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中国党史四个时期范文(通用5篇)

中国党史四个时期范文(通用5篇)

发布时间: 2021-12-02 19:32:21

时期是汉语词汇,拼音是shí qī,意思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具有一定特征的、较长的时间。如:上古时期、远古时期、萌芽时期、三皇五帝时期、封建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少年时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党史四个时期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国党史四个时期5篇

中国党史四个时期篇1

杜甫生平的四个时期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二、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但都未成功。于是他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在此期间,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
  三、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在这段时间,他感受到了人民的痛苦,写下了不朽诗篇。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
  四、漂泊西南时期
  从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中国党史四个时期篇2

杜甫生平的四个时期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二、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但都未成功。于是他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在此期间,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
  三、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在这段时间,他感受到了人民的痛苦,写下了不朽诗篇。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
  四、漂泊西南时期
  从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中国党史四个时期篇3

“四个全面”,解读中国梦的四个维度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一阶梯,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我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主线,“四个全面”与中国梦有着密切的内在的根本的联系。以中国梦为主线深刻理解并宣传阐释好“四个全面”,是我们宣传思想战线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什么是奋斗目标?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来看,奋斗目标一般分为最终奋斗目标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等等。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段的战略目标,是几代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宏伟目标,是中国走向辉煌未来的战略目标体系。特别是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发展进步的角度,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到来,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适时提出和阐述了中国梦的战略目标。何谓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是贯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多少仁人志士奔走呼号、上下求索,多少英雄儿女冲锋陷阵、抛洒热血。今天我们所追求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在宇宙和大自然的法则中,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随处可见,中国梦在文化背景、国家性格、根本价值观、具体内涵、圆梦途径等方面与美国梦等其他各国的梦想有着重大区别,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植于东方文明体系,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传承创新,特色鲜明,表达更亲切、更务实,更具激励作用,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战略奋斗目标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已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也得到各国政要和舆论的广泛认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一阶梯

  中国梦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一台阶,我们的小康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我们的小康社会不是古代理想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也有别于《诗经》中描述的“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中的蕴意,其主要内涵党的十八大做出了科学的界定,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中可以看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这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既紧密相连,又依次递进提升。十八大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核心目标系统地设计了政治建设、 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既是对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承接和提升,也奠定了实现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我们当前的奋斗目标,更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第一阶梯,我们一定要蹄疾而步稳地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为什么要靠改革?因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国强民富的动力。改革是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自觉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对基本矛盾的科学抉择。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创业活力,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为实现中国梦积蓄了强大力量。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党和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和探索。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精神、力量基础,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只有依据实现中国梦的总体要求不断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助推社会文明进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

  我们传统社会的治理存在着法治与人治的实践。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人治色彩至今不绝于耳,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法治案例层出不穷,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典型,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建立的基石。现代社会,世界各国无不追求法治,崇尚公平公正。虽然各国产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但都认同法治的重要。法治明确要求,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组织机构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最基本的手段。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靠宪法和法律体系凝聚各族人民的共识,保证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稳定,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为建设法治中国开辟康庄大道,引领中国进入发展新境界,才能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最坚实的法治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重点在党。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重要内容的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取得政权的重要法宝,还是我们取得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重要前提,更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坚强保证。前苏联共产党,信仰缺失,组织涣散,轰然倒塌,退出历史舞台。再看西方策划的颜色革命、主导的“阿拉伯之春”,无一不是针对各国执政党和政府发难的。党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突出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对腐败现象绝不姑息,对腐败分子绝不手软,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不断净化党员干部队伍。越是面对艰巨复杂的形势和任务,越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不懈奋斗。唯有从严“管”好党、“治”好自身,建成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好党员干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党史四个时期篇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管理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计划管理时期,自由管理时期,点子策划管理时期以及模式管理时期。

中国管理的四个历史时期

计划管理时期

特征:国家统筹,按量生产,定点销售。

优点:减少市场经济资源浪费的弊端,避免经济危机。

缺点:在执行中被异化,生产效率低、物资贫乏、短缺经济。

计划经济孰是孰非?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学习和实施了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从1953年到1980年,中国制定和实施了五个五年计划,被称为计划经济时期。当时,企业属国家所有,人员由国家劳动局统一调配,依据国家下达的指标实行计划生产,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

应该说,实行计划经济的初衷陧没错的,甚至是美好的。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也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种种内在矛盾和社会弊端后提出来的。

然而,社会的现实远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为自己生产,可为什么越来越失去了劳动的积极性?资源由国家通过计划直接配置,生产根据生活的需要来组织,可为什么效益越来越低、物质越来越贫乏?人们不能不对这些看似浅显的问题感到困惑不解。

当理想遭遇现实

研究前苏联以及中国八十年代之前实施计划经济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就会发现计划经济实际上在执行过程中被异化了,违背了人们的美好初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真正实现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科学平衡发展,是谁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科学”的计划经济意味着:要将国家的经济资源了如指掌,对众多人口的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都能全部掌握,对国家、企业及广大农村的生产技术和能力算得清清楚楚,还要把交通运输、仓储保存等动态可变因素、相关因素都考虑在内,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科学、严密、丝毫不差的经济计划,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实现绝对的供求平衡。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和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者大多刚从山沟里走出来,从来没见识过社会化的大生产,没有全国统一的市场,工业化程度很低,信息技术不发达,这样的条件能制定出什么样的国民经济计划就可想而知了。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拍脑瓜作计划,谁的脑袋大谁说了算,谁掌了权就执行谁的计划。终将造成按长官意志制定计划,人的主观意志代替了客观经济规律。,

第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的设想是好的,但中间环节出现了纰漏,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

把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资源配置权交给特定的少数人,换句话说,任何资源的配置、物资的供给调拨、消费品的分配发放,都必须首先经过大大小小的领导审批,这样的经济体制怎么能够防止和杜绝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法理上属于人民的财产,最终会异化成为某些人以权谋私,支配人民、甚至奴役人民的特权基础。即使有再严密完善的监察制度也难杜绝吏治的腐败和权力寻租的社会问题:

第三,全民所有制企业集生产和生活两种职能于一身,毫无压力和竞争。

计划管理时代,工厂就像一个大家庭,它不仅组织生产,而且对职工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甚至其家庭、家属的生活也全面负责,从而给工人极强的生活保障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应该说,从传统社会走出来的农民劳动者,确实在所谓社会主义的国家全民所有制企业中找到了生活依靠和心理寄托。但问题恰恰就出在了这里,生活在这样的体制下,没有竞争,没有压力,人们就不求有所进取了。而且,在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下,反对经济激励和物质刺激,一昧强调行政管教和精神道德激励,除了少数人听从道德教化外,这一套对大多数人实际上是支持不了多久的。

第四,从“计划经济”到“短缺经济”。

根据马克思和列宁的设想,社会主义经济取消了市场和交换坏节,把满足人的消费需要作为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可以避免市场经济下生产和需求脱节甚至对立的种种弊端。

但正像当时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的《短缺经济学》所分析的那样,计划经济非但没能使社会生产不断增长并“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反而无一例外地造成了“短缺经济”。

既然生产搞不上去,物质越来越短缺困乏,“计划”的本事就会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限制人们的消费需求上来,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原则复兴了,五花八门的票证被创造了出来,用以控制和调节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以适应不断萎缩下降的生产能力。

计划经济终于成为了历史。在前苏联,列宁斯大林的故乡,它终结了;在东欧,也被终结了;在中国,它几乎把国民经济带到了崩溃的边沿,多亏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终于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拖回正路上来。

《今日管理》学者:

计划经济虽然被历史终结,然而,其在社会经济制度中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于人扣

的思想影响依然没有完全消除,直到今天,我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还会时常看到它的;

子。

自由管理时期

特征:邓小平为市场经济定音,中国管理摸着石头过河。

优点:学习热情高涨,勇于尝试。

缺点:投资者缺乏经商经验,没有科学的管理指导,凭借胆识、气魄管理企业。

企业家“诞生潮”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扭转中国命运的南巡讲话,结束-Jl意识形态的争论,为企业家的崛起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春江水暖,原先囿于政治风险而噤若寒蝉的企业家们振奋起来,他们开始大胆投资发展自己的企业,很多企业因此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南巡讲话也点燃了一批年轻人的想象和期待。他们开始主动地创业,投入到企业家的大军中来。那一年,潘石屹从南巡讲话中读出了商机,同几个伙伴借贷500万元在北京买下八栋别墅,并成功地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别人。这是他房地产生涯的第一桶金,后来,他开发了四个大型物业,成为资产数亿的成功商人。像潘石屹这样由南巡讲话而萌生出创业冲动的人后来被称为“九二派”,其中包括在当今企业界有着赫赫声名的郭凡生、陈东升、冯仑等人。

大量引进各种管理学派

邓小平许多有创见性的思想为中国企业管理的进步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个朴素的方法论揭示了企业界的生存法则,也为后来流行的目标管理打开了思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则打破了流传在企业中的“均贫富”的浪漫想法,对科学的薪酬体制的建立无疑具有指导意义。他在南巡讲话中明确提出:“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就像一只巨手推开了历史的闸门,新鲜的潮水汹涌而来。1992年后,外资抢滩中国,松下、东芝等跨国公司开始在华进行系统化投资,中关村多了很多台湾、香港公司的办事处,国外许多大公司也开始进驻。

中国市场开始变为国际市场,国内企业得以和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在与外资的博弈中,张瑞敏大踏步多元化,誓将海尔做成家电业老大;柳传志下决心要大规模生产自有品牌电脑。

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对“企业管理”这个新鲜事物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各种管理理论鱼龙混杂,发展迅猛:

一方面,由于市场的扩大,企业管理的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中国企业家们深深感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对国外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西方的管理学派被大量引进中国。国内企业开始从小作坊式的原始管理逐渐走向与国际标准接轨。知识和思想重新得到重视

改革开放让整个中国企业界都听到了尊重知识的脚步声。很多企业开始重视科技创新,并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正是在这一年,TCL研制生产了TCL王牌彩电,并一炮走红;任正非的华为也开始研制著名的C&C80机,取得了通信设备核心技术方而的第一次突破,并以此为支点,撬动整个通信市场。时至今日,华为的发展已经让思科这样的洋对手不敢安枕。

在企业内部,科技人员也备受重视。柳传志启动“新人计划”,有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的杨元庆出任联想电脑公司总经理,为后来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埋下伏笔。

《今日管理》学者:

自由管理时期是中国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真正起点,一些有思想、有文化、刁的人开始给企业出点子、做策划,成为中国企业界一群活跃的身影,也直接催生了后来的点子策划管理时期。

点子策划管理时期

特征:在产品的包装、用途、广告宣传等方面进行创意求新。

优点:着眼于销售、利润,成效立竿见影。

缺点:有时代的特殊性;求奇求特造成品牌泡沫。

中国市场的特殊年代

九十年代初,随着市场竞争自日益激烈,广告宣传对产品的销售起到了积极的刺激作用,宣传策划浪潮兴起,夹杂点子般的广告创意,大肆渲染华丽的商业词语,组合高额的广告费狂轰乱炸,形成了很多品牌泡沫。

所谓点子策划管理,主要是在产品的包装、用途、广告营销等防面进行创意改造。

1句好的广告词,或者一招新鲜的做法,都能使企业走出泥障或锦上添花。1994年春节联欧晚会,冯巩、牛群表演了新相声一一《点子公司》,生动表现了“一个好点子,救活一个厂”的时代传奇。

当时整个经济市场陷入了狂热的躁动之中,凭着一个想法谋划卜番,平凡无奇的产品就可以改头换面,上市大肆捞钱了!

著名的何阳“点子”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我一下子就成了一特有名的人了。”1992年7月29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了《何阳卖点子,赚了40万》,此后又经各大报刊连篇累牍地一轮宣传,何阳这位在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靠点子赚钱的年轻人被炒成风云人物之后不禁对媒体感慨。

之后短短几年.中国涌现出大量策划人和策划公司,当时有媒体报道称,中国进入“点子”时代,一时间,策划热潮席卷大江南北,“点子大师”个个都仿佛能“点石成金”。

现在看来,有些可笑,作为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我们在摸索中难免有些很奇怪的想法,改革三十年,我们的经济发展是突飞猛进,对于市场的理解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以自己的方式生存发展着。

泡沫破灭的时刻

1996年,胡志标先花450万请成龙拍出“爱多VCD,好功夫”的广告片,又花8200万元投中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后的5秒广告时段,顶峰时爱多年产值达到2亿元。

1997年年底,胡志标又以2.1亿元的标价成为1998年CCTV标王。但胡本人却最终却因诈骗获罪有期徒刑20年。

1996年,王府井百货大楼请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为其设计集团的主业连锁经营方案;同年,请安达信咨询公司开发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1997年,又请麦肯光明广告公司进行了市场营销和广告整体策划。最终在连续遭遇挫折之后,不得不偃旗息鼓。

1996罐12月23日,同样是在《中国青年报>,刊发了《追查“点子大王”》,一时间各方质疑和大肆渲染充斥坊间,何阳被迫浮出水面。经过长达四年的侦查审讯,2001年3月15日,何阳被银川市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中国策划业也由此从狂热走向理性。

点子就是点子,之所以不能成为战略,是因为点子没有详细的执行过程,没有针对市场具体的分析和论证,不能复制,还有就是风险的评估系统,这些都是企业迫切需求的,因此,简单的点子只能成为企业经营的一种参考,而不能成为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当越来越多毫无逻辑的点子成为市场或社会的笑柄,就意味着点子时代已经度过了它的辉煌时期。

走出“点石成金”的幻境,无论是进入市场营销策划还是管理咨询服务,都需要严谨的理论和科学的实践。

但我们也许要感谢曾有过这样一段狂热的日子。因为企业管理的每一点推动和每一次进步,必然需要经历一些也许今天回头来看十分荒谬的错误。经历过风雨,才能看见彩虹。

《今日管理》学者:

“点子时代”虽然远去,但其反映的真理是不可抹杀的,比如产品开发创新理念、

营销牛节的完善在那个年代都有7雏形,这些都是中国管理史不能忽视的财富。

模式管理时期之一:

泰勒管理模式

特征:效率最大化,强调执行与监督。

优点: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模式。

缺点:企业文化冷漠、敌对:丧失了员工自由创造可能带来的巨大价值。

最有争议的管理学家——泰勒

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泰勒是世界管理思想发展史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他创造的“泰勒管理模式”改变了世界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但同样是这个人,被工人称为野兽般残忍的人;被迫在国会上接受议员们对自己的主张怀有敌意的质询;直到今天,他仍不断地受到现代管理学者批判。

泰勒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曾以优异成绩考入哈佛大学。但是由于与父亲闹“独立”,再加上视力衰退,他退学当了一名机械工学徒。因为勤学肯干,泰勒被升为工长。

在当工人期间,泰勒与其他工人一起诅咒老板,一起磨洋工,一起隐瞒生产潜力、降低生产定额,以尽量轻松地完成任务,获得工资和奖励。

当了工长后,泰勒身份认同发生了变化。他想努力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但工人却继续磨洋工,甚至用制造机器故障、摧毁机器的办法来报复。

年轻的泰勒面临一个古老的难题:如果站在工人立场上,班组的任务就不能完成,对不起老板给自己的高薪水;如果站在老板的立场上,又会对不起自己的工人兄弟。怎样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呢?

泰勒所在的钢铁厂无论是搬运矿石、煤粉还是炉渣,都是靠铲工。按一般人的想法,铲工的工作再简单不过,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细心的泰勒却发现,矿石重,钢渣更重,而煤粉、石灰则轻,都用同样大小的铲,有的重有的轻,综合效率一定达不到最高。

经过多次实辁后,泰勒发现,21.5镑/铲的天总运量最大,这样,铲焦炭)用大叉子,铲铁矿石的用很小的平铲,泰勒一共准备了10种以上的铲子,每天清晨铲工调度室根据当天的活计分配给不同工人不同的铲。经过泰勒的创新,工厂工人的数量减少了近2/3,每名工人的工资则比以前多60%。

实验的成功大大鼓舞了泰勒。他由此提出一个完整的思路和操作模式,以提高工人的效,率,即工时研究。研究分两个阶段,分析阶段和建设阶段。在分析阶段,每一个操作都将被分解成若干基本动作,即细分化,例如,转身、弯腰、抬手等,去掉无用的动作,记录下有用动作的最快完成时间,记录下停顿、耽搁、延误、休息的时间。在建设阶段,要形成连贯的、没有多余动作的标准操作,即合理化。为配合标准操作,则需要相应地改进工具、机器、原料,即制度化、标准化。

1911年8月,沃特敦兵工厂由于推行泰勒制而发生罢工。事后,国会就泰勒制举行听证会,泰勒出庭作证长达12个小时。“泰勒受尽了侮辱和折磨,并且被说成像野兽一样残忍,因此在他作证结束离开证人席时几乎都站不稳了。在国会的一个委员会上,泰勒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他毕生的工作遭到了辱骂。”

在开完听证会后,泰勒郁郁寡欢,于1915年,即59岁时死去。

泰勒制在中国

泰勒制在中国企业的推广是悄无声息的,但速度却很快。

中国餐馆服务的细分化、合理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程度事实上做得比美国、比欧洲都好。现在稍微上点档次的饭店,门口有迎宾小姐专门负责微笑,进去专门有人引位、点菜,端菜的专门负责从厨房端菜到餐桌旁,上菜的专门负责将菜安排到餐桌上。

从一定程度上说,正因为服务泰勒制化了,所以在中餐馆就餐可以不付小费。美国和欧洲的餐馆服务还没有细分化到这个程度,还在采用“店小二制”:一个人完成从引进门到点菜、端菜、上菜、结账的全过程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这个人。为了得到更好的服务、更灿烂的微笑,只好支付小费。

可见,泰勒制其实超越了管理办法,它是一种思想,追求动作的细分化.合理化、制度化、标准化。但是,后世的人们没有看透这一点,认为泰勒制是“科学管理”,而美国企业已经实现了“科学管理”。

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制造商富士康,是中国生产型企业中的佼佼者。2009年,富士康跃居《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第109位。然而,自2010年1月23日至2010年l1月5日,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富士康己连续发生14起员工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对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关注。

富士康是一个金字塔组织结构。从最底层的“线工”到高级管理者“师十四”,共有十九层之多。在管理上,富士康总裁郭台铭信奉“泰勒制”,在企业内制造高压氛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漠然在富士康被发酵到极致,终于酿成惨剧。

泰勒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富士康的失败实践告诉我们,并非所有企业都适用泰勒制,泰勒制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一般来说,环境稳定的基层业务可以运用泰勒制思想,环境不稳定的基层业务就不适用泰勒制。大批量、重复性的操作可以运用泰勒制,小批、单件生产则不适用泰勒制。

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克服泰勒制造成的冷漠氛围,加强与工人的沟通。泰勒做实验时,他打的旗号是劳资双赢,提高效率又提高工资,所以,工人很配合他。但是,后来泰勒制推广到别的企业时,那些企业的管理层没有在工人中建立友好的形象,工人就非常抵触。

如果环境和工作都长期稳定,那么,对企业来说,泰勒制明显利大于弊。但是,如果每经过一个时期,例如,半年、一年,环境和工作就要调整,那么泰勒制的弊端就会比较明显。每次调整后,都需要有一些动作研究的专家进行动作设计和标准化训练,容易导致管理者对专家的依赖,而忽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使组织运行调整成本加大,甚至导致组织僵化。

《今日学者》学者:

毫无疑问,泰勒制有效地提高了操作工人的效率。但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如研究

的范围比较小,侧重于生产作业管理,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都

没有涉及。更为重要的是,泰勒对人性假设的局限性,即认为人是仅受利益驱动的“经

济人”,这无疑限制了泰勒的视野和高度。

模式管理时期之二:

目标管理模式

特征: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

优点: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提高组织绩效。

缺点:各级目标的商议和制定增加了管理成本;绩效考核很难保证公正性。

明确目标才能高效工作1954年,彼得·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一一“目标管理”,它是德鲁克提出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概念,并已成为当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目标管理提出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最先采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遂在美国引起风潮。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由恢复转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

目标管理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内容是一样的,即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粗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虽然并没有多少中国企业家明确表示自己受了德鲁克的深刻影响,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受到德鲁克影响的企业家实在是太多了。试问有多少家企业在实行绩效考核?可以说,有多少家企业这么做,就有多少家企业受到了德鲁克的影响,因为绩救考核正是德鲁克“目标管理,的直接结果。

彼得·德鲁克:影响了一代中国企业家

在众多的国际管理大师当中,德鲁克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管理实践。张瑞敏曾说,当年他感到迷茫的时候,是德鲁克的著作让他豁然开朗,成为指引他方向的灯塔,海尔的OEC日清管理模式正是得益于德鲁克“目标管理”的启发。

“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曾经是充满争议的,即使在今天,也还有大批反对的声音。以全面质量管理闻名,对日本企业影响深远的戴明博士就是“目标管理”的反对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曾说“目标管理”是“唯一对美国管理最具有破坏性的力量”。

戴明博士认为,企业就像一辆汽车,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决定了它的速度,要想提高极限速度,只有改进系统,而奖罚驾驶员只会损坏汽车。

在戴明博士的影响下,日本企业就拒绝绩效考核,而实行年功序列和终身雇佣制。靠着全面质量管理的优良效果,日本企业曾一度在和美国公司的竞争中占据上风。

曾经“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尽人事、乐天命”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目标管理”,选择了德鲁克,而没有选择戴明。也许这个选择是对的,因为随着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即使曾经抗拒绩效考核的日本人,也开始对绩效考核敞开了大门,本田、索尼等一大批公司都相继实行绩效考核。

《今日管理》学者:

随着美国公司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力量,美国的商业管理模式影响了全世界,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正是这种管理的核心支柱,它们在大多数中国公司的管理中也正处于中心位置。

中国党史四个时期篇5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共四卷四个时期学习资料)

为推动党史学习走深走实,梳理100余个问题,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自学和专题学习时,可结合这些问题思考,以加深对党史的理解,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在近代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已经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繁荣是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个历史使命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已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以此为起点逐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历史面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走到今天,其成功的秘密是什么?概括地说,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起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具体地说,就是肩负起了两大历史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在中国,谁能领导人民解决和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历史和人民就会选择谁,这是一条被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铁律。要深入认识这个铁律,还是应该来看一看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进情况。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各种救亡图存运动都没有成功?
参考答案: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的各个阶级都进行了探索,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他们的探索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1、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对人类发展作过重大的贡献。在17和18世纪里,随着中欧之间交往的增多,欧洲一些主要国家还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当时不少著名学者对中国的古老文明给予了高度赞颂。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称羡的国度,到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后期,却远远落在了欧美一些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后面。这时的中国,政治腐败,国势衰落,军备废弛,社会动荡,虚弱而不堪一击。2、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的。老牌殖民主义的英国不仅用鸦片直接毒害中国人民的健康,还依仗着洋枪洋炮逼迫清王朝签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法、德、美、俄、日等后起的列强潮水般涌来,急不可耐地要瓜分中国。
3、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客观上促使了已在封建社会母体内产生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并得到初步发展。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悲惨境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便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4、为了摆脱凌辱和压迫,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华民族的无数仁人志士奋勇踏上救亡图存的漫漫征程,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鸦片战争中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率先奋起的是中国的农民阶级。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日趋解体,一支新的社会力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成长起来、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维新运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把中国民主革命的反帝和反封建这两大任务结合起来,废除了帝制,建立了民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使中国社会一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在了北洋军阀的手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盘根错节。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5、辛亥革命后,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掠夺为背景,国内军阀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从西方学来的多党制、议会制,成了各派军阀、官僚、政客用来争权夺利的工具。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欲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灭亡中国。这时的中国,用孙中山的话来形容,就是“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6、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发展和人民斗争不断深入昭示: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进一步加深和封建军阀统治日益残暴和腐败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中国先进分子又一次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介绍和传播国外的各种新思潮,从中探求改造中国社会的各种新方案。他们经过

反复分析、实验、比较和推求后,最终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到只有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办法,才是“改造现世界的对症之方”。这样,中国先进分子终于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武器,选择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并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组建起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适应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中国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3.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
参考答案:历史贡献: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历史局限性:
第一,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第二,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对整个封建阶级缺乏深刻认识。
第三,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不敢依靠农民群众。第四,同盟会不是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没有发挥好核心作用。
4.什么是新文化运动?这一运动在近代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定义: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1期名为《青年杂志》2期1版正式改名为《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中国共产党认为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2、基本内容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