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后感 > 2023年《文化读本》读后感8篇

2023年《文化读本》读后感8篇

发布时间: 2023-05-05 16:15:05

《文化读本》读后感8篇《文化读本》读后感篇1现在的挑战是: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读本》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读本》读后感8篇

读书可以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看完后读后感一定要写,只有将读后感写好,我们对原著的感悟才会更多,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文化读本》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读本》读后感篇1

现在的挑战是: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

首先讲什么叫文化?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等,跟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就是历史的载体。我们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朝代,而是指整个中国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有五千年。

所以,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文化主体性失落了的话,那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丧失了。因此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一点现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战。

在当今世界,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的开放和交流势不可挡。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将是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如果世界文化的发展都趋向一元的话,那么既无法交流,也无需交流。

遗憾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也在向全球化发展。当今世界上一些强国的强势文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

我们讲强势文化,其实说得坦率一点儿,就是美国文化。在现在世界上,美国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这种强势文化正以非常强大的力量和速度在向全球推进,它不仅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同样也在影响着那些有着古老历史文化传统的欧洲国家。所以目前在欧洲,不管是法国也好,西班牙也好,德国也好,同样也都在思考对于美国文化这样一种流行的强势文化,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应对的问题。

于是,维护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最关切的一个问题。不然的话,自己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精神都会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慢慢地消退。而失去文化主体性以后,这个国家的独立性也就丧失了。

但我们不能采取抵制的办法,说我们干脆不交流,这是不行的。当前有一些国家,特别是伊斯兰国家,有时候就会采取一些完全排斥外来文化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比如现在的伊朗,甚至一些美国的歌曲音乐都不准放,这样能不能解决问题呢?绝对解决不了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交流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因此,现在的挑战就是: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

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一百多年来,我们实际上都在面对这个问题、处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解决没有?没有解决!不但没有解决,形势还越来越严峻,在今天的中国人中,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因此,在我们重新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回顾一下百年来的经验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文化读本》读后感篇2

近日,我阅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书的封面是一位文人手握书卷,抬头望着星空,我随着这位文人的目光进入了书中。

我一页一页地品读着,书中叙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讲解了一首首唐诗宋词,教育我们如何爱父母、重亲情,如何立身做人、勤学苦读、见贤思齐等。其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孟母教子”:为了让儿子孟轲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她多次搬家,可是孟轲却不知道母亲的良苦用心,还是不思进取。孟母一着急便将织布用的梭子摔坏,语重心长地说:“我摔断这个梭子就如同你荒废学业一样。”孟轲终于醒悟,深感惭愧。从此,他昼夜勤奋,终于成了有大学问的人。读了这个典故,我深有感触:父母总是在背后默默注视着你的成长……

记得上学时,母亲看见我的房间一片“猪藉”,便大发雷霆,冲着我大喊,似乎手操一千倍的扩音器:“你这个人,看见房间这么乱,不懂得整理一下吗?”我吓得手脚发麻,准备接受判官大人的判刑。过了好一会儿,母亲发话了:“你把房间弄得像猪窝一样要怎么办?”我支支吾吾地说:“每天定时……把房……间整理干净。”妈妈严肃地说:“好!就这样!”我听了心中暗暗窃喜,嘻嘻,这么点小事还不简单?您未免太小瞧我了吧?我明天就开始做。老虎不干活,你当我是病猫?

说干就干。不一会儿,我就出色地将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哇,简直是一间总统套房!紧接着,第二天,第三天……不到一个星期,我已经垮了下来,房间依旧“浑沌”。

母亲见我没坚持,就过来“讽刺”道:“哎呀呀!清洁大使,今天怎么不干活了?今天放假?”我不满地嘟起小嘴:“今天情况特殊!没时间整理。”母亲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你这样可不行,你连这件小事都坚持不了,那你能做什么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顿时明白了母亲的用意。这一刻我感动了,我的母亲不就是现代的孟母吗?她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妇女中的一员,她又极不平凡,她用自己的慈爱与智慧,用生活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

古人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一定不再对母亲指手画脚、粗声粗气了,我一定要做一名顶天立地的贴心暖男!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母亲这句震聋发聩的话语,我将永记于心,在烟草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文化读本》读后感篇3

最近学校倡导我们阅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一开始我对这本不起眼的小书不屑一顾,心想:就这么本破书用得着这么大动干戈吗?可是,当我无奈地拿起来随便翻了几页,便被那上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如洪水猛兽般的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便把它读完了。

这本书令我振憾,从这本书中我领阅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整个世纪: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发明;从四大名著到数学医学,从书法绘画到建筑水利,从曾经的没落到如今的泱泱大国……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如至圣先师孔子,抗倭名将戚继光,自强不息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云……他们的美德,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的民族英雄气节,无一不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支撑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茂的精神力量,引导中华民族应付各种挑战,包括天灾人祸,外来侵蚀;适应形势各种变化,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人口最多,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应好好学习,珍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华文化的传人。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文化读本》读后感篇4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际和谐、身心协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便是对注重社会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我们继承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就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文化读本》读后感篇5

文化是民族的符号。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发展的强盛外,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黄腾达,中国文化的复兴也迫在眉睫。

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虽历经沧桑,但仍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巅,文化的薪火相传居功厥伟。中国文化不绝,中华民族便不灭。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成了青少年及炎黄子孙的首要任务。近年来,随着国学诵读的持续深入,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经典神话的关注也越来越高。浩瀚大地,轻闻诵读之声,细品传统经典,蔚然成韵,萦绕于心。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悄然重现旧时的辉煌!所谓重回辉煌,就是在新的时代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不可磨灭的“神迹”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改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人心包括思想。这一历史性的创举带来的将会是青少年宏伟的未来,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将是全国的荣幸之至,乃至世界!

书中描写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成度极其活跃,文化程度极其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候,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等诸多名人前辈并作绝世佳话,儒家、法家、道家等百家蜂起,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巅峰,也因此奠定了中国文化坚若磐石的基础。其中最令人铭记于心当然是儒家学派的学说。

儒家学派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呕心沥血创立的学派,是当时最被世人认可的的一派,也是百家争鸣中数一数二的强者,居十家之首。并创作了许多举世闻名的佳作,譬如《论语》、《孟子》、《荀子》等。其中,《论语》是迄今仍广为流传的著作。但成为现代人熟记于心的,不过尔尔罢了。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人不懂自己老祖宗倾心付出的著作?为什么曾经中国文化被“埋没”了些许时日呢?为什么是中国人却抓不住真正的中国魂呢?可能是由于科技的进步促使中国文化得以“隐姓埋名”。科技的发展虽然使时代更加先进,但文化一类,着实不如古时了,科技这把双刃剑,无情的削去了中国不可缺少的文化。

现在的学生们日夜与手机为伴,对父母的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老师没有应有的尊重和爱戴,处处犯犟;对同学不以礼待人,总以武力相逼;每句话不带脏字就不舒服,油嘴滑舌,出口成脏,整日胡言乱语;对自己做错的事情想的是推卸责任而不是主动承担责任……

而本书恰恰把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描写的淋漓尽致,面面俱到,令人不禁浮想连翩。书中写到紫禁城、天坛、兵马俑、民居建筑等一处处有形实物,又写到书法、绘画、京剧等一系列艺术品。在作者的笔下,他们有着非同一般的生命色彩,尽情的伸展着他们娇嫩的肢体,显露他们活的精神。都凝聚着中国人的生活情趣,我由此看到了一个多彩的、流动的新世界。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本书的重点,集各种文化特色为一体。中华文明历久不衰,可能与中国的灵魂——中国文化有关。

中国人民现急缺民族精神,而中国文化就是最好的补药。了解中国的文化,就能透彻的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能体会到作者奥秘的内心世界,更能了解中华民族历经浩劫不灭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

《文化读本》读后感篇6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生息不竭的动力,更是中华民族奋进的源泉。

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后,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的父母生育了我,给予了我生命,养育我,教育我。他们为了这个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辛辛苦苦,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到什么时候我都不能忘记感恩父母,更不能嫌弃父母,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

其次,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尊“师”。《程门立雪》让我深有感触。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欢学习,到处寻师访友,曾在程颐门下学习。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待老师醒来。一会儿,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杨

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我也要向杨时学习,诚心诚意向老师求教,谦虚谨慎,做尊师重道的好学生。 第三,我还学会了交朋友。传统文化告诉我交朋友要讲究诚实守信,善待他人,与人为善。同学之间有了困难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感受中华文化使我知“孝”, 感受中华文化使我尊“师”, 感受中华文化使我懂“友”。 感受中华文化使我还会明白很多、很多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炎黄子孙把中华传统文化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文化读本》读后感篇7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地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

《文化读本》读后感篇8

南老有一次应邀给全国金融界的行家里手,包括全国银监会主席讲课。

南老说,近百年来,非常奇怪,一些外国文化变成中国文化。如“哲学”,最初,我们中国叫“慧学”,日本人翻译成“哲学”,后来我们也改用“哲学”了,一直用到现在。再比如说“经济”两字,原意是“经纶济世”,是指大政治家、大文化家。古人名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双司马是指司马迁和司马相如,都是史学、文学第一的人。“经济”是中国“经纶济世”之才,赤手空拳打下蜀的天下,是诸葛亮,所以叫“经济南阳一卧龙”。

南老接着说,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经济”一直是“经纶济世”这个意思。而日本人把管理财经问题的叫经济,随后还影响到中国,而现在我们一提到“经济”就想到管钞票、要钱的事,被人家“同化”了。南老还特别指出,中国现在的“经济学”都是从西方国家学来的,而对中国历史上自己的经济学没去学习和研究,多奇怪啊!

最后,南老当众列举了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班固《汉书》中的《食货志》都是很好的经济学。历史上的名人姜太公、吕不韦和孔子的学生子贡都是懂经济的行家。滔滔说来,南老接着告诫大家:“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的经济财政,包括金融、银行自己要研究自己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所谓“洋为中用”。

我想,南老的这些话,要我们重视国学,学习研究和建立我们国家自己的“经济学”,不要“杨柳万千都向西”,要自珍自重,这才是真正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不过,随着不断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并闯出自己的一条路——“中国模式”,我觉得这是否是我们自己的“经济学”?这是有目共睹的。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