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工作计划 > 2023年度七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参考8篇(范例推荐)

2023年度七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参考8篇(范例推荐)

发布时间: 2022-12-08 11:15:04

七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参考8篇工作计划的制定是需要我们对工作情况有足够的了解的,在进入职场后相信大家一定都学会制定工作计划了吧,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参考8篇

工作计划的制定是需要我们对工作情况有足够的了解的,在进入职场后相信大家一定都学会制定工作计划了吧,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环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1)、(2)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两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四、教学进度安排

这个学期一共21周,第十一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一周进行期末考试。

五、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六、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0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节课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七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篇2

新的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教学任务和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史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史念。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教学设想

1、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

2、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

3、通过举办历史讲座、辩论会、舞台剧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习兴趣。

七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篇3

??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使学生知道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学习了前两课后,伴随着考古发掘和历史学家的研究推断,我们了解了一些史前社会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然而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们还没有创造文字,当时的人们还不能以文字来记录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口口相传讲述着他们前辈的故事,就慢慢地形成了传说故事。今天,我们进入第3课的学习,从历史传说中进一步了解史前社会。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2、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3、禹的高贵品质: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炎黄联盟

1.课堂活动:(1)课前学生分组合作搜集有关人类起源或早期社会的神话与传说;(2)课上分组讲述;(3)评比讲述精彩的传说故事。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部落联盟时期的主要人物和部落战争。

3.问题思考:华夏族的由来?谁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4.教师讲述:(1)炎黄在阪泉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联盟。(2)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3)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探究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图片展示: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庙(左为外景,右为内景)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炎帝的一系列发明,感知炎帝对中华早期文明所作的贡献。

提示:(1)生产—耕种、制作工具、种植;(2)生活—制陶、纺织、煮盐、通商、制作乐器等。

3.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黄帝的贡献。

提示:造船、炼铜、发明弓箭等。

5.教师讲述:传说难免有神秘色彩,但透过其神秘的外壳,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真实历史的很多信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也更多地印证了传说的内容,我们要学会通过了解到的历史史实,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成分。

探究三:尧舜禹的禅让

1.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小品自编自导自演尧舜禹禅让过程,形象地了解禅让制。

2.图片展示:尧、舜、禹

3.教师提问:禅让制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示: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人做继承人。

4.教师提问: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思考禅让制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提示:是史前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首领没有任何特权。选举贤能、重用人才等。

5.材料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四)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1.“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传说中,使华夏的民族合成一族的是()

a.尧、舜、禹

b.炎帝、黄帝

c.河姆渡、半坡居民

d.秦始皇

2.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是这样描述华夏族的形成:“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据此材料,华夏族()

a.融合多民族而成

b.和诸夏没有渊源

c.由单一民族形成

d.近代以来才形成

3.(20__黔西南州)黄帝和炎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们生活在我国古代的()

a.长江流域

b.淮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珠江流域

4.(20__广东)《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

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参考答案:1.b 2.a 3.c 4.d

教学反思

通过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的贡献,是全课的重点。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问题,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和实质。通过图片,让学生对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有直观了解;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七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篇4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周 次

具 体 计 划

第1周(2.14-2.19)

期末试卷讲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2.2-2.26)

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

第3周(2.27-3.5)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3.6-3.12)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5周(3.13-3.19)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3.2-3.26)

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7周(3.27-4.2)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8周(4.3-4.9)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4.1-4.16)

复习5-8课

第10周(4.17-4.23)

复习9-12课

第11周(4.24-4.3)

期中考试

第12周(5.1-5.7)

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3周(5.8-5.14)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5.15-5.21)

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周(5.22-5.28)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6周(5.29-6.4)

第18课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7周(6.5-6.11)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18周(6.12-6.18)

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9周(6.19-6.25)

期末复习

第20周(6.26-7.2)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篇5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七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原始社会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2、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目标统一,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七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篇6

一、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29人,_27人。总体上观察,我班的学生男女人数相差虽不大,但部分男生有厌学现象,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较差,课堂纪律涣散。全班在个别方面,如团结协助、展现自己的勇气、敢于创新等方面仍有待锻炼和培养。

二、工作目标

我们班的班群众建设主题:“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我们有的人构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构成了很坏的习惯。所以我们从此刻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

我们班的班群众建设目标:学习勤奋有上进心、言行礼貌有感恩心、做事勤恳有职责心、做人踏实有自信心。

据此,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构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建立一支有进取心、潜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弘扬正气,逐步构成守纪、进取、勤奋的班风,构建一个团结、向上、礼貌的群众。

三、具体措施

贯彻“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

1、抓好班级一日常规的管理,实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制定“班级量化管理”评定细则。

2、提高宣传栏、墙报质量,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3、透过各种的校会、班会、晨会,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的构成。

4、透过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5、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6、以各个节假日为契机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礼貌有礼的活动;结合中秋节,进行民族传统的教育;结合国庆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元旦节,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7、利用课余、周记本等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8、切实抓好本班的卫生保洁工作和包干区的清洁工作。重视学校的大扫除和值周工作,创造清洁卫生舒适的学习环境。

9、做好学生心理的辅导,做好生理、心理健康卫生的教育、宣传工作。利用班会课、墙报、宣传栏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各项安全教育,如交通安全、用电、防火、自我保护、食品卫生等安全。

10、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培养一批潜力强,职责心强,能起带头作用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充分发挥班干部及用心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以他们为班的核心力量,推动整个班群众构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11、加强与科任老师的联系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教育好学生。多巡堂,多查午休,时刻留意学生的状况。

四、主要工作

1、建立班委会

学期初要尽快组织学生透过民主选举组建一支工作潜力强、热爱群众的新一届班委会,并明确班委会成员的具体分工,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锤炼,实行值日班干部负责制加强班级管理岗位职责制。设岗位,定人员,定工作,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岗位,每个岗位专人负责,使学生的实践潜力、社会职责感得到提高。为本学期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2、思想教育

由于七年级学生是新生,各入面还不熟悉,所以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深入爱国主义、群众主义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用身边事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利用班会、校会将行为规范训练落到实处.在班中“设岗位,定专人”,加强行为规范的检查和监督。在学期初段,结合学校的安排,整顿班风学风,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期中段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学期后段开展“讲团结、讲纪律、讲诚实、讲奉献”的四讲活动。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觉悟,增强职责感和进取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完美心灵,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弘扬正气。

3、培优转差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现阶段就开始动起来,把一些有可能影响厌学情绪的思想减到最低,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减少到最少。为了能够让他们学得更好、考得更好,我们也就只有一个办法:笨鸟先飞。对每一次考试成绩做好跟踪,把临界生的名单和人数把

握好,及时找学生谈心,了解其思想学习状况。鼓励勤奋好学,树立学习榜样,协同科任老师做好优生的培养工作,争取有较多的同学进入全年级前列,同时做好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采用正面教育,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建设管理小组,由学习委员带头,全面负责班级学习工作;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开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互帮互助学习活动;同时联系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用心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与沟通,多角度进一步了解学生。寻求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家长的支持。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关心爱护,安排班干部一帮一的方法进行转化。

4、做好常规管理工作

经常性地做好校纪校规的检查督促工作,个性是迟到、追逐打闹、自习课和晚自习讲话等违纪现象,要及时教育,杜绝打架的现象。做好仪表的规范化教育,督促学生遵守纪律,男生不留长头发,_不化妆。配合政教处加强学生卫生保健和心理健康教育。依靠班干部管好“三提前”,每一天安排一个班干值日管理“三提前”的纪律,抓好班级的室内卫生及包干区卫生,摆放好学生自己的物品。

5、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做好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主要做好交通安全教育,不骑摩托车回校,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拥挤时不要推拉,不要骑上宿舍栏杆上凉衣服。确保不出安全事故。

6、组织有益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

班级的各项教育活动务必有一个主题,围绕着主题能够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这个准备过程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在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教育的功能,让学生们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班风的构成必然要经历“导向”,“构成”和“巩固”的过程,因此活动的资料要多样化,经常化。力求使班级在最短的时间内构成“团结向上,心理健康,学习勤奋,全面发展”的班群众。

7、组织好班级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群众活动,包括校运动会、晚会、各种集会等。培养学生的群众主义精神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七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篇7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七年级历史学期工作计划篇8

备课要做到五备,备课标、备三维教学目标、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后记,充分发挥备课组力量,加强集体备课。以下是七年级历史备课组计划,欢迎阅览!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为指导,按照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切入点,达到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学科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没有历史这门课程的概念,历史对他们来说仍旧是一个新事物。而在各年段我们都可以看到历史被作为副科而不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很多学生不能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功用即:读史使人明志。如何在学生一接触历史就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并能够内化成一种习惯,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工作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备课组提出了教学常规工作七字方针,即:备课要深,上课要实,教法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负担要轻,质量要高。具体措施如下:

四、具体工作:

1、定期召开备课组活动,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导学案,做到导学案、课堂既有统一性又具有个性。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备课质量。统一确定教材重、难点,统一教学进度,分工协作,确立每周的发言人制度,由发言人分析教材的重难点、教法和学法,并设计好相应的导学案,其他老师自由发表意见补充完善。同时积极听课,博采众人之长。

2、主题教研:本学期围绕还是围绕导学案的编写和应用进行精心计划不同侧重的活动。认真学习学校课改的精神,加强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公开课:立足组内公开课,做到全员听课、评课。对于初一年的历史公开课,做到齐心协力,出谋献策,使每一节公开课都能顺利,保质保量地完成,以此为契机,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

4、历史活动:针对初一古代史的趣味性、文化性,初步确定本学期在初一年段内展开一场成语故事的比赛。希望以此为契机,调动组内成员的默契及协调能力,并为学生制造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在参与的同时提高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