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2023年)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2023年)

发布时间: 2023-01-13 18:05:07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1  自己存在于这里,不是依于某种认识和意志,更不是依于直观为我们所知的。而是在缺乏明确的认识状态下,我们不得不与被抛到的这个:“此”的自己面对面。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无意识状态的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2023年)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1

  自己存在于这里,不是依于某种认识和意志,更不是依于直观为我们所知的。而是在缺乏明确的认识状态下,我们不得不与被抛到的这个:“此”的自己面对面。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无意识状态的傀儡,在无意识状态中构造成我。

  此刻存在的我为什么会觉醒,反思自己,那是因为。作为思想支援的畏。心在老在担心着什么,畏惧之心时刻有之。造成埋头于日常的此在发生动摇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对象。担心能否在这个世界内存在。我们在不断复苏自己的思维状态中,不断地,不愿意按部就班,对于存在的意义,自身的价值的拷问为什么会动摇,因为我们总在担心一些东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们因为畏惧而操心。海德格尔认为正在被展开和发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实性的本源现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于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实就是使自己与现在还没有的东西相关联。甚至自己最后的死的关联。为了作为一个整体而完结,此在非死不可。但如果死掉,此在原本就不可能亲身经历这种事。此在对于自身来说终究是未完。自己自身的死对于此在来说,决不可能作为现实的东西亲历。人生在世考虑两个极点,生和死。听天由命转变为人定胜天,对于生我们亲历过,但是对于死作为存在状态的终结,是无法体验到的,那要到另外一个境界了,这是我们所说的来生,循环,还是只是人的肉体形式化为物质的存在,精神消散,但是人的精神反而是人的本真的东西,畏死,我们考虑生的意义价值。为了连续生与死我们有了时间,时间就成了一种纽带。

  对于我们日常所熟悉的良心,良心是‘伪善以外的任何东西。’自己在这里存在并不是依自己的愿望选择的",自己在这里存在是既成事实的,并且自己对自己的存在完全是非力的,我们生在此,就在此,此在已经存在不以我们的自我意志而转移,也无法按照自我的意志来转移。所谓良心不是完成了的状态,而是良心的倾向、准备接纳自己的内疚的一种姿态。我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先于自己的思考而存在,自己在这里或好或坏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不是对得起自己,这样就是哲学意义上的良心,我们追求的存在良心是对自己的一种怜惜。

  畏、先行到死、良心都是使此在从向日常的沉沦中回返自己自身的环节,海德格尔把此在忍耐畏、从自己固有的亏欠理解自己称为“觉悟性、决心性”。由于这些思考我们会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起码在一种程度上说是这样的。这种觉悟性即是与自己最后的可能性之死面对面,并始终把其为可能性维持。通过先行到死此在才“将来”到自己的位置。临死时,下了先行到死决心的此在,把自己存在的场或境域中重新把握以前一直照面的东西,使其无隐蔽地照面。这叫做“现代化”这样就获得了将来、曾在性、现在花三个机能。而三种机能不是并列存在的。所谓此在,说到底不外乎是这种时间性。在把握将来,曾在,现在之间我们的存在问题,我们需要一条纽带,生命的循环不是由于死亡而终结,通过向死先行,此在向他从前自己在过来的存在样态返回,并接受这种返回。这即是“反复”己。在非本真的存在中,人把这种自己被抛的存在样态“冷却“了。在不断地一遍又一遍的体验生命中轮回,不死,可能换一种形态方式存在。

  本真的历史性可以这样归纳;支配自己、规定自己生活的力来自过去,同时它还无疑是在自己自身中继续发挥作用的难以抗拒的力;要承认自己还是依赖这种力,要把它作为自己的财产。在支配自己的时候我自然地联想到了《黑帝国》人被机器控制,思维禁锢在一个庞大的母体中,而人有些脱离了这种禁锢成为先知,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控制自己的觉醒,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实现渡化,一切又在考虑*衡,*衡之后又是什么,人觉醒之后依然没有彻底的觉悟。因为人无法化为虚无的存在,与虚幻化为一体,本身就是虚幻的状态下,本身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去揣测存在也是行不通的。

  最终我对于一些基本概念还是不是很清楚,由于读的比较粗糙或许遗漏了许多东西,但是我坚信如海德格尔所认为,所谓真理、真实的基本样态并不是言说与判断与事实一致,而是事实和事物没有覆盖的呈现,在特定的关系中照面。世界因为我们的感知而存在,单纯的从自我思考的角度,从自我来说是这样的,因为不可知所以成立,这是一个以本身的怀疑来怀疑本身一样,不过又为认识打开了另外一条思路。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2

  书中第一章的题目是: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这个题目好像和马列的唯物论差不多。套一句话说,就是物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物质和存在有多少相似性?为什么海德格尔不说物质性?唯物主义说物质是存在的,这个存在是海德格尔说的存在吗?其实,唯物主义说到了存在,却不在证明如何存在。和历史所有哲学一样,物质就在那里,我们都看见了,物质不灭。

  唯物主义的存在因该是指物质的状态,即存在的状态。海德格尔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生存和其之外的所有黑箱————而不是指人的认识思维对象,是规定具体个存在的最高的存在。思维和物质的这样一对范畴,在海德格尔来看,是抛弃了存在,是以族类存在代替了真正的最高概念的存在,认识与对象还是一对具体的存在概念。物质概念所反映的应该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是此在面临生存的状态,是人的一种具体的存在。人可以通过这个状态体验存在,但这不是存在。先瞎猜到这里吧。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

  得益于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静下心来读书的机会,在繁忙的功课之余,拜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深有感触。在过去的两年大学岁月里,一直忙于参加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结交各个圈子的朋友,去图书馆也只是为各种考试复习,竟没有*下来认认真真品一本书。在这些白驹过隙的时光中,我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在看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这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代表海德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就是这本《存在与时间》,它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它之所以享誉于世,是因为它在现代西方社会这个被称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是海德格尔的巨大贡献。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在西方引起极大关注,与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史和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西方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尤其是近代科学哲学革命以来,理性一直是一面高扬的旗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判才能谋求自己的合法生存权。

  在读海德格尔之前自己所理解的“存在”,就是单纯的存在,例如:“存在即合理”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整部《存在与时间》只关心一个问题:存在的意义问题。但是海德格尔用“存在”这个词意指什么呢?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存在意指什么呢?“存在即合理”在《小逻辑》43页原文译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存在”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而所谓“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绝对精神。这种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所接纳的东西;当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的时候,一切现实的存在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合乎理性成为现实的条件。而现实中存在的现在,因为已经存在,自然而然的获得了理性的支撑,它是合理的。跳出自己的思维,不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由于存在而存在,这让我想起了唯心主义最核心的命题“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存在的前提是思考,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所以世界因为认识而存在,缺乏了认识那么就构不成构成世界的要素,因为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存在,意即思考才是世界的本源,这样的思考和海德格尔的命题有很大的相似处。我思故我在,我的思考铸就了我这个人,推广开来就是思考创造了所有的像。这种思想虽然我们经常去批判,但是不无道理,在没有更合适的道理替代这个道理之前这就是最合理的解释。但是这样想下去,我因为不断地思考而存在,我不思考就是走向终极的毁灭。但是这不能解释我的疑惑,因为可能没有真正地悟懂。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无论一个人于存在者处把握到的是什么,这种把握总已经包含了对存在的某种领悟。”但“存在”的“普遍性”不是种的普遍性。如果存在者在概念上是依照种和属来区分和联系的话,那么“存在”却并不是对存在者的最高领域的界定:存在不是种。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种的普遍性。

  “存在”是自明的概念。在一切认识中、一切陈述中,在对存在者的一切关联举止中,在对本身一切关联举止中,都用得着“存在”。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行止里面,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存在里面,都先天的有一个谜。

  我们不知道“存在”说的是什么,然而当我们问道“?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栖身在对“是”的某种领悟中了,尽管我们还不能从概念上确定这个“是”意味着什么。我们一直还未认出该从哪一境域出发来把握和确定存在的意义,但这种通常而模糊的存在之领悟是一种实际情形。

  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病背离了它最本几的意图。 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根植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如何根植于这种时间现象。存在有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这是由于此在根本是由向来我属着一点来规定的。但是,此在的非本真状态并不意味着“较少”存在或“较低”存在。非本真状态反而可以按照此在的最充分的具体化情况而在此在的忙碌、激动、兴致、嗜好中规定此在。

  无论对世界之内的存在者是从存在者状态上加以描写也好,还是对这种存在者从存在论上加以阐释也好,这样的做法中随便哪一种都不着“世界”现象的边际。 “世界之为世界”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指的是“在世界之中”的一个组建环节的结构。而我们把在世认作此在的生存论规定性。由此看来,世界之为世界本身是一个生存论环节。“世界”在存在论上绝非那种在本质上并不是此在的存在者的规定,而是此在本身的一种性质。

  海德格尔说:“求助于自明性确实是一种可疑的方法。”这个结论这以这样解释,自明性是存在的一种属性,在人类尚未了解到存在时就已经将存在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来研究其他事物,这将是一个空中楼阁。因此,在研究人之前,似乎应该先知道存在是什么。

  我认为海德格尔在理解存在的意义的时候,从“此在”出发。所谓“此在”一般来说指我们人类现在的存在,而提问这种存在也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我们因为此时在存在,此时在想而证实我们现在存在着,而我现在发问,因为我现在会存在,因而会发问。海德格尔认为应

  在世界,作出这样存在样态的“存在者”,“在世界之中”之三种环节中考察世界存在。在《存在与时间》中依次讨论了这几个环节,并在各个环节中找出下位的各种构成环节。虽然有些术语不懂,但是存在的构成中,三个环节很有道理,因为环环相扣才能符合人类思考的逻辑性,即使我们知道难以理解,但是因为逻辑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因为复杂难以认识所以为我们所追求,人不在追求未知世界么,未知世界不就是为感悟的嘛。未感悟就意味着我们处于昏昏沉沉的境界。

  此刻存在的我为什么会觉醒,反思自己,那是因为作为思想支援的“畏”。心在老在担心着什么,畏惧之心时刻有之。造成埋头于日常的此在发生动摇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对象。担心能否在这个世界内存在。我们在不断复苏自己的思维状态中,不断地,不愿意按部就班,对于存在的意义,自身的价值的"拷问为什么会动摇,因为我们总在担心一些东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们因为畏惧而操心。海德格尔认为正在被展开和发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实性的本源现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于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实就是使自己与现在还没有的东西相关联。甚至自己最后的死的关联。为了作为一个整体而完结,此在非死不可。但如果死掉,此在原本就不可能亲身经历这种事。此在对于自身来说终究是未完。自己自身的死对于此在来说,决不可能作为现实的东西亲历。人生在世考虑两个极点,生和死。听天由命转变为人定胜天,对于生我们亲历过,但是对于死作为存在状态的终结,是无法体验到的,那要到另外一个境界了,这是我们所说的来生,循环,还是只是人的肉体形式化为物质的存在,精神消散,但是人的精神反而是人的本真的东西,畏死,我们考虑生的意义价值。为了连续生与死我们有了时间,时间就成了一种纽带。 虽然读起来很晦涩,但后来又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其他人关于此书的见解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存在与时间》给了我许多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思索:时间是无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作为具体的人,要用有限的生命去验证无限时间的存在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浪费的不是时间而是生命,我们节省的不是时间也是自己的生命,时间是无意义的,而生命就是要在这种无意义中,创造出有意义,赋予这种无意义于意义,打断无限为无数个有限。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扩展阅读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扩展1)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1

  得益于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静下心来读书的机会,在繁忙的功课之余,拜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深有感触。在过去的两年大学岁月里,一直忙于参加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结交各个圈子的朋友,去图书馆也只是为各种考试复习,竟没有*下来认认真真品一本书。在这些白驹过隙的时光中,我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在看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这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代表海德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就是这本《存在与时间》,它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它之所以享誉于世,是因为它在现代西方社会这个被称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是海德格尔的巨大贡献。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在西方引起极大关注,与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史和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西方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尤其是近代科学哲学革命以来,理性一直是一面高扬的旗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判才能谋求自己的合法生存权。

  在读海德格尔之前自己所理解的“存在”,就是单纯的存在,例如:“存在即合理”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整部《存在与时间》只关心一个问题:存在的意义问题。但是海德格尔用“存在”这个词意指什么呢?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存在意指什么呢?“存在即合理”在《小逻辑》43页原文译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存在”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而所谓“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绝对精神。这种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所接纳的东西;当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的时候,一切现实的存在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合乎理性成为现实的条件。而现实中存在的现在,因为已经存在,自然而然的获得了理性的支撑,它是合理的。

  跳出自己的思维,不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由于存在而存在,这让我想起了唯心主义最核心的命题“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存在的前提是思考,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所以世界因为认识而存在,缺乏了认识那么就构不成构成世界的要素,因为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存在,意即思考才是世界的本源,这样的思考和海德格尔的命题有很大的相似处。我思故我在,我的思考铸就了我这个人,推广开来就是思考创造了所有的像。这种思想虽然我们经常去批判,但是不无道理,在没有更合适的道理替代这个道理之前这就是最合理的解释。但是这样想下去,我因为不断地思考而存在,我不思考就是走向终极的毁灭。但是这不能解释我的疑惑,因为可能没有真正地悟懂。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无论一个人于存在者处把握到的是什么,这种把握总已经包含了对存在的某种领悟。”但“存在”的“普遍性”不是种的普遍性。如果存在者在概念上是依照种和属来区分和联系的话,那么“存在”却并不是对存在者的最高领域的界定:存在不是种。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种的普遍性。

  “存在”是自明的概念。在一切认识中、一切陈述中,在对存在者的一切关联举止中,在对本身一切关联举止中,都用得着“存在”。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行止里面,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存在里面,都先天的有一个谜。

  我们不知道“存在”说的是什么,然而当我们问道“?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栖身在对“是”的某种领悟中了,尽管我们还不能从概念上确定这个“是”意味着什么。我们一直还未认出该从哪一境域出发来把握和确定存在的意义,但这种通常而模糊的存在之领悟是一种实际情形。

  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病背离了它最本几的意图。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根植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如何根植于这种时间现象。存在有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这是由于此在根本是由向来我属着一点来规定的。但是,此在的非本真状态并不意味着“较少”存在或“较低”存在。非本真状态反而可以按照此在的最充分的具体化情况而在此在的忙碌、激动、兴致、嗜好中规定此在。

  无论对世界之内的存在者是从存在者状态上加以描写也好,还是对这种存在者从存在论上加以阐释也好,这样的做法中随便哪一种都不着“世界”现象的边际。“世界之为世界”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指的是“在世界之中”的一个组建环节的结构。而我们把在世认作此在的生存论规定性。由此看来,世界之为世界本身是一个生存论环节。“世界”在存在论上绝非那种在本质上并不是此在的存在者的规定,而是此在本身的一种性质。

  海德格尔说:“求助于自明性确实是一种可疑的方法。”这个结论这以这样解释,自明性是存在的一种属性,在人类尚未了解到存在时就已经将存在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来研究其他事物,这将是一个空中楼阁。因此,在研究人之前,似乎应该先知道存在是什么。

  我认为海德格尔在理解存在的意义的时候,从“此在”出发。所谓“此在”一般来说指我们人类现在的存在,而提问这种存在也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我们因为此时在存在,此时在想而证实我们现在存在着,而我现在发问,因为我现在会存在,因而会发问。海德格尔认为应在世界,作出这样存在样态的“存在者”,“在世界之中”之三种环节中考察世界存在。在《存在与时间》中依次讨论了这几个环节,并在各个环节中找出下位的各种构成环节。虽然有些术语不懂,但是存在的构成中,三个环节很有道理,因为环环相扣才能符合人类思考的逻辑性,即使我们知道难以理解,但是因为逻辑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因为复杂难以认识所以为我们所追求,人不在追求未知世界么,未知世界不就是为感悟的嘛。未感悟就意味着我们处于昏昏沉沉的境界。

  此刻存在的我为什么会觉醒,反思自己,那是因为作为思想支援的“畏”。心在老在担心着什么,畏惧之心时刻有之。造成埋头于日常的此在发生动摇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对象。担心能否在这个世界内存在。我们在不断复苏自己的思维状态中,不断地,不愿意按部就班,对于存在的意义,自身的价值的拷问为什么会动摇,因为我们总在担心一些东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们因为畏惧而操心。海德格尔认为正在被展开和发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实性的本源现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于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实就是使自己与现在还没有的东西相关联。甚至自己最后的死的关联。为了作为一个整体而完结,此在非死不可。但如果死掉,此在原本就不可能亲身经历这种事。此在对于自身来说终究是未完。自己自身的死对于此在来说,决不可能作为现实的东西亲历。

  人生在世考虑两个极点,生和死。听天由命转变为人定胜天,对于生我们亲历过,但是对于死作为存在状态的终结,是无法体验到的,那要到另外一个境界了,这是我们所说的来生,循环,还是只是人的肉体形式化为物质的存在,精神消散,但是人的精神反而是人的本真的东西,畏死,我们考虑生的意义价值。为了连续生与死我们有了时间,时间就成了一种纽带。虽然读起来很晦涩,但后来又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其他人关于此书的见解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存在与时间》给了我许多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思索:时间是无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作为具体的人,要用有限的生命去验证无限时间的.存在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浪费的不是时间而是生命,我们节省的不是时间也是自己的生命,时间是无意义的,而生命就是要在这种无意义中,创造出有意义,赋予这种无意义于意义,打断无限为无数个有限。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扩展2)

——《自为的存在》读书笔记3篇

《自为的存在》读书笔记1

  马尔罗说“死亡将生命改变成命运”,意思是死亡使我们禁锢,无法再做任何的飞跃,人往往在死亡之际感到悔恨,因为悔恨是对这禁锢的最后挣扎,是对飞跃的最后尝试,它企图再次用否定的伎俩来超越自己,随着死亡的完成,人的整体滑进了过去。在我们死亡之前的过去,是一个随着时间逐步积累的自在。

  通常,我们对一个人的仇恨只有在他死时才会停止,因为只有当他成为过去是,他才不再试图支持和夺取过去。但是,仇恨在仇恨之人死后犹存,因为仇恨是由我的自由发明的,而仇恨即使作为我的过去,也仍然存在,因为过去永远存在(直到我死)。

  我的过去不同于我的可能,过去不再具有任何可能,我要成为我的过去,就是要成为一个实心的自在,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

  被仇恨的人经常感到委屈:人们怎么能因为曾经的我而仇恨现在的我呢?许多哲学家也坚持这样的观点:我对于我不能做任何陈述,因为在线性时间的轨道上,我在不断地成为虚假(非我、过去),我已经成为非“他”的另外的事物了。

  这个“另外的事物”该如何理解?

  如果我们不能站在现在去陈述过去,那是不是可以站在近距离的未来来陈述现在,就像猎人略微提前一点瞄准鸟儿将要飞到还没有飞到的地方?这种运动观念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说鸟儿做AB处,那么运动就是一连串的不动性,同样,人们就会把我的存在表述为一连串接踵而至的固定状态。

  而实际上,我并不是这样,并不是因为我的现在对于我的过去来说是一种同质向异质的过渡,而是因为有一种生成,因为我的存在对我的存在方式而言是异质的。

  把世界看成存在与非存在的综合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成。我们已经知道,存在与非存在并不是并列的两个实心的存在,而是一方以另一方的虚无为基础,因此我们应该这样理解生成:我以不是我的过去的方式是我的过去。

  这也是对上一篇提到的“曾经是”的一个解释。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扩展3)

——存在与时间的读书笔记3篇

存在与时间的读书笔记1

  得益于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静下心来读书的机会,在繁忙的功课之余,拜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深有感触。在过去的两年大学岁月里,一直忙于参加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结交各个圈子的朋友,去图书馆也只是为各种考试复习,竟没有*下来认认真真品一本书。在这些白驹过隙的时光中,我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在看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这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代表海德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就是这本《存在与时间》,它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它之所以享誉于世,是因为它在现代西方社会这个被称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是海德格尔的巨大贡献。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在西方引起极大关注,与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史和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西方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尤其是近代科学哲学革命以来,理性一直是一面高扬的旗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判才能谋求自己的合法生存权。

  在读海德格尔之前自己所理解的“存在”,就是单纯的存在,例如:“存在即合理”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整部《存在与时间》只关心一个问题:存在的意义问题。但是海德格尔用“存在”这个词意指什么呢?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存在意指什么呢?“存在即合理”在《小逻辑》43页原文译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存在”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而所谓“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绝对精神。这种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所接纳的东西;当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的时候,一切现实的存在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合乎理性成为现实的条件。而现实中存在的现在,因为已经存在,自然而然的获得了理性的支撑,它是合理的。跳出自己的思维,不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由于存在而存在,这让我想起了唯心主义最核心的命题“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存在的前提是思考,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所以世界因为认识而存在,缺乏了认识那么就构不成构成世界的要素,因为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存在,意即思考才是世界的本源,这样的思考和海德格尔的命题有很大的相似处。我思故我在,我的思考铸就了我这个人,推广开来就是思考创造了所有的像。这种思想虽然我们经常去批判,但是不无道理,在没有更合适的道理替代这个道理之前这就是最合理的解释。但是这样想下去,我因为不断地思考而存在,我不思考就是走向终极的毁灭。但是这不能解释我的疑惑,因为可能没有真正地悟懂。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无论一个人于存在者处把握到的是什么,这种把握总已经包含了对存在的某种领悟。”但“存在”的“普遍性”不是种的普遍性。如果存在者在概念上是依照种和属来区分和联系的话,那么“存在”却并不是对存在者的最高领域的界定:存在不是种。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种的普遍性。

  “存在”是自明的概念。在一切认识中、一切陈述中,在对存在者的一切关联举止中,在对本身一切关联举止中,都用得着“存在”。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行止里面,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存在里面,都先天的有一个谜。

  我们不知道“存在”说的是什么,然而当我们问道“?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栖身在对“是”的某种领悟中了,尽管我们还不能从概念上确定这个“是”意味着什么。我们一直还未认出该从哪一境域出发来把握和确定存在的意义,但这种通常而模糊的存在之领悟是一种实际情形。

  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病背离了它最本几的意图。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根植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如何根植于这种时间现象。存在有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这是由于此在根本是由向来我属着一点来规定的。但是,此在的非本真状态并不意味着“较少”存在或“较低”存在。非本真状态反而可以按照此在的最充分的具体化情况而在此在的忙碌、激动、兴致、嗜好中规定此在。

  无论对世界之内的存在者是从存在者状态上加以描写也好,还是对这种存在者从存在论上加以阐释也好,这样的做法中随便哪一种都不着“世界”现象的边际。“世界之为世界”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指的是“在世界之中”的一个组建环节的结构。而我们把在世认作此在的生存论规定性。由此看来,世界之为世界本身是一个生存论环节。“世界”在存在论上绝非那种在本质上并不是此在的存在者的规定,而是此在本身的一种性质。

  海德格尔说:“求助于自明性确实是一种可疑的方法。”这个结论这以这样解释,自明性是存在的一种属性,在人类尚未了解到存在时就已经将存在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来研究其他事物,这将是一个空中楼阁。因此,在研究人之前,似乎应该先知道存在是什么。

  我认为海德格尔在理解存在的意义的时候,从“此在”出发。所谓“此在”一般来说指我们人类现在的存在,而提问这种存在也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我们因为此时在存在,此时在想而证实我们现在存在着,而我现在发问,因为我现在会存在,因而会发问。海德格尔认为应在世界,作出这样存在样态的“存在者”,“在世界之中”之三种环节中考察世界存在。在《存在与时间》中依次讨论了这几个环节,并在各个环节中找出下位的各种构成环节。虽然有些术语不懂,但是存在的构成中,三个环节很有道理,因为环环相扣才能符合人类思考的逻辑性,即使我们知道难以理解,但是因为逻辑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因为复杂难以认识所以为我们所追求,人不在追求未知世界么,未知世界不就是为感悟的嘛。未感悟就意味着我们处于昏昏沉沉的境界。

  此刻存在的我为什么会觉醒,反思自己,那是因为作为思想支援的“畏”。心在老在担心着什么,畏惧之心时刻有之。造成埋头于日常的此在发生动摇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对象。担心能否在这个世界内存在。我们在不断复苏自己的思维状态中,不断地,不愿意按部就班,对于存在的意义,自身的价值的拷问为什么会动摇,因为我们总在担心一些东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们因为畏惧而操心。海德格尔认为正在被展开和发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实性的本源现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于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实就是使自己与现在还没有的东西相关联。甚至自己最后的死的关联。为了作为一个整体而完结,此在非死不可。但如果死掉,此在原本就不可能亲身经历这种事。此在对于自身来说终究是未完。自己自身的死对于此在来说,决不可能作为现实的东西亲历。人生在世考虑两个极点,生和死。听天由命转变为人定胜天,对于生我们亲历过,但是对于死作为存在状态的终结,是无法体验到的,那要到另外一个境界了,这是我们所说的来生,循环,还是只是人的肉体形式化为物质的存在,精神消散,但是人的精神反而是人的本真的东西,畏死,我们考虑生的意义价值。为了连续生与死我们有了时间,时间就成了一种纽带。虽然读起来很晦涩,但后来又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其他人关于此书的见解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存在与时间》给了我许多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思索:时间是无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作为具体的人,要用有限的`生命去验证无限时间的存在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浪费的不是时间而是生命,我们节省的不是时间也是自己的生命,时间是无意义的,而生命就是要在这种无意义中,创造出有意义,赋予这种无意义于意义,打断无限为无数个有限。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扩展4)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0篇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

  其实我本对这些学术性的书籍不感兴趣。它们不像那些名家写的散文,读了一遍还想读第二遍;也不像那些网络小说,通俗易懂,给人以慰藉。但当我翻看由史蒂芬·霍金著写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时,我彻彻底底的发现我错了,只希望我发现的还不算太晚。

  本书共有12章,开篇霍金由“将宇宙比喻成是一个乌龟驮着另一个乌龟,一直无限下去的乌龟群”来引出他所有的观点和结论。让人从枯燥无味的学术性文章中感受到这位科学巨人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幽默感——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能读完这本书并爱上它的原因吧。

  本书主要对黑洞和宇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重点也是我觉得最为精彩的部分便是黑洞了。人们对于宇宙的了解并不多,而且宇宙千变万化,物质均在改变,与我们距离也十分遥远,是可想而不可及的。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提出的“黑洞很黑”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黑洞其实并不黑”。因为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这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因此当能量耗尽时它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从一个奇点发生强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宇宙的热爱和研究是多么的深!即使身体瘫痪行动不便,但这不足以阻挡他的热情和大脑运转的速度。他对于前人的看法并不时报以恭维性的一味赞成,也不是绝对的全部反对,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的去看去望,发现的更多,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巨人该有的态度!

  本书还介绍了关于时间箭头的内容。在这里,霍金引入了一个“虚”时间的概念。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往北走,他就能转过头并朝南走;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能在虚时间里向前走,他应该能够转过来并往后走。这表明在虚时间里,往前和往后之间不可能有重要的差别。因此,霍金在这一章论断:宇宙的无边界条件和弱人择原理一起能解释为何所有的三个箭头指向同一方向。他介绍了*时我们根本不会接触到甚至是想都不敢去想的东西。这就是伟人:敢去假设猜想‘再用强有力的逻辑思维和理论知识去证明,从而得出一个崭新的知识点,去填补知识海洋的缺漏,为几个世纪的后人提供继续做下去的`便利条件和处理问题的参考依据。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这本书,在介绍给我们神秘的宇宙的同时,又用十分学术性的语言告诉我们其中不为人知的深奥秘密。读这本书,你还会被作者那种身残志坚所打动。身体不是全部,残疾不是终点,只要大脑还在运转,我就还有存在的意义,还可以思考研究,继续了解这个世界,继续为人类做贡献。“一个人如果让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这,就是这部名著的创造者——史蒂芬·霍金。他敢于向之前的伟人发出挑战,并且博得了满堂喝彩。我特别喜欢他的一句话:“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意味深长啊……

  合上这部著作,仿佛从宇宙游览一番回来一样。 “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霍金提出的这个问题,又有谁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呢?宇宙的深奥,没有一个人完全知道……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2

  从识字以来,我读过很多书:《西游记》《俄罗斯童话》《上下五千年》……然而,现在五年级的我有些不满足于这些书了,开始对《前世今生》《时间简史》一类讲述哲理、科学的书兴趣盎然。虽然初看上去,这些书枯燥无味,但是细细品味,却常常引发我无限的思考与遐想。下面,来说说我读《时间简史》的故事吧。

  第一遍读《时间简史》时,我只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大都是跳读,略去了那些艰涩难懂的部分,只看有趣的内容。但即使这样,仍觉得无聊,先后也只是翻了两页,便束之高搁了。

  直到有一天,无聊的我,抱着好奇的心,再次打开了那本黑色封面的《时间简史》,低下头,静心地品味起来。我随手握起铅笔,点点划划,慢慢记下自己的疑问,一跃而出的灵感……咦!什么时候那些黑白的文字渐渐生动了起来?慢慢地,我被带入了一个科学的世界:与亚里士多德观赏水、火、土、木几颗星星的变化;与托勒密一起钻研宇宙中心的秘密;与*、伽利略一起用真理、事实来推翻错误的理论……一页一页,我认识了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坚持真理的伽利略,发现地心引力的牛顿;我了解了反粒子、对偶性、小圆周、光子的概念……与此同时,我也提出了不少疑问:宇宙的中心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每颗行星的小圆周都是一样的?在恒星光谱中,什么颜色代表最热,什么颜色代表最冷?行星与恒星各是怎么形成的?……一堆数不清的疑问,让我不断地查电脑,翻阅其它工具书,甚至用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像唐僧念经一样在爸妈耳边不停地问,问到二老大声喝斥也浑然未醒。无尽的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我对《时间简史》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看到后面,不少先前的疑问迎刃而解,那种豁然开朗的滋味让我欲罢不能。

  有时候我也会自己去做试验。我尝试和伽俐略一样,从楼上同时扔下两个质量相差很大的瓶子,看看它们是否同时落地;当看到书上说:“飞船在太空中直线飞行,路径影子投到地球上的二维影相就显明是弯曲着”时,我也尝试着用铅笔在地球仪上测试;读到“视差”这一段时,我也试过坐在车上看远处一点也不动的太阳……那时的我,竟也感受点儿“科学疯子”的味道。

  在读完《时间简史》后,更多的书成为了我的阅读目标:《果壳中的宇宙》《玛雅历法》《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感谢《时间简史》为我打开了科学探索的大门!有时候,我也想过,以小学的水*来读这一类书,是不是太困难,太“不求甚解”了呢?因此,我开始放慢速度读,一点一点“煮”着读,思考研究着读。

  这几本书便成了我无声的老师,将知识一点一点地送给我,引领我走向神秘的.科学世界。虽然深奥难懂,但是依旧情有独钟。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3

  科学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从小就苦苦思索,十多年过去,这个词语似乎刻意的保存着自己的神秘感,让我始终无法解答。

  我想,科学一定是一个庄重而有肃穆的词汇。就好像那实验室中科学家们捣鼓的瓶瓶罐罐,抑或是宇宙飞船升天时电脑显示器上一连串的数字,也有可能是当年比萨斜塔上抛下的一个小球……这些无疑都是科学,但又似乎不是科学本身。

  越得不到的,就越让人想抓住。我开始翻《时间简史》,这本字里行间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成句段却让我丈二摸不着头脑的书,生生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我一页一页地浏览百科全书,想从中抓住科学的影子,可每次我一靠近,它又像个个小姑娘般跑远了……

  都说喜欢源于好奇,在无数次的追问与探索中,我渐渐迷恋上了“科学”这个字眼,以及它背后无垠的浩瀚。我看科学,离我那么遥远,可有时又觉得,它离我好近。

  夜晚,我常独自仰望星空,想象着亿万光年外,那一颗小小的寂寞的星球。它在我眼中那么小,正如地球在宇宙中那么小一样。众所周知,地球,以及火星、水星等等,都以一定的速度一定的路径围绕着太阳转动,日日,月月,年年,那些星球在宇宙中,不过沧海一粟,人类在宇宙中,不过尘埃一粒;众所周知,物质由无数个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着原子核高度转动。我想,那些星球,那些电子,是多么的相似!同样是渺小的,但都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连运动方式都那么相似。那么,我可不可以大胆的假设,整个宇宙,不过是一个原子的内部,那些星球,不过是类似电子的物质,而我们的社会,社会中的人类,不过是一些更小的单位;反过来讲,构成我们的世界,甚至我们身体的物质,是不是也包含了一个宇宙,其中有更小的生物在自由生活着,在写作业,上班,生老病死,或者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思考着与我一样的问题…也许真的,有宇宙中的宇宙,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着一个,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好吧,这也许是异想天开,更可能是痴人说梦,但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吗,想象力也可如这宇宙一般浩大不是吗?很难想像,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着微小的物质,而我们自己,也如尘埃一样,是另一个世界研究的对象。希望有一天,我的想法能得到证实,或者推翻。

  从一片星空,我便能联想许多,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多么的酣畅淋漓!人类果然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科学是什么,也许就是一个思考,到验证,到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更了解科学,对其的热爱又添几分。

  初三的时候,我学习了杠杆原理。一开始觉得很没意思,几根棒子翘来翘去,实在乏善可陈。老师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F越大,相应的力臂就越小,反之则越大。我一边啃着作业一边神游太虚,感叹着学习的趣味性与枯燥性。不知哪一刻灵光一现,我感到,学习与杠杆原理,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F好比学习时下的`功夫,对应力臂便是完全掌握需要的时间。你越努力的学习,相对的,所花的时间也就越少,换而言之,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的速度也就越快;反之,若消极怠工,看似省力,花费的时间却更长。省力,便不省距离,只有费力,才能省距离,杠杆如此,学习亦如此。不管怎样,总是不能省功,心力时间的多少,端看你如何安排。

  我想,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是哲学道理之间,总有一座桥梁。挖掘这座桥梁的过程,也是探索科学的过程吧。我越来越喜欢这样思考,将文理联系起来,将理性与感性结合,独自的,悠悠的思考。至此,我发现,我对科学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再后来,我总能时时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的笑靥。我再不用死啃公式概念,不用刻意翻阅名片著作,科学就在你我身边,等着你我发现。我读的,是世界社会这本大书,每时每刻点点滴滴的心得体会,或是一个小小的灵感,都是我的阅读体验。当然,这是一本深刻且复杂的书,我读了十多年,不过是它的扉页。

  是的,我爱探索,爱思考,爱科学。

  科学在哪里?不仅是验室中科学家们捣鼓的瓶瓶罐罐,不仅是宇宙飞船升天时电脑显示器上一连串的数字,不仅是是当年比萨斜塔上抛下的一个小球,而应该在…

  ——你的脚下,我的枕边。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4

  一句话感悟:一次探索宇宙万物的心路,收获的不仅是关于时空的理论知识,更是关于时空本质的哲学思考。

  两个年轻人忘情地陶醉在五月舞会中,畅谈着各自的理想和人生。当史蒂芬·霍金兴奋不已地谈到自己的梦想时,黑洞、粒子、时间这些深奥晦涩的词语,在简·王尔德柔情的眼里,都变成了一次次沉甸甸的爱的会意。她用最能直入霍金内心的语言,引用《The Song of the Happy Shepherd》里最经典的诗文, 优雅地回答了霍金关于对她的事业的疑惑:“不要在天文学家那里寻找知识,他们只能用望远镜,追随恒星缤纷的轨迹。”那一瞬间,烟花绽放在静静的康河之上,仿佛是深邃天幕中千万颗闪烁星星的影像,投射在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心上。

  这是电影《万物理论》中一个动人场景。也许霍金自己也没有想到,此后这段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也将伴随着他的伟大理论和思想的诞生和不断演进,成为科学史上不朽的永恒。1988年,病榻上的霍金在简的协助下,写就这部风靡全球的科普畅销著作《时间简史》。短短的时间内,它被译为40多种文字,全球销量高达1000万册。在隐晦高深的现代宇宙论面前,难以理解的读者们仍然趋之若渴,不得不说是出版界的奇迹。在这背后,史蒂芬·霍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 思辨 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与病魔不屈抗争的励志故事,才是吸引着全世界读者们内在原因。 书中对时间和空间的描述基于现代宇宙学的理论知识,霍金竭尽所能地用大众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当然在此之前,还 从来没有那位科学大师能这样深入浅出地给普通大众全景式的描绘一个关于我们生活的宇宙的画像。即便如此它依然深奥难测,显然这些离我们现实生活太远,与大众思考能力相差太远,因为普通大众们只是习惯地站在地球表面仰望星空,而霍金们却站在宇宙之外注视自己生活的宇宙。

  上帝是公*的,他让卢伽雷氏病将霍金永远禁锢在轮椅上,却放飞他的思维。而霍金的思想和其他科学大师们一样,却反过来彻底打破了神存在的时空,毫不留情地让上帝无处容身:我们的宇宙从一个乌龟背上驮的*板,到我们的太阳系只是银河系漩涡臂膀的一点,再到无限膨胀的开放宇宙,一步步让上帝失去居住的场所;广义相对论下弯曲的时空和不确定的量子世界,让上帝突然间失去了抛向经典力学的苹果;起源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让时间开始流淌,而之前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虚无,让理性的人们禁不住疑惑那时上帝在哪里?虫洞里愉快地时间旅行,居然拨动了时间流逝的方向,要知道能创造生命的上帝也只能接受祈祷和忏悔,却无法讨回失去的时间;被人们的理性预知的黑洞,隐藏在黑黝黝的宇宙里,而上帝也只让天际中闪烁的星宿成为诸神,全然不知无处不在的黑暗世界。

  读到最后,你忽然会领悟到, 书中真正向读者传递的潜在信息,已经无关乎我们在现实中的生存,而是更关乎我们生存的意义,那就是人的精神存在——独立自我意识:即使我们 每个个体都很渺小,但我们每个个体 眼中都有自己的宇宙,它能感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区隔,但同时又是外部世界的一部分。自我的存在都有其时空的必然,只有它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理解万物时,生命才有存在的意义。就如人择原理对宇宙具有哲学意义的解释那样:“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这个样子,乃是因为我们的存在。”

  即使你至今对抽象的超弦理论心生畏惧,但还是希望你鼓起勇气去翻开不凡的《时间简史》,让它带领你的思维开始一次从未经历的“星际穿越”。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5

  在茫茫宇宙中,蕴含着神秘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藏在宇宙深处的事物,像磁铁般吸引着人们,激励人们的好奇心。在学校开展的科普书阅读活动中,我有幸读到了《时间简史》这部科学巨著,它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写的。书中介绍了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以及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这些神奇的宇宙奥秘在这本书中有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读完后,我对神秘的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甚至让我对世俗改变了看法。

  一开始,我对科学不感兴趣,对于我来说,地球、宇宙实在太遥远了。可是看完这本书,我对千里之外的宇宙充满了兴趣,神秘莫测的黑洞,宇宙大爆炸,一个个字眼在我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象。这本影响这世界的伟大著作教会了我们如何用正确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身边许多神奇的事物。在21世纪,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衡量身边的事物是很重要的,不相信歪理邪说,不迷信。所谓的天经地义,只是人们的盲目服从,并不成定果;所谓的天方夜谭,如今已成了事实,并不再是科幻。

  我懂得了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创新是时代的发展潮流,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东方不败”。21世纪的青少年,要勇于创新,积极汲取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开拓自己的眼界,不能只钻在书本中一味的学书本上的知识,多动手,多观察,多实践,是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创新。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人才,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做贡献。

  巴金曾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余秋雨也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庸的困扰。”不被已有的思想而束缚,坚持创新,让创新在浩瀚的太空中任意翱翔吧。多读书来充实自己吧,拥有一本好书就是拥有了全部。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6

  这本书,“第一推从书”第一辑的一证。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层空间奇异的空间的领域,对遥远的星系。黑洞大统一理论。他揭示了当时日益鏰涨的宇宙时刻的到溯引起人们不安的的的的的得,那宇宙成丝维空气的一种"没有边境”的宇宙理论代替大爆炸理论和上帝,上帝也许以前是造万物时主要的推动者,也许正因这许许多多的发现从而渐泛围变,从《时刻简史》对咱们常应语言表达甚于方程的表达对读者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他出于一个对人类是享有杰出质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取之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的探讨之作。

  霍金的生命是十分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的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霍金的贡献是在他二十年之久被鲁加雷斌禁锢在轮椅上的状况下做出的,则真正是空前的。

  宇宙论是一门既古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懈的探索则生存的好处。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

  这本书中还说了牛顿的科学态度:牛顿对绝对位置或被称为绝对空间的存在感觉该到十分的忧虑,正因这和他的绝对上帝的观念不一致:事实上,及使绝对空间的不存在,被蕴含在他的隐律中,他也拒绝理解正因这个非理性的信仰,他受到很多人的严厉批评,最有名的贝克莱主教,他是一位坚信所有物质实时,空间和时刻都是虚妄的哲学家。当人们将贝克莱的简介告诉著名的约翰博士的时候,他用脚尖踢到一块大石头并大声的说:“我要这样反驳他!”

  在20年代天文学家开始观察其它星系中的恒星光谱时,他们发现最奇异的现象:他们和咱们的银河系一样具有吸收的特征线族,只是所有的这些线都想光谱的红端移动了同样的量宇宙膨胀的是20世纪最大的智慧革命之一。

  科学是一路火苗,点燃无数炎黄子孙对它的好奇。

  科学是一盏明灯,引领无数炎黄子孙对它的探求。

  钟爱科学,科学至上。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7

  斯蒂芬霍金,不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至少排在牛顿、爱因斯坦之后,但那幅骨瘦如柴的他坐在轮椅上的图像以及一本本畅销世界的科学著作,无不证明了他的伟大传奇。《时间简史》是霍金的代表性之一,主要解释了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的一些理论和探索发现。

  宇宙如何开端?生命的起源是什么?源于人类内心最根本的求知欲,推动着我们不断地探索前行。霍金在《时间简史》的第一章,概括描述了人们从古至今对宇宙认知的发展,提出了在这个探索时间轴上的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为了更简洁的说明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先来建立一个时间轴简图,如图。

  人类关于宇宙探索的时间轴

  当今宇宙研究理论的基础,是艾萨克。牛顿爵士写的那本《数学的自然哲学原理》(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著作,没有之一)。这位传说被一颗苹果砸开窍的伟大科学家,“站在巨人们的肩上”,为现代物理大厦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ps:关于牛顿的生*品格以及他奉献余生的炼金事业,请大家到网上查查,蛮有意思)。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太阳系的天体运动解释中十分成功。直到这个时候,人们还主要是从空间上认识宇宙,认为宇宙是绝对静止的空间。对于宇宙时间上的开端,在静止的假设前提下,变成了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要想探索宇宙在时间上的开端,必须跳出经典物理的限制。当今描述宇宙的两大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分别从近乎无限大的尺度和近乎无限小(普朗克常数)的尺度研究了宇宙的结构及各种现象(光看数字的话0多的真是超乎想象,无论在小数点之前还是之后,绝对数的你头晕脑胀)。任何理论都需要事实去证实,否则只能是假想。提到这一点,埃德温哈勃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通过天文观测,不仅提出大尺度宇宙概念,还在1929年观测到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证实了宇宙正在膨胀。这个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而且无限紧密。哈勃的研究,为当今最被广泛接受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时间简史》的第一章让我们大概了解了人类探究宇宙的历史,接下来的章节中会更详细的阐述现代宇宙理论和发现。图1中的时间轴也会不断地丰富起来。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8

  自古以来,我们头顶的天空究竟有什么奥秘这一难题一向困扰着人们。关于世界起源有我国的*开天辟地之说等,西方世界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于是乎,在欧美能够看到遍布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数人都虔诚地信仰着上帝。但是很可惜呀,哈勃望远镜把地球周围200亿光年范围内的空间都检查了一遍,却丝毫没有上帝的影子。尽管这两种看法很明显都是错误的,但它也反映出人类爱思考的一面,实在想不出来时,就编一个*,上帝之类的出来,自圆其说。

  霍金在这本书中试图用一种通俗易懂的阐述方式来解释高深的物理知识,以到达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尽管如此,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有必须难度的,如果你没有必须的物理基础的话,那就更加难以理解了。其实阻碍我们理解的最大原因还是我们*时生活在宏观低速的环境中,无法理解在宇观或微观下的物质及其运动状态。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它在物质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才有好处,但我们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这类状况,所以除非有超强的想象潜力与抽象分析潜力,想要明白其实很难。所以我将从一个业余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仅仅是出于爱好与好奇关于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坚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观点。即宇宙原先是一个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因而它的密度无限大。它突然就爆发了,四散开来,同时爆炸产生的温度极高,从此宇宙就一向持续膨胀,直到此刻,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时间的开始。在膨胀的过程中,有些气体,灰尘渐渐冷却聚集在一齐,构成各种各样的星球,宇宙的样貌渐渐清晰了起来。那里有个麻烦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时间的开始,那么在大爆炸“之前”,那个奇点算什么,没有时间跨度么或许用“之前”有些不适宜,毕竟在开始之前能有什么呢!但是开始又是从哪来的呢,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无论

  你说什么是源头,你都能够怀疑这个源头的来源,结束这种无休止的怀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个最早的,没有“在那之前”。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个“奇点”,可我呢,我不明白,上帝那么多人信,估计没什么可信度,大爆炸理论也只是猜想,没有被证实。事实证明,没有信仰的确是件很痛苦的事,脑中一片混沌,无法被拯救。

  上面那个问题的确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说的含含糊糊,一笔带过了,我也略过吧。下面讲的是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关系。在大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马克思简单的说了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时间与空间则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时间具有一维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学家却有不同的观点。首先,物质与空间的关系就很微妙——物质是扭曲的空间。可空间是什么呢难道是真空真空但是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虚无。这一点目前科学界仍在作努力,他们试图发现一种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东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这儿遇到了点障碍,因为夸克已经是一种猜想了,几十年来一向都还未被证实。由于实验器材条件的限制,以及理论上的一些缺陷,对微观粒子的观测一向都有障碍,无法精确测得其运动状态。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就只能很郁闷地整天苦思冥想,试图发现一种全新的理论,但在这几十年里,一向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这本书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还是它的时空观。在相对论中,绝对空间与绝对时间都不存在。此刻大部分人都已能理解绝对运动的观点,也就是说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因为缺乏绝对的静止的标准,我们无法确定在不同时刻发生的事情是否处于同一空间位置上,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这很简单——同一地点很好确定。但*常人所说的同一地点是指在目前这个星球上的相对地点,把我们置身于宇宙之中,我们的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永远没有重叠的两点。因为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着运动,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时间也变成相对的,就让人很难懂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间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变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规律行走,不受我们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用时间来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把时间当做一个固定的标尺,我们在这样一个统一的标尺下进行交流才不会有困难。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无情的指出不存在什么绝对时间,时间只但是是物质运动的附属品。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似乎没有方向,虚无缥缈,看不见抓不到。在相对论中,时间是一维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胀的方向,我们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胀运动。

  关于时间的相对性我还是无法理解,霍金紧之后就介绍了黑洞。我本以为我对黑洞是相当了解的,因为我经常能在科普节目中看到关于黑洞的解释。黑洞是恒星老化后坍缩构成的。恒星靠内部氢原子的聚变产生能量,释放光和热,太阳就是这样。在内部原料用完后,就会发生坍缩,即向一点收缩。当这一点十分十分小时,它的密度就会趋向于无穷大,同时它的引力也会变成无限大。由于引力很大,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从它那儿逃逸出来,那里面也包括光。众所周知,人能看到东西,是因为反射那个东西的光进入人眼。此刻那儿不会有光发射出来,所以人类是不可能真正地看到黑洞的,但能够根据可见星体的运动规律来推测。本来我以为这并有什么大不了的,看不见就看不见呗。但霍金教授补充了一句,那里是时间的终点,类似于奇点。

  我想在这个年龄的大部分青年都思考过宇宙到底是什么,从何而来,过去的就过去了么,未来又在哪里,命运是否早已决定好了之类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会因想不出来而无限伤感。确实如此,当你发现你根本不明白你所存在的地方到底是什么,你到底为何而存在,心中肯定会有一丝落寞甚至悲哀。过去我会刻意去逃避这些问题,想得太多或许会影响正常的生活。有时候看新闻,也会发现一些人因为这些问题而精神出现问题。我选取看这本书,就是想解决萦绕于心中头的疑惑。但这本书只是说了一些猜想和让人费解的理论。此刻,我能够稍微理解那些相信上帝或其它宗教的人,毕竟,心中没有一个信仰会让人的生活失去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路。我只期望有一个能让人信服的说法让我来相信。我是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到底谁才是世界的主宰,谁也没办法证明。尽管我能够确信上帝佛祖什么的都是扯淡,我也不会迷信和神有关的活动。因为我在心中已不明白把那些个神啊仙啊骂了多少回,但此刻仍活的好好的,那些个神仙连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人都治不了么在某种程度上,我把自己归结为一个宿命论者。因为这个世上巧合总是太多,比如我的存在就很奇妙。试想宇宙中有多少分子原子,偏偏就有那么必须数量的原子组成了我。话虽这样讲,但我也不会拿命运当借口,很多失败的人总把原因归结于命运。我想一个普通的人怎样可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命运,不到最后一刻,答案都不会揭晓。

  暂时失败的人,也不代表就必须不能成功。很多人都会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有这种态度又是从何而来的,他们的出生难道也掌握在自己手里么你或许能够说人们能够透过后天的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你要奋斗的这种态度又是从何而来呢,答不上来了吧。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9

  其实初读《时间简史》只是因为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为了在闲暇之余与朋友之间有一点谈资罢了,不得不说这样的科学著作实在难懂,相比我的张爱玲,三毛,刘墉来说却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将我引向了充满幻想的未来。

  说它单调是因为它没有**仄仄的语调,没有风花雪月的场景,没有催人泪写的辞藻,但他,却拥有极严谨的的探索科学的态度,以一种严谨的口吻向我们叙述着蔚蓝的宇宙,神秘的黑洞。爸爸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说我再也看不懂这么深奥的著作,开始我还不以为然,渐渐的我发现我只能读懂其中一点,而绝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个极*凡的人,他因为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彻底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但他的智慧弥补了先天的不足,轮椅上的他还是可爱的,值得我敬佩的。30岁,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他仍出版了《时间简史》,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对于这本书我实在做不出自己的评价,因为,可能在之后的几年,我才能读懂这本书,可是我能感受到这字里行间的一份坚持,一份严谨,甚至一份心酸。

  其实更多的我将这本书当作科幻小说来看,书里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时间简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统一理论,这是爱因斯坦未尽的梦想。霍金在本书中坦言,不能用单独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预测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为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原理决定了宇宙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统一的。在本书中,霍金通过地图模型来说明宇宙的多样性可能需要一组理论来进行描述。

  《时间简史》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睿智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性。该书本来就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绞尽脑汁都无法真正理解的,只能当科幻小说看。《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拟空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进化原理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间简史》的读书笔记10

  《时间简史》一书是大科学家史蒂芬·霍金的名著,自一九八八年初版以来,已成为全球科学着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四十多种文字,销售了一千万册,成为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观。有如我们当年读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科学的终极目标在于供给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一个高深莫测的现象。霍金的学生、《时间简史》的中文译者吴忠超曾写道:“他(霍金)象一个孩子,一个好奇的孩子,喜欢问最基本的问题,我为什么是我?时间是什么?我们从何而来,又往何处去?”他把宇宙本性最前沿的知识,通俗地展此刻我们面前。

  有日月星辰的奥妙,才有时间的历史。读《时间简史》,不仅仅使你了解到时间的起源与构成,更应懂得这位伟大科学家在时间畅想曲的后面,还有更多未竟的音符。

  时间是每个人的终身伴侣。从少年到老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时间里穿过。有悲伤,也有欣慰;有眼泪,也有欢娱;有失败,也有成功。时间的痕迹刻在脸上,也刻在心里。如果把人生比作壮丽的舞台,那么舞台上戏剧的演出水*不会仅仅取决于空间因素,还会有赖于时间条件;如果把度过生命的历程比作攀登岁月的长城,那么时间战略、时间信念、时间素质将决定攀登者的行进速度;如果把宝贵的生命比作闪闪发光的星星,那么星星的光源必然是长时间生命热能的聚集。

  时间也是一部年龄的哲学。富兰克林曾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大发明家爱迪生,在他七十九岁时,自豪而风趣地对人们宣布“我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这是因为他积攒了超出常人多倍的时间财富。十六岁至六十岁,爱迪生通常每一天工作十八到二十小时,六十岁以后,每一天仍工作十六个小时。如按*常人一生活动和工作的"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已成倍延长了。所以七十九岁加成了一百三十五岁。其实,人的一生真要无端的浪费许多时间,从指缝间、从酒杯下、从无聊中。但我们并不经意,总觉得时间还长着呢!于是乎“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样的生活就缩短了你我的生命。年龄的加减法,加入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时光,减去的是挥霍空耗的岁月。

  我此刻老了,懊恼自我年轻时尚不努力。但我羡慕此刻的年轻人,因为人生的黄金时代是青年时期。青春的火花、友谊的暖流、生命的欢乐一齐涌来,事业开始了最初的跋涉,人生扬起了破浪的风帆,生活领域急剧地展开,工作课题骤然增多。但我要用一个老者的身份,真切地告诫年轻的朋友们,真正生命的春天,是随着梦想种子的播下而来临的。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有时*静如镜,有时浪花飞溅,有时巨浪冲天……仅有把握自我命运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辉煌。

  今日之日不可延留,昨日之日不能呼返。这位蜷缩在轮椅上、能与上帝对话的史蒂芬。霍金,似乎在《时间简史》中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扩展5)

——和时间赛跑读书笔记10篇

和时间赛跑读书笔记1

  “花有重开日,人无在少年。”关汉卿的珍惜时间的名言说的太好啦!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上小学的时候,最疼爱她的外祖母过世了,他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她奋发起来,决定与太阳赛跑,她每天放学都和太阳都和时间赛跑,正因为这样,作者在而是几年后,才有所作为,成了国家的有用人才的事。

  “不会生活的热消磨时光,懂得生活的人利用时光”。德国作家叔本华先生的名言写得多好啊!告诉人们珍惜时间,利用时间,是啊,每一个人都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啊!光阴似箭,离了弦的箭,还能回来吗?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等人!

  “以后,我常常做那样的游戏,有时,我和太阳赛跑,有时跑过西北风的"追赶,有时我一个暑假才能写完的作业,我一天就作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常把哥哥读过的书拿来读。”可见,作者挤出来的时间是为了读书,可见作者把时间看的多么重啊!工人说:“时间就是产品。”农民说:“时间就是粮食。”军人说:“时间就是胜利。”教师说:“时间就是人才。”医生说:“时间就是生命。”特区人民说:“时间就是金钱。”学生说:“时间就是知识。”各行各业都把时间看的那么重啊!那我们又为何不去珍惜时间,珍爱每一分,每一秒呢?爱迪生曾说过:“浪费,最大的浪费过于浪费时间了。”

  今后,我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时间,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学会利用时间。

和时间赛跑读书笔记2

  读了《和时间赛跑》一文,我真正明白了“所有时间时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

  作者因为祖母的去世而悲痛万分,但是父亲安慰的一段话中,似懂非懂地明白了“凡事要在时间前面”这个道理,并与时间“赛跑”,以至于每当时光浪费之时都会感到悲伤。最终“和时间赛跑”让他受益无穷,体会到如何珍惜时间。

  作者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每次老师布置回家作业,我总不能在学校完成,我想:反正回家后时间多着呢,不必那么抓紧。然而,我却没有想过,把作业在学校完成,回家就可以预习马上要交的新知识,可以巩固以前的知识,也可以阅读课外书,甚至玩一会儿,放松心情。我们时时刻刻在于时间赛跑,但我有时却忽略它。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和时间在跑道上的差距自然越拉越大了。

  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一样的,不会因为你浪费时间而给你的多一些。时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而不虚度光阴。抓紧一分一秒,在和时间的赛跑上取得胜利,你就能成功!

和时间赛跑读书笔记3

  读了《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后,我知道了时间的珍贵,同时我也明白了时间一去不复返。

  我以前上幼儿园时,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从来都不在班上做完,每次都在班上和同学玩游戏,回家后也都是边写边玩,总是要等到快睡觉了作业还没写完,妈妈对我说:“你在幼儿园时抓紧时间把作业写完,回家不就可以玩了吗?”可我说:“我才不呢,在幼儿园有小朋友玩多好玩呀,回家就没有小朋友玩了,一点都不好。”妈妈也拿我没办法只好让我快点写完作业好睡觉。

  当时我还不明白,直到我今天学完《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后我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我抓紧时间在幼儿园把作业写完了,原来妈妈是想让我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稍纵即逝,将来后悔都来不及。现在我明白了时间重要性,现在我在学校写作业的速度可快了,我知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义,以后我一定会更加的珍惜时间。

和时间赛跑读书笔记4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和时间赛跑》,这本书讲了一个小女孩救同伴的故事。

  这本书的主人公杰茜是一个善良勇敢的小女孩,她与她的家人住在印第安纳州克里夫顿边疆村,但杰茜却不知道,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子,而是一个历史保护区,外面的世界是1996年,而这个村子里却是1840年。这里的大人们共同约定好到孩子们成年后再告诉他们。

  有一天,这个村子里爆发了一种叫做白喉的传染病,在1840年这种病是致命的,许多孩子得病了,杰茜的妈妈是一名责任心很强的医生,可是她却无能为力,孩子们危在旦夕。为了救他们,杰茜的妈妈只好提前告诉了她事情的真相,希望杰茜能到外面求助。为了救她的伙伴们,杰茜毫不犹豫的换上了1996年的衣服,通过检修孔逃了出去,成功来到了1996年。来到1996年,杰茜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十分好奇,但她一刻也没有耽误,立刻按她妈妈说的给尼利先生打电话,但却没想到尼利先生是个坏人,当他打算杀死杰茜时,杰茜机智勇敢的逃了出来,她很无助,因为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在万分焦急时,她遇到了好心的丁道尔夫人,丁道尔夫人告诉了杰茜如何查寻电话,并告诉了她如何举办新闻发布会,最后,杰茜通过新闻发布会,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终于救出了她的伙伴们。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静,因为她才十三岁,就能勇敢的独自一个人去外面的世界,在危机重重的情况下,她机智勇敢、争分夺秒的救出了她的伙伙们。我只比她小两岁,但我想如果换作我,也许没有她这种勇气。我十分佩服杰茜的舍已为人,当她妈妈让她去外界求助时,她明明知道会有生命危险,但却一刻都没犹豫,杰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和时间赛跑的读书笔记2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光一旦飞逝,就永远不会回来。今天我学了《和时间赛跑》这一课,让我对时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的外祖母过逝了,使“我”明白了“所有在时间里的事物,都不会回来”这个道理。于是,“我”开始和时间赛跑。后来的二十几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

  时间流逝了,就永远不会回来,所以人们常说:时间一去不复返。在家里的窗前看着月亮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又过去了。虽然明天的月亮依然会升起来,但今天的月亮永远不会回来了。看到一片片落叶像蝴蝶一样飘落,就知道一年就过去了。虽然明年的树叶依然会纷纷飘落,但永远不是今天的树叶了……

  四川大地震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当时各地区的医生、护士、*们都争分夺秒地赶往现场,如果他们晚到一秒钟,就可能关连到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宝贵生命。争取时间就等于赢得生命。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许多名言都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所以我们不要不听他们的告诫。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懂得争取时间、珍惜时间的人吧!

和时间赛跑读书笔记5

  这篇《和时间赛跑》使我真正的体会到了时间的重要。

  最疼爱“我”的外祖母去世了,“我”很伤心。爸爸妈妈看得出“我”的心情,却不知道怎样安慰,总是说;“外祖母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听了这些话,“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从那开始,“我每天和时间赛跑。比如;和西北风比快、和太阳赛跑、两三天写完暑假作业等等等等。从小养成和时间赛跑的习惯使”我“长大后受益无穷。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只要和时间赛跑,你就会成功。

  这篇文章的标题”和时间赛跑“其实就是珍惜时间的意思。因为时间永远不会回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这句话说的很对。无论多少事,一天都能干完,因为我们挤出来时间了。别人在喝咖啡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喝咖啡,去做一些其他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看看书、研究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一来,别人在这个时间里就没有得到看书、研究的成果。时间,它本来就是要挤的。每人都有那么多时间,关键是看在他怎么分配时间。如果他珍惜每分每秒,那么他的人生将会过得十分得美好、充实。如果他不会分配时间,那么他只能被如今这个社会所淘汰。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就是不会分配时间的人,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让时间无声无息地流走了。但这篇文章使我受益无穷。它告诉了我怎样珍惜时间。我以后每天中午要抽出看电视的时间背单词,晚上抽出一小部分吃晚饭的时间看看书。我一定要把握住每分每秒,做自己时间的主人!

和时间赛跑读书笔记6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他的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清玄。他写的文章像清水,又像茶,品起来回味无穷。

  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外祖母去世,他很悲伤,他的爸爸妈妈也不知所措,爸爸知道,与其骗林清玄不如实话实说。爸爸对他说:“外祖母再也回不来了……”他不明白就问爸爸,他认为爸爸说了个谜。慢慢地他明白了,一天他下定决心和太阳赛跑,结果他赢了。小作者快乐得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后来的二十年里他收益无穷。他还要把他知道的知识教给他的孩子。

  童年,像一条弯弯的小河;时间,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来回的穿梭。当我打开课本,看了这篇《和时间赛跑》课文时,对我有了很大启发和感受。

  课文是这样讲的:一个小男孩的祖母去世了,他非常难过,为了排除自己的忧伤,他一圈圈的跑,以至到后来和太阳赛跑。也因此受益无穷,让他认识到:人虽跑不过时间,但却可以比原来跑快好几步。

  有句格言说的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句格言告诉我们,时光老人给我们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浪费了时间,后悔也来不及了。你如果虚度了光阴,少年时光就永远失去了。花儿却有重新开放的那一天。

  所以我们要充份利用好时间,和理安排时间。比如可以趁等别人的时候算算题、看看书。你可以在妈妈帮你抄题时写其它的作业,也可利用这段时间预习下一课,或背会儿课文。

  时光老人给我们一生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之所以喜欢这篇《和时间赛跑》是因为它犹如一杯生命之泉,向我们传递着一个真谛:时间就是生命,要珍惜时间。

和时间赛跑读书笔记7

  星期五的早上,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我“外祖母去世的时候,我非常伤心,爸爸教育”我“说,”所有时间里的事物,永远都不会回来,你的昨天过去了,你不能再回到昨天。有一次,放学时看到太阳快要落山了,我就对自己说:“我要和太阳赛跑,在太阳下山之前跑回家”。于是“我”不停的往家跑,最后在太阳下山之前我回到了家中。后来,“我”经常玩这种游戏,养成了和时间赛跑的习惯,节约了很多时间。

  不只林清玄如此,历史上有许多成功人士小时候的经历也使他们一生受益无穷。如鲁迅、爱因斯坦、牛顿。听说有人鲁迅,你为什么有那么时间看书呢?鲁迅回答说:“因为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还有一位名人说,你热爱时间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够成生命的材料。我听了这些句话,有些惭愧,因为我把别人看书的时间用在了看电视上。

  我要呼吁人们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时间的珍贵,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每个人都要节约时间,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拿我来说吧,我以前看书、写字总浪费时间,别人晚上七点写作业九点就睡觉了,可我总是磨蹭到晚上八点开始写作业十点钟才写完作业,我就比别人多用了一个小时,我以后要改正自己浪费时间的毛病,一回家就写作业,早写作业早完成,然后早早睡觉身体好。

和时间赛跑读书笔记8

  读完《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我有很大的收获。

  《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林清玄小时候外祖母去世,他不明白什么叫永远不会回来了。他就去问爸爸,在爸爸的解释下,小林清玄知道了时间流逝的可怕。直到有一天放学,他看见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定决心要比太阳更快回家,他快速的跑回家。当他回家的时候,看见太阳还没落山,他高兴极了。从此之后,他有时跟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他十天就做完了,有时还把他哥哥五年级的暑假作业拿来做……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最后一句话:你要是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它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珍惜时间。

  学完了这篇课文,我就决定要和作业赛跑,我一下课,立马把练字、小字词句篇写完了,上课时,老师让我们写作业,我把课堂作业也做完了,然后,中午、下午我也把一些作业做完了。

  如果再回到点子上,这篇课文的启示就是——————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浪费时间,比浪费生命、金钱还可耻!

和时间赛跑读书笔记9

  这一则富含哲理的人生故事《和时间赛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如果抓紧时间就会把我们的人生点缀的更加精彩。

  小作者心爱的外祖母离开了人世,爸爸告诉他外祖母永远也不会回来了。作者问:“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解释道:“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比如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会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

  小作者听后心里想,我一定要抓紧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不能让时间白白溜掉。于是,他便开始和时间赛跑,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快,由于不浪费一丁点时光,这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无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更加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如果能够坚持和时间赛跑,就一定会成功!

  读完《和时间赛跑》,我发现了自己和小作者之间的差距,我做作业时做得慢而且效率低,而小作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尽可能的又快又好。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也要向小作者那样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和时间赛跑读书笔记10

  读了《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让我受益匪浅,心久久不能*静下来。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外祖母去世后,知道了时间过去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从而认识到应和时间赛跑,抓紧时间,最终就可以获得成功。

  让我们体验到光阴不再,年华逝去的哀愁和感伤,同时跑赢时间的成功与快乐又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使人生的`每一天过得更丰富,更有意义。

  是啊,时间是自私的、无情的,只有紧紧抓住了时间,走在时间的前面,你才能够成功,所以作者在文中说:“虽然明天也会有新的太阳,但也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以前,我*时做事拖拖拉拉的,从不理会时间的变化,也感受不到时间的宝贵,我每次完成作业后,不是玩耍就是看电视,妈妈经常告诫我:“要抓紧时间,不要沉迷于玩耍或看电视之中了”,可我把妈妈的话当作耳边风,我仍旧不听劝。

  现在我读了《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后,让我真正的明白了时间一去不复返;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真正意义。

  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的,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再加把劲,有时可以再快好几步,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要浪费一点一滴的时间,如果我们一直抓紧时间,走在时间的前面,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学们,时间是宝贵的,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所以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因此,我们要像《和时间赛跑》中的作者一样,成为一个珍惜时间的人,让时间成为自己的小主人。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扩展6)

——《道路与梦想》读书笔记3篇

《道路与梦想》读书笔记1

  当我看完后,很*静,打心底讲,感觉好像跟随王石先生走了一遭。类似的感觉在我看其他的几本书也有过同样的感受,当我看完时,有一种自己就是书本主人公的感觉,我有个习惯,当我看书时,总是将自己与书中的主角联系起来,甚至对比,自己哪些方面和主人公类似,哪些地方的差异甚大。下面我将分成若干点零碎的片段来和大家分享,不想太拘泥于形式和完整叙事性,只要里面有哪些点对大家是有点点帮助的话,质荣就非常满足。

  先事后得:王石的人生是丰富的,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见证和参与了*改革开放的辉煌历史。其中有非常多的坎坷,比如书中提到的“玉米事件”,还有多次的股权革命性事件,看得心惊胆颤,可见创业守业的艰难与不易。他们的成功和失败都不像市面上一些老套俗气程式化的成功学理论说的那样,更多的带有一些悲剧式的成功人生色彩。或许这个才是生活的本质,也正因为这样才真实和亲切。

  等一切都程式化,已经晚了。从王代表的一代企业家和社会众生相,我越发明白了几千年前孔夫子的教诲”先事而后得也”,意思是,凡事,做了再说,不要在做之前做过多的思考和无所谓的分析,只要有30%胜算几率的事情,只要是有意义的事情,都不防做了再说,成功不是将错误减到最小,而是不断的试错。只要方向正确,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都会有成功的收获。

  自制是成功的基石:马云说:我不相信什么成功学,我总对哪些人是怎样失败感兴趣,因为,每个人成功都有很多不同的背景,有自己的方式,而失败总是因为一些基本的素养的问题。个人非常认同,王石的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个人认为是对自我的确认和坚持,对自己有底线,是自己不去逾越的警戒线,比如”超过25%的利润不做”等在外人看来甚至像疯子一般的原则性,在他则是底线,历史证明了他的英明与远见,因为他看到了事情的本质。这个很关键,否则,当局者,一个字,迷。

  踏踏实实———做人做企业的法宝:在喧闹的商界,骚动的市场背景下,做人可以很高调,做企业也可以很夸张,比如顺驰的孙宏斌,此人本人在中已经有过领教,是很典型的夸张型,怪不得当其放话”3年内顺驰要超越万科”时,王先生不以为然,后又骂其为”害群之马”。顺驰的昙花一现,与孙的性格是很有关系,其在联想时,就因为太过于张扬而非脚踏实地甚至”过于灵光”,而把自己丢进监狱。是柳传志先生的宽宏与赏识,才有机会让其从头再来。这个在联想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闹剧。纵观王石先生的一生,踏实是其成功的法宝。

  创业是艰难的:90%以上的人看到的是老板的风光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其抓耳扰腮,茶饭不思,在*和强大市场经济体面前的难堪与折磨。有句话说的好,老板不是人做的,尤其在*。神交王石先生,感受到在*,大多数企业家,或者准确的讲,老板具有一种悲壮式的可敬。一句话就能说明白:来之不易!

  放大了格局:在我们年龄还不算大时,有幸拜读王先生的,对我等年轻一辈,是福音。通过本书,我们仿佛和老一辈特区人走过了近30年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脉搏和那个时代的人联动,明白了今天特区的不易。知道今天是如何来的,也就知道了,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有时,甚至能站在整个时代的高度来看待这段历史,心中不免有升华的感觉,心胸突然也有了一种更开阔的感觉。

  在王石先生的倡导和推动下,万科很早就建立了著名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在企业的发展和运作中,产生了一个强大的企业家团队,为同行和产业输送了非常多的优秀职业经理人,比如现任星河地产的总经理郭兆斌,还有佳兆业的总经理姚牧民等,将来也一定会有更多。个人认为,这个是王石先生为*和*企业做的最大的贡献。在为本读后感取标题是,颇费心思,想了许久,想出了几个自己也解释不完全透的字”走过人生”,或许这个才是我最想表达的,一句话就可以说完:人没有伟大和*凡之分,都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走,能留下什么样的轨迹或者说痕迹的话,就要看自己的决定和坚持,无论财富多少,自我确认,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的人,就是幸福的!

《道路与梦想》读书笔记2

  上个月中旬,我在深圳联合广场等人,在无聊之极便逛了底层一间很小的书店,看到了深圳万科董事长王石先生的自传《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二十年》,翻开看了看,决定买,36元/本,没有折扣。

  结果我这半个月来,这本书随我到处游走,枕边、洗手间、书桌、办公桌、车座,我在工作之余将这本300多页的书看完,王石和他的《万科周刊》编辑缪川的文笔很好,我很少这样看自传书,也许感觉深圳人写奋斗史,有种亲切感吧,书中很多内容我都很熟悉,自己也有朋友在万科工作!

  首先感觉王石是一个很真切的人,他的前期成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进出口,倒批文),无法借鉴和复制!如果说他前期的成功的话,就是天生对生意的敏感和自律、自学的精神,以及他推己及人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水准!

  万科成立后,王石对经营观念的坚守(超过25%的利润项目不做,在地产行业*均利润是40%!),对各类管理事例的反省和总结,对万科透明文化的坚持,在现代社会,非常难得。他在张扬自己,其实也在张扬万科的文化,作为万科的创始人,他成功的脱离了日常事物,他可以去全球各地玩7+2(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徒步穿越地球南北两极点),他塑造了*企业家一个不可逾越的颠峰!万科也成为*房地产业的领头羊!

  以下是他的一些思想和做法,原文摘抄:

  1、自来深圳那一天起我就想:如果我能掌管一家企业,就要给年轻人提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不要像我那样经历委屈求全、十年媳妇熬成婆;要尊重年轻人的选择,机会均等,尊重个人隐私。改革开放中的*人应该享有有尊严、荣誉、责任、理想的工作生活。

  2、“我们最初靠贸易起家,在开放之初的深圳,搞贸易往往需要搞关系、倒批文,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公司要发展,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能再走老路,从现在开始就要规范。*要进入市场经济,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我们力图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惯例来做。从谋求股份制改造开始,我们就需要把规范化放在核心的地位。要做*最规范的企业。”

  3、万科企业愿景:

  成为*房地产行业持续领跑者

  要实现这个愿景,我们需要做到:

  不断钻研专业技术,提高国人的居住水*。

  永远向客户提供满足其需要的住宅产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

  展现“追求完美”之人文精神,成为实现理想生活的代表。

  快速稳健发展我们的业务,实现规模效应。

  提高效率,实现业内一流的盈利水准。

  树立品牌,成为房地产行业最知名和最受信赖的企业。

  拥有业内最出色的专业和管理人员,并为其提供最好的发展空间和最富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以诚信理性的经营行为树立优秀新兴企业的形象。

  为投资者提供理想的回报。

  万科的东西值得NEP公司和我现在服务的公司高管层好好学学!可惜王石只有一个。

《道路与梦想》读书笔记3

  一次偶然的聊天,牛哥推荐看一本书《道路与梦想》,推荐理由是看完此书大致能了解深圳改革开放的历程,并能更多的了解王石及万科,对在深圳买房、投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将来想在深圳长期发展也需了解深圳的历史。想想也对,多读读成功人士及企业背后的故事也挺有益,特别是发生在我居住的城市。

  读完此书,心灵被撩动,难得有这样的感动。还记得大学早期看过的一本描写深圳的书,好像是《深圳在左,天堂在右》,述说了大学里同宿舍四个哥们闯荡深圳的故事,每个人奋斗的历程充满着艰辛,汗水与泪水交融,但终因内心的力量不够强大,拼不赢自己的命运,杯具的成分多过洗具,离天堂越走越远。此后,我心里始终记得闯荡的苦,既然出来闯就得做好思想准备。同样在深圳,读完王石走过的 20 年的路则是另一番情景,感受到了他心灵的强大,他的坚持!他是幸运的,找到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于万科, “ 创造健康丰盛的人生 ” 的核心价值观,让我有着深深的认同感,*改革开放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有体面的生活吗?而创造健康丰盛的人生不也是我们的生活追求吗?至少我是这样认为!我们拼命的工作,努力的生活至少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得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而不是成为改革开放的牺牲品。而万科赶上了*以房产作为支柱产业拉动经济的这趟列车,这个理念也让万科的员工都过上了有体面的生活。从我在万科工作的朋友们身上,也看的到他们美好的生活。呵呵 …

  于王石,我被他拥有的优秀品质所折服。我体会最深的是,当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真心向往的方式去生活时,他的人格才会走向完整,他的人生画卷才会精彩,而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也必然充盈。此外,王石的坚持、梦想及其影响力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成就了一群人生命中难以磨灭的部分,也成就了一种时代。让我更加相信始终有一少部分人在改变着世界!

  大家都知道王石爱好登山,我以前心里想王总很有时间。读完全书,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两段话 :“ 登山,更如人生一样,虽时常不能预知结果,但只要坚持,终会成功。登山是人生的浓缩 , 之前,因为成功而有机会登山,而我仍需继续攀登一座峰,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那座峰 ……” , “ 我知道我的目标只是登顶珠峰,任何与登顶无关的,消耗体力的事一概不做。登顶过程中,我一直保持这样的态度。 ”

  读懂了登山者的心理,才让我明白原来是如此的毅力和心态才能造就其登顶成功,才能让他不断攀登自己心中的那种峰。

  看来,自己距离成功还很遥远 ……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扩展7)

——《时间看得见》读书笔记3篇

《时间看得见》读书笔记1

  这是我接触到大姐的第三本书,从初见《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的惊艳,到《五种时间》的倾慕,再到《时间看得见》结识到优秀的趁早伙伴。半年时间让我系统的认识到时间是可以被定义、被分割、被掌控的,今天聊聊我的第三本时间之书——《时间看得见》。

  正如开篇作者所说:手帐代表你内心深处日复一日、矢志不渝的那个东西,它来告诉你每一天都是算数的,再一本本帮你去铺陈去往远方的台阶。

  曾经,我对手帐的概念,停留在精美的包装,色彩缤纷的贴纸和独特的字体,是一个遥远而复杂的概念,就像个精致空白的丝绒盒子。在这本书中,作者系统的讲解了手帐的存在意义和使用价值,手帐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时间的可视化呈现。早在18世纪,手帐的鼻祖本——杰明·富兰克林,这位跨界的天才已经通过手帐自我盘点、计划、审视,*自己的大脑更多用于创造性工作。

  “人的大脑容量有限”,惊觉自己过往多年竟无只言片语的留档,那些美好的时光、经验教训、成长感悟浑浑噩噩飘然远去,原来这就是大部分人庸庸碌碌一辈子的原因,因为没有记录,就没有反思和总结,始终在原地打转、止步不前。

  从xxxx年6月24日在第一本效率手册上记下一笔,至今过去半年,对于手帐的用法还在初始阶段,但至少我知道,过去这半年我是有迹可循的,书写的一段段欢乐、郁闷,或者哪怕是简单的日常,都是我在这个世间存在过的证明。通过纸和笔的美妙接触,回看过去便能抽离自身,像“电影回放”般,客观审视自己的经历,曾经的愤懑不*会逐渐*息,尝试着理解和接纳,总结和学习。

  成年以后,我们的快乐被定义为:

  1)拥有足够的时间;

  2)拥有足够的金钱;

  3)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现实是我们最先被压缩的就是“时间”,一天24小时,工作至少8小时,大部分人生命的1/3都在“他律”之中,我们对于时间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弱,但是生活节奏却越来越快,它逼迫着你同时具备“三头六臂”的本事:健身、美丽、事业、家庭、朋友、社交等等扑面而来,要求你同时应对这些状况并且都要处理的很好,我知道这很难。

  作者提到“自成体系”的一套方式,做一个“偏执狂”,利用这套体系搭建你后半生的“护城河”。这里有几个观念深深触动了我:

  好习惯养成器

  不论是提升自己、教育孩子,还是影响伴侣,有一套追踪体系非常重要,当自己亲手在项目上的.时候,就是宣告自己的领土,宣告胜利权的时候,我相信这样小小的闪光点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下一步,我计划在家中建立“好习惯*”,与家庭成员共同制定并遵守一套家庭准则,双方共同进步,并为将来做足准备。

  深度陪伴

  不论是与孩子还是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其实非常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你是不是边吃饭边看手机?两个人坐在沙发上各自拨弄手中的频道?与家人相处时也是全程心不在焉?陪伴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相处在同一时空,而是需要真心的投入进去,陪家人聊天、逛街、耐心的讲解,尤其是父母,你有多久没有主动与他们电话沟通畅谈了?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扩展8)

——《科学与素养》读书笔记3篇

《科学与素养》读书笔记1

  最近,江苏省展开了第五届中小学生网络读书活动,作为一份子,当然我不例外。

  我在网上看了《六年级科学素养》,它不仅内容好,还让我有许多的收获。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第一单元告诉了我们人体的秘密,比如黄金人体比例,它让许许多多的人深深的爱上了它,以及基因遗传并不会遗传诺把贝尔奖,靠的是后天的努力和文化修养等等。

  第二单元讲的是声音,它告诉了我们学舌的不仅是鹦鹉,还有八哥等等,鹦鹉学说话也是一种“效鸣”的道理,只要要重复一句话,鹦鹉就能学会,还告诉了我们声音还可以灭火,甚至有些女高音的声音可以让玻璃应声而碎。

  第三单元讲的是餐桌上的科学,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告诉了我们土豆来自南美洲,也有很多营养;其次,土豆还有减肥的功效。吃饭时,加上一些豆类食品,饭后再适当的运动,就能减肥。

  第四单元讲计算机与网络,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所以计算机必不可少。在这大千的网络世界,人们用他建立起了友谊,想世界握手,并且可以从网上搜索道我们不知道的答案,不过有些人却迷上了游戏,把学习给丢了。这告诫我们网络虽然是必不可少,但是也不能沉迷于游戏。

  《六年级科学素养》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知识,大家也可以一起来看一看。

《科学与素养》读书笔记2

  我在网上看了《科学素养》,它不仅内容好,还让我有许多的收获。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第一单元告诉了我们人体的秘密,比如黄金人体比例,它让许许多多的人深深的爱上了它,以及基因遗传并不会遗传诺把贝尔奖,靠的是后天的努力和文化修养等等。

  第二单元讲的是声音,它告诉了我们学舌的不仅是鹦鹉,还有八哥等等,鹦鹉学说话也是一种“效鸣”的道理,只要要重复一句话,鹦鹉就能学会,还告诉了我们声音还可以灭火,甚至有些女高音的声音可以让玻璃应声而碎。

  第三单元讲的是餐桌上的科学,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告诉了我们土豆来自南美洲,也有很多营养;其次,土豆还有减肥的功效。吃饭时,加上一些豆类食品,饭后再适当的运动,就能减肥。

  第四单元讲计算机与网络,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所以计算机必不可少。在这大千的网络世界,人们用他建立起了友谊,想世界握手,并且可以从网上搜索道我们不知道的答案,不过有些人却迷上了游戏,把学习给丢了。这告诫我们网络虽然是必不可少,但是也不能沉迷于游戏。

  《科学素养》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知识,大家也可以一起来看一看。

《科学与素养》读书笔记3

  在本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做《科学素养读本》。读完后使我深受启发,帮助我了解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创新精和实践能力

  通过读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四单元的内容,第三单元围绕空气展开了话题,在这一单元里,我们的地球现在的状况是如此的糟糕;空气正在遭受污染、森林遭遇乱砍滥伐、臭氧层出现空洞而且逐年变大。这些最终只能给我们的生存带来很多的灾害,让我们失去环境适宜、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要宣传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不能再让那些人随意破坏了。第四单元很重要,这一单元讲了关于白熊、化石和动物的故事。白熊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受到环境的影响的;化石是古生物的遗体遗体经过很久很久以后,坚硬的骨骼印在石头、叶子上形成的;家养的动物最开始其实是野生的,被圈养以后慢慢的习性就被同化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以后要爱护动物!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扩展9)

——存在与时间的名言3篇

存在与时间的名言1

  1.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2. 我们绝不应该让恐惧或别人的期望划定我们命运的边界。你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但你可以挑战它。

  3. 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4.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5. 有担当,才有自由。

  6. 只有已经理解的人才会听。

  7. 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

  8. *均状态是常人的一种生存论性质,常人本质上就是为这种*均状态而存在。因此常人实际上保持在下列种种*均状态之中:本分之事的*均状态,人们认可之事和不认可之事的*均状态,人们允许他成功之事和不允许他成功之事的*均状态,等等。*均状态先行描绘出了什么是可能而且容许去冒险尝试的东西,他看守着任何挤上前来的例外。任何优越状态都被不声不响地压住,一切源始的东西都在一夜之间被磨*为早已众所周知之事,一切奋斗得来的东西都变成唾手可得之事,任何秘密都失去了他的力量。为*均状态操心又揭开了此在的一种本质性的倾向,我们称之为对一切存在可能性的*整。

  9. 在这种不触目而又不能定居的情况中,常人展开了他的真正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从大众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常人不是任何确定的人,一切人——却不是作为总和——倒都是这个常人,就是这个指定这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

  10. 于是“时间性的”就不再可能只等于说“在时间中存在着的”。“非时间的东西”与“超时间的东西”就其存在来看也是“时间性的”。而且,并非由于与“时间性的东西”相对,即与“在时间中”的存在者相对,“非时间的东西”与“超时间的东西”才在某种褫夺的意义上是“时间性的”;它们在积极的意义上就是“时间性的”,诚然这种意义还有待澄清。

  11. 对世界之内的存在者,无论从存在者层次上加以描写也好,还是从存在论上加以阐释,这样的做法中随便哪一种都不着“世界”现象的边际。

  12. 世界并不是世上诸多可见的存在者的总和,人也并不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与人之间并不是客体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关系。

  13. 自由空闲的好奇操劳于看,却不是为了领会所见的东西。也就是说,不是为了进入一种向着所见之物的存在,而仅止为了看。它贪新骛奇,仅止为了从这一新奇重新跳到另一新奇上去。这种看之操心不是为了把捉,不是为了有所知地在真相中存在,而只是为了能放纵自己于世界。所以,好奇的特征恰恰是不逗留于切近的事情。

存在与时间的名言2

  1. 钉子是敲进往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2. 流水源泉千年在,光阴一去不回来。

  3. 懒汉画一个圆圈也得一个月的时间。——莫桑比克

  4. 与时间抗争则面对的是一个刀枪不入的敌手。——塞·约翰逊

  5. 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蒙森

  6. 起早外出的跛子追不上。

  7.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8. 即使一动不动,时间也在替我们移动。而日子的消逝,就是带走我们希望保留的幻想。——罗曼·罗兰

  9. 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10. 真正的敏捷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因为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如金钱是衡量货物的标准。——弗·培根

  11. 时间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12.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13. 时间会*息最大的痛苦。——凯利

  14. 问在于点滴勤,吾辈更应惜秒阴。

  15. 三延四拖,你就是时间的小偷。——上田敏

  16. 万金买爵禄,何处买青春。——屈原

  17. 没有时间思索的科学家,那是一个毫无指望的科学家,他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思索,那他是最好放弃科学。——柳比歇夫

  18. 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莎士比亚

  19. 一个人愈知道时间的价值,愈感觉失时的痛苦呀。——但丁

  20. 不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总是首先抱怨没有时间,因为他把时间都耗费在穿、吃、睡和聊天上,去考虑该做什么,而只是什么也不去做。——拉布吕耶尔

  21.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22.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篇(扩展10)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

  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

  书中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李老师和学生间那种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李老师在培养优生时,首先就“优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了“优生”的培养方法,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帮助“优生”认识自己,指出: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

  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道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当下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他说:“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这句话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光荣与伟大,也暗示了我们老师的使命和责任。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在轰轰烈烈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李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作为班主任必须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关心他们,了解他们。让学生愿意接近我们,愿意跟我们讲心里话。班主任也就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引导中赢得他们的信赖,竖立起威信。

  我班现有人数为67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31人。我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个性心理。如自己的成长过程、性格特点、家庭状况、努力程度、学习潜力等,同时帮助他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经常介绍学校高手的学习情况,激发其参与竞争,追求更高的目标。在每次考试后,都对年级和班级乃至个人的成绩进行一次认真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看到差距和不足。帮助学生分析试卷,找出问题所在。做到心中有数,学有目标。有一些学生因为没有达到目标而心态不*衡,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从而心烦意乱,不知所措。在这个时候我就及时找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分析得失。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及时进行思想疏导,以良好的心态继续努力。使学生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2

  读《爱心与教育》时,内心受到很大触动,引发了很多共鸣,读到共情处或思考处,随手写下一句话,算是读后的痕迹,有以下几点:

  1.教育为何

  我们做教师的,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最满意的回答是:“为了让每一个生命与众不同。”尊重个性,顺势发展,才会有更多的独特性。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接

  学生的很多问题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要追本求源,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做好家校沟通,如果能适当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就更好了。

  3.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当学生出现问题了,先不要忙着指责学生,要先反思自己,出现了什么问题,该如何重新构建去弥补。

  4.情感是基石

  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教育要充满人性人道,开启智慧前,先要开启情感。

  5.给孩子留下什么

  我们和孩子们相处的一年或几年里,该给孩子们的未来留下怎样的生命记忆?我们是否在为孩子们的未来做打算?是否为了他们未来的幸福在做教育?

  6.材料保存

  作为一线教师,每天都有故事发生,要养成收集保存资料的习惯,让这些材料成为我思考、研究的基石。

  7.爱学生,也被学生爱

  一名好教师不仅仅是教出的成绩好,还要被学生爱,学生离开后,能经常想起你,想起你时是满满的幸福,那这样的老师才是幸福的,才是成功的。

  8.何为教育的真爱

  《爱心与教育》出版后,便生发出了“爱心”牌教师,那什么才是真爱呢?那便是智慧的爱。有温柔对待,也有严格要求,有敞开心扉,也有默默等待。

  9.何为教育本身

  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儿童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是任何教学大纲都没有做出规定的。

  10.放眼未来

  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做一个正直、善良、诚实、上进的人。那么从学生时代起,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教会他们始终不渝地追求*,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别人,努力拼搏奋斗。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3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

  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四、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4

  《爱心与教育》一书是李镇西老师以教育手记的方式来呈现的,大量的手记纪实被收入书中,没有吹嘘,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记述了大量的教育事实,用事实来说话,用事实来呈现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教学的特色,所以读完这本书之后自己收益良多。

  读完本书后,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作为教师要保有爱心与童心,要时刻准备着与孩子们“斗智斗勇”,并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成长。在手记里,李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爱的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是装模作样的‘*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等而真诚的感情,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李老师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真正民主的基础上的,是真正*等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

  整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是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这一章节主要是讲李镇西老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如何去排解学生的心里忧伤,引导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读完这一章节使我明白了,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学会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传习录》有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如何洞悉学生的心理,启发学生的心智?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呢?看了李老师的方法后,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创设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学生能在班级中感受到轻松愉悦,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其次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作为教师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学生观。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年龄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师生关系不是上属与下属的关系,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也不是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而是*等、尊重、信任的朋友关系。作为教师也应学会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一些独特的、奇妙的想法。最后就是要教育全班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我想作为教师,努力的做好这些工作的话,那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肯定会大大减少。当然,学生心理的教育与辅导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在遇到有问题的学生时,我们老师也要学会和家长一起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健康成长。

  静静想来,李镇西老师杰出的教育智慧与他长期的理论学习是分不开的,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李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回想自己,真是惭愧。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让我领悟到了做教师的不易与幸福,更让我学会了正视自己的不足,《爱心与教育》鞭策着我一路前行。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5

  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

  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之,我们老师却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小学生,细细想来,他们个个都是那样可爱;有时候老师对学生好一点,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实那都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分内之事啊!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

  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6

  有幸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一书,通过阅读该书,感触非常深。记得有这样的一种描述,“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教育作为一个服务行业,需要我们在岗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带着我们真挚的爱去发现并扶正每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

  书中有这么几句我很喜欢,“有时候,教育是一种含蓄而明朗的暗示以及暗示之后充满信心的期待。当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所以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我们的大多数老师都是有爱心的,对于后进生,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会想到用爱心感化他,可面对一些后进生的屡教不改时,我们又有多少老师能有耐心反复地对其进行教育呢?大多人想到的都是放弃或愤怒。教育更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上学期我们班的成绩一直很不理想,刚开始听到的声音是说我们班班风太差了,我的潜意识就觉得是我太溺爱我们班学生了,就开始严加管理。我们班很多学生都开始怕我了,怕我罚他们,不给他们面子。有一次王孟杰的检讨上写道:每次作业不完成老师总是第一次让我站起来,第一个收拾我,明明他们也有人没写完。我的妈妈一直在郑州打工,没时间回来看我,我爸从来都没回过家,也没给过我零花钱。我不是不想写作业,我是因为太想妈妈了,我上课总是听不进去。那一刻我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我不该对他们过于严厉,有时候多跟他们谈谈话,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给他们做心理辅导会比我们施加暴力效果要更好。

  这个学期来学校,我们班学生对五二班的学生说,我们班主任这学期对我们特别好,我们现在特别想上她的课。其实严慈相济,合适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将奉献出我的爱心,让爱心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7

  出于要完成培训班读后感的任务,我把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从学校图书馆借了出来。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真的没打算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看看自己,走上讲台也十多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直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淡是*庸,是无为。

  下面我就谈谈读后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几点:

  一、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回首十多年的教学过程,我究竟有没有做到一个称职的老师,有没有去爱我的学生、了解我的学生、学生是否又喜欢我这位老师、我以后又是怎样做呢?……众多的问题在我脑海里浮现与思考。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二、如何去爱?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真心,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对有进步的学生会给他们一张报喜表带回家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这都是我们教师值得学习的地方。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后进学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几点:

  1,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2,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这是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我们要民主地,科学地,教育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只有与学生*等地对待,以心交心,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和教导。学生都有向善向好学习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只要他们自发的想完善自己,改进自己,他们就会主动地学习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样,对于后进生,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要懂得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并且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长处,并善于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改正缺点。

  关于转化“后进学生”,李老师也提出要主意的几点:

  第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上进心。

  第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学生”同样适用。

  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

  第四,讲究有效方法。李老师书里讲述了他与“后进生”万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考究和学习,也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师对他学生们的真切之爱。

  李老师关于“优秀学生”的培养方式。他提到“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

  2.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较科学,成绩较好。

  3.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

  4.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知识面较广。

  5.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

  6.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

  7.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

  8.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

  相应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这也是李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结出的智慧果实,都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我会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

  对于学生青春期教育,一直是老师们痛的问题,而李老师也分享了他宝贵的经验。“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内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虽然近几年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比起广大中学生的心灵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于把学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点,当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来解决,或热情地教育,或严肃地批评,这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思想工作怎么会奏效呢?”李老师的肺腑之言,也是正是我们忧心的学生青春期教育现状。我作为初中的思想政治老师,更感觉到身上的担子之沉重。李老师提出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

  1,创设和谐氛围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谓和谐氛围,主要指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与班级内部的和谐环境。

  2,开设专题讲座是一种集体谈话形式。班主任根据学生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将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别谈话,个别谈话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形式。这里说的个别谈话是心理辅导,与单纯的教育性谈心不同。心理辅导的谈话具有两个特点:倾听与协商。

  4,保持书信交流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对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信联系,意味着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书信往来,教师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5,推荐有益读物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报刊资料,这也是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方法之一。

  6,争取家长配合父母与子女的特殊关系,确定了他们在青春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家长的参与是青春期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老师从他与学生点滴的交流中,看到他对学生们真切的爱。而所有这些宝贵的经验,都让我受益匪浅,对比自己的教学,可以更全面的做好学生的工作,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全身心的健康成长。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宝,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难得范本。李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将奉献出我的爱心,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8

  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非常的震撼,李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深入简出地阐述了爱心与教育的深层关系,展现了李老师教学的不凡风采,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付出真诚的爱心之与学生们的重要。李老师给予我的无限的启迪,要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李老师说,当好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的呀,只有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会真诚地与学生们交朋友,切身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学习困惑和心理障碍。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会爱上这些孩子们,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传授知识和技能给他们,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从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教育家写道:“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 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学》)

  这是李老师书中的一段话,令我深有感悟。反映我的教学中,我也常有跟同学们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在很多时候也帮到了他们。我每周都会布置他们写周记,让他们把想和老师说的话,或是一个星期来的表现自己作个总结,都一一写出来,然后每个同学的周记都会认真地看完,并做一一的回答和批注,这样也成为我和同学们交流的好方式。现在想来,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我还需要进行一些有创意的交流,像李老师所做的,让同学们把自己所有的困惑的问题都一一写出来,提出来,可以是书面上的,也可以

  是面对面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各阶段的真实想法,解决他们的真实困难和疑惑。惭愧的是,我对表现好坏不同的学生,还是有一些偏见,我需要通过更大的努力,让同学们感觉到我对他们的爱,慢慢的信任我,理解我,支持我,让学习不好的,思想上有不同问题的学生,一一解开心结,找到各种问题的真正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同学们的疑难问题。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了“后进学生”的教育方式。他提到几点:1,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2,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这是对待后进生的态度,我们要民主地,科学地,教育学生,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只有与学生*等地对待,以心交心,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和教导。学生都有向善向好学习的天性,所以,要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只要他们自发的想完善自己,改进自己,他们就会主动地学习自己需要的知道和道理。同样,对于后进生,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要懂得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并且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长处,并善于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改正缺点。关于转化“后进学生”,李老师也提出要主意的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上进心。第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学生”同样适用。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第四,讲究有效方法。李老师书里讲述了他与“后进生”万同的事例,其中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考究和学习,也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到,李老师对他学生们的真切之爱。

  李老师关于“优秀学生”的培养方式。他提到“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2.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较科学,成绩较好。3.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4.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知识面较广。5.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6.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7.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8.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相应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这也是李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结出的智慧果实,都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我会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学生。

  对于学生青春期教育,一直是老师们痛的问题,而李老师也分享了他宝贵的经验。“目前教育最缺乏的内容之一便是心理教育——虽然近几年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比起广大中学生的心灵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于把学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点,当做“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来解决,或热情地教育,或严肃地批评,这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思想工作怎么会奏效呢?”李老师的肺腑之言,也是正是我们忧心的学生青春期教育现状。我作为初中的思想政治老师,更感觉到身上的担子之沉重。李老师提出心理教育(也可简称“心育”)的途径与形式:1,创设和谐氛围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谓和谐氛围,主要指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与班级内部的和谐环境。2,开设专题讲座是一种集体谈话形式。班主任根据学生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将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3,进行个别谈话,个别谈话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广泛的一种形式。这里说的个别谈话是心理辅导,与单纯的教育性谈心不同。心理辅导的谈话具有两个特点:倾听与协商。4,保持书信交流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对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信联系,意味着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书信往来,教师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5,推荐有益读物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报刊资料,这也是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方法之一。6,争取家长配合父母与子女的特殊关系,确定了他们在青春期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家长的参与是青春期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老师从他与学生点滴的交流中,看到他对学生们真切的爱。而所有这些宝贵的经验,都让我受益匪浅,对比自己的教学,可以更全面的做好学生的工作,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全身心的健康成长。

  李老师手记中有一篇《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他提到,我对教育的反思,当然不是全部否定我以前的教育实践,更不是彻底否定我们现行的德育,而是要通过反思发现我们德育存在的弊端,进而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德育。文中的女孩,宁小燕,曾经是一位乐观、自信而且富于思考的少女,可由于缺乏了关注和爱,及其自己对世界形成的错误的观念,以脆弱的心灵,她选择了自杀,16岁,花一样的年龄,花一样的生命,就这样消散。而离宁小燕事件已过二十多年了,现在还是有不少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了轻生,这不仅仅是他们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作为老师的我们,更是肩负着,人类灵魂工

  程师的重任,可以面对这些轻生的灵魂,我们可以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吗?德育教育也是爱的教育,只有我们奉献出自己的爱心,把爱传递给他们,把爱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才有蓬勃的希望!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宝,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难得范本。李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将奉献出我的爱心,让爱心掌舵,扬起教育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撰文:吴家祺)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9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描述的故事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心,让我无比感动和崇敬。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永远是那么真挚。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教育是一种需要真情付出的劳动,唯独真心赋予学生,才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不同的老师对学生有不同的爱的表达法,有的如疾风骤雨,有的如细水长流。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也许没错,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让我们感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之中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李老师则不同,他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送生日祝福,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并一直鼓励她。由此可见,李镇西老师的爱是那么的真挚,因为贵在执着和坚持。作为一名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这样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实在是少见!这份教育手记,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不断的反思:如果我遇到这样一些难以管理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们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问题的反反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我以为我们应该用心去阅读,并且结合自己身的实践去读。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等的且发自内心的爱,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李老师是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正是这种爱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反观自身,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常带的班比较多,*时与每个班的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刚工作时的还是满腔热情,但现在工作的繁忙与压力让我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曾经对学生的那份执着与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故事让迷茫我又注入了清新的活力。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教育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爱的付出,这些要比知识的灌输重要的多,教师只有做到爱的付出才会有爱的回报,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

  教育需要爱的付出更需要理性公*的教育方式。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沉重的思考。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则认为他们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的,这是教育的可悲。

  作为老师,我们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我以为对于优秀生,我们不能只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更不能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评判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优生的确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得让人欣喜,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自高自大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心理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忽视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差生,我们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后进生的身上的优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今后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作出贡献,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各种“个性+特长”的学生才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加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和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关系。正是这份使命感促使李镇西老师从参加教育工作起就边教学边不断地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起初他读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说这些阅读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才使李老师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身。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我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读完之后也不难明白,正是由于对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他乐意把自己宝贵的点滴时间都用在了阅读和教育事业上。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也要继承这份光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知识,提高自身。最为重要的是运用所学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真正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搞好教育工作。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真诚的赞叹,热情的鼓励,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会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我也会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自己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

  1、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便现出了成功的曙光!

  2、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教育家写道:

  “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学》)

  3、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就是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4、以前我们不少教育者谈到教育,总是把学生当做空荡荡的容器,而所谓“教育”就是教师往这些“容器”里面装“高尚的思想”,装“美好的道德”。我在从教多年,和学生深入交往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其实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学生的心灵倒比我们教育者纯洁得多也高尚得多!“学历”、“阅历”、“经历”等使我们“成熟”起来,也冷漠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确应该向学生学习!

  那么,教育者真的就没有什么事做了吗?不,在有些时候,面对有些学生,教育的灌输也是必需的;但面对多数学生,特别是像宁玮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扶持”与“引导”:让学生保持一颗童心,扶持学生美好道德的萌芽不断健康生长,引导他们面对复杂甚至有时显得比较阴暗的社会现实,让“纯真”更坚强也更机智!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1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是,我以为他们的精髓是一致的,那就是——爱即教育。

  李镇西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什么样的人才“富有人情味”呢?我认为是一个怀有仁爱之心的人。

  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她们的情感世界。课堂上,看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高时,我会因势利导,让自己变得时而可爱、时而搞笑、时而夸张、时而温柔、时而严肃、时而撒娇……让学生在我的角色转换中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课间,看到孩子们围在一起“高谈阔论”,我会加入到其中,和她们分享我的观点和看法;饭后,看到孩子们在操场运动、游戏,我也会参与其中,和她们一比高下……在孩子们向我问好时,我一定大声地回应她们;在气温骤变时,我会下意识地提醒她们增减衣服;在他们因犯错受到批评之后,冷静下来的我会由愤怒又转为心疼,再找机会去安慰他们……

  谁说小孩子不懂得感恩?当孩子们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爱,他们对我也特别的关心和照顾,时常跑过来安慰我,叫我不要太辛苦。倘若我上课的时候因嗓子不舒服而不能大声讲课时,她们会瞬间变得安静乖巧。如果哪天冲他们发了火,孩子们反过来会用小纸条、小插图、拥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我的爱。我和我的学生、我的课堂、我的课余生活都因为充满了“人情味”而变得丰富多彩。

  李镇西老师在激励“优生”方面同样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1、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入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质;

  2、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挑战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去“折磨”他们,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不光要战胜自我,更要超越自我。

  为了更好的锻炼提升“优生”的能力,让他们引领带动更多的同学进步,我做了这样一些尝试:

  1、举行“拜师仪式”,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简单的拜师仪式,让“小老师”更有成就感和责任感,“徒弟”们面对“小老师”的无私帮助和悉心辅导,也会更好的约束自己,奋起直追。“小老师”代表分享了他们的辅导计划和方式,谈到了如何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怎样查漏补缺、不定期的和徒弟谈话、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他们的帮辅如此具体,如此用心。在“师徒结对”中,双方受益,于“小老师”而言,所学的知识得到再次消化巩固,还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于“徒弟”而言,有了一个亦师亦友的好伙伴,课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可以得到“小老师”儿童化的补习,他们的讲授往往比老师更通俗易懂,因为他们用的是纯儿童化的语言。我的共同进步的目标也得以实现。

  2、把自习时间留给班干部管理。

  每天的语文自习时间,如早读、午自习,班长或是语文课代表会把当天的学习任务写在黑板上,并坐在讲桌前维持纪律,在我值班或是处理其他事情的时候,也能保证学生学习任务明确,教室纪律良好。如果学习任务完成的不理想或是纪律糟糕时,我会佯装生气,找当值的班干部,让她们自己找问题,找原因,想对策,并对他们提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变“老师要我这样做”为“我应该这样做”、“我可以做的更好”。学生的管理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教学得失,事半功倍。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最后,李镇西老师说:“人不能没有原则,但要拥有自己的原则,首先必须学会感动。做一个善于感恩和感动的人!”虽然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是让我感恩和感动的人和事很多。

  一日,我在改作文的时候,看到谢馨玥同学的文章,我特别感动,她是从红星小学转来的孩子,文中她记叙了两年前在红星小学发生的事情。那时我在红星小学任教,她还是个二年级的小姑娘,每到周四,我总会给住读的小姑娘梳头发,这样的小事被小姑娘深深记在心里,并感恩在怀。小小年纪竟有一颗感恩之心,着实让我意外和感动。

  一天,我收到李想妈妈的微信,信中这样写到:李想告诉妈妈长大以后要当和朱老师、颜老师一样棒的老师!李想妈妈感谢两位老师对孩子的引导和对学生做出的榜样。家长能把我们对孩子的教诲和关爱铭记在心,说出这般感谢的话语,怎不让我惊喜和感动?

  今年是我加入洛阳教育的第三个年头,在此,我要感谢洛阳教育的各位领导,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鼓励和引导;我同样感谢与我朝夕相伴的前辈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包容和不吝赐教,谢谢你们对我工作的帮助和支持;我也要感谢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谢谢你们的陪伴,正是你们的陪伴让我倍感温暖。我热爱教育事业,不仅仅是因为天真无邪的孩子,还因为洛阳教育这个温馨的大家庭。

  《爱心与教育》叙述的是李镇西老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我们身边很多老师的影子。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会不停地从教育家的论述中汲取教育的精华,我会不断地向身边的老师请教,虚心学习,保持对教育的初心,同时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2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枝头上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们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二、宁小燕:永远的遗产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被毁灭,当真诚被欺骗,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武汉大学生卖淫案,艺校学生夜总会实习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伪善的教育,如何导致道德的大规模塌方!读李镇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三、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修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3

  近日,我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但每一篇文字都深深吸引着我,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教学有了新的感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感受那个年龄对事物的认识,去做心灵上的朋友。记得在自己的课堂上,一位四年级的女学生,因为我提问,当时没有答上来,我当场训斥了几句,那位女生当场哭了,哭声影响到了上课,我只能单独将其叫到办公室,一开始那位女生不说话,慢慢地我放下老师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女生开始和我讲其自己因为眼睛近视,前一节的内容根本没有听懂,所以答不上来。那一刻,我只是觉得事情有了原委,并没有过多去想。今天再去回想这件事,特别是看完《爱心与教育》后,更加体会到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地对朋友的爱。如果当时像一位朋友去问一句:“你为什么不会?”或许会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声,孩子会主动说出原因。

  书中讲述了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最为*常的点滴小事和最*常的爱,但是就是这种没有界限,没有私心的爱,收获了学生对她亲如父母、像如朋友、知为同学的特殊的爱。然而,她这样说道:“相比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是啊,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育孩子,这是一场特殊力量的奉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需要有一颗爱人的心,更要有一颗智慧的爱心。就像李镇西老师的爱那样简单而又深沉,书中的故事有:每天送一个鸡蛋给王斌同学,在学生生日时,送上一份生日礼物给学生,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学号轮流家访……

  在这本书里,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这样的文字是教育之树上最大的果实,杏坛枝头最美的花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感叹的:“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变换教育方式感化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与“特殊性”,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策略,从而转变"特殊学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化三尺,非一日之暖。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向善的心理,都有内在的潜能。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就是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入手,引领学生走向*,走向乐学好学的理想境界。《爱心与教育》启发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他们是滋补孩子心田的甘露,让我们在李镇西老师的教学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引导和激励我们在*凡中创造出更多的精彩!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4

  看完《爱心与教育》,发现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即将成为一名教师,这本书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感人的故事太多,来不及一一提及,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伍建的那份爱。但最触动人心的,还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关于教师的感人事迹,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位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差生要转化有多不容易,而一位老师,要帮助一位差生转化又是多么的困难。老师不仅仅需要智慧,更多的是耐心,爱心来感化和帮助学生。看过很多献身于教育事业的伟大教师,而当初我们读免费师范生,很羞愧地说,大部分原因是为了逃避找工作的压力,真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并不高。三年大学,渐渐地被影响,习惯。对这份事业有所向往。但扪心自问,依然没有达到像校友汪精全或很多山区支教的教师那么伟大去奉献自己。只想说要向李镇西老师那样有耐心,有爱心去帮助每一位学生。相信只要付出努力,朽木是可雕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

  然而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一点,镇西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镇西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镇西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镇西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很多老师总会表达出一种师长的态度,居高临下的教育,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并非学生所喜欢的。而镇西师却说,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我也非常赞成这一说法,天

  真烂漫的孩子是最纯真无邪的。镇西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读了十几年书,也没有享受过这份民主的待遇。记得高二时写品行建设自己在本子上写了要求师生之间民主*等。老师大发雷霆说要民主回家民主去学校没有。当时很是心寒,我们课本上的理论难道只是说说而已么,这也属于教育的矛盾吧。 看镇西师写的书,心灵上找到一种共鸣。起码即将进入教育行业的我,会学着贯彻民主政策,学生心服了,才会有好的收获。老师才能享受教育,这样的双赢,是最大的获益。镇西师就是这样的获益者,文中难免流露出为人师表有所收获的幸福。却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使镇西师的生命有了更大的价值。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带着爱心,耐心,真诚和民主去面对那些阳光般的孩童。共同享受教育的美好。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5

  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已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着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此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老师“施爱育人”的感人故事。在阅读过程中,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真诚的爱的回报,每一幕都让我为之感动,不断地引发我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关心、关注、关爱,可是长久的对需要爱的人施之以爱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爱心和童心”这部分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鸣的是:“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如书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你是爱学生的,就必须有一种能力——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世界,而非颐指气使、强行命令。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这部分,其中有这样三个观点:

  1、讲求民主: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火花”。我们即使在指出学生不足时,也不要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要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力。错误面前人人*等,优生差生一视同仁,即便是老师错了也要公开向学生道歉,用心灵赢得心灵,用真诚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被后进学生真心接纳了,他们就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2、讲究科学: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引导后进孩子“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要鼓励他们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还要有耐心等待后进学生循序渐进的拔除自己各种缺点的“杂草”,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逐渐减少犯错的次数。

  最令我动容并且引发我思考的是:

  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文中谈到:没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幸者!由于在智力水*、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家族背景等等方面的差异,“后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于是心灵的悲剧便发生了:自卑自贱但表面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完不成只好胡乱应付,因此常被各科老师斥骂,受尽了学生的白眼,于是处处与集体作对……多么真实的写照!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一定都会有其立足于世的天赋,不必千军万马过高考的独木桥,对于后进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发展其爱好,引导他们学会做人之本、学会生存之道。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

  从教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也会收获孩子们对你满满的爱心与信任。我的教育之路已起步六年,回想起来,这六年的教育路似乎很浅薄,好在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我的真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