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体会 > “中国之治”(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研讨发言(2020)

“中国之治”(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研讨发言(2020)

发布时间: 2021-11-08 18:10:10

 不忘为民初心 担当复兴使命

 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领导干部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历史性以全会的形式,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要做到坚持学思践悟、学通弄懂、学以致用,真正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会议精神切切实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两天,通过反复研读、深学细思、深刻领悟全会公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进一步强调了应该往哪走,明确前进方向。方向决定前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中国几十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经验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厚植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延续在中华民族5000千年的悠长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实践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

 二是进一步强调了应该走什么路,明确奋斗目标。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与国家建设、发展同步配套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三是进一步强调了应该怎么走,明确行动步伐。十九大以来,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进一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全面开花,硕果累累。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个显著优势”,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提供基本依据。事实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群众的期盼要求,体现了党的责任担当,指明了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更加坚定了发展自信。

 作为个人,必须把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主题教育融合起来,和自己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坚定绝对忠诚的信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什么是信仰?就是为了它可以抛弃一切的信念。对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信仰,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要深读悟透马列主义经典原著,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用理论上的清醒确保信仰上的坚定。要继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好附近红色文化资源,建好XX干部学院,打造党员初心教育的精神高地,从XX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要坚定初心意识,坚守对党的绝对忠诚,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实践中,锤炼党性,坚定信仰。

 二是坚定知行合一的担当。在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越是艰险越向前,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三是坚定为民服务的真谛。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集中开展全县棚改突出问题、房地产市场秩序和“烂尾楼”专项整治。研究解决历史遗留的不动产权证办理问题。加快农村公路危桥改造,让群众平安出行。扎实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原生态“五大保卫战”。

 以人民为中心,谱写“中国之治”新篇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汇聚“中国之治”的磅礴力量在于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守人民立场、恪守人民情怀、信守人民主体、谨守人民本色。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之治”最牢靠的立场,坚定的人民立场是“中国之治”的立足点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立足点。因此,要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第一,维护人民利益是坚守人民立场的关键,“中国之治”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坚守人民立场的基础,“中国之治”立足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涉及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养老、住房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应通过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并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满足人民的需求、优化人民的生活、增进人民的福祉。

 第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坚守人民立场的目的,“中国之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崇高理想。中国共产党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之治”最深厚的情怀,真挚的人民情怀是“中国之治”的动力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真挚的人民情怀就不可能长期执政,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也就不可能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中国之治”需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增进与人民血肉之情,滋养真挚的人民情怀。

 首先,幸福生活是人民最热切的期盼,“中国之治”是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份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懈奋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体表现为:就业机制的健全,保障了民生之本;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升了人民的素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消除了人民的忧虑;医疗制度的强化,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

 其次,民族复兴是人民最殷切的情怀,“中国之治”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国家治理的高效性。党领导人民建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了根本保障;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效路径;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之治”最崇高的理念,稳固的人民主体是“中国之治”的顶梁柱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中国之治”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历来尊重并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治理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中国之治”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因为人民是发展的动力主体,也是发展的利益主体,更是发展的实践主体。

 其一,人民性是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之治”以人民为动力主体。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发展的动力主体,也是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动“中国之治”的内生动力,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着巨大作用。

 其二,获得感是发展的利益表征,“中国之治”以人民为利益主体。“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说明了人民是发展的利益主体,与“中国之治”的改革面相契合、与“中国之治”的发展面相统一。改革开放是“中国之治”最伟大的发展实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发展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改革得到人民更广泛的认同、拥护和支持。

 其三,创新性是发展的最佳实践,“中国之治”以人民为实践主体。人民群众既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实践主体,又是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实践主体,也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主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番全新的事业,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把人民群众的创造作为发展的重要经验来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是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正是人民群众的这些实践经验不断开辟出“中国之治”新境界。

 四、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之治”最亮丽的本色,纯洁的人民本色是“中国之治”的试金石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永恒的“生命工程”,事关党的领导的根基和血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和命运,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和成效。人民政权的性质决定了执政者的人民本色,永葆人民本色是最纯洁的民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决定了其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本色;国家公职人员是人民公仆,决定了其人民勤务员的政治本色;人民军队是国家的坚强柱石,决定了其保家卫国的军人本色。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成就了风景独好的“中国之治”,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本色。

 首先,“中国之治”以人民本色为核心价值追求。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在推进“中国之治”迈向更高境界、更高水平的进程中,应谨守人民本色,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中国之治”注入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其次,“中国之治”以人民本色为根本实践引领。国家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应依靠人民来引领、发展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始终把自己看作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始终保持人民公仆、人民勤务员的本色,始终为人民利益、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最后,“中国之治”以人民本色为最终检验标准。回应人民的实际需要是“中国之治”的根本逻辑,只有紧贴人民的行动方向,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才能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总书记这些最具乡土气息的话语昭示了人民是“中国之治”的首席裁判员,检验“中国之治”成效的关键在于人民的实际需求是否得到有效回应。

 (来源:新民晚报)

 筑牢“中国之治”的基层堡垒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开辟了“中国之治”新境界。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新时代,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必须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下足“绣花”功夫,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对基层治理的领航作用,将政治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为“中国之治”提供坚强的基层组织保障。

 推进党建创新,实现基层组织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有机融合。治理现代化的需求是基层党组织推动党建工作创新的动力所在。创新的目的在于,通过党组织的上级、下级以及与横向其他组织在职能上的相互补充,在互动合作中的相互支持,增强不同治理主体借助党的组织体系彼此合作的组织基础,进而以党组织为枢纽、以党的组织体系整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简单相加的优势,带动治理效能的整体提高。各级党组织必须依据新条件,改革领导方式、工作方式,通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组织建构来界定基层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和工作方式,调适优化党组织功能,在党建创新中实现基层组织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有机融合。

 强化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政治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不能混同于一般民间团体、社会组织。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强不强,直接关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必须把突出政治功能作为首要任务,要在国家治理活动中发挥党组织制定规则、指明方向,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带动不同主体相互支援,形成合力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从而引导广大党员和各类组织共同做好治理工作,让党员、群众和各类组织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夯实“中国之治”的基层党组织根基,就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焦点不变、频道不换、力度不减,以深化拓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树立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全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当前,要重点解决好一些党组织政治引领力不强、执行党的主张不坚决、落实党的工作不得力;一些党组织不愿做、不会做群众工作,不能让广大群众拧成一股绳;一些党组织领导力、掌控力不强,不能使各类组织凝聚成一条心,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等问题,不断强化基层基础保障,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中更好的领航基层治理。

 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的顶层设计有效贯彻落实到基层,基层实践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和破解,关键就在于基层广大党员干部是否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能力素质,能否发挥引领和推动基层治理的“头雁效应”。可以说,基层广大党员干部治理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没有基层党员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就不会有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研究关于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难题,边探索实践、边归纳总结,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依法治理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

 (文章来源:《广东党建》 作者:刘朋)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