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总书记宁夏考察时强调心得体会(2020汇总)

总书记宁夏考察时强调心得体会(2020汇总)

发布时间: 2021-10-09 22:36:18

 目录

 总书记宁夏考察时强调心得体会 第一篇

 读懂“一村一河一社区”里的深情牵挂

 总书记宁夏考察时强调心得体会 第二篇

 驻足“山水田园” 谱写“鱼水情深”

 总书记宁夏考察时强调心得体会 第三篇

 让“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奔涌时代力量

 总书记宁夏考察时强调心得体会 第四篇

 从宁夏“足迹”探“发展密码”

 总书记宁夏考察时强调心得体会 第五篇

 读懂群众“心事”办好利民“实事”

 正文

 总书记宁夏考察时强调心得体会 第一篇

 读懂“一村一河一社区”里的深情牵挂

 6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宁夏考察。第一天的行程集中在宁夏中部的吴忠市。总书记到了一村、一河、一社区,每个考察点都寄寓着浓浓牵挂,行程之间更见深情。

 脱贫战场“现场督战”。弘德村是红寺堡区的一个移民村,通过土流转、发展特色农业、创办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办扶贫工厂等,去年实现了整村脱贫。2016年考察宁夏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全国还有 5000 多万贫困人口,到 2020 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如今,脱贫攻坚到了决战决胜时刻,总书记亲自“现场督战”,无疑是最有力的动员。2020 年只剩下 6 个多月的时间,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再叠加疫情影响,更是难上加难。“难”字面前,是对党员干部信心与意志的考验,也是对智慧与能力的检验。广大党员干部需要保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干劲,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扶上马送一程,以苦干实干交出能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

 九曲黄河“一往情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

 黄河,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的高频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成绩的取得不代表保护的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广大党员干部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完善和履行河长制湖长制等各项制度,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去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宁夏各民族和谐聚居的生动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到此考察,饱含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真挚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守护好民族团结这条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唱响同心筑梦的时代乐章。

 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奋进的征程上,我们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造福人民的实事办实,把造福人民的大事办好,把造福人民的难事办妥,让更多的“村”、更多的“河”、更多的“社区”成为小康路上最美的注

 脚。

 总书记宁夏考察时强调心得体会 第二篇

 驻足“山水田园” 谱写“鱼水情深”

 6 月 9 日,习近平来到银川考察。在贺兰山下,他分别考察了乡村生态观光园、葡萄种植园。在巍巍贺兰山的护佑和滔滔黄河水的滋润下,稻香鱼跃、美酒芬芳,塞上江南、名不虚传。在考察中,总书记驻足银川山水田园,看山看水、看田看园,传递出他最为看重的事,同时也流露和谱写出深深的“鱼水情”。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当前正值脱贫攻坚收官之时,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期,广大党员干部当披荆斩棘做最后冲刺,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驻足“山水田园”之间,谱写出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情深”,开创新时代新篇章!

 驻足“青山绿水”,从跋山涉水中践行“长征精神”,谱写人民之事重于山、私利之心淡如水。

 山虽无言,然非无声。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是它裂般的怒吼;那潺潺而流的

 小溪,是它优美的琴声倾诉;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靓丽的歌喉展示。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党员干部,你应该驻足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在百姓间穿梭……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俗话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八十多年前,一群在战火中求生的人民子弟兵踏上了二万五千里的无悔征程,用奋斗的热血锻造出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换来了今天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今天的我们依然行走在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长征路上,我们当继续践行长征精神,永远驻足在有人民群众的青山绿水中,无论何时都将牢记人民之事重于山,私利之心淡如水。

 驻足“田园风光”,从耕种田中历练“劳动精神”,谱写群众生活肥似田、凌云壮志建桃源。

 我的亲人,我愿携手桑榆,沉醉在我们幸福的生活中是我最乐逍遥的事,你耕我种,谈笑有声,致力于我们分外美丽的美满家园是我最大的心愿。我的亲人,我希望用我勤奋的双手来抹平你的忧伤,我希望用我的温情来温暖你的心房,我希望能牵着你的手去欣赏田园风光,我希望梦想的脚步能带着你我腾跃飞翔!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党员干部,你应该驻足在“田园风光”之间,从耕种田中历练劳动精神,努力为我们的亲人创造出土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好桃源生活。“一勤天下无难事。”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离不开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毅力,我们当踏实劳动,艰苦奋斗,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肥沃如田,用凌云壮志建设出美丽的桃花源!

 人间自有真情在,宜将寸心报春晖。党员干部,你当常常驻足在有老百姓的“山水田园”中,用真情实意谱写出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情深”,用长征精神、劳动精神书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总书记宁夏考察时强调心得体会 第三篇

 让“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奔涌时代力量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视察时强调,要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精神,也就是之后确立的以“不懈奋斗、包容和谐、务实求变、小不自弱”为基本内涵的“宁夏精神”。近日,习总书记再赴宁夏考察调研。从红寺堡镇抬升黄河水数百米、开发耕70 多万亩、攻坚克难推进脱贫攻坚的“不懈奋斗”,到弘德村土全部流转、开发特色农业、探索符合宁夏水土特色发展之路的“务实求变”,再到金花园社区回汉兄弟亲如一家、民族团结的“包容和谐”,处处体现着劳动人民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的精气神,展现着人民群众攻坚克难、闯关夺隘的硬实力。我们要让“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继续奔涌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不断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集聚强大精神动力,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坚定“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崇高信念,让宁夏精神直抵内心、提振信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前进的民族,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而提炼一个区的精神,源自于历史文化积淀的折射,离不开当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沿着历史的阶梯、走过巍巍耸立的六盘山,宁夏精神是激励人民群众头顶青天、脚踏荒原、执着坚定闯出一片天的崇高信念,是中国在一次次挫折中一次次奋起,在实践中孕育出的伟大中国精神。如今面临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战,虽再没有雪山和草,但道路同样崎岖而泥泞,挑战同样严峻而艰巨。中国精神的制高点是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这也是全国 9000 多万共产党员共同的信念之源。信念笃定如斯,方能找到根、寻到魂,坚定前行的脚步,也才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负重自强、敢争一流,顺利实现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美好愿望。

 坚守“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奋斗初心,让宁夏精神凝聚民心、深入人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永恒不变的初心,始终把准人民“坐标”、心系为民情怀,不断把为民造福事业向前推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本质是咬定目标不放松,加快发展让群众生活得更好,这恰恰是时代发展所需要,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所必需的精神特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宁夏精神”

 融入各项民生工程之中,以更具体抓手解决贫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以更有力举措推进教育、医疗、就业、兜底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以更激昂的干劲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把“人民幸福”作为共产党员心中的“长城”,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毅力,形成凝聚民心的强大力量,让“人民至上”理念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坚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务实作风,让宁夏精神锻造匠心、干事用心。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宁夏虽小不言小,坚持小省办大事、坚持小不自弱,弯道超车、追赶发展,在全国取得了一个个“单项冠军”、办成了一件件叫得响的大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群众不以涓流之力为吝,发扬以“小不示弱”为内涵的宁夏精神,立足各自平凡岗位、保持高昂工作热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宁夏精神落生根。社会主义不是喊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中国奇迹”,靠的就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广大党员干部要紧扣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局、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韧劲实干、以“经年磨砺自升华”的匠心巧干,在大战大考中用非常之策、下非常之功,把眼下工作抓出成效、把“六稳”“六保”落到实处,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

 总书记宁夏考察时强调心得体会 第四篇

 从宁夏“足迹”探“发展密码”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宁夏考察调研。第一天的行程集中于宁夏中部的吴忠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红寺堡镇弘德村、黄河吴忠市城区段和金星镇金花园社区,了解当各项情况。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村、一河、一社区的行程背后,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的深情牵挂,更蕴含着高质量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的发展密码。

 一村镌刻“量身定制”、“山”“海”携手的“脱贫密码”,激励我们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下苦功夫、啃硬骨头。历史的回望,总是给人最深情的感动。1997 年,作为福建省委副书记、同时也是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来到宁夏这片“贫瘠之”,找准了遏制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水资源缺乏。于是他主导抓井窖工程以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问题;鼓励小圆井抽水灌溉以解决产业用水问题……水,滋养起宁夏大的勃勃生机,也浇灌出美好生活的希望之花。弘德村“量体裁衣、量身定制”,走出了自己的脱贫路移民人口多,便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发展种植业;留守村民多,便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激活村民内生动力;结合宁夏特色创建扶贫车间,解决就业难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东西协作、沿海城市帮助内陆城市等政策红利得以充分释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事艰而任重,然行则将至、做则必成,扶贫干部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对标对表决策部署,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实施精准扶贫策略,不折不扣完成“硬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河彰显组好“加法”、做好“减法”的“生态密码”,警醒我们在生态环境大课堂守牢底线、亮明红线。九曲黄河,大国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一年的

 时间里 4 次考察黄河,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下基调。从“人定胜天”的思路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从过度开发到助力“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创建,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在国际社会中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组好“加法”,加快污染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生态+”产业链,发挥生态文明价值,也要做好“减法”,减掉重发展不重生态的错误思想,减掉对生态破坏行为的懈怠纵容,加大生态污染惩治力度,把牢遏制生态污染的每一道“关口”。

 一社区铭记凝心聚力、共同繁荣的“团结密码”,鼓舞我们在民族团结大舞台同声相应、同心奋进。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金花园社区,“七彩家园”“七星服务”“四治融合”等一系列社区治理、服务的创新机制,让和谐家园遍开民族团结花。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注脚,也是党对各族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既是最广泛最根本的共识,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全体中华儿女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唱响携手团结奋斗、并肩繁荣发展的民族关系主旋律,凝聚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

 人间万事出艰辛,行程万里见初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圆千年之梦、抓牢抓细生态文明建设谋大局发展、切实促进民族团结暖万家灯火,正是中国在“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奋力书写的恢弘史诗和时代画卷。

 总书记宁夏考察时强调心得体会 第五篇

 读懂群众“心事”办好利民“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读懂群众“操心事”,抬头探路,想群众所想,以发展红利普惠于民。群众操心的无非是怎样过上好日子,期盼的是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正所谓发展才是硬道理,要解决群众的“操心事”,就要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奋力拼搏、砥砺前行。要当“思路开阔、敢打敢拼”的“狮子型干部”,不当“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太平官”。要当“兢兢业业、事必躬亲”的“黄牛型干部”,不当“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逍遥官”。要当“心中有数”的“靠谱性干部”,不当“一问三不知”的“糊涂官”。正所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广大党员干部要将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自己干事创业的能力水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讲空话套话,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

 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让人民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读懂群众“烦心事”,低头迈步,急群众所急,以解决难题奉献于民。群众烦心的可能是一些小事、杂事,低保问题解决没有、水电气打通没有、孩子入学解决没有、邻里争端调解没有等等民生问题,这些小事表面上看可能无关痛痒甚至无关发展,但却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正所谓群众利益无小事,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首要解决的就是烦扰群众的小事、杂事。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观念意识,不仅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也要有逐步解决群众难题的能力。要踏踏实实沉下去,进得了群众的屋,吃得了百姓的饭,能上百姓的炕头聊天,也能下农民的头问苦,打开群众的话匣子,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切不可将群众的声音不当回事、不以为然,否则只会让基层矛盾不断扩大,不仅破坏社会和谐稳定也会影响发展大计。古人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倾听群众呼声,广泛尊重和了解民意,满足群众所需所求,坚持与群众“同频共振”,做到群众有什么难题,我们就解决什么问题,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读懂群众“揪心事”,蹄疾步稳,忧群众所忧,以实干业绩取信于民。群众忧的是什么?忧的是帮忙帮不到心上,干事干不到点上。为官最忌“脱离群众”,但不少党员干部在干工作时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奉行“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干事创业异想天开、自以为是,既不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听取群众意见,也不通盘考虑与群众商量,只顾自己脑门一热作决策,干出来的不是“政绩工程”就是“领导工程”,对群众毫无帮助,对发展毫无意义。更有甚者大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特别是在脱贫攻坚领域就出现过不少作风问题,比如某干部为了应付检查,“潜伏”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还有某国家级贫困县花费巨资修女神像等现象,引发了当群众和广大网友的集体吐槽。群众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扶,而不是这种自以为是、弄虚作假的“假把式”。正所谓“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既不能弄虚作假搞“政绩工程”,也要避免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要充分尊重群众的“话语权”,不能只顾自己乐不乐意,要问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要读懂群众“揪心事”,了解民意,得到群众的支持才能更好开展工作。

 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当前我们正处于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双线作战”中,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能够读懂群众“心事”,切实解决好困扰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汇聚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