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文档下载 > 新农村实施一村一大学生工程经验交流

新农村实施一村一大学生工程经验交流

发布时间: 2021-09-17 09:24: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对新农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通过机制创新,把各类优秀人才引入农村,进一步优化农村人才资源配置,切实解决农村人才供需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从2001年起,我市探索实施了“一村一大学生”工程,通过公开考录的形式积极选拔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基本情况和做法

二、初步成效

1、优化了村级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一方面,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扩大了组织选拔干部的视野,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生力量。据统计,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平均年龄25.4岁,充实到农村基层后,全市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高。另一方面,进一步改善了村级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大学生任“村官”,对一些平时安于当“太平官”的村干部带来了较大触动,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竞争意识,激发了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接受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自觉性也明显增强,仅2005年全市就有140多名村干部参加了党校大专班的学习。

2、规范了村级组织行为,提升了办事质量。大学生到村工作后,充分发挥自身文字基础较好、现代化办公和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优势,通过建章立制、完善乡规民约、制度上墙等,促进了村级工作制度化。通过加强法制宣传、规范文书记录、建立标准化档案室等,促进了村级组织行为规范化。通过实施电子政务、推进自动化办公、电脑化管理等,促进了村级办公现代化,使我市的农业农村工作跟上了时代步伐。据统计,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都配备了电脑,其中40%的村还为到村工作大学生配备了专用电脑,村级组织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3、拓宽了农村经济发展渠道,进一步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迫切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大学生到村工作,不仅改善了农村人才缺乏的现状,而且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用武之地”,有效地盘活了人才资源,带动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横河镇大山村的俞城德,利用自己计算机应用专业特长,建立了“戚家山”网站,把大山村茶叶、杨梅、笋等特色农产品“卖到了网上”,解决了山区农民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又如范市镇杨高村的蔡飞运,充分发挥自己农业生产与管理的专业特长,积极引进“8424”嫁接西瓜,使每亩比原品种增收2000多元,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和好评。

三、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1、关于思想认识问题。当前对于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的思想认识总体上是到位的,但有些地方也存在一些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比如,部分村干部认为,村干部职数相对较少,大学生的到来使他们感受到潜在的威胁,有的甚至认为如果大学生不是本村的,村里事情知道多了,反而对本村不利,所以存在一种抵触心理。一些大学生自身在择业观上也存在偏差,对自我评价过高,对工作与待遇的期望过高,很难真正放下架子到农村工作。同时,由于到村工作的大学生往往缺乏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打算,大多数是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想法,把到村工作作为一个跳板、一个台阶,一有机会就跳出去,因此,有些村主要干部也不敢把重点工作交给这些高校毕业生去做,怕一下子走了工作接不上,从而也影响了基层培养工作的力度。此外,由于宣传力度还不够大,社会及大学生对农村工作的性质和内容还不太了解,有的以为在村工作几年后可以顺利考入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所以或多或少会产生心理落差,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2、关于村官职业化问题。目前,绝大部分农村从事日常工作的,都是村三套班子成员,大学生要有效参与村务管理,必须首先成为村班子成员。而在现有的法规框架下,大学生要直接成为村班子成员,还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参加村党组织选举的前提必须是党员,且组织关系必须在村里;参加村委会选举的前提是必须具有农村户口,且一般应是本村户籍。事实上,现在许多到村工作的大学生都是外村人,而且多是城镇居民户口,没有村民资格。因此,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使大学生担任合适的职务,更好地发挥作用,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3、关于今后的流动和出路问题。许多到村工作的大学生都十分关心自己今后的成长出路问题。应该说,除了一部分热心公益事业,有志于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外,其他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把到农村工作当作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希望通过在基层的磨练,增长才干,今后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出路。虽然,我市采取了从大学生“村官”中单独招考事业编制的做法,但是事业干部名额有限,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员,存在“僧多粥少”现象。所以,如何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培养和锻炼,进一步畅通他们的向上发展渠道,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四、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村工作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积极选拔大学生到村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为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使人才资源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后我市将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价值观念。这是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村工作的基础环节。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引导,特别是要提高镇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站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高度,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服务、管理、协调、指导工作。要建立表彰制度,定期开展“优秀到村工作高校毕业生”评选、优秀工作日志评选、“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征文等活动,对工作安心、实绩明显、表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表彰奖励,树立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在新闻媒体上开办“风采展示”、“访谈录”等专题栏目,宣传大学生扎根农村、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带头树立文明新风等方面的情况,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他们的精神风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2、提高工资报酬,改善经济待遇。这是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村工作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吸引大学生这支人才资源进入基层尤其是农村,不仅要求转变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因此,自2001年以来,我市实行了村干部最低工资保障制,确保村支书月报酬不低于600元,全市村干部年收入约在1.5万到4万之间,同时还着力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增强了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也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来竞聘村干部岗位。下步,我市将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报酬最低保障制、动态增长制和激励奖惩制,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基本平衡。初步打算是,采取提高月基本报酬、提高年终考核奖、设立到村工作工龄补贴等三项措施,来逐步提高他们的待遇,所需资金按不增加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原则,除月基本报酬由镇村共同负担外,年终考核奖和到村工作工龄补贴由市镇两级财政按1:1的比例分担。

3、提高社会地位,拓宽发展空间。这是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村工作的关键所在。在拓宽发展空间方面,一方面要抓好单招单考政策的落实,除继续实施镇(街道)事业单位单独招考外,2009年起,镇(街道)机关招考公务员主要从到村和社区工作满3年、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大学生中招考。另一方面,对成绩突出、群众信任、条件成熟的,除按法定程序或其他有关规定担任村、社区相应的领导职务外,还应作为镇(街道)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和公推公选部分领导干部的重点推荐人选,及时提拔使用,从社会制度层面上给予相应的尊重及回报。关于大学生面临的户籍限制问题,对于是党员的可以直接将组织关系迁入所在村党组织;对于那些参加村委会选举的,可以通过提请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表决,先将大学生的户口关系迁到所在村,取得当地的村民资格,从而解决选举资格问题。

新农村实施一村一大学生工程经验交流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