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书坛艺苑两奇葩

书坛艺苑两奇葩

发布时间: 2022-11-01 12:45:04


打开文本图片集

恣肆秀逸独创一格——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媛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何绍基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当时知名的藏书家。何绍基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优贡生。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1852年)任四川学政。因其秉性耿直,不懂官场的潜规则。据实直陈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到权贵排挤,屡遭降贬,致使他看透官场,慨然指出:“试看古代王与侯,一梦醒余皆腐朽”,转而在学问上、书法上苦下功夫。何绍基辞去官职后,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咸丰十年(1860),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离开济南赴长沙。前后在山东和长沙城南书院教书达十余年。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光绪四年(1873),病逝于苏州寓所,葬于长沙南郊。

何绍基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正如其墓志所述“金石、图画、篆刻、律算博综……篆分融会率更父子、鲁公北海、东坡自成一体”(《清同治十三年何绍基墓志》)。早年研习颜真卿书体,对颜体的研究有极深的造诣;中年多行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期则多为篆书和隶书;晚年的书法雄浑厚重,独创一格。何绍基是清末碑学大家,上自周秦两汉古篆,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无所不习。无论家居宦游,寒冬酷暑,每天坚持字课,数十年从不间断。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佘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对《张迁碑》、《礼器碑》致力尤深,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

何绍基精篆、隶、行、楷四体,尤善楷书。他作书坚持以中锋运笔。其线条拙朴有力,奇崛生动,回转自然,极具特色,这和他独特的执笔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在跋《张黑女墓志》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也。”这种回腕法,要求高悬臂肘,臂与腕平,然后回腕,做到通身力到,腕平锋正。回腕法写起字来是十分吃力,但这种执笔法能保持中锋人纸,又略带战掣,避免了流滑平直。

在中国书法史上,用回腕执笔者并不鲜见,鲜于枢、黄庭坚、范仲淹等人都善于回腕。黄庭坚认为:“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潘之淙《书法离钩》卷二)。何绍基坚持认为书写时必须用回腕,他认为:“气贯其中则圆,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起丹田,高着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当真圆,大难大难”。何绍基注重用笔时的笔势与贯气,既强调厚重雄浑,又强调淡远有韵。这些独特的效果与回腕法所便用的中锋用笔是密不可分的。

何绍基的书法,既取各家之长,又融各体之奇。其楷书端严道丽,笔画飞动有神,提按富有变化,轻重匀称得宜,恰到好处。其深厚的传统功力,一般书家是无法达到的,如湖南省博物馆藏的《黄庭经册》等。行书多参篆意,笔笔力到,字字精妙,纵横恣肆而又处处见规矩,如《临王羲之兰亭序》等。

在何绍基众多的传世作品中,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行书七言联:“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图一)无论是文辞还是书法都堪称精品。该作品为洒金纸本,纵118厘米,横27.5厘米,署“荫潭二十兄属,何绍基”款,下钤“何绍基印”朱文印,“子贞”白文印。这副对联有着独特美感。如字主要的竖画都有点略为歪斜,但从通篇来看,这些字虽有斜笔,却达到了倾侧之中的平衡,画斜字正,平衡险中求;每行字也是字头至尾保持了布局上的中正平衡,就如同高峰之险而耸立不倒,似斜反正,稳如泰山,从而产生了奇崛的美感。

此联内容看似平淡天真却喻意深远,回味无穷。用笔自始至终一丝不苟,下笔稳健,苍劲有力而无流滑之态。落笔或重或轻,行笔或挫或行,动静疾徐,转换自如,笔墨之中就产生了飞动的气势,最能体现出古朴浑厚、铿锵有力的风貌。何绍基自号媛叟,并写下了著名的《狻臂翁》一诗:“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以简御繁静制动,四面满足吾居中。李将军射本天授,猨臂岂止两臂通。气自踵息极至顶,屈伸进退皆玲珑。……笑余惯持五寸管,无力能弯三石弓。时方用兵何处使,聊复自呼猨臂翁。”可见,他受到了大自然中猿的启发,找到了援臂、射箭与执笔法三者之间相通点,从而领悟到了书法中执笔、用笔、布局的秘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何绍基平生作书对联较多,多是精品力作,书艺很高,有“书联圣手”之誉。

杨翰在其《息柯杂著》中对何绍基予以极高评价。称其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入神化境,晚年尤自课甚勤,摹《衡兴祖》、《张公方》多本,神与迹化,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李放《皇清书史》中一)。近人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亦说:“道州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诗》,骏发雄强,微少涵淳。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志》,遂臻沈着之境。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摹,融入行、楷,乃自成家。”

综观何绍基的书法艺术,杨、马评语极为中肯。何氏早期书法多为楷书;中期以后行多于楷,行书多参篆意,于纵横欹斜中见规矩,恣肆中有秀逸之气。晚年的书法风貌独具,多为篆书和隶书;将草书、篆书、隶书、行书融为一体,浑厚雄重,独创一格,被誉为清代书法第一家。

绵中寓刚典雅洒脱——杨翰

杨翰(1812—1879年)原名汝栋,字海琴,号伯飞,又号樗庵、息柯,别号息柯居士、九愚居士。祖籍顺天宛平(今河北新城),自称上谷督亢人(今河北易县东南境)。杨翰父亲为官四川多年,杨翰青少年随其父母在蜀中度过,于是寄籍四川。道光廿五年(1845年)乙巳科进士,任职翰林院国史馆。斋室名有抱遗草堂、浯上草堂、洗心斋、碑梦轩、浯上寄庐、铁缘斋、愚园等。

咸丰四年,杨翰被保以知府用。咸丰五年十月授湖南永州府,次年秋抵湘,先赴任常德,后权湖南沅州。咸丰八年(1858年)方出任永州太守,在永州七载有余。同治迁三年(1864年)始视辰沅事。杨翰热衷于拓碑访古,修葺先贤名胜古迹,使多处人文景观焕然一新,深受士民称颂。如在湘期间修葺了永州古城西南潇水西岸的朝阳岩,使之重放光彩。补刻唐代大文学家元结的《朝阳岩铭》,并刻黄山谷诗及和诗。在永州期间,修建永州思范堂并补种竹林,建爱石廊诗碑。修葺濂溪书院,并撰联:“石碣溯前朝铭补次山记添子厚竹符追近轨画摹娄水;诗接桐城未得剞劂今值芳字典郡相得益彰古今同幸”。

杨翰多才多艺,书画皆善。画史称其“考据金石,讨论书、画,文词诗歌,靡不精能,仿王宸小品,笔意恬雅,皴染有松秀,有出蓝之美。得何绍基书法,几可乱真。同治八年(一八六九)与汪鋆晤于扬州,为汪题十二砚斋图。著《粤西访碑录》《抱遗堂诗文集》《小柬题跋》。罢官后游粤,归浯溪不逾年卒,年六十八。

杨翰书法早期楷书宗颜鲁公,对颜体的研究颇有心得。其后深研古篆与南北碑。运笔主张腕平锋正,所作笔线既丰满又流利,并有微微颤动的感觉,其线条呈现出松而不驰,绵中寓刚的艺术效果。行书师何绍基,深得其妙。

杨翰寓居湘中多年,其书画作品为人们所竞相珍藏。现在能觅得其寸缣尺纸真迹亦弥足珍贵。长沙市博物馆珍藏其行书节录颜真卿《争座位帖》横幅:“故曰: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可不做惧乎!《书》曰:尔惟弗矜,天下莫与汝(争)功。”(图二)该作品为纸本,纵32厘米,横82厘米,署“乐甫三兄属书息柯翰”款,钤“杨翰之印”白文印,“伯飞”朱文印。

此件行书师何绍基,得其纵横欹斜,恣肆天然之趣,同时又有颜(真卿)字构架的特点,参合了隶(书)意与(魏)碑味。笔线的粗细长短对比悬殊,笔与笔、字与字之间牵连自然。章法协调,给人耐人寻味的艺术感觉,典雅洒脱,极具文人气息。

又如长沙市博物馆馆藏其纸本行书题字横幅:“古泉出此卷,为画梅花一枝,亦岁寒相见之意也,吴仲圭题画语。”(图三)该作品质地为纸本,纵44厘米,横118厘米,署“息柯杨翰”款,钤“杨翰印信”白文印,“海琴”朱文印。此件始终保持以中锋用笔,并掺入篆、隶笔意,融合多种字体。笔法使转自如,笔画刚柔并济,体势欹中得正、潇洒飘逸。偶有颤笔,更显醇厚之味。时人评其行书师法何绍基,几可乱真,由此可见一斑。

志同道合书坛双葩

何绍基、杨翰属于正统派汉学家,是晚清颇具造诣的文人书画家。何绍基一生用功于诸经说文考订之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绍基早年师事程恩泽,成进士入史馆后,又出入阮元门下。庭训如此,师承如此。何绍基专于此道,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订之学。学术造诣颇高,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清史稿》说他“尝据(《大戴记》考证《礼经》,贯通制度,颇精切”。长沙出土的何绍基墓志中称其“幼慧能文于诸经说文考订之学……诗宗渊明、太白、杜、韩、白……”,不名一体,随境触发。他的山水诗善于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白描客观景物,颇有特色。如《山雨》、《望飞云洞》等。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传世。

杨翰不仅书画皆擅,而且知识渊博,人品高尚,深受人爱戴。同时,他还是一位精鉴赏、富收藏、喜金石、善吟咏,工书画,是近百余年来的资深名家。杨氏归隐后,所著有《抱遗草堂诗草》《息柯笺事》《息柯杂著》及《粤西寻碑记》等。

何绍基、杨翰两人为莫逆之交。杨翰外补前,在国史馆与何绍基共事。何长于杨十三岁,两人交往密切,谊兼师友。他在后来给何绍基的信中亦说:“‘性念宦楚垂二十年,守危城,决大狱,羁縻联络,茹蘖饮水,扼南路者八年,防西陲者七载。不名一钱,归耕无地。又以老亲八旬有二,不能负米远游。浯溪之行,亦不过戢影蓬蒿,尚不知何处觅藜藿”,可以说向朋友倾诉的肺腑之言。何绍基在(《赠海琴》诗中亦赞他:“词垣几辈接苔芩,遇子如闻海上琴。潇洒真宜永州守,编摩犹是史官心;喜闻策杖先疑岳,且听衔杯说桂林。”

何绍基、杨翰志同道合,痴迷于金石。尝跋山涉水,不畏险阻,为寻得一石、拓得一碑为乐。两人一生健游,拓碑访古,多历名山胜地。其兴趣、雅好无不雷同。

如何绍基墓志中记载称其“体素健,禀赋过人,善饮好游,足迹几遍行省。所至友朋谐际觞泳留连”。何绍基讲学之余,遍游济南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处,留下许多著名诗句。他在“杨海琴得蓬心先生浯溪读碑图,喜而有作,用山谷韵四首,即送其回辰沅道任”,于杨有如下称颂:“杨侯备兵巡五溪,威惠腾浃万口碑。回思昔守永州日,事兼保障与茧丝。”

杨翰亦如此,每到一处,拓碑访古,修葺名胜古迹。他与何绍基共同探讨书法,分享金石之乐趣,数十年从未间断。他在《诗镜篇和何子贞丈作》诗中云:“名山大泽足迹遍,抚养水石性所耽。清淡嗜酒晋山简,擎金镂石唐郑覃。我握边符愧逋荡,缀学自笑同痴憨……”。他在其致何绍基家的唁函中还回忆说;“乙巳(1845年)入馆,更得日亲坛坫,尝笼灯过谈金石,观古拓”,“自诗文书画至一水一石一觞一咏,皆与息柯有深契”。其交情确非常人可比。

正因为何、杨二人关系如此密切。杨翰耳濡目染,书法与何书一脉相承,如出一辙,很难辨别,几可乱真。在师何绍基行书时,其行笔运墨能够心意相通,运用自如,入其妙境。只有当仔细比较两人的作品时,才能发现二者在结体、章法、墨法、节奏上的细微区别。

笔法最能够反映书法家的个性,书写时执笔的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执笔的高低、正侧,下笔时的轻重缓急,行笔时的正侧圆方,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习惯,在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因此,对二人笔法的掌握,分辨其中的细微差别,是鉴定书法作品的关键。

在杨翰的书法作品中,笔法变化相对较少,特别是枯笔运用时更加明显。如图三中“梅”“相”等字的点画较圆,如“之”“亦”“岁”“起”等字。何氏点则变化多,如在作品“独立苍茫自咏诗”一句中,尽管点画众多,却是或圆或方,或长或短,各具神态,变幻莫测,笔笔精彩,绝不雷同。而杨翰的作品,在点划与结字方面,同一字的变化较小,相对规范,如图一中“而”“守”“长”等字。

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何绍基病逝于苏州。杨翰与何绍基数十年交往,意气相投,非常人可比,故何氏之殁,杨翰伤感之情难抑。杨翰在广州闻讯,至唁函于其子伯源称:“犹当效山谷之哭东坡。伏思世叔人品气节,经学文章,旁及书法金石,实集诸家之大成,不能偶举一事以为赞扬,仅撰一联,先敬寄上。”其挽联云:“风雅本吾师,合韩杜苏黄为一人,七百年来无此客;云烟留宝墨,从颉籀邕繇留八法,五千里外丧斯文。”可谓言之切切,发之肺腑。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