下降。

4.区域内“西电东送”高速增长

2009年,南方电网“西电东送” 11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分月来看,受上年冰灾导致基数较低影响,增速较高,以后逐月下降,9月份以来连续四个月同比下降。京津唐电网受电电量3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其中,分别从山西电网和内蒙古电网受入电量91亿千瓦时和250亿千瓦时。

5.省间电力电量交换保持较快增长

2009年,全国省间累计输出电量52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全年各月均保持较快增长。主要能源输出省份输出电量保持较快增长。

6. 进出口电量均有增加

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电力交换有所增长,电力进出口总量为2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其中,进口电量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出口电量1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三)电力消费情况

1.全社会用电量回升逐月加快,全年增速高于上年

2009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64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分月用电量逐月加速回升,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自2008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正增长;2009年各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分别为7810亿千瓦时、8716亿千瓦时、10110亿千瓦时、9795亿千瓦时,分别增长%、%、%、%,用电增速连续四个季度回升。

2. 第二产业用电逐步恢复,其他产业用电稳定增长

2009年,第一产业用电量9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第二产业用电量269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第二产业用电从低迷中开始逐步回升,带动全社会用电,增速逐步快速回升,2009年各季度增速分别为%、%、%、%;第三产业用电量39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45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各月都保持了稳定增长。农村居民用电增速略高于城镇居民用电。

3. 工业用电量逐月走高,重工业回升加快

2009年,全国工业用电量266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分月来看,工业用电量增速自4月的%逐月持续回升, 6月实现单月增速转正,12月月度用电量创历史新高;累计用电量迟于全社会用电量2个月恢复正增长。全国轻、重工业用电量分别为4617亿千瓦时和22048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和%。相对轻工业,重工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深、影响稍晚,但是受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的拉动作用,其用电量回升加快、12月创出历史新高,增幅快速提升。

4.重点行业用电全面复苏,对全社会用电增长贡献突出

2009年以来,钢铁、化工、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生产逐步恢复,总体表现出向好的趋势,特别自7月份以来月度用电量持续增加并屡创新高,同期基数较低导致同比增速恢复更加明显。

黑色金属冶炼行业用电率先快速回升 钢铁行业是用电最多的工业行业,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率先带动黑色行业用电快速回升,7月实现了当月用电量增速的正增长,全年用电增长%,比上年增速提高个百分点。

化工行业下半年用电持续好转 上半年各月用电降幅波动较大,7月份首次实现当月用电量正增长,全年用电量28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高个百分点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月度用电量连创新高,全年用电量25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比上年增速回落个百分点,是四大行业中最晚恢复正增长的行业,四季度以来各月用电量连续创新高;

建材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时间最短、实现正增长最早 建材行业受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政策拉动最明显,3月份实现单月用电正增长,各月用电量连创新高。

纺织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月度用电增长在上半年持续处于震荡态势,进入8月份开始转正向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受铁路、交通投资大幅拉动作用,全年(除元月外)月度用电量基本处于正增长且逐月加速的态势。

5.各省用电逐步恢复

今年以来,各省区用电逐月恢复但情况略有差异,四季度各月全部恢复正增长。东、中部省份回升势头较好,西部省份在四季度回升幅度更大,东北地区回升相对缓慢,全国除山西外全部实现全年用电正增长。2009年,全国只有山西累计用电量仍然为负增长(%)。

6.电力弹性系数略有提高

由于2009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生产回升更加明显,对弹性系数的影响非常大,2009年全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比上年回升。

(四)电力生产及输送环节能源利用效率继续提高

2009年,全国供电标准煤耗342克/千瓦时,比上年同期降低3克/千瓦时。线路损失率%,比上年同期降低个百分点。

全国6000千瓦以上电厂厂用电率%,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其中水电%,火电%。

(五)煤价过快上涨,电力行业经营将面临很大困境

2009年以来,在煤价同比大幅回落、发电量增速逐步转正以及电价调整翘尾等利好因素作用下,电力行业利润明显回升,1-11月份,电力行业利润总额891亿元,但是全行业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明显偏低。火电行业利润由上年同期的净亏损377亿元转为盈利465亿元,扭亏增盈842亿元,远高于全行业盈利增加额;电网企业因单边上调电价而造成经营状况恶化的趋势在9月以后得到一定遏制,1-11月份,实现利润63亿元。但是利润在地区间分布极不均衡,江苏、浙江、广东三省火电企业利润占全部火电利润的%;北京和广东电力供应企业利润是全部供应企业利润的倍,相当部分省份亏损严重。但是,电力行业效益没有机制保障,11月20日调整上网电价后,电网经营亏损情况好转,但四季度煤价过快上涨的现实情况对2010年电力行业经营将造成巨大影响。

二、2010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

2010年,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电力行业将按照国家的要求部署,做好保供电、调结构、降能耗、重发展质量等各项工作;预计新增装机保持较大规模、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需求继续回升,供需总体平衡,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与上年基本持平;煤炭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矛盾比较突出,行业盈利能力将再次面临考验;电煤、来水和气温将是影响部分地区电力电量平衡的最主要因素。

(一)电力供应能力分析及预测

1.投资保持较大规模,结构继续优化

预计2010年电源和电网投资预计都将在3300亿元左右,全年全国电力投资完成额6600亿元左右,少于2009年水平。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城市和农村配电网投资的力度将逐步加大,电源投资中火电投资比重将继续低于50%,水电、核电投资比重将继续提高;电网投资占电力投资的比重也会再度低于50%。

2.基建新增维持高水平,全国装机规模将突破9亿千瓦

预计2010年全国全年基建新增装机8500万千瓦,其中,水电新增超过1500万千瓦,火电新增5500万千瓦,核电新增108万千瓦,风电新增13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新增20万千瓦。预计2010年年中,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突破9亿千瓦。2010年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在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亿千瓦,火电7亿千瓦,核电1016万千瓦,并网风电3000万千瓦。

3.电煤供需偏紧,价格上涨压力很大

由于现在水库蓄水偏少、需求高位增长,部分省份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将难以完全释放生产能力,煤炭生产量下降,对电力供应和地区平衡产生一定影响,可以判断,上半年火电发电量及火电耗煤量仍将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电煤供需偏紧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预计2010年全国电厂发电、供热生产电煤消耗在16亿吨左右。煤炭需求总量增加和结构性、地区性矛盾将进一步推动煤价继续走高,增加电厂煤炭采购难度和采购成本。

4.气温、来水仍有可能影响供需

201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气温偏高、偏低等天气的概率仍然很大,部分时段电力保障能力将承受巨大考验。

预计至2010年汛前,主要流域来水将继续维持目前严重偏枯的趋势,流域来水量仍将严重不足。预计2010年全国来水情况总体为平水年偏枯,今冬明春全国特别是华中地区干旱基本成定局。汛期也存在来水集中、来水量大等可能。

(二)电力需求及供需形势预测

2009年,电力消费增速回升向好的势头已经基本形成,目前,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多于不利因素。综合判断,预计2010年,全国电力消费增长势头将高于2009年,全年电力消费达到39700亿千瓦时左右,以2009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为计算基数,全年电力消费同比增长9%,达到39700亿千瓦时左右。考虑到2009年各月的基数效应,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总趋势,上半年增速将超过10%,下半年逐步回落。预计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将在4500小时左右,与2009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

2010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有余。受来水、电煤及天然气供应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等地区部分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可能存在一定的电力电量缺口。

三、对当前电力供需问题的认识与建议

(一)转变电力发展方式,推进行业科学发展

当前,我国电力工业最突出的矛盾仍是电力结构性问题。火电机组和火电发电量比重仍然过高;电源电网发展不协调;我国能源资源与能源消费逆向分布的特征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都要求我国电力工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1、进一步加快电源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清洁发电。

要高度重视清洁煤发电。我国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的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必须充分重视洁净煤燃烧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要继续上大压小,积极合理发展热电联产,提高综合能源利用效率。

要继续加快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展,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在总装机中的比例,加强与电网协调发展的统一规划力度;加强与清洁能源发展有关的政策研究,争取良好的发展环境;组织研究和制订清洁能源发展有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尽快健全和完善标准体系。

2、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实现电源电网协调发展。

要加快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继续增强“西电东送”、跨区跨省电网输电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特高压、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建设,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促进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和提高电网平衡能力;加快城农网建设改造力度,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促进电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逐步理顺煤电关系,完善推进电价改革

1、理顺煤电关系。

2008年煤电关系十分紧张,火电企业严重亏损,煤电运衔接也存在许多矛盾。金融危机以来,电力需求下降导致煤电矛盾趋缓。随着2009年下半年经济形势好转,电力需求上升,电煤消费逐月增长加快。但由于地区电力结构不平衡、枯水期普遍来水少和极端天气影响,出现了缺煤停机或限电,煤价普遍上涨40元/吨左右,电煤问题又重新显现。要理顺煤电关系,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努力做好当前的煤炭供应工作。煤炭企业应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产量,运输行业应优化调整运力,保证重点地区、重点电厂的煤炭供应,发电企业应积极筹措资金,想方设法购买电煤,以保证当前乃至春节以及“两会”期间的电力安全。要加强对重点合同量、价的监管力度,提高履约率,保证电煤供应。对于部分省份的煤炭资源近期不得外运出省的地方保护政策,要坚决制止。

二是加强国家对煤炭资源的调配力度,建立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制度。煤炭资源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国家应该具备相当的调配能力,从宏观制度层面构架煤炭储备体系,以应对电煤频繁告急。启动煤炭储备机制不仅可以缓解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提速间的冲突与矛盾,也可以平抑煤炭市场异常波动,防止过度投机行为,符合国际通用做法。同时,也应鼓励各发电集团建立自己的电煤储运机制。

三是加强煤炭产运需协调,整顿电煤流通环节,加大力度帮助电力企业协调重点地区、重点电厂(特别是新增的重点电厂)的电煤产运需保障平衡,确保资源总量基本平衡和稳定供应。尽快建立电煤信息统计体系,完善电煤价格指数测算与发布机制,做好电煤的预测预警工作。

四是适时启动煤电联动。煤电联动机制自2004年年底实施以来,一是不能及时启动,二是有关机制存在问题。现阶段,应进一步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调整发电企业消化煤价上涨比例,设置煤电联动最高上限,适当控制电煤价格涨幅,保持煤炭、电力价格基本稳定。应根据2009年年底及2010年初以来电煤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及时启动煤电联动,以缓解发电企业的经营压力和煤电之间的矛盾。

2、推进电价改革。

近年来的经济运行中,“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性矛盾依然突出,电力企业这几年难以承受煤价频繁上涨和电价调整滞后造成的刚性成本增加,行业盈亏基本由政府制定的价格决定。煤电价格矛盾已影响到部分时段、部分地区的电力供需平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推进电价改革。

一是在合理的电价机制形成过程中,继续坚持煤电联动的原则和机制,同时解决热电价格长期倒挂的问题。

二是加大需求侧管理工作力度,发挥价格对需求的引导调节作用。理顺各种终端能源之间的比价关系,引导用户合理消费各种能源。

三是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步伐,尽快研究符合市场规律、适应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以促进清洁能源发展,调整能源结构。

(三)加强能源规划与协调,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近两年电力发展和运行中,暴露出经济发展和电力发展、清洁能源发展与传统能源及电网发展、电力运行与上下游以及相关行业如何协调的问题,电力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又时刻影响这些重大关系的协调发展。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综合考虑煤电油运各种因素,做好“十二五”能源总体规划,坚持电力适度超前发展,统筹解决能源布局的结构性问题。建立健全能源综合运输调配体系,包括发展特高压长距离输电,提高相关部门能源跨区域调配能力,增强应对能源资源需求突发性、大规模变动的能力。电力行业发展与煤炭、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机械制造、信息通讯、科研教育等行业密切相关。要采取措施推动电力行业和其他行业间合作,建立行业之间的工作沟通与协调机制,努力推动煤电油气运等问题的有效解决。

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社会、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在行业自律、标准制定、合作交流等各项工作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建议国家给予相关行业协会更大的支持,帮助协会与政府、企业共同做好运行形势分析工作,使行业协会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