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文档下载 > 小学科学论文3篇(范例推荐)

小学科学论文3篇(范例推荐)

发布时间: 2023-03-10 17:25:10

优秀小学科学论文1  一、实验材料的更新  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教学的基础,也是开展好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时教学中的实验材料有些来自学校实验室、有些来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论文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论文3篇(范例推荐)

优秀小学科学论文1

  一、实验材料的更新

  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教学的基础,也是开展好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时教学中的实验材料有些来自学校实验室、有些来自社会市场,有些来自学生家庭,但也有一些材料在自己周围很难找到,这时我们往往可以求助于网络。一些网站通常可以为我们找寻到我们所需要的大部分材料。比如,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教材中有关于“养蚕”的单元,但由于社会的演变、时代的发展,在当地已经很难找到养蚕所需的材料了,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淘宝等购物网站,你会发现包括蚕种、桑叶等的养蚕材料应有尽有,甚至连帮蚕蚁移动身体的鹅毛都能够买到,这为我们的养蚕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便利,学生们对这项探究活动也是兴致勃勃的。当然,在科学教学中要用到的一些仪器设备在市场上难以寻觅,我们同样可以求助购物网站,还能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购买到合适的产品,像烧杯、标本、显微镜等。这时网络上的顾客还会成为你的购物指导,因为通常在他们购买后都会留下相应评价和晒单,为你的购物提供参考。

  二、教学资源的更新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丰富的探究性课程资源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方面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出来,网络课程资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网络环境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内容。网络环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无限开放的课堂,通过课程的整合形成巨大的资源库,它储有大量的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等各种各样的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用好用活这些宝贵的资源,才能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可以上网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并且学会传递、处理和应用这些资源。例如教学“养蚕”一单元时,我就让学生在饲养活动前先搜集与养蚕活动相关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初步了解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养蚕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学媒体的更新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电脑、投影、展台等多种电化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既优化了教学环境,又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在科学实验课中,有一些内容是在课堂上难以观察的,比如月相、星空等。以前在教学《看星座》的内容时,我通常是采用一些网络上下载的图片,利用电脑、投影仪和学生一起来认识各种星座,了解关于星空的知识,可这是*面的,和实际从天空中寻找星座还是有些不同的。在一次学科活动中,我和同行进行交流,她介绍了一款新的应用软件——starwalk,这是一款让你接近星空和天文学的应用程序。利用这款软件,只要将你的iPad对着天空的方向,就可以让学生看到实时星空,寻找不同的星座,不仅可以从当时所处的位置观察,还可以从地球上任何地点来观察星空星座。这也意味着你不仅可以看见*的星空,还可以看见美国的星空,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样的教学,引入了学生生活中常用的iPad扫除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形象生动,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iPad并非只能用来玩游戏,很多强大的学习功能才是它的价值所在,这些先进的工具和软件完全可以为我们科学教学所用。

  四、交流*台的更新

  随着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以及通讯方式的便捷,博客、微博、论坛、贴吧、朋友圈、说说等信息传递方式的悄然兴起,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自媒体的全新时代。即,全民随时随地分享、爆料、传递第一手信息。网络的出现创造了新的教育环境。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和空间,他们可以利用网上的资源自主地进行探索或与同伴合作学习,同时接受教师指导、帮助。当然,在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记得在教学“消失了的恐龙”时,对于恐龙这种生活在远古时代的生物,有的学生如数家珍,知识非常丰富,而有的学生却知之甚少,可从学生的眼神中,我感觉他们想了解恐龙,于是我指导学生们以科学小组为单位,对自己想了解的恐龙展开研究,要求他们必须人人参与,人人有所贡献,评价时不仅要看个人的成果,更要看集体的展示。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可以上网查询,没有电脑的就利用学校的电子阅读时间查找,还可以查找相关书籍,访问知情人士,可以用话语、文字、图片、PPT等多种形式来交流。这种研究绝不局限于课堂,还要利用课后的时间。在第二次科学课上,学生们都带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用图片,有的用文字,有的用PPT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有的PPT的制作效果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在这次的交流中,学生充分利用PPT、图片、电子文档等现代技术,在这种成果的共享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学生也很喜欢这样的方式,一些*时不太吭声的学生也大胆进行了交流,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有的学生没来得及上台,他们还要求下一节课再交流,看到他们这么积极,我又找时间让他们都进行了展示,还展开了互评,这样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的方式更生动、更有益。

  五、总结

  总之,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科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用网络资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探究学习为核心,让科学教学不断更新。

优秀小学科学论文2

  摘要:

  本文针对小学科学较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关键性论题展开分析,从反思以往教学中的不足出发,总结出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希望可以结合实际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以此来促进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创新

  引言

  步入2015年以后,我国科学学习的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被重新划定角色作用,变更成为了科学学习的核心环节。加强科学探究,不仅仅能够促进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好奇心,还能在一起程度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的含义,科学辨认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除此之外,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一直到问题的解决,这前后的过程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的,而这个过程完成之后,学生往往能够锻炼出独立思考以及具备创新特点的科学精神,而这两点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将会有利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

  1反思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不足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观察与实验是人类与自然接触的必要方法,也是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能够实现科学教学的目标,绝大多数的科学教师都会利用实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通过直观的肉眼观察,体会科学实验的过程以及魅力。不过,因为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很多科学教师对待实验观察教学法的态度往往都是程式化的眼光:实验开始之前,教师讲述一大堆与实验相关甚至是不相关的知识,然后叮嘱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注意到一些什么;然后实验进行的时候,教师通过手把手的教导,指着一些关键点告知学生,实验结束后,也不要求学生做什么总结性的陈述。正是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然失去了发挥创新思维的动力,教师说什么,学生就想什么,做什么,前后根本不需要进行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真的能够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动手能力吗?答案显然是不能。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压抑学生自由发散的天性思维,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真正放手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选择创新学习。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2.1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创新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身边一切可行的正确手段,有力促进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小学生对接下来开展的创新活动才能有创新的意愿。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许多小学对创新的态度是认为其是神秘而又虚幻的,而小学科学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就在身边的道理,可以借用历史的一些科学典故以及身边存在的小发明以言语以及展览的形式,告诉学生科学就在生活的细节中,就在他们的身边,只有充分展开启发式教学,才能让学生拥有愿意去探索科学的动力和积极性。

  2.2创造条件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小学生永远是不可或缺的主体部分,所以,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利用身边一切有利的`条件,给予学生亲身经历或者操作实验的机会。例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肉眼观察了解水溶解的过程与结果,只是针对水溶解的一些知识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简而言之,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但是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弱却是不甚明白。针对这个教学问题,教师如果仅仅用口头表达直接性地解释出来的话,虽然能够教会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却无法让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所以,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引导式发问的方法,比如询问学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同等的吗?带着这样的问题,一些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和好奇心,那么接下来趁着这个机会,教师可以继续将问题的深入进一步深化,逐一引导学生自己慢慢发现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2.3给予适当的引导:

  无论是科学实验又或者是科学问题的解答,教师如果仅仅是传授答案的话,那么也仅仅是授之以鱼,这种方法显然没什么根本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目的便是授之以渔,对于这一点,教师就需要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单单说出答案,而是要指出一条可以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声音变化》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熟悉并且掌握声音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动情况,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是适当地引导学生展开几个方面的实验,例如:两个物体远近声音的变化、在不同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化等等。通过这种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实验进展的时候,慢慢指引学生进行“声音远近变化”以及“声音环境变化”等实验,进而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切实让学生了解课程设置的目的以及方法。或许在实验操作阶段,一些小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到陌生事物有些不习惯,但是只要通过循循渐进的引导以及教学,这种不习惯的观念才能被克服。要想锻炼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味地告知学生结果显然是不适合的,这样虽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是起不到真正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课程目标。而引导教学方法则不一样,在给予学生一条可以顺延的线索之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和学习,充分了解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特殊的细节,在实验之后,学生在潜意识中将会形成实验的记忆,这种记忆往往是非常深刻的,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将会非常大的作用。

  3结论

  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一方面体现出了我国教育制度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出当前我国教育环境改革的必要性。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科学教学的改革路程是一条非常艰辛而又漫长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秉承坚持不懈的信念,用于破除陈腐教育思想,用科学、可持续、创新的眼光指导科学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设计专业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整个教学改革才能顺利展开,只有这样,教学改革前进的道路才能实现新的突破。

  作者:巩凤华 单位:吉林省四*市铁东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徐敬标.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年08期.

优秀小学科学论文3

  一、小学科学教材与教学现状分析

  1.关于教材

  现在小学科学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没有体现出学科的特点,教材在选择和编排方面的科学性不强,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利于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科学课主要在于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并且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但是在小学的科学教材中,教师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选择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材,很多教材不仅排版的质量比较差,而且其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相符。教材的选择需要考虑学校所在的地区特色,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开展教学。2.关于教学现在小学在开展科学课的时候都没有系统的规范,很多科学课的教师并不是具体的专业人员,科学课知识作为一门副课在大多数的小学存在,班级里学生的数量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负担的学生人数较多,而且需要跨年级进行备课,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而且需要学校提供大量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并且配备相应的教具和学具,这对科学课教师而言,他们要承担的任务更是重上加重。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关的教学设施欠缺,这些因素不利于教师将规定的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二、有关小学科学教材与教学现状问题的对策探讨

  1.通过不断研究编写科学教材

  现在很多小*用的科学教材都是结论性知识偏多的版本,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有很大的理解难度,纯粹知识的学习是违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需求编写更加有针对性的教材,在呈现知识的同时可以配置一些插图,这样形象化的编排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在上课之前还可以自制一些科学的教具,将科学的内容以实验的形式来进行,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

  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科学教师的成长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产生困惑,再加上有些小学缺少教学资源来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因此积极地参加不同形式的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科学教师通过培训可以充分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并且可以提出自己在科学课堂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和讨论,这些问题可以得到更多的解决方案。

  3.学校要重视科学课

  学校要改变对科学课的态度,在科学课教师的配置方面,不能把其他学科的教师安排在科学课中,因为科学课需要专业的教师来开展,而且学校应该注重科学教师提出的意见,投入资金来购买必要的教学设备,积极支持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这样的科学课才能够达到新课程规定的要求,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的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其专业素质的影响,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有不断学习的科学态度。仅仅靠有限的教学经验是不够的,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还要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及教学要求。


优秀小学科学论文3篇扩展阅读


优秀小学科学论文3篇(扩展1)

——科学论文5篇

科学论文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我国建筑行业得到巨大的发展。BIM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得到各大建筑公司广泛的关注与应用,施工单位可以根据该技术建立数据共享*台,实现各部门、各专业的资源信息共享。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利用该项技术建筑工程师、设计人员与业主等所有参与者将共享数据信息,建立可视化的数字模型,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反复分析与模式,不断的调整与优化建筑设计来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

  近年来建筑行业得到巨大的发展与完善,加上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建筑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建筑形式更加的多样化。在此背景下,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成为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的关键。这就需要设计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利用,以此达到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也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水*。BIM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借助该项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结构设计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化,建立数据共享*台,实现各部门、各专业的资源信息共享。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利用该项技术可以实现建筑工程师、设计人员与业主等所有参与者共享数据信息,建立可视化的数字模型,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反复分析与模式,不断的调整与优化建筑设计,同时帮助企业降低各个阶段的成本,缩短施工时间,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BIM技术是通过建立建筑数字结构模型,根据结构模型的数据信息反馈到分析软件中,该软件可以实现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设计人员只需要根据软件最后得出的数据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与优化即可,这样大大提高设计方案与施工方案的质量。BIM技术是通过建筑结构分析与施工方案统一的作用下进行的。利用该项技术构建建筑模型时,为了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技术呢元必须保证模型空间数据物理模型与空间的真实性,这是保证设计方案的关键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建筑材料自身的性能以及负载等不同物理特性也会对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技术人员在进行数字模型构建时,不可变量的参数和参量会直接影响模型构建的质量与真实性。BIM技术理论指出,在构建数字化模型时,一定要保证工程的物理模型、建筑结构数据分析与施工图纸实现完全统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一个构建的数据出现问题,就无法保证模型与数据分析、施工图纸的一致性。因此,在构建数据模型过程中,进行连接结构数据分析时,经常会出现系统无法实现统一,造成有效数据的丢失,进而无法对建筑结构性能进行有效的分析。

科学论文2

  人们*时吃饭的时候,使用的筷子一般都是木制的,这样我们国家的木材将会急速减少?而且每天我们吃饭时都要喝汤,大人是使用汤勺,可是小孩子不会使用汤勺,所以就要拿吸管给他,你在吃完饭后如果习惯使用牙签,可是这样的话,你吃饭时的就会有很多吃饭的用具,这样就太麻烦了,我带着许多问题,想发明一种里边是空心能够节约木材,同时又能够拥有多功能的筷子。

  为了发明出这种多功能筷子,我亲自动手反复实验,以下就是我实验的过程:首先要解决筷子里空心的问题,如何将筷子里钻一个洞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就做了几个方面的测试:

  (1)我拿一个锤子来把这跟筷子砸出一个小洞可以吗?通过实践,由于锤子太大了砸不出小洞,所以这个办法不行;

  (2)我拿了个小钉子,想通过锤子的击打来把筷子砸出个洞,可是不行,这样反而把钉子给打了进去挖不出来。

  (3)那么把钉子放在筷子上,用钉子的尖部,再利用旋转的原理来把筷子里钻出个洞,这个办法行吗?

  经过尝试,这个办法既可以使筷子里钻出个洞,而且还可以防止钉子挖不出来的问题,第一个难题终于解决了;然后第二个难题迎面而来,牙签该怎么放进筷子里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又做了以下的几个尝试:

  (1)可不可以直接把牙签放进去?不行,通过实验,这样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把牙签给倒出来。

  (2)拿一个盖子盖在筷子上可不可以?不行,因为下面的是被封住的,而且这样盖子很容易盖上后,拔不出来,所以这个办法被否定了。

  (3)如果把盖在筷子上的盖子上钻个洞呢?经过实验,这样既能把牙签放进去还能把方便的倒出来使用,所以这个办法被证实成功了。终于把第二个拦路虎也给解决了。

  终于只剩下了最后这个最难的题目,吸管到底该怎么放进去?带着这个难题我查了许多资料也做了多个的实验:

  (1)我先把吸管放进去,行吗?通过尝试,由于底部是封住的,吸管透不出去,这样就喝不到汤水,所以这个办法不可以用。

  (2)那再把下面钻出个洞?不行,这样吸管很容易掉下去,弄脏,所以这个办法行不通。

  (3)那把下面也钻开来,再用盖子,盖上行吗?通过尝试,这样既可以喝到汤水又方便,而且又不会弄脏。所以最后的一个难题终于解决了,我通过了千辛万苦,终于把这项发明做了出来。

  科学无处不在,只要你放亮眼睛细细观察,有许多新的科学就在你的身边,只要你认真摸索,身边的任何一件普普通通的事,只要你好奇、爱动、爱想,身边你发现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3

  随着能源的减少,人们逐渐变得重视节能了。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教育我们要节约能源,让我们人类能在地球上永远的生活下去。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大多数人仍不清楚怎样节能,让节能只是一个说的到,却不能完全做的到的事情,往往还因缺乏科学的节约常识和“小窍门”,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现在我来就家庭节电方面给大家介绍几个小窍门。

  一、电饭煲节电小窍门

  现在市面上的电饭煲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电饭煲,另外一种是电脑电饭煲。使用机械电饭煲时,电饭煲上盖一条毛巾,注意不要遮住出气孔,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损失。当米汤沸腾后,将按键抬起利用电热盘的余热将米汤蒸干,再摁下按键,焖15分钟即可食用。电饭煲用完后,一定要拔下电源插头,不然电饭煲内温度下降到70度以下时,会自动通电,这样既费电又会缩短使用寿命。尽量选择功率大的电饭煲,因为煮同量的米饭,700瓦的电饭煲比500瓦的电饭煲要省时间。电脑电饭煲一般功率较大,在800瓦左右,从而节能。

  二、电视机节电小窍门

  电视机节能可以通过如下几条途径:首先控制好对比度和亮度。一般彩色电视机最亮与最暗时的功耗能相差3o瓦至50瓦,建议室内开一盏低瓦数的日光灯,把电视对比度和亮度调到中间为最佳。其次控制音量,音量大,功耗高。再次是看完电视后,不能用遥控器关机,要关掉电视机上的电源。因为遥控关机后,电视机仍处在整机待用状态,还在用电。一般情况下,待机10小时,相当于消耗半度电。最后是给电视机加防尘罩。这样可防止电视机吸进灰尘,灰尘多了增加电耗。

  三、电脑节电小窍门

  不用电脑时尽量把电源开关给关掉,这样可以降低耗电量。不用电脑的时候要用一个套子把它套住,不要让灰尘进入电脑,降低用电量,还要不定期的把主机内部的主板和*部件拿出来清洗,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降低用电!能尽量不用电脑的时候就不要用电脑。

  节能是很重要的,人人都应该用这些小窍门,不应该因嫌麻烦就不去做这些事。这些事对谁都有极大的好处的,仅仅需要举手之劳而已。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大节能力度,多多宣传。让人类都来节约这并不是永远都有的能源吧!也让我们每个人为造福我们的后代而加油、努力吧!

科学论文4

  摘要:生成性教学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是一种突破,它能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从滋生到成熟的发展进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关键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发挥动态生成的作用,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挥、自主思考、自主获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经验、科学知识,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最终促进学生实现认知水*的提升、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完善发展。

  关键词:科学 课堂教学 生成 动态 探索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沃土,这些“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出彩,课堂因生成而充满生机。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决不意味着“预设”已不再重要。恰恰相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充分的“预设”不仅与“生成”不相矛盾,而且高度统一,相辅相成。“预设”不为别的,正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科学的“预设”应当也包含了对课堂生成前景的估计。

  [案例]:

  这是我自己在今年执教的一堂课,内容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我按照预设好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教学。在做“喷气气球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是否有关?”的实验时,第一个气球是按照预设向前前进的,然而第二个气球在实验时却出现了状况,它在原地动了动,最后是往长气球中间缩了,没有按照原计划向前进,而且连续几次都是这种状况。这种情况与我设计的相差很大,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让学生时刻养成留意各种现象的习惯,我接着就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们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吗?学生们是大眼瞪小眼,东张西望后没有人举手。我就说:“请同学们再看一遍,发现这次与第一次的情况有什么区别,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往中间缩的情况?”通过再次实验,有些同学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第一次气球打气时,气球前后粗细是差不多的,而后来几次气球都是中间特别大,前后不一样粗细,但是还是不能回答为什么会往中间缩。这时候我就给学生讲这其中的原因了:是因为气球本身的材料有弹性,当中间特别大时,中间部分的收缩力就小,而两端的收缩力较大,导致了气球往中间缩了,而不向前去。最后,我又找了好几个气球,直到充气后前后差不多大小才进行实验。结果当然按照预设的那样:充气多的气球跑得远,充气少的气球跑得近。课堂在经历了一些插曲后终于回到了正途。

  [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样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师包括我自己,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是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十分周到,无非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我能够深刻理解课堂教学预设的重要性,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都会突然遭遇。并且是和预设相距甚远的生成。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我们教师依靠自身的机智和文化科学底蕴来把这个课堂生成处理成锦上添花,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生成还是会不断地涌现,那么我们要怎样地来处理这些生成呢?我想从下面几点来尝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

  1、捕捉亮点,让“花絮”在课堂中绽放。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在学生的小脑袋中,总有着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在课堂中,他们也会浮想翩翩,令教师措手不及。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应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在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科学真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2、聆听稚音,让“意外”在课堂中争鸣。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体验的交流场,倾听是师生之间内心世界的呼应。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一味着接纳、期待,意味着分担痛苦、分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是即将熄灭的思维火花,扬起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学会耐心倾听,就能获取来自孩子的一切信息,学会耐心倾听,就会发现学生在制造一个个的“意外”,它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而正是这一个个的“意外”,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思索的幸福,成长的幸福。

  一堂普通的科学课,让我体验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深深感受到了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映阶碧草自春色”--台阶上的小草虽然不起眼,但诗人用心灵发现了它的生命价值,发现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春情、春意。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这位诗人一样,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让他们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听到学生灵动的表达。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我们也会在课堂中找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科学论文5

  生态环境与科学技术的变迁

  摘要:人类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有机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和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生存及发展的两大主题,对人类世界的存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但人类的活动在某些方面改变了自然发展的过程。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加快了发展的脚步。一、生态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冲突

  (一)生态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的理论研究出发,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姿态。科学技术的异化造成了人们心态的变化,人们只能看到眼前的发展利益,而忽视了对于资源消耗、环境破坏造成的恶劣影响。科学技术并不是生态问题产生的唯一原因,但是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作用下的产物,相对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文明虽然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是环境问题始终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生态文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成果的时候,也在承受着科学技术异化的产物。2015年,柴静的一部《穹顶之下》以真实的数据呈现了雾霾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究其根源是科学技术发展下人类社会对于环境的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以生态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从单一现代性走向多元现代性是现代性自我否定的结果,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不同的生态参与主体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由环境问题衍生的道德问题、健康卫生问题等呈现了多种的问题形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了关系到我们生存发展的主要问题。尊重自然资源的保护,以科学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模式作为指导,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下,保留我们最为传统的民族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可以生存的空间。

  二、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途径

  (一)创新驱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的创新驱动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通过科学技术的有效指导实现对社会生产力水*的有效提升,咱满足生产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实践带来更多的生产力发展的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将科学技术作为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和总要因素,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实现对我国利益的维护。科学技术创新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对于传统的生产经验和技术特色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不断的挖掘技术创新点,在总体规划和部署的基础上,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稳步发展。同时科学技术创新应该善于学习和借鉴,通过对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进行有力的吸收,在不断的摸索发现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

  (二)生态文明理念与理论建设的统一

  在技术上实现创新,在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上也要实现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经济的快节奏发展让人们迷失在利益和欲望的追逐之中。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上提升人们的思维模式,通过形成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促进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科学发展。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的理性把握,确立科学的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模式,树立大众普遍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倡导多元化、健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构建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为生态文明与多元现代性的实现提供了哲学基础,实现技术成果和理论成果的丰富统一,促进人类社会文明不断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化生产实践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同生态文明建设保持一致性。生态文敏建设作为重要的时代话题将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更加具体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存在的矛盾也并非不可调和的,从技术上、理念上实现不断的更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生态文明这一建设理念作为总体的发展方向,实现对现代化建设的保驾护航,促进现代化建设向着更长远的方向发展。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科技成果的同时,实现积极有效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优秀小学科学论文3篇(扩展2)

——6年级学生科学论文3篇

6年级学生科学论文1

  1、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概念

  所谓整合就是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基本思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远程教育提供的资源与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要达到一个目的: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解决三个问题:解决“不足、不高、不通”的问题。即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水*不高、农村条件艰苦信息闭塞交通不便。

  整合是有机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合”。是在体现学科教学特点,改革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将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将远程教育资源信息和技术溶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各个环节。包括:理论的整合;思维的、知识的整合;方法的整合;资源的整合;是教的整合、学的整合,也是教与学的整合。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旨、以学科教学水*及教师专业水*提高为根本。

  2、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

  ①整合课堂导入资源和情境体验资源

  导入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颇具趣味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题导入信息,有了它,我们无需再用干瘪无味的语言文字来导入,只要将“教学资源”栏内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材料和丰富多彩的视频资源进行有的放矢的选择、剪切、组合,就能创造出课堂导入的最佳素材。例如,在短小视频作为课堂的导入材料,就激起了全班学生求知的欲望。

  情境体验资源。情境体验包括情感体验、环境体验、原理演示体验和实验体验等。让学生在教学中身临其境地体验知识,是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印象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从远教资源中的学科“教学资源”栏内精选出大量的情景体验材料,如物理、化学中的原理演示及实验演示资源等都是学生情景体验的重要素材,只要我们把这些资源和学生的实际互动整合在一起,就会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②整合教学重点、难点资源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应该辅以多种教具、媒体,通过疏导点拨、巧设疑问、参与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以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合作、探究和创新。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案示例”、“媒体展示”和“示范课例”等栏目,提供了许多学科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资源,只要把它们充分整合于课堂教学,就能让重难点的突破左右逢源。如“教案示例”有关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媒体展示”常常把教学重难点所涉的具体内容用图表、动画、实验和问题等方式展示出来,需要我们去精选;“示范课例”内的课堂实录和教师讲评,对我们总结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掌握重难点突破技巧大有裨益。

  ③整合学生活动资源

  课堂练习、研讨活动和课外拓展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为这一环节的繁荣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作为农村教师,以前都曾因为资源的缺乏和烦琐的抄写而一筹莫展,现在,教师在有关习题、研讨、拓展资源的栏目内能很快通过精选、组合、补充,把它们有机地整合于课堂,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学生受益无穷,而且有利于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④整合远教资源与Internet教学资源

  远教资源的自身不足,如小学数学,我们用的是西师版,而远程教育接收的是以人教版为主,给学科资源利用带了一定的难度。Internet网上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如:12999数学网站。可以弥补远教资源的不足,教师从网络上寻找的教育资源和远教资源进行整合,可相互补充,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古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的远程教育之旅才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有良好的愿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学校和师生的实际,整合、创新运用远教资源,就一定能让远程资源在穷乡僻壤的四、第四个时期(2001~至今)这一时期,较完善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开始形成,新的科学教材处于实验阶段。2001年初,国家教育部开始组织编写新的《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学科的名称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这一改动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上的扩展,从以自然现象、事物为主拓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等等,而且还包含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2001年全国《科学》课改实验区38个,2003年在对实验教材进行修订后全国实验区增加至380个,学生人数达1/3;2004~2005年将进入课改推广阶段,2004年学生人数要达2/3,2005年人数将达100%。作为这次《科学》课改的指南———《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培养全体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的良好愿望出发,在结构、内容、体例、表述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探索和革新,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与时俱进。《标准》十分重视在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确定学科定位,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提法既体现了当前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二是高瞻远瞩。《标准》是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和我国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之大成,再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等基本理念与课改思路。这使得本学科的改革起点高、定位远,可谓“高瞻远瞩”。三是系统完善。《标准》系统地给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课改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课堂教学实施与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的思路与设计原则、教师的专业要求与队伍建设、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科学教室的设置等内容,为科学教师有效实施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四是灵活变通。作为课程标准,既要给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正确的目标与具体内容要求,使他们知道通过该学科的教学,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目标,但又不能把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定得过死,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标准》对目标,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他们通过学习必须学会或达到的程度;对过程,则以建构的方式既给教师如何实现目标提供启示或范例,又允许教师开发与创造更有效的实施方法与途径,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而使教师能灵活变通的去实施《标准》。目前,《科学》教材已有多种版本。除了教科版、苏教版和河北版已经投放实验区,还有海淀版,青岛版通过了审定,湖南、广东、湖北、河南也都正在积极筹备推出新的教材。新的《科学》教材都紧扣《标准》,各具特色。概括起来新教材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在指导思想上,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主动性和发展性。新教材更多地关注学习者本人,强调学习的过程。教材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如实验、讨论和一些小栏目)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教科版为了引起小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还特意采用了一些小学生自己的设计和习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认识自然和社会,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和时代性。新教材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特别注重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内容,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不仅如此,在内容上还强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增加了反映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成果、新话题和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关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从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内容组织上,体现了探究性、整合性和逻辑性。新教材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把科学知识的学习贯穿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以整合方式打通了各学科的人为界限,建构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框架,将内容上有联系的活动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全面体现大单元综合的编排思想,而且结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应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逻辑性强。这种形式的编排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第四,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多样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打开一本本新教材,可以发现,几乎册册形式多样,活泼可爱(出现了以童话、诗歌、谜语等形式来表达科学内容)。教材印刷精美,图文清晰,色彩艳丽,文字优美,导语生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总之,这次科学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它将极大地完善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教法体系。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1]碧水蓝天下更加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6年级学生科学论文2

  摘要:

  为了充分了解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作用,对近年来在食品分析中出现的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免疫技术和酶法分析等新的生物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及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认为生物技术检测方法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食品分析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其应用几乎涉及到食品分析的各个方面,尤其能对许多过去难以检测的成分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生物技术;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免疫;酶;食品分析

  食品分析是食物营养评价和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保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始终贯穿于食物资源的开发、食品加工与销售的全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食品走向世界的关税壁垒将逐渐被技术壁垒所取代,一方面,食品的功能性和安全性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分析精度和检测限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作为食品生产企业和*监管机构,对食品品质的控制则要求能实现现场无损检测和快速检测,而对分析精度和检测限的要求则相对较低。因此,食品分析技术正向着省时、省力、廉价、减少溶剂、减少环境污染、微型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现对近年来在食品分析中出现的新生物技术作一简单介绍。

  1、生物芯片技术

  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具有可实现样品分析过程的连续化、集成化、微型化和信息化等特点,目前已应用于食品卫生检验、食品毒理学研究、分子水*上阐述食品营养机理和转基因食品的检测等多个领域。基于生物芯片在用于基因表达分析及蛋白质检测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结合了多门学科中的高新技术,因此,其优越性将会日趋明显,预计将会成为未来食品安全检测分析中的生力军。

  2、生物传感器技术

  2.1、基本原理

  生物传感器是指把用固定化的生物体成分(酶、抗原、抗体或激素)或生物体本身的细胞、细胞器、组织和器官等作为敏感元件的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建立在细胞固定化和酶固定化技术基础之上的,它以生物分子去鉴别被测物,然后将生物分子所发生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并予以放大输出,从而得到相应的检测结果。

  2.2、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由于生物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响应速度快、样品用量少、可反复使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不需要对被测组分进行分离和测定时不需另加试剂等特点,所以使用方便,有利于现场快速检测,故用生物传感器作为检测装置时主要应用在糖类、氨基酸类、有机酸和Vit等食品成分分析上,在食品添加剂(亚硫酸盐、亚硝酸盐、甜味素和过氧化氢)的分析、食品中细菌和病原菌的检测、食品鲜度的检测、食品滋气味及成熟度的检测等领域中也有应用。在未来知识经济发展中,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介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之间的新增长点,正逐渐变为在线检测的主要手段,在食品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免疫分析技术

  3.1、基本原理

  免疫分析技术是指利用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为基础,结合各种定量信号方法来对某种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的一种技术,是一类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技术的统称,广泛应用于各行业。该类技术的基本原理相同,仅标记物质不同,最终测定所发出的信号不同。根据文献报道,具有推广价值或已广泛应用的有放射免疫分析、荧光免疫技术、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免疫电镜技术和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等。

  3.2、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免疫分析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性、操作简便安全无污染、干扰小和再现性好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在食品中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的检测、食品中的抗生素和激素的检测、食品中的真菌毒素检测、食品中的除草剂和杀虫剂等农药残留检测、食品中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的检测等项目,市场上已有部分商品化的试剂盒供应。目前几乎所有的常用兽药都建立了免疫检测方法,大部分已成功的运用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随着分析技术自身的优势和方法上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制备更加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或功能更加完备的重组单链抗体,以及免疫传感器技术和芯片技术的日臻完善,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4、酶法分析技术

  4.1、基本原理和方法

  酶分析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酶为分析对象,根据需要对食品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酶和食品样品中所含的酶进行酶的含量或活力的测定;二是利用酶的特点,以酶作为分析工具或分析试剂,用于测定食品样品中用一般化学法难于测定的物质。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已出现多酶偶联测定法、利用辅酶作用或抑制剂作用测定法、通过酶反应循环系统的高灵敏度测定法、酶标免疫检测法和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等新方法。

  4.2、主要特点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与其它分析方法相比,酶法分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它的特异性强,对样品不需要进行复杂的预处理。此外,由于酶的催化效率高,酶反应大多比较迅速,故酶法分析速度快。酶法分析已应用在食品中葡萄糖的定量分析、食品中无机金属离子的测定、食品中Vit的测定、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食品中嘌呤和核苷酸的检测及食品中毒素检测等领域,并且酶法分析正朝着方便快速等方向发展,如将酶制成酶电极,直接测定,省去试剂配制和标准曲线的制作等步骤。目前已实际应用在分析中的酶电极有L-氨基酸氧化酶电极、过氧化物酶电极和脲酶电极等。

  5、结束语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逐步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重要作用。生物技术检测方法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食品分析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其应用几乎涉及到食品分析的各个方面,包括食品的品质评价、食品的质量监督、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及食品科学研究等,尤其是它能够对许多过去难于检测的成分进行分析。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还不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6年级学生科学论文3

  【摘要】

  生物科学史揭示了科学家科学研究的历程,是人类认识、探索和改造自然的探究史。分析了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的趣味性、渐进性、经典性和严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突破重难点知识,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关键词

  生物科学史;生物教学;教学价值

  生物科学史全方位地展示了生命科学产生、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它包含着实验探索、理论形成的科学规律与方法,每个科研成果的背后也蕴涵着科学家伟大的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学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趣味的科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经典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和提高探究能力,以科学家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陶冶学生的科学精神,从而实现生物教学的目的。对此,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生物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教学价值。

  一、利用生物科学史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

  在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深奥难懂,因而对生物学习缺乏兴趣。事实上,生物科学史中不乏逸闻趣事,教师应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列举一些有趣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生物科学史导入新课,除了能够迅速使学生集中注意、激发认知需求外,还能促使学生形成学习期待。例如,在讲授细胞结构的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讲述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的故事来导入;在讲解条件反射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通过观察狗吃食物发现非条件反射的故事等。可见,教师应善于收集一些与生物教学有关的故事情节,在课堂上将生物科学史与生物教学巧妙融合,增加生物学知识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主动学习。

  二、利用生物科学史的渐进性理解生物学知识,突破重难点

  生物科学史是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发现过程,是揭示生命奥秘的过程。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以科学史作为教学材料,能够顺理成章地展现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层层递进的科学史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生物课堂上的重难点内容。

  通过科学史可以全面了解生物科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从而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授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内容时,教师可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如讲授光合作用的产物时,可结合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绿叶遮光实验来讲解;讲授光合作用的场所时,可通过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实验来讲解;讲授光反应中氧气的来源时,可以结合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的氧同位素标记的实验来讲解。可见,不同的实验体现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可加深学生对单一变量、对照等实验原则的理解,以及对同位素标记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从而使生物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得以突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的经典性体验科学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史中的一些经典实验,蕴涵着独特的生物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利用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措施。在生物科学史课堂中,教师要灵活运用科学史,引用科学史资料来导入新课,创设探究情景、营造探究氛围,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在教学中可普及一些科学史的知识,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把经典的科学探究实验引入生物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与探索,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感悟科学探究过程,理解科学家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例如,在讲授“遗传定律”的内容时,可以融入奥地利生物学家格里哥孟德尔经典豌豆实验的科学史,按照“假设――演绎法”的推理探究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体验遗传规律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遗传定律基础知识的认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可见,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可以通过具体的科学史实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观察科学现象――提出科学假设――设计科学实验――假设的证实或证伪,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其探究能力。

  四、利用生物科学史的严谨性树立学生的科学观念,培养其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知识、情感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生物科学史,就是追寻科学家探索生物奥秘的脚步,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生物科学史的故事中蕴涵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及精神,例如,青霉素的发现是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严谨不苟、求真务实态度的成果;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合理质疑、勇于创新意识的指引;奥地利生物学家格里哥孟德尔潜心研究了八年的植物杂交实验,最终总结出重要的孟德尔遗传规律,也体现出科学研究需要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渗透这些生物科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在理解科学实验的发展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说,科学实验的严谨性渗透在科学史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培养其科学素养。

  综上,生物科学史中蕴涵着科学家对生命世界探索的精彩片段,有效的生物科学史教学应选择适合的材料、运用恰当的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和领悟科学探索的过程。生物科学史是一部揭示生命科学发展历程的探究史,科学史的学习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等三个方面的教育融合起来,其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奥秘的道路去发现与解决问题,真正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感受生物科学蕴涵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而全面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优秀小学科学论文3篇(扩展3)

——自然科学论文 (菁选2篇)

自然科学论文1

  1人本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人本管理是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强调管理必须以人为核心,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目标[1]。人本管理的内涵包括:人本管理在思想上强调人性需要的满足,以达*性需要的满足为管理目的,尊重每一个人;人本管理注重管理者自身修养的提高,要求管理者以人为本,以礼待人,通过以身作则来影响被管理者,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人本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强调关心、理解和尊重他人,在尊重个人的基础上,凝聚人心人力;人本管理的方法注重通过教育和引导来达到管理的目的,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人本管理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组织机构管理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组织机构发展的内在动力。

  2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管理的特点

  要将人本管理理念真正落实到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简称“科研机构”)的管理中,首先要对科研机构管理中特定的“人”进行准确定位,把握其特点。

  2.1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特点。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简称“科研人员”)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他们所从事科研工作属于创造性劳动,更多地追求自主性,要求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安排上不愿受过多的束缚;他们更多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更广的个人发展空间,并希望得到组织的认可和尊重;他们追求自身发展,对知识的更新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迫切需求,对进一步深造学习、进修培训表现出强烈的愿望;他们关注自身所处的工作环境,当发现环境不适合自己的发展,很可能会另谋出路,有较强的流动意愿;他们的工作过程具有复杂性和不可控特点,过程监控、过程考核难度较大。

  2.2科研机构管理者的特点。科研机构管理者一般都是本专业的学术专家,在成为领导前也都是科研人员的一份子,对科研人员在专业素养、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感同身受,但由于缺乏管理学专业背景,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激励作用,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导致科研人员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上与科研机构相对保守的管理模式之间产生矛盾。

  2.3科研机构基层管理人员的特点。科研机构基层管理人员(包括科研辅助人员)普遍没有系统的管理专业背景,没有接收过相关的岗前培训,在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上也鲜有深入探索,管理水*一般,创新意识不足;他们普遍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重视,工作任务繁杂,也得不到系统的培训,奖励竞争机制不健全,导致人员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机构的总体发展。

  3人本管理理念在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人本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人本管理是必要途径。科研机构领导需要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人本理念,把尊重和关爱科研人员的人本管理落在实处,推动科研机构管理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化。

  3.1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人本管理是尊重和关爱人,不是无约束的迁就,其根本落脚点是有序的规章,科研机构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机构管理的核心内容,广泛听取建议和意见,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在岗位责任制、人员流动机制、科研竞争机制等方面严格执行公*、公正、公开性原则。在制度保证的基础上,高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管理工作,拓宽精细化管理覆盖面,将人本管理纳入互联网+时代。

  3.2提高领导管理艺术。要发挥制度的最佳效用,决策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和管理水*。科研机构管理者需加强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沟通、执行和决策等能力,注重人本管理理念的熏陶,加强沟通艺术。在此过程中,促进关系型心理契约的确立、树立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是领导艺术的重要环节。良好的领导沟通能增强科研机构群体凝聚力、能协调成员的思想和行动、是协调科研机构内部关系的重要环节、是激励成员的一种重要手段。

  3.3重视不同人员的培养。科研人员普遍具有高学历,但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且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能力要求扎实全面;科研管理的信息化、高效化也呼唤着基层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科研机构在用人的同时也要养人,需有计划地组织业务培训,多层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重视不同岗位人员的深造,全面提升各类人员的专业水*、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懂技术、善管理、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稳定的团队。科研机构的发展需要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富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有计划的培养和选拔学术带头人在科研机构管理中尤为重要。

  3.4完善职业发展规划管理。科研机构在整体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充分了解成员的个人需求和发展意愿,为其成员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协助成员将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与组织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组织人力资本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的*衡[3],使之拧成一股劲向一个方向发力。以专业化、职业化标准推动基层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和综合能力,鼓励其加入科研团队中为科研工作的高效高质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3.5实施有效的考评激励手段。科研工作不是短期内出成果的,因此摈弃原有的年度成果考评方式,以期间考评与年度考评相结合的模式更为合理。对于基层管理人员的考评也需要针对性地建立量化的指标体系,扩大评价的参与面,提高互评的频率,及时改进不足。此外适时采取负激励措施,实行岗位责任制与岗位流动并存,对严重影响组织整体发展的行为推行淘汰机制,给人以一定的危机感,促进成员自我提升。

  3.6构建积极的组织文化。自然科学研究也需要根植于良性循环的人文“生态环境”,优秀的组织文化可转化为成员的内在行动力,促进群体凝聚力的形成。科研机构在推动制度建设、激励政策等改革的同时,也要抓组织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科学、民主、理性、开放的创新文化氛围,将组织价值内涵深入到每个成员心中,形成一股团队协作向心力,实现组织与成员发展互促共赢。

自然科学论文2

  摘要:人类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有机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和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生存及发展的两大主题,对人类世界的存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但人类的活动在某些方面改变了自然发展的过程。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加快了发展的脚步。

  一、生态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冲突

  (一)生态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的理论研究出发,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姿态。科学技术的异化造成了人们心态的变化,人们只能看到眼前的发展利益,而忽视了对于资源消耗、环境破坏造成的恶劣影响。科学技术并不是生态问题产生的唯一原因,但是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作用下的产物,相对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文明虽然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是环境问题始终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生态文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成果的时候,也在承受着科学技术异化的产物。2015年,柴静的一部《穹顶之下》以真实的数据呈现了雾霾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究其根源是科学技术发展下人类社会对于环境的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以生态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从单一现代性走向多元现代性是现代性自我否定的结果,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不同的生态参与主体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由环境问题衍生的道德问题、健康卫生问题等呈现了多种的问题形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了关系到我们生存发展的主要问题。尊重自然资源的保护,以科学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模式作为指导,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下,保留我们最为传统的民族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可以生存的空间。

  二、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途径

  (一)创新驱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

  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的创新驱动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通过科学技术的有效指导实现对社会生产力水*的有效提升,咱满足生产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实践带来更多的生产力发展的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将科学技术作为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和总要因素,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实现对我国利益的维护。科学技术创新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对于传统的生产经验和技术特色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不断的挖掘技术创新点,在总体规划和部署的基础上,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稳步发展。同时科学技术创新应该善于学习和借鉴,通过对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进行有力的吸收,在不断的摸索发现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

  (二)生态文明理念与理论建设的统一

  在技术上实现创新,在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上也要实现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经济的快节奏发展让人们迷失在利益和欲望的追逐之中。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上提升人们的思维模式,通过形成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促进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科学发展。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念的理性把握,确立科学的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模式,树立大众普遍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倡导多元化、健康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构建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为生态文明与多元现代性的实现提供了哲学基础,实现技术成果和理论成果的丰富统一,促进人类社会文明不断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化生产实践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同生态文明建设保持一致性。生态文敏建设作为重要的时代话题将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更加具体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存在的矛盾也并非不可调和的,从技术上、理念上实现不断的更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生态文明这一建设理念作为总体的发展方向,实现对现代化建设的保驾护航,促进现代化建设向着更长远的方向发展。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科技成果的同时,实现积极有效的生态文明的建设。


优秀小学科学论文3篇(扩展4)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10篇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1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一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原有教材中没有而新增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去学习;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2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三年级的科学,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个年级的几个班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5、做到热爱学生:*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6、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

  三、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淘汰的紧迫感受,要为自己充充电,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懂得要更多一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学科教学经验不足,总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还欠缺,教学上时常遇到一些知识上的难点,书到用时方恨少,没办法,只能*时自己多看些杂书了,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另外,多争取外出听课的机会,以学习外校优秀教师和专家的先进理念,自我感觉在教学理念上,在自己的教学中为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也慢慢地有了自己的一套思维。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3

  自然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指出:“实验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实验教学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任何内容所无法取代的。实验科学内容是通过观察实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实验具有直观性,符合中学生的特征,容易吸引学生,实验要求严格,严谨求实,更容易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的科学态度。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实验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实验教师能够按照实验教学的要求去完成工作

  实验教学一般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先讲述知识,后上实验

  第二、边实验,边观察,边讲述。

  第三、先让学生做实验,进行观察探究,再由师生共同总结,或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无论运用哪种方式安排实验,都必须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了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细心观察、分析实验结果,采用上述第二、第三种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更注意安排好教学活动的程序,做好课堂上的`组织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必要时还采用了电教手段辅导学生,以提高学生的操作的正确性,它们都是腾出时间多观察、多思考和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学到了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能力和兴趣,同时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验方法和措施运用得当具体表现在:

  第一,全校实验都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开齐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第二、实验教师都能认真做好演示、学生实验,在课前进行周密地准备,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认真做好记录,实验后如实地写出实验报告。

  第三,创造条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察。

  第四,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

  第五,实验教师在教学重实行了勤俭节约的方针,既保证了实验课的成功,又节约了开支。总之,过去一年的实验教学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有部分同学不愿动手、实验技能不熟练等现象,今后要努力纠正不足之处,使我校实验教学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4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时光就像清风划过,在不知不觉中,这学期的工作已接近尾声,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感慨,下面就本学期工作,做一下小结: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老师应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老师要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容许出错,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讽刺。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

  2、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

  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3、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

  科学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这一点上,由于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实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学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

  在观察与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靠眼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靠耳听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靠鼻闻物体的香、臭等气味等,让孩子亲自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感知其中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践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2)实验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不可能仅靠教师的讲解来获得,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用科学的能力。

  我们知道:实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4、科学教学要加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事例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势。作为《科学》这门学科,再不能在“粉笔+黑板”的这种老模式里大讲“科学”了。

  (1)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

  (3)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它能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这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枯燥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正冲击着我们传统的观念,作为一个一线的科学课教师,让我们在切实转变观念的同时,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努力学习,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时间就是在这样的纷繁复杂,紧张忙乱中匆匆划过,回首这学期的工作的点点滴滴,也不是这只言片语就能细数的,我只想给自己提出点希望,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坚持好的习惯,克服自己的缺点,哪怕是小的进步,也会不断地鼓励自己,每天进步一点,坚持不懈,让自己的人生,无愧于党,无愧于学生,无愧于教师这个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5

  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一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有得有失。一学期来,我本着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力、努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为原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应该说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

  一、常规教学方面

  1、认真备课

  按照学校要求,每周我都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先周备课,而且努力做到备课符合学生实际,这就让自己做到了上课胸有成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积极听课、参与教研、善于反思

  不管什么层次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和业务素质。

  二、优差结合,全面推进

  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个班里的学困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一帮一帮扶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给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让班内的每一名学生都不掉队。

  三、重视动手和动脑的训练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我校的教研课题。而科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语文,科学课教学要求动手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低年级的这一环节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这两点的训练,并于学校的课题相结合,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整个学期,我注重教学生由想到做。给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同学都有“做”的欲望,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

  四、教学成绩

  本学期,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检测,孩子们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致认可。我本人也不断钻研业务,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五、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世界瞬息变化,二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

  2、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3、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当然,过去的已经过去,有人说过“总结过去是为了让未来更有经验可循”。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学期还未开始。在新的学期里,我将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地提醒自己,让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争取新的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6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又结束了,随着学期的结束,我们科学教学也告一段落,在此我们对四年级科学教学做一个总结。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对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据初步了解,学生中部分好动、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科学课程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基础薄,学习习惯有待于改进,家庭条件和环境不够,给科学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教材的运用和教法: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具体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

  在教天气一单元时,我把学生带到教室外,观测天空中的云彩判断什么积云和卷云等等天气现象,了解云与下雨的关系,并要学生自己把雨量器放到室外,了解测量降水量的情况,在教学溶解单元时,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分组让他们做好溶解的试验,让学生了解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也让他们知道100毫升水里面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提高了他们实验的兴趣,也了解了那些物质不能溶解哪些物质能溶解的性质。特别是教声音这一课,学生通过做实验,了解了震动产生声音,了解了声音与震动的快慢有关系,特别实制作土电话,学生们兴趣很高,他们通过实验,了解了声音的传播与很多因素有关系,比如“空气物质”等。

  我的反思: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今后一定顺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做实验,多让学生了解亲身体验的东西,并引导去发现科学原理,争取在科学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7

  一、兴趣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水*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利用兴趣教学,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新奇,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对此我采用的方法包括:

  1、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把学生自然而然地领入新知识的门槛,而且更能激起他们渴望求知的兴趣。例如在讲“液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前言谈话:在喝牛奶时,我想把牛奶热一热会发生什么变化?插上吸管时热一热,牛奶又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这样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悬念,以激起学生求知的迫切需要,让他们去思索,去探究。

  2、实验培养兴趣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有很多问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科学课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课中的各种现象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枯燥的讲解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根据现有的条件做好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探究。如在研究物体的沉浮与自身重量和体积都有关系,热传递的速度快慢与物体的材质有关系等实验。让他们更真切地看到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此外,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完成一些小制作。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

  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关注学生参与能力,丰富学生参与方式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地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自己该带的实验器具,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依照提示轻松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勤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三、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科学素养,增强科学兴趣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是科学研究的雏形,富有实践性和创新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因此,我在校中抽出一部分学生成立科技兴趣小组。每周利用课外活动2小时的时间开展科技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学科学的兴趣和创新愿望。科技兴趣小组的学生都是班上的课代表,是老师的小助手,也是分组实验的小老师,他们都是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他们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在没有压力,思想放松,心情舒畅的状态下自主地做一切。他们采集制作的多种标本,可作为课堂上的实验材料和直观教具,他们研究的成果可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这不仅巩固和扩大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还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索个欲望,主动探究新知,带动全班其他学生的学习,促进课堂教学和他们创新的愿望。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8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明白,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向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简便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提高。以下是我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基本情景:

  本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习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观念。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学习、纪律都较松散,学习本事较弱。

  二、主要成绩:

  1、具体措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本事。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景,开学初,进取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本事。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事,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简便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景,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一样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景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提高。

  此外,我坚持检查后进生的转化情景,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2、经验浅谈: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本事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本事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我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确定。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进取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十分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欢乐。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我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欢乐。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由于自我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本事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9

  赫章县白果镇中心小学陈招培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为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4、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为了结合探

  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三、在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在第四单元第4课《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以待于以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一是知识的全面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原有教材中没有而新增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去学习;二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三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条件的支持,如何合理地解决好这一问题。四是如何把新课程的实施与学生升学更好的融合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去思考。今后我将继续保持,并争取更大的进步。

小学科学教学总结10

  本学期又有很多收获,也有一些自己并不满意的环节。现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自身素质。

  尽管我已经教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应对新教材,我还是用心、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杂志,更新观念,努力提高理论水*和业务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透过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来帮忙学生学习新知,提高学生的各种各种潜力。

  二、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为工作指明方向。

  有人觉得教学计划是花架子,是让校园领导看的,我还是不太同意。如果随随便便写一个计划,肯定不会有太大的价值。如果是悉心制定的计划,价值就太多了。我刚执教科学才一年,有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我觉得有的放矢。在教学工作进行之前己对全册教材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对重、难点比较清楚,对学生上学期和此刻存在的问题认识清晰,在教学中能把握先机,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注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课以老师讲授为主,介绍科技发展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等;有的课以活动为主,老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有的课要以学生搜集资料为主,在课上互相介绍自己的收获;能做实验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的,要尽量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在教学中,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和上进心。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评价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结果性评价。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又要关注学生课上表现,如回答问题流利、简明,能用上自己生活中积累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课上听讲、做笔记状况等,个性关注学生自己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动手实验等。五四班的王新元等几名不爱学科学的学生,就是被我用为数不多的几次表扬调动起来的。五二班的差不多半个班学生在复习阶段给“表扬”出来了,复习时情绪高涨。也给了我一个惊喜。课上不闹了,比着的复习。

  五、继续搞好实验工作,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潜力和良好习惯。在实验前进行安全和方法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热情比上学期高多了,如做化石模拟实验时,校园里没有熟石膏,各班学生从家里零零散散带来不少,足够年级学生做实验用了。学生扦插、种种子和水泡的花卉,我拍照下来,发布在我的博客上,让全体学生欣赏和学习借鉴,到达带动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也“下水”做实验,如扦插金银花等。

  六、充分利用校园、家庭、社会的各种资源开展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环境的的变化、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和新成果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个性是网络资源,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丰富学习生活,开拓学生视野,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身边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继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帮忙学生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的潜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鬼魂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构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此刻,学生十分爱上科学课,即使是复习课,看到我走进教室,脸上的笑容也能说明一切。

  成绩能够看到,问题也很明显。如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还不能深入,如学生做完植物繁殖实验后,只有几个人进行了后期养护,大多数没有成活,我指导学生自己搜集有关桦尺蠖的资料,全年级四个班只有两个班搜集了资料,另外两个班,没有一个学生参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人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有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相信我的教学成绩也会有可喜的收获。

  总之,在下一学期,我将继续钻研科学理论,继续学习教学方法,及时总结,认真反思,珍惜当前良好局面,做出更大的成绩。


优秀小学科学论文3篇(扩展5)

——小学科学作文5篇

小学科学作文1

  一天晚上,妈妈买了一袋基尾虾,基尾虾是青色的,但煮熟了的基尾虾变红了,我去问妈妈,妈妈没把答案直接告诉我,而是给了我一本《你问我答》的书,让我去自己找答案。

  我找啊找终于找到了,那是因为基尾虾体内有一种名叫色素叫虾红素,*时它与别的色素混在一起,无法显示出鲜红的本色,但经过加热后,别的色素都被破坏和分解了,唯独虾红素不怕高温,因此基尾虾煮了以后就变成了红色的.。

  原来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呀!

小学科学作文2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汽车,这种汽车有很多种工能,只要你坐在车上说我要去哪里,这辆车会在很短的一分钟到达你所说得地方。上面还有地图,能看到你现在离你要去的地方有多远,他还能飞起来,隐身。

  我还要发明一种多功能书,这种多功能书上有三个按钮,红.黄.蓝,按黄色的按钮会自动翻书,如果按红色的按钮会给你读故事,如果按蓝色的按钮你就会进入故事书里和故事书里的人物一起玩耍。

  怎么样我未来的发明是不是不错呢?

小学科学作文3

  今天,我回到家觉得很热,于是我就打开电风扇。

  这时,我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风扇的风叶一转动就有风出来呢?我带着这些问题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这是因为电风扇里面有个马达,马达一开起电风扇的风叶就转动了起来,这是风自然就会出 来了。”“原来是这样啊。”

  这时,我又去观察电风扇,又发现了一个问题,“电风扇的定位针为什么拉长风就往同一个方向吹,而按下去就会左右转动。大家都可以吹到风。

小学科学作文4

  放学时,走在汽车拥挤的大街上,我突然产生一种想法。

  假如我是位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无烟汽车,不需要加油,用太阳能做动力,外性和原来车的样子没什么两样。在炎热的夏天,车里会自动调整温度,可以变得很凉快。在寒冷的冬天,可以变的很暖和。只要人们用上我发明的这种汽车,世界将会变成一个无污染,和谐的世界!

  如果我的想象可以变成现实,那真是太好了!

小学科学作文5

  从小我就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记得有一次我在喝可乐时,发现只要用手指捏住吸管的一头,里面的可乐就不会滴下来了。后来我查阅了各种资料,终于知道了当空气还没有出来时,手指挡住了它的去 路,再加上气压的影响,可乐就不会滴下来了。经过反复实验,我还知道了钢笔吸墨水也是一样的原理。

  从此我深深的爱上了科学,我细细的观察,还发现大轮船上的头都装了球匕首,下雨天汽车在行驶中挡风玻璃上的雨水都会往上飘。一个个的问题装满了我小小的脑袋。每一次得到答案时的喜悦是无 法用言语表达的。

  科学无处不在,我将不停地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


优秀小学科学论文3篇(扩展6)

——小学科学的教案3篇

小学科学的教案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师叙述: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继续走进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植物的根和茎。

  二、动手实践,探究根源。

  (一)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绘画及分类活动认识直根和须根,并了解根的作用。

  1、学生观察实物,发现特点。

  ①教师出示菠菜与葱的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

  ②让学生观察事先提供的菠菜和葱的根,发现他们的不同点。

  2、学生畅谈观察结果。

  学生观察完两种植物,将自己发现的根的不同形态描述出来。

  3、教师适时小结。

  教师适时点拨、画图,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

  4、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①学生小组合作,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事先提供的植物:香菜、荠菜、菠菜、青菜、芫荽、葱、蒜苗、青草等。)

  ②汇报交流。

  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学生会说出:我们将香菜、荠菜、菠菜、青菜和芫荽分为一类,他们都是直根;而葱、蒜苗和青草分为一类,他们都是须根。)

  5、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

  (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

  ⑤教师小结: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土壤中,同时根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板书: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和养料)

  (二)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认识茎的不同形态,了解茎的作用。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①【提供茎的不同形态的画面(竹子、牵牛花、丝瓜、西瓜)】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画面,了解茎的不同形态。

  ②学生结合画面自由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茎。

  ③学生仔细观察植物茎的不同形态,小组内讨论并试着给它们分别取名字。

  ④交流汇报。

  教师用简笔画表示出各种不同形态的茎,并引导学生了解这四种地上茎的名字。

  ⑤教师小结:

  这就是植物的茎按照生长状态分成的四种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

  3、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

  ①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

  过渡:刚才老师要求每组同学将竹子的茎插入装有红水的烧瓶中,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说出:竹子的茎可能会变红;竹子茎的内部可能会有红水;竹子的茎和叶可能会被红水染红。)

  ②实验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注意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的准备。)

  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小学科学的教案2

  过程与方法

  ● 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的特点进行研究;

  ● 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知识与技能

  ●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 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初步确立什么是纸,了解纸的多样性

  1 谈话: 同学们,今天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谁愿意到讲台前面给大家做一下介绍?

  2 学生介绍。

  3 谈话: 纸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人们天天都要用到纸。有了纸,我们可以读书、写字、画画、看报;有了纸,我们可以包装各种物品;有了纸,可以装扮我们的生活……总之,自从人类发明了纸,纸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当然,关于纸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你们想了解关于纸的哪些问题呢?

  4 学生讨论,并把自己的问题填写在资料卡上。

  5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 分析研究纸的不同特点

  1 提问: 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

  2 学生回答。(板书:观察、实验)

  3 谈话: 对,观察与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事物的常用方法。首先,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纸的特点,你们想研究纸的哪些特点,准备怎样研究呢?

  4 学生讨论、回答。

  5 讲述: 老师在教室后面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所要用的纸和用具,请各小组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6 学生实验。

  7 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8 教师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纸的不同特点,正是因为纸的这些不同特点,才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纸和纸的不同用途。

  三、 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了解有关纸的发明、制作、用途等内容

  1 谈话: 同学们,还有一些问题是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暂时无法解决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譬如,上网查询就是很好的方法,老师已经把有关纸的资料搜集整理在学校的网站上,下面就请大家到网上去边查询边完成资料卡片。(板书:上网查询资料)

  2 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3 讲述: 同学们通过上网查询,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吗?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4 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同时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卡。

  【注意】(1)当学生交流到纸的历史和发明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2) 当学生汇报到纸的用途时,进行节约用纸教育,并指导学生做一项课后调查;

  (3) 当学生交流到造纸时,对学生进行课后自制再生纸活动的指导。

  附: 课后调查表

  一学期来,个人使用、消耗纸的情况:

  ● 大约要使用多少本书?

  ● 大约要使用多少本练习本?

  ● 其他纸张的使用情况又怎样?

  ● 如果把一个学期使用的纸叠起来,大约有多高?

  ● 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统计出全班、全校纸张的使用情况。

  ● 最后统计这些纸要消耗多少树木?

  5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样上网查询资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它将成为人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纸的知识,希望你们继续到网上去遨游,并把研究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老师。

小学科学的教案3

  【设计理念】

  “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着力去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科学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性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在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去探究,让学生真正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让我们的科学课因实验探究而更加精彩。本节课让学生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用不同方法观察,以细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的过程。能依照“做猜一猜一一做——说一说——思一思——议一议”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全体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经历思维分析,自主建构概念,从而获取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教材分析】

  这是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要专门认识的第三种小动物,蚂蚁是昆虫的代表,它有头、胸、腹三部分和六只脚,在这个世界上昆虫是一个最大的类型,也是动物多样性表现得最充分的一类。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用不同方法观察,以细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是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比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对蜗牛和蚯蚓这两种动物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了解,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所知,对于蚂蚁的生活习性做进一步的学习,从而知道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适应陆地上生活的本领。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指导。

  难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学习方式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交流互动

  【学习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放有蚂蚁的杯子、白纸、放大镜、昆虫观察盒、小木块、饮料瓶盖、泡沫块、纸条、画笔、水槽、烧杯等。

  【课前活动】

  课前让学生观察蚂蚁。(教师提示:静静地观察蚂蚁,请别碰到蚂蚁的身体,也不要用手直接捉蚂蚁,以免伤着它。)

  【设计意图:直接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蚂蚁入手,以便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更是较好地体现了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圈为主线展开科学探究”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生:蚂蚁。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捕捉几只小蚂蚁,你们捉到了吗?

  生:捉到了。

  【设计意图:直接从学生身边熟知的蚂蚁入手,自然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探究问题,也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更是较好地体现了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圈为主线展开科学探究”的特点。】

  二、引导探究

  师:你们是在哪找到蚂蚁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

  是怎么去捕捉的?

  生:墙角边,我是用馒头渣来引诱的。

  生:草丛里,用吃饭时掉的肉沫来引诱的。

  生:大路边,我是用糖块引诱的。

  ……

  师:看来同学捕捉蚂蚁的方法真不少,也捕捉了许多小蚂蚁。

  2、 交流对蚂蚁的观察情况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你们在捉蚂蚁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在课前观察蚂蚁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汇报好吗?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1:蚂蚁虽小,可是总是在不停的爬。

  生2:我看到了蚂蚁们来的来、去的去,好像总是很忙碌。

  生3:我看到了蚂蚁发现大的食物搬不动时就会一群蚂蚁一起搬。

  生4:蚂蚁特别喜欢吃甜的和香的东西。

  生5:我看到了一只蚂蚁知道哪里有食物后,接着就带来了一大群的蚂蚁。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捉蚂蚁,观察蚂蚁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感受到观察小动物的乐趣。】

  师:现在教师请你们用笔画一只小蚂蚁,行吗?

  生:行。

  师:好,我们请画得最快的几位同学把画的小蚂蚁贴到黑板上给大家展示。

  (学生画蚂蚁,然后到黑板贴蚂蚁)

  师:这几位同学画得都很好。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画一只小蚂蚁,看看要画好一只小蚂蚁必须要画出小蚂蚁的什么?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节?那么多的脚?

  (教师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思考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促使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画出小蚂蚁,并让同学们再次拿起笔,把自己的小蚂蚁画得更好并小结。

  师小结:

  (1)、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置食物。

  (2)、用毛笔将蚂蚁刷入瓶内。

  (3)、用带有气孔的盖子盖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能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探究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3、研讨观察小蚂蚁的方法

  师:那么我们根据我们画的小蚂蚁,同时观察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看看他们长的什么样子?

  学生观察小蚂蚁

  师: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说说。

  生:小蚂蚁有很多脚。

  师:那么小蚂蚁到底有多少脚呢?

  生:老师,数来数去也数不清。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蚂蚁很小,看不清楚。

  生:蚂蚁还要爬来爬去,很难看清楚。

  生:蚂蚁老是爬走,一不小心它就没影了。

  (教师板书:太小、乱爬)

  师:怎么办呢?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想出一种方法就写在预备的小黑板上,看看哪组写得方法最多,然后我们一起交流。

  (问题不是老师给的,是学生自己在观察中生成的,新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究)

  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写出讨论结果。

  教师小节出4种较好的方法:

  (1)放在浮在水面上的饮料瓶盖上,蚂蚁就不会乱爬。

  (2)放在昆虫盒里观察。

  (3)放在薄一点儿更透明的玻璃瓶里观察。

  (4)用放大镜来观察。

  【设计意图:老师和学生反复强调观察方法和观察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良好的实验习惯.】

  师: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呢?请你们小组说说。

  生:把小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上观察。

  生:把放大镜直接盖住杯子来观察。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开了学生的思维。从实际看,学生虽小,但其创造力和想象是很丰富的,不可限量的,这是教师意想不到的。】

  师:这个方法不错,老师这里就有这样的观察器具(出示)它叫昆虫观察盒,只要把小蚂蚁放在里面,便直接可以观察了。现在,我们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观察方法。需要的器材请各组小组长选择领取,观看蚂蚁时教师强调:

  (1)观察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2)注意观察方法(昆虫盒观察法)和观察顺序(从上往下观察)。

  (3)主要观察蚂蚁的身体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长着什么?

  (4)观察要求:

  观察结果要写在老师发给你们的记录卡上。

  师:老师把观察要求说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你再来说一遍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再请另一名同学说说观察要求)。

  【设计意图:老师和学生反复强调观察方法和观察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良好的实验习惯。】

  4、探究出小蚂蚁的身体特点。

  师:今天老师把蚂蚁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做客,请各位同学观察时不要伤害小蚂蚁!

  【设计意图: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与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和睦相处。】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师:谁能代表自己小组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生:蚂蚁身体分三节,而且有三对足,头上还有触角。

  生:是四节。

  生:(多数同学)三节。

  师:其他组呢?

  生:老师,蚂蚁有些还有翅膀。

  生:对,是这样。

  生:蚂蚁的3对足长在胸部。

  5、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很聪明,观察的也很仔细,蚂蚁的身体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头、胸、腹。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上长有三对足。

  师:再请同学们想一想,刚刚有同学说部分蚂蚁有翅膀,那么,翅膀是不是蚂蚁的身体特征呢?为什么有的蚂蚁有翅膀,有的却没有呢?全班注视)

  生:蚂蚁老了,所以长翅膀。

  生:长翅膀的蚂蚁只是蚂蚁很多种类中的一种。

  ……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个问题请你们回家上网查一查,再到学校交流吧!

  【设计意图:在观察结果的表达方式上,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习的多元化、自主化。】

  三、课外延伸

  师: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蚂蚁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如蚂蚁怎样吃东西?蚂蚁是怎样用触角传递信息的?冬天我们看不见蚂蚁,蚂蚁去哪了等,你们想不想再继续去研究?

  生:想。

  师:现在发给每小组一个课外调查表,请各组课下继续观察一下,看看蚂蚁还有哪些生活习性和有趣的事,下一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研究信息报告会”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得《生物的家园》吗?

  生:记的。

  师:那么,观察完了小蚂蚁,我们应该为小蚂蚁做些什么呢?

  生:送小蚂蚁回家。

  师:噢,那小蚂蚁家在哪儿?

  生:在大树下。

  生:在墙角边?我经常看见小蚂蚁在墙边的缝隙中爬 出。

  师:那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吧。

  【设计意图: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关爱小动物,珍惜生命,与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和睦相处。】

  四、:板书设计:

  头 有一对触角

  蚂蚁的身体 胸 有三对足

  腹

  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就在于内容来自于学,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去思考,去探索。这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实验,能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所以在安排课程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和实验,学生从中获益。

  先是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首先谈到的是如何捉蚂蚁,学生碰到这么小的动物,自然有自己的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孩子想其他捉蚂蚁的方法,也是运用发散性思维启发孩子。其次是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只有在充分的观察基础上,才能进行描述。蚂蚁的体型很小,教师让学生先用眼睛观察,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从用放大镜的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之间的差别,并从中获得乐趣,学习做简单的记录,学习描述观察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仪器进行测量比较,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

  其次是学生在画蚂蚁后,教师提出: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节?那么多的脚?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这促使每个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小蚂蚁,教师安排了学生第一次对蚂蚁的观察。结果同学们不但没能观察清楚蚂蚁,而且把蚂蚁给放跑了。观察中生成了新的问题,在任务的驱动下,促使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各组在教师提供自助餐式观察材料中选择器材,进行第二次观察尝试,学生在不断改进观察方法中也完成了对小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学生在问题的激励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这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有关蚂蚁的有关知识。特别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说明学生对探究这一教学方式是认可的,应当成为今后教学的主导方向。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还要进行改进和提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小学科学论文3篇(扩展7)

——小学科学教师随笔3篇

小学科学教师随笔1

  1.教师自身要充分准备(深入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要做好每一次“下水实验”)

  2.实验材料要充足准备。比如《油菜花开了》一课,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完整的油菜花,保证学生在解剖的时候,不会出现油菜花的各部分不完整的情况

  3.实验规则要提前建立

  (1)实验小组合作规则

  每学期开学初,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学生的分工定期轮换一次,让学生在尝试不同的角色中锻炼不同的能力。

  (2)汇报交流倾听规则

  4.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

  (1)学生认识仪器,知道使用方法。

  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等。

  (2)教师规范演示,不做反面示范。

  (3)学生明确目的,自觉进行实验。

  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效果就会很好。如《比较水的多少》学习量筒的方法,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量筒?通过讨论,学生知道量筒的用途非常广泛,那他们在学习它的使用方法时会更加的投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实验的效率。

  (4)教师巡视实验,确保有效进行。

  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特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3.指导学生规范实验记录

  方法很多,除了文字以外,用一些符号、图画、简单的词语进行记录

  记录大部分可以用科学作业本里的记录单,如果作业本里的记录单不合适,教师就要自已设计实验记录单。

  在汇报交流后,教师要让学生对部分记录不规范的记录进行修改。

  4.指导学生规范材料整理

  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石棉网加热后不能用手碰,必须用夹子夹取放到指定的地方。实验完毕后,材料的整理也是一种学问。合作较好的实验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学生规范地整理材料。

小学科学教师随笔2

  看到此刻的孩子进入图书馆的自如,不由得让我记起小时候对图书的奢望……

  那还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每一天最大的奢侈就是看小人书,有幸教我们数学的韩教师就兼管着学校的图书,韩教师是一个*易近人,不苟言笑的中年男教师,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的记忆就是长长地脖子,一走进教室首先出现的就是韩教师特有象征的脖子,我们还偷偷的给教师起外号呢!“长脖子教师”,可是,我们只敢在私底下偷偷的议论,可从来不敢叫出声来,那时的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上数学课,不是因为我的数学成绩太好,而是为了得到看小人书的允许,因为每当韩教师给我们布置完数学作业,他就蹲在门口,等待我们的完成,这个时候也是我们纪律最好,作业速度最快、最认真的时刻,因为谁做的作业全对了,就有看一本小人书的权利,你想,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啊,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的数学成绩一向都是考一百分的缘故吧,所以,那时候的我们,谁先拿到小人书,就是最大的奖励,远比奖励一个铅笔头来的欲望大。(小时候班主任教师每当周六上午放学时,会把一周学生们捡来的铅笔头,根据表现分到个人手里,这就是当时最好的物质奖励。)

  看看此刻的孩子,随着新图书不断地增加,想看就看,想买就买,有时候还不懂得去珍惜,家里的新书到处都是,什么全彩的、动画的、连载的、漫画、带香味的、带声音的,真是无奇不有,无所不能,正因为物质生活的提高,此刻的孩子们远没有我们那时对图书的珍惜。来之不易的感觉,也许仅有“物以稀为贵”才该有的吧,说归说,图书的不断改善,为此刻的孩子学习知识带来了方便,孩子们能够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并且还能够根据画面资料随手进行粘贴与创作,既动脑又动手,有时候我们大人看不懂得,小孩子也会看得津津有味,真所谓是,时代的提高,书籍的变迁。

  此刻随便走进一家书店,琳琅满目的书籍装满各个架子,不一样的书籍分布明确,让看书的人一目了然,既省时又省事,你看吧,原先看书可是小孩才有的功夫,此刻是一家人都在不断地充实自我,“好的书籍,让人受益终生”,真是学习的时代啊!所以,我珍惜我每次进图书馆的机会,我更会对书籍情有独钟,即使电脑的`时代,我也会抽时间看我的书,书籍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精神财富。

  我们班一个叫王浩强的小朋友,上课不认真听讲,排队不好好排,反正不守规则的时候总是有他。其他的孩子不守规则时透过教师的教育他们会*静地理解,可是这个宝贝一旦不守规则教师对他进行教育时,轻则会言语吵闹,再就是大哭大叫,甚至尖叫,严重影响了活动秩序,也影响到其他的小朋友。不管怎样耐心说服都无济于事,并且最近有变本加厉的趋向。

  中班的孩子,就应对自我的行为有必须的控制潜力,并且对自我行为造成的结果就应学会理解才行,可这孩子越演越烈。透过调查明白,这个男孩是第二个孩子,前面有一个不幸夭折了,父母对这个宝贝格外珍视,对一些出格的行为不能及时引导,孩子遇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大吵大闹,通常都会得到满足。所以这孩子把这种方法当成一个法宝,在家用,到幼儿园也拿来用,不分场合,不分地点。可是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不会牵就他的这种行为,教师对他的这种行为也要及时教育。

  我首先和家长沟通一下教育方法,同时引导孩子有事情要用语言表达,而不是哭闹就能解决问题的。有事慢慢说教师和小朋友都及时帮忙他,和他一块儿做游戏、一块儿玩。透过这段时间的教育,这孩子有了不小的改变,缺乏的只是坚持。相信我们只要坚持下去,这孩子会变成一个好孩子的。

小学科学教师随笔3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系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在科学课程中,观察是任何科学探究的基础。这是由科学的性质决定的,因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和解释世界,描述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而实验也是观察,是借助于仪器进行的观察。《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没有观察,就没有研究,更没有认识。”由此可见,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对于其今后的科学学习及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促使其产生了观察的欲望。但是受年龄和心理的影响,小学生的“观察”往往比较随意、笼统,而且受情绪影响较大。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观察,而是看。事实上,观察不同于*时所说的看,它具有系统性、目的性、持久性的特点。因此,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观察能力形成的首要任务,而在小学阶段,尤其要指导学生学会进行有序观察和比较观察。

  1.学会进行有序观察

  自然界中事物的存在都有自己应有的位置,现象的发生都遵循着特定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中有序。只有让学生清楚,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真正做到按照顺序观察,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达到观察的最终目的。

  ①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如教学《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片段。

  师:太阳是一个天然光源,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在它的照射下,地面上可以看到我们的影子。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过,一天之中,我们的影子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猜测:影子的长短发生着变化,这可能与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但是老师想问问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你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手电筒的位置变化要与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一致。

  师:我们在观察影子的变化时,也要注意与太阳所在位置表示的时间对应起来,谁来说说,我们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呢?

  生:我们要根据太阳位置来观察影子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观察:清晨到中午,影子发生着什么变化;中午到黄昏,影子发生着什么变化。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着重对观察方法进行了指导,让学生清楚,必须根据太阳位置的变化(也就是时间的顺序)进行观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清晰看出一天中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

  ②按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凤仙花”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植物的种子时,可以指导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鸽子、猫、昆虫等动物外形特征时,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顺序进行观察……

  按照顺序对事物进行观察,可以保证观察全面、细致,从而真正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认识活动会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

  2.学会进行比较观察

  比较就是在观察中区分客体,确定客体的异同,从而促进思维活动。科学探究过程是学生弄清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事物和不同条件下的同一事物,只有通过比较观察,才能发现其差异,捕捉它们各自的特征。

  如教学《电磁铁》,在让学生弄清电磁铁和磁铁的性质特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只手拿磁铁,另一只手拿接通电流的电磁铁,用它们同时吸引回形针,并观察现象。然后再让另一个同学切断电磁铁的电流,观察现象。此时,教师问学生:“通过刚才的活动,你知道电磁铁和磁铁有什么不同吗?”通过观察、提问,电磁铁和磁铁的主要区别在学生的脑中就很清晰了。

  又如在教学《种子发芽》这样一个对比实验时,为了研究相同的种子在不同的环境下是否都能发芽,就必须采用比较观察法。如验证种子发芽是否必须有水时,老师都是让学生准备两组相同的种子同时实验,让其中一组种子保持湿润,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然后坚持每天观察两组种子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地记录下来。这样通过比较观察,学生就知道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分。

  二、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且借助于工具进行观察

  科学层面上的观察已经不仅仅是用眼睛看,它通常是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的综合运用。运用单一器官进行观察,获取的信息具有局限性,观察工具的使用及五官的综合运用能够让观察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如在教学《观察水》时,要求学生进行区别盐水、白糖水、清水、醋、牛奶、白酒的实验。学生用眼观察能够找出牛奶;用鼻子闻可以找出醋和白酒;用舌头尝能够分别找出盐水、白糖水、清水。

  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区别这六种液体时,得到了最直接的感受,对各种液体的特性有了深刻的感知,运用多种不同的感官观察物体,获取信息的方法就深深地印在学生脑海里了。下面是《土壤中有什么》的教学片段:

  学生交流观察土壤后发现。

  生1:我发现土壤中有小石子,小动物,植物的根和塑料袋等杂物。

  生2:我还发现土壤有水分和空气。

  生3:我发现土壤是由许多颗粒组成的。

  师问生3:你对这些颗粒进行了观察吗?

  生3:没,太小了,看不清楚。

  师:老师想大家都非常想观察这些颗粒吧!怎样才能清楚地观察这些颗粒呢?

  生3:借助于放大镜就可以了。

  师:请组长领取放大镜,组织组员观察土壤中的颗粒。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清晰得看出学生在观察土壤时出现了困难,导致获取的观察信息不全面,从而提出了需要借助于工具深入观察。这样一个小挫折的出现,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观察活动仅仅运用五官是不行的,观察微小的世界还必须借助于观察工具。

  三、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细致的描述

  学生通过感官获得的对事物的各种认识要转化成可以与他人交流的信息,这就需要对观察对象进行描述,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是否全面、到位,也只能通过其对观察对象的描述来判断,所以描述是观察活动的.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准确细致的描述,可以促进观察与思维相互渗透。观察──思考──观察,在这样反复的活动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事物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在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现象的解释区分开,让学生充分领会观察的真实性。

  下面是《蜗牛》教学的一个片段:

  学生在对蜗牛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

  生1:蜗牛有2厘米 ,背上有一个螺旋形的壳,很硬,上面还有棕色的花纹。头上长着两对触角。上面的触角长一些,尖上长着一对眼睛。下面的触角较短。蜗牛的粪便是棕色的,很细。它的胆子很小,一有人碰它,就把头缩回壳里去。

  生2:蜗牛有2.5万种,遍布世界各地。背上的壳有左旋的也有右旋的,我估计右旋的多。蜗牛的牙齿非常多,有一万多颗,所以它吃东西一定很快。

  师问生1:这些都是你观察到的吗?生点点头。

  师问生2:你说的也都是你观察到的吗?

  生2:有的是我从课外书上看到的,有些是我猜测的。

  师:同学们,老师让大家观察蜗牛,是观察你们面前的蜗牛,仔细看看它的外形、运动等等,从课外书上读到的,自己猜测的不是自己通过的眼睛、耳朵、鼻子实际获取的,所以就不是观察。记住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就是像生1一样。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蜗牛,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教师将生2的回答和生1的回答做了比较,从而让学生领会了观察的求真性质。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这是在学生领会观察的求真性质后进行的,因此能让学生的观察更加细致、全面,从而对蜗牛的形状和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