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状况调研报告科技创新调研报告目的 科技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状况调研报告科技创新调研报告目的 科技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23-04-30 09:05:09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状况调研报告科技创新调研报告目的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状况调研报告科技创新调研报告目的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关于“桥港时代农业发展战略”专题调研活动的工作安排,我们第三子课题调研组在袁圣菊副主席带领下,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状况调研报告科技创新调研报告目的 ,供大家参考。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状况调研报告科技创新调研报告目的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科技创新调研报告目的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关于“桥港时代农业发展战略”专题调研活动的工作安排,我们第三子课题调研组在袁圣菊副主席带领下,于2021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就农业科技创新开展了调研。

  调研组围绕我市农业品种、品牌、品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应用、新知识普及工程建设;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现有科技人才结构、培养及使用等四个方面的情况,采取座谈听取汇报介绍和实地视察等方法,先后听取了市农林局、科技局、科协和原北新、大兴等部门和镇工作汇报,实地视察了南通欧福禽蛋有限公司、东疆乐水果协会、恒昌隆蔬菜公司等单位和农业园区,并赴浙江省嘉兴、慈溪、永嘉、乐清等市县考察学习。现将我们课题组调研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突出关键技术,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农业新品种引进与应用,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品种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我市每次农业丰收的喜悦,都离不开新品种的应用。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一大批新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使我市的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发生了级数递进。如由我市培育的“启豆二号”蚕豆新品种,由于解决了困扰我市蚕豆易感锈病的问题,使我市的蚕豆种植面积与产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引进、推广应用的“苏玉”系列,“登海9号”、“郑单958”等杂交玉米新品种,摆脱了我市滨江临海台风频繁引起玉米倒伏的困境。“史力佳”、“秦油10号”等双低油菜新品种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我市油菜的产量与品质。“罗曼”、“海兰”蛋鸡,“长白”、“杜洛克”、“大约克”肉猪,“AA+”肉鸡等一批畜禽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使我市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显著提高。“启豆五号”、“日本大阪豆”、“通豆六号”、“中豌六号”、“苏糯二号”等一批四青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为我市四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据农业部门统计,目前我市农业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8以上。

  (二)农业新技术试验与推广,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针对我市旱作多熟制的特点,农业部门试验与推广了特经特粮多元多熟高效种植模式50多例,其间研究与推广了大棚蔬菜、大棚韭菜、温室青皮长茄、棚架梨标准化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我市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使我市高效农业面积有了较快的发展,到207年底,我市己建有高效农业面积46万亩,占我市总耕地面积的44以上;并培育了17家南通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家南通市级以上农业星火龙头企业、8家民营农业科技组织。“十五”以来共组织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55项,增加社会农产品供给量3.41亿公斤,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3.8亿元。

  (三)农业新知识更新与提高,培育了一大批新型农民。

  一是切实改进为农服务方式。市农林局在全市选派100名中级职称以上农技干部,联系100个重点种养基地,实行“双百”对接挂钩服务,使新技术推广真正落到实处;市科协在全市选配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甘于奉献的农技骨干为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每人至少联系20个科技示范户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与示范;市电信、广电、农林等部门通过实施“三电合一”信息工程项目,开通农技服务免费咨询电话12316,为农民解答各类涉农问题,通过建立电台、电视台农技服务固定栏目,向农民推介各类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典型。市农林局通过农业信息网、中国四青作物网收集与发布各类农业信息,让农民了解最新农业信息。

  二是认真开展农民培训。农业部门20年至2021年,每年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共举办培训班2317期,培训农民451318人次。市科协围绕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常年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每年开展培训20多期,共1万多人次。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劳动局、市人事局等部门开展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能培训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我市的农业技术得到全面普及。

  (四)开展自主创新尝试与实践,提升了科技创新水平。我市各级农林技术骨干,根据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选择相应的技术要素开展了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市绿豆类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四青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先后选育了“启豆三号”、“启豆五号”、“启豆六号”、“通豆六号”等四个“四青作物”新品种。这些品种在全省已累计推广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创社会经济效益2亿多元,“四青作物”品种选育能力在江苏省领先。民营科技企业市农家丰新品种研究所,通过8年的潜心研究,培育的“苏珍花糯一号”杂交糯玉米,已通过上海农作物研究所的审定并定名。6家江苏省和南通市级星火龙头企业在“十五”以来共承担国家农业科技项目6项,省级农业科技项目26项,南通市级农业科技项目34项,共争取南通市级以上项目支持资金659.1万元,成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我市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南京农业大学工作站,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全市各级农技干部也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的研究,为我市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近五年我市共取得省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2项,南通市科技进步奖6项,南通市科技推广奖27项,产生社会经济效益3.5亿元以上。

  (五)实施农业科研与推广项目,增加了农业科技贡献率。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近几年来,我市实施的农业科研与推广项目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市从205年至2021年间实施的省级及以上的农业项目达116个。其中农业科研类项目占30,推广类项目占70。每年还有不少于10个的市和南通市科研与推广项目。这些农业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市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为农业增产增效作出了贡献。

  二、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获得了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和现代农业示范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等称号,但从建设社会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和“桥港时代”新的总目标来看,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着农业高效化技术粗放效益低,农业规模化总量小分布散,产品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农业外向化出口创汇少种类单一等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有:

  (一)农业科技创新网络不够完善。

  一是公共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不明显,市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由于人员紧缺和科研基地缺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镇乡农技站在机构改革中被逐步“边缘化”,人员锐减,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下降。

  二是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不突出。我市现有的农业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农业科技创新补充作用不充分,现有的8家民营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力量不足,科研手段落后,科研设备缺乏,不足以承担农技科技创新的重任。

  (二)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从我市近年来的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来看,虽有所增长,但农业科技经费在整个科技经费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据统计,“十五”以来本市科技三项经费合计2331万元,其中直接用于农业科技项目经费605.1万元,占26,低于国家提倡50和省、南通市规定的35的指标,低于国际流行的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1的指标。科技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三)农业科技创新设施手段落后。表现在农业科研无基地,农业项目无处落实,部分农业科技人员知识老化,实验仪器陈旧或配置不全,导致了对农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技术升级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无法实施,关键性技术无力攻克,因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数量不足,成果档次不高,应用科技成果的普及率偏低,不能有效地带动和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紧缺和能力亟待提高。在调研中我们普遍听到,我市镇、村的农技干部不仅人员偏少,还忙于承担各项中心工作,使得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缺少人去干,加上近年来农业科技的发展迅速,品种、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广大农技人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强,面对农业科技创新有些力不从心。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务农人员的年龄老化、素质明显下降,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高,也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三、提高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随着吕四港的开发建设和崇启大桥的即将开工,我市已经进入了桥港时代,在这新的历史转折时期,我市居住人口将不断增加,产业工人队伍将不断扩大,土地资将不断紧缺,农产品消费在量和质上将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将进一步加快,农业面临着新的定位、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农业,尤其要高度重视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体系。首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巩固和加强公共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健全镇乡农技推广网络,充实农技推广人员,并确保在其岗、谋其职、做其事。要保障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所需的工作经费,确保能干事,干好事。要落实市农技推广中心的试验基地,加大农业试验的扶持力度。其次要支持鼓励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全面贯彻国家、省和南通关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企业把发展的内在动力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上来,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加大攻关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承担各类科技计划,农业、科技等管理部门对于他们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工作给予同等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充分保护他们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补充。

  (二)加速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第一要大力提高农民素质。要通过举办好“农民夜校”,“农业广播学校”,电视专题讲座、科普讲座和“三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直接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要采取定向培训,分期分批培训等多渠道、多方法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要学习浙江慈溪等地做法,选送优秀青年农民进高校进修,政府给予学费的补助。第二要大力引进农技人才。对到农业企业、大型农业基地的大学毕业生,给予大力鼓励支持,明确今后农业企业应用大学毕业生的要给予同工业企业大学生同样的补助待遇。在事业单位和村干部公开招考中,享受优先录取的待遇。第三要采取措施鼓励现有农业科技人才,从事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市镇两级农技人员要立足本职、更新知识、集中精力专心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指导工作,各级政府要从政治上、生活上、资金保障上确保他们乐于、安心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要解决农技人员在岗不在位的问题,同时按照有关政策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第四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增加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关配套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引进我市农业科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第五要加大农业科技奖励的力度。扩大奖励范围,提高奖励额度,对引进农业技术有贡献的引进人、引进农业项目的介绍人,要象工业上的招商引资一样给予奖励。第六要支持和鼓励农业企业自主培养和吸引各种专门人才,要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业和面向农村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并取得合理报酬。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入。要采取政府加大投入、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招商引进境外和民间资本投入、向上争取科技项目投入、农技机构与市场对接自筹资本投入等多元化方式,努力使农业科技创新经费得到有力保障。首先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政策,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科技专项经费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经费在整个科技经费中的比例,国家提倡用于农业科技三项经费占科技三项经费总数的50,省、南通市规定科技三项经费要求用于农业的比例不低于35。我们建议本级的农业科技三项经费至少应不低于省、南通市规定的标准,并设立专项,确保农业科技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其次市农业发展资金应提取5作为农业科技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业产业化开发。农村科普经费要按照省有关要求,按人均1元核拨,用于农村科普工作。第三要采取措施引导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每年必须有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的资金用于科研投入。第四农业、科技、科协、农发等部门要积极向上联系,努力争取部、省、市农业项目扶持。要设立农业成果转化基金,出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管理办法,从科技资金和农发资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成果转化基金。

  (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第一要逐步实现推广机制转变。农业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应用、新知识普及要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转变为依靠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并逐步推行市场机制。第二要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局。切实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主管部门、企业合作共建,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升级,要举办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项目招商、农业科技引进活动,对农业科技项目在土地使用上、资金担保上实行倾斜。第三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农业是个受自然资影响最大的产业,开展农业保险是稳定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办法。建议先从设施农业开始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学习借鉴浙江省慈溪市的农业保险做法,采取市补50、镇贴25、农户承担25的办法给予农业保险。

  (五)营造农业科技创新学习氛围。第一要充分整合农业、科协、科技等机构的科技培训资,以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广大基层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意识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全市农业科技培训教育计划,明确工作内容和责任。第二要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积极采取集中培训、广播电视讲座、送科技下乡、印发宣传资料、设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素质。第三要组建市级农业科技创新讲师团,重点培训农业新技术,介绍农业新品种,宣传农业新知识,深入农村第一线,把知识送到农民手中。第四要重点培养一批种养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导作用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