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建筑设计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建筑设计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 2022-11-06 15:15:05

摘 要:《建筑设计概论》课程是教育部提出的“宽专业、宽口径”的大土木思想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笔者将紧紧围绕该课程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探索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对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更新、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的教学改革展开研究。

关键词:建筑设计概论;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性实践

一、《建筑设计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设计概论》课程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于高校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动手的应用型培养目标。土木工程等专业开设《建筑设计概论》课程是专业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开设《建筑设计概论》课程也是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素质的大发展思路中的一环,多方位设置课程,给学生提供建筑设计方向的专业课或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筑设计概论》课程是与土木工程 (结构)、建筑设备紧密结合的工程设计的三大模块,三者的关系是建筑设计是先行,土木工程 (结构) 和建筑设备保证建筑项目的圆满完成。建筑设计从入手就控制了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大小 (长宽面积、高度) 和使用舒适度及美观,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安全与稳定,建筑设备从水、电、空调实现建筑的舒适好用,所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也应当掌握建筑设计和建筑设备的知识,以实现三方在实施工程项目时能合作共赢。

结合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动态,需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创新思维培养以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提出更具体和严格的要求。笔者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及实践活动,以及对若干位毕业生访谈所反馈的信息,充分了解到国内各高校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普遍存理论课时偏多,实践环节偏少,且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停滞守旧,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目标不清晰;毕业设计“纸上谈兵”;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存在模糊性等问题,笔者将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在当前建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趋势下,更加迫切要求土木及相关专业学生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结合起来,成为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专业体系构建而言,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可以将建筑制图与CAD、建筑测量、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设计等课程统筹协调,紧密结合先行课并承接后续专业课程,以加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

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创新思维方法和增强其思辨、探究及表达能力,促进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能够提前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在激烈的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

对于教师而言,将会促进和增强其工作责任感,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可以适应“供给侧”改革和新发展背景下的建筑行业市场,从而提高我校相关学科在国内高校中的竞争优势。

实践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等相关专业中全面推广,按照教学内容完善、培养目标明确、教学方法新颖、实践评价体系合理等思路开展教学和研究。除了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外,还能够促使教师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迅速提高教学能力。同时,改变以往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除保留部分理论教学外,增加了实践内容和实践评价考核体系,且由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和企业多方协同指导,不仅强化了基本工程技能的训练,加大了学科间的交叉。在学校教师、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引入实际工程案例教学,充分利用高校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以小组分工合作、分阶段指导等方式完成实践项目,既能满足动手与动脑并重的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又符合建筑行业所必须具备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調整教学内容,结合新标准、新技术,明晰培养规格

近年来,由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行业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建筑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因符合标准化大规模工业生产需求,且具备工期短、污染少等诸多优点而在国内外得到飞速发展,同时又因综合改善人居环境、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是现今创建生态文明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笔者建议在该课程中适当增加“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等相关知识,删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建筑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提高其未来就业竞争力。

(二)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新的教学形式下,《建筑设计概论》课程应由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偏重理论教学的思路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设计实践为主导、以教师为引导的方式转变,应用启发式、讨论式、项目实训式等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达到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主动探究者。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协同实践教学

目前国内对于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为主导,轻创新性实践,甚至很多高校拥有多个相关的实验实训室,但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并未真正合理利用起来。由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性教学对本科教育来说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本课题将紧密围绕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更新、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进行改革与调整,教学人员构成要素包含了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因此本课题组将尝试寻找相关企业的资助与配合,将关联紧密的课程教师和企业导师集中协同带领学生亲临施工现场,将课本内容与实际工程相结合,还可使各门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同时,该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是综合性强的实践训练,是检验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毕业前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的全面检验。《建筑设计概论》课程中的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毕业设计中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的部分。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该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大多数存在直接下载互联网上的类似建筑设计案例,经过适当修改和“加工”,堂而皇之地变成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与毕业设计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本课题将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尽可能真题真做,学生可将实习单位的项目或者教师协助将企业中的实项目引入其中,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指导教师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经验,达到教与学相得益彰。

(四)引入多种考核模式,建立新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从重视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向注重“全过程”考核的形成性评价转变。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做到考前有计划、过程有监控、考后有反思。实行前馈控制,制定《课程考试制度》,强化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考核,将平时成绩、实践教学、期中测验、期末考试等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三、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相关建议

(一)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多媒体视频教学+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现场参观教学+工程项目参与等多种模式,以形成活用知识、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通力合作等的学习氛围;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步安排,课题组成员将深入建筑工程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收集相关案例资料,以用于该课程教学和课题的研究;

(三)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专业要求、教学内容等情况不一样,教师授课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专业要求、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注重进行个别指导;

(四)构建新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结合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明确评价体系的原则与目标,构建符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实践教学及过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论

《建筑设计概论》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本课题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更新教学目标,完善教学结构和方法,整合企业资源,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同时根据教学实施过程的反馈与总结,通过学生、教师、企业、社会共同努力,研究并建立适合自己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从而逐渐培养能够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校、教师、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研究并建立适合自己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跟社会、经济以及行业形势的发展,就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土木工程等专业调整后专业面拓宽的特点,对《建筑设计概论》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用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目标,完善教学结构,改善教学的评价方式。并根据教学实施过程的反馈与总结,探讨现代教学方式的实现条件和途径,制订新形势下教学计划和内容,从而完善土木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建设,使之符合国家宽口径、厚基础的办学思想,使学生更加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

需求。

参考文献:

[1]韩锐,刘大平,邵丹,王礼华.基于BIM的多专业协同建筑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4).

[2]杨阳,刘莹基于性能驱动的数字化建筑设计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学术天地,2014(11).

[3]张瑞敏.“一带一路”形势下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新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综述,2018(1).

[4]庄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筑设计》课程建设与改革初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3).

[5]李雪芹,魯圣鹏.基于创新理念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