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我国学校特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学校特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发布时间: 2022-10-20 17:05:03

摘要: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改变教育同质化的现状,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学校办出特色。与之相应,学校特色研究自然构成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研究者围绕学校特色的概念,创建途径、方式、策略、原则,影响因素、误区等进行了大量探讨。随着学校特色研究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其研究的实践针对性、理论对应物、概念兼容性等问题日益突出且亟待解决。

关键词:学校特色研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6-0025-05

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以来,学校特色研究便构成了教育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与之相应,通过创建学校特色,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成为许多中小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而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随着国家进一步“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我国学校特色研究与实践必将向纵深发展。因此,对以往学校特色研究的状况加以审视,推动我国学校特色研究的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学校特色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校特色的概念界定

概念研究,由于事关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揭示,始终是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学校特色研究也不例外。然而,尽管对于特色的涵义,研究者的看法基本一致,即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等,但是落实到学校特色的具体界定与论述中,研究者的认识角度或侧重却不尽相同,以致论争、质疑从未间断。就所涉文献来看,研究者对学校特色的界定,主要有“局部性界定”和“整体性界定”两种方式。

(1)局部性界定方式

学校特色的局部性界定方式亦可称为广义界定方式,例如:“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1];再如:“学校特色是指管理者和教育者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本校独到的办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挖掘、继承发扬并积极创造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优势,所形成的有鲜明个性、独树一帜、成效显著的运行机制、办学风格和教育教学模式”[2]。采用这种界定方式的研究者认为,学校特色的对象范围非常广泛,学校中的任何人、事、物等,均有可能体现特色,因此,学校在哪个领域或哪一方面体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优势之处,都可称之为学校特色[3]。 同样,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实施学校特色创建及其教育评估中,也都采用这样的认识原则,从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管理制度、学科教学、校本课程、课外活动、领导方式、学校文化、家校合作、道德教育、艺体特长等不同方面来评估学校特色。与之相应,现行多数中小学的学校特色建设,特别是新建学校或薄弱学校,也都采用类似“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的方式,着力从办学管理、校本课程、地域文化、体育专项、艺术特长、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德育模式等某一方面来打造学校特色。

(2)整体性界定方式

学校特色的整体性界定方式亦可称为狭义界定方式,例如:“学校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其应该对支撑办学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并在校内外得到公认、产生了一定影响”[4]。再如:“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5]。显然,持这种界定方式的研究者,已经将对学校特色的内涵把握,上升到了“学校办学特色”的高度。因此,他们极不赞成局部性界定方式,强调学校特色不能仅理解为是学校整体中某方面教育要素的个性体现,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为是“你无我有、你有我精”,而是指学校整体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个性风格或个性风貌[6]。为此,他们对学校特色的认定,提出了诸多限定标准。归纳起来,其主要有二:①特色的整体性,即学校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整体优质风貌,它虽然是在学校特色各个方面特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但它不是这些学校特色的机械堆积,而是对这些特色的有机整合,使之形成整体的办学风格;②成效的全面性,即学校特色所产生的成效不是单一的、某方面的,而应该对支撑办学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等起到全方位的作用,并在校内外得到普遍公认,有较为广泛的区域影响和知名度。

不言而喻,学校特色的整体性界定方式对大多数意欲打造学校特色、加快学校发展的中小学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它意味着只有底蕴深厚、办学成效突出(特别是应试成绩突出)的那些所谓名校,才有谈论学校特色的资格。为此,有研究者提出了调和性见解,认为可以从工作层面与思想层面将学校特色分为初创阶段和成熟阶段,其初创阶段是指学校在办学业绩上具有局部性和发展性的工作层面特色,即学校工作在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某些学校;其成熟阶段是指学校在办学业绩上具有整体性和稳定性的思想层面特色,即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了一种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办学风格和文化传统[7]。

2.学校特色的创建方法

如何创建学校特色,一直是学校特色研究的重点问题,研究者围绕途径、方式、策略等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探索。其代表性观点如下:

(1)关于创建途径

在这个问题上,研究者普遍强调,学校特色的创建既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实践过程,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为此,有研究者专门针对学校特色创建中存在的“花样文章”、“生搬硬套”、“无根浮萍”等普遍性问题,指出学校特色的创建应该走“积蓄学校的底蕴,凝聚学校的精华,创新学校的思维”的道路;[8]也有研究者专门针对学校特色的全面性、基础性、内生性等特点,提出必须规范创建的基础,走“规范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创建路径[9]。还有研究者运用全息理论,将学校特色的创建途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特质:孕育阶段,即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校长素质、教师素质、生源质量、教学设施等等方面,寻找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某个独特之处,使之成为孕育出某一学校特色的最初特质;②特点:过渡阶段,即通过对特质着力孕育,使之产生从隐性到显性的飞跃,为最终形成特色进行量的准备;③特色:成熟阶段,即学校工作从某一特点扩展到全校范围并得到巩固和完善,就形成了学校特色[10]。

(2)关于创建方式

谈到学校特色的具体创建方式,研究者大都依据部分学校的成功经验,通过抽象概括而提出了一些简约化的操作样式。其中,孙孔懿先生归纳得较为全面,计有六种:①传统发扬式,即依据学校的历史传承,通过辩证扬弃加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校特色;②弊端针对式,即针对学校教育上一些积久相沿的弊端,异军突起,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除弊兴利之势,形成学校特色;③借机发挥式,即敏锐把握学校发展过程中偶然得到的外在机遇,积极将之转化为内在发展的有效动力,以一鼓作气之势在某一方面取得办学突破,进而创出学校特色;④空白填补式,即留心学校工作中的某些“空白”、“冷门”、“盲点”,在别人没有发现、没有想到或不认为有问题、不屑于动脑筋的地方“大做文章”,自然会因与众不同而大显学校特色;⑤困境奋起式,即针对学校工作中长久存在的艰难处境和疑难问题,卧薪尝胆,鼓舞士气,在积极改变自身面貌中办出学校特色;⑥理想验证式,即从某种办学理想出发,通过学校管理和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来加以检验和完善,最终以某种独特办学理念的形式展现学校特色[10]。此外,还有研究者归纳了“理论指导式”,可作为新的补充: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寻求某一先进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积极进行办学实践,最终以“××教育”的实践成果创出学校特色[11]。

(3)关于创建策略

作为学校特色创建过程的总体性指导思想和原则性操作方法,创建策略的探讨自然是学校特色研究的一个显见热点。尽管研究者对哪些是学校特色创建的策略和学校特色创建有哪些策略尚未达成共识,但是提出的策略名目较多。其中,相对系统的观点主要有二:

其一,“系统三维运作”说。林冬桂在借鉴美国学者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创建特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教育管理者在系统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学校管理学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系统结构的方法,从理论维、决策维和操作维展开的创建和发展学校特色的系统三维运作过程:①理论维——学校管理者必须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原理,确立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管理理念,才能指引学校开展创建特色的活动;②决策维——对学校特色创建的实践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规划,制定出切合学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蓝图,便于学校各项具体活动围绕创建特色的目标有序地展开(其运作一般包括条件分析、要素选择、特色设计、模式优选和系统整合等环节);③操作维——以学校创建特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为依据,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校创建特色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调控,逐步推进学校特色的建设和完善的过程:落实发展方案,实施动态调控,优化实践效果(其运作包括计划、实施、评价、总结四个基本环节)[12]。

其二,“三力合一”说。姚小萍在总结当地学校特色创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学校特色创建虽然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教研机构的牵动以及基层学校的主动的“三动”协同,但是就学校内部的实践主体因素而言,校长是核心,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和目的;只有当校长的领导力和教师的执行力共同指向学生的发展力,即“三力”合一时,才能催生出学校特色的硕果。①校长的领导力——作为学校发展的“领航人”,校长在推进学校特色创建和发展的进程中,是否具有一些独特的领导力,是学校特色创建的前提,如:确立师生行动指南的自主规划能力、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课程实施特色化能力、塑造学校文化为氛围的特色文化培育能力;②教师的执行力——学校的特色发展,重在决策,贵在执行;教师能否认同学校特色发展目标并将之逐步落到实处,是学校特色创建的根基;③学生的发展力——在学校特色创建过程中,学校能否通过建设特色化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德育管理等,为学生有效发展提供优质的、有特色、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潜能激发,是学校特色创建的根本和终极目标[13]。

3.学校特色的创建误区与创建原则

(1)学校特色的创建误区

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功利化、认识水平上的肤浅化和实际操作上的形式化,许多学校在学校特色的创建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容忽视的“误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为特色而特色——忽略了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书育人的根本和前提,更多地出于获得上级的“青睐”、短期内搞出“政绩”等功利性目的,将学校特色创建变成了“作秀工具”和“应景文章”;②重外在轻内在——忽视学校常规工作的根本性支撑作用,不注重学校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不注重学校发展氛围的特色营造,而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具有展示性、表演性的“特色项目”、“特色科目”,追求轰动效应,甚至以其掩饰常规工作的不足;③忙跟风赶时髦——在学校特色创建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的情势下,一些学校为了跟形势、赶时髦,脱离自身实际照抄照搬其他学校的创建经验,以致在盲目跟风中丧失了自我,甚至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也随着校长的更迭而一变再变;④领导热师生冷——特色建设目标的确立缺乏必要的群众基础,主要由学校领导甚至是校长个人说了算,难以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更难以对广大师生产生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以致出现领导在汇报时头头是道,而师生在座谈时语焉不详的尴尬场景[14-16]。

(2)学校特色的创建原则

针对学校特色创建中的种种误区,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创建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原则性要求:①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只有以此为基础和前提,来选择、构建和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才会使学校得到健康发展,否则,就违背了创建学校特色的初衷;②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是学校特色创建的社会大背景,只有以此为核心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培养质量,所形成的学校特色才具有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③实事求是,科学定位——在选择特色项目时必须坚持因地、因校、因人制宜,从学校环境、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校本资源等情况出发,扬长避短,认真筛选,发掘亮点,选择具有延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的项目作为特色建设的切入点;④端正态度,遵循规律——创建特色学校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不断进行量的积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任何急功近利走捷径、幻想一蹴而就便可大功告成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而且是有害的;⑤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学校特色建设作为一项创新活动,它意味着学校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其他学校没有做过或没有做好的事,也意味着原有办学模式的突破,因此,需要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新探索、酝酿新发展、实现新飞跃;⑥全员参与,整体优化——学校的特色理念和创建目标不仅要化为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而且要扩展渗透到学校制度、管理、教学、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并成为牵引学校各种教育力量和整合学校各种教育因素的龙头。[14-17]

4.学校特色的影响因素

关于影响或制约学校特色创建与发展的因素,大多数文章均有涉及,但是,研究者的论述层次、角度、侧重点不尽相同。有的将之分为基础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三方面来专述,有的将之分为外部庇护层、中间组织层与内部特质层三层次来详析;有的主要谈的是决定学校特色创建与发展的成败原因或条件,有的则主要说的是构成学校特色的成分或要素;有的从主客观多方面来综合论述,有的则将某个因素作为核心或关键来专门探讨。总而观之,研究者论及的主要影响因素大致如下:①教育政策——作为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教育政策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影响和制约学校特色创建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有研究者亦称之为基础因素);②教育行政管理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就学校管理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控制活动及其方式,是否能体现和保障学校的主体地位、是否能为学校自主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环境、是否能减少学校对政策资源的直接依赖等,直接制约学校特色的创建与发展;③自身办学实际——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是学校特色创建与发展的基础,只有综合分析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办学资源与办学条件,才能切实确立学校特色创建与发展的目标取向,才能在扬长避短的过程中,追求卓越、形成特色;④学校特色的创建主体——学校特色的创建与实现,主要取决于校长和教师,其中,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人物,他是否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强烈的特色意识、知人善任的领导能力和独具魅力的个性风格,在学校特色创建的起始阶段显得尤为重要;⑤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积淀、传承与革新,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学校只有努力创办出自身独有的文化特征,以使自己区别于同地域、同社区的其它学校,其学校特色才不致形如浮萍、流于形式;⑥课程与教学创新——课程与教学创新是学校特色创建与发展工作的主体部分,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学校特色创建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强调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其着眼点也主要在于课程与教学特色的形成[6][18-23]。

二、学校特色研究的现存问题

作为一项发展中的教育研究,学校特色研究还存有诸多有待深入和完善的地方。对此,有些研究者也做了专门的探讨,如基本概念尚待统一、研究视野有待拓展、策略建议难以操作、经验总结尚需系统、研究水平有待深入、研究过程缺乏反思等[24-25]。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有三个问题值得重视,亟待解决。

第一,学校特色研究的实践针对性问题。学校特色作为一项专门的教育改革研究,始于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因而学校特色的研究价值与发展前途,也取决于它在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上的效力。当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将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作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提出来之时,其实践针对性是很明确的:使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换句话说,从国家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角度看,学校特色只是一个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许多学校特色研究明显缺乏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相反热衷于学校特色的概念推导与理论建构,甚至出现将应试成绩当作衡量学校特色重要标准的观点,这不能不让人产生忧虑。

第二,学校特色研究的理论对应物问题。谈到学校特色研究的理论对应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直指“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教育同质化现象。那么,这种现象产生的缘由是什么,自然应该是学校特色研究的首要对象之一。譬如,它与办学实践中行政管理的政策导向、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考试制度等有何因果关联,与学校教育界理念共识过多、实践供需趋同、文化传统保守、改革创新跟风等有何内在联系,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别多样化和人的发展个性化的需要之间有何利害冲突?对于这些问题的系统探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特色研究的理论针对性,也有助于提高学校特色研究的实践针对性。

第三,学校特色概念的多元兼容性思考。现行研究中出现的主要质疑和论争,都直接、间接地集中在学校特色这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上。持“整体性界定方式”的虽“振振有词”,且延伸出了办学特色、教育特色、特色学校等表述方法,但持“局部性界定方式”的依然“我行我素”;此外,概念的具体运用也不尽严谨和统一,即某种持界定方式的研究者,在论及学校特色的创建策略、方法或原则时,又不知不觉地采用或混用了另外的界定方式。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势必影响学校特色研究的顺利发展。当然,强求统一不是科学研究的态度,不过,作为研究者有必要清醒地意识到,该论争的长期存在,本身就说明双方都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如何合理地兼收并蓄,如何有机地兼顾学校特色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涵义,应成为研究者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孔懿.学校特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6.

[2]王铁军.学校特色和校本发展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3]胡永新.学校特色评价的基本属性、功能与评价内容[J].教育评论.2003(1).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2.13.

[5]闫德明.学校特色的涵义及其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1996(2).

[6]邢真.学校特色建设理论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1995(5).

[7]陈建华.论学校特色的内涵及其创建原则[J].青年教师.2007(4).

[8]顾恩良.创建学校特色路在何方[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8(7).

[9]编者按.国家教育战略与学校特色发展[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0(6).

[10]孙孔懿.学校特色形成的过程与模式[J].教育导刊,1997(8、9).

[11]王春东.创建特色学校提升学校效能[J].基础教育参考2007(6).

[12]林东桂.学校创建特色的系统三维运作[J].教育科学研究,2007(11).

[13]姚小萍.“三力”合一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石[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0(9).

[14]郑长庚.特色学校建设误区谈.http://www. chyjy.com/ jks/edit/UploadFile/200821910028327.doc.

[15]陈翠荣.浅析特色学校建设的误区[J].教育发展研究,2009(18).

[16]王永明.特色学校建设莫走入误区[J].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06(10).

[17]邢真.建设学校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学校特色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1995(1).

[18]李醒东.解读特色学校[J].中小学管理2004(5).

[19]方中雄.谈与办学特色概念相关的几个问题[J].北京教育,1994(12).

[20]郑金洲.“办学特色”之文化阐释[J].中国教育学刊,1995(5).

[21]彭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8(2).

[22]王伟.学校特色发展的实现机制[J].教育科学.2009(10).

[23]王伟.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条件、问题与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9(6).

[24]尹祥.中小学学校特色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研究.2010(4A).

[25]李保强.学校特色建设研究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1).

Current Situation and Issue of China's School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QIAO Jian-zhong & LI Na & ZHU Min

(School of Edu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Abstrac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China's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are strongly advocated by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ccordingly, research into school characteristics is becoming a new field of education in China. Researchers mainly explore the concepts, approaches, strategies, principles, etc. Meanwhile, various issues with research come up for solutions.

Key words:school characteristic research; review; issue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