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对照检查 > 直肠间质瘤的MR诊断价值与病理对照

直肠间质瘤的MR诊断价值与病理对照

发布时间: 2022-10-23 10:40:03

摘要: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的MR影像特点,通过与病理对照研究,分析其良恶性判断依据。方法 将15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间质瘤患者的术前MRI所见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MRI表现基本能对肿瘤的大小、形态、范围、内部结构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等进行比较清晰直观的观察。结论 MRI由于软组织分辨率高及任意平面成像的特点,能对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患者的临床诊断、鉴别以及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直肠肿瘤;间质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为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它常见于胃和小肠,少见于直肠。原发于直肠的间质瘤仅占4%。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9月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间质瘤MRI表现特点,并与术后病理对照,以期提高对直肠间质瘤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5例中,男8例,女7例,年龄32~68岁,中位年龄52岁。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肛周潮湿1例,无明显原因出现大便困难5例,便时肛门肿物突出1例,便血3例,大便变细5例,病程1个月~2年不等。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

1.2方法 MRI检查方法:采用GE1.5Tsigna HDe超导磁共振仪,体表相控阵列线圈,层厚4mm,无间隔,分别作横轴位和矢状位扫描(部分患者加冠状位扫描),其中T1WI应用自回旋波序列,T2WI应用短时翻转恢复序列,T2WI并进行压脂,必要时做T1WI增强扫描。观察内容包括肿瘤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强化方式、累及范围及有无转移。

2 结果

2.1影像表现

2.1.1肿瘤的大小、形态及部位:肿瘤直径<2 cm(4例),肿瘤直径2~5 cm(6例),肿瘤直径6~10 cm(5例),肿瘤直径>10 cm(0例)。10例呈圆形、类圆形,5例形态不规则形。12例发生于直肠中下段,下缘距肛缘平均约3 cm(2~6 cm),3例发生于直肠上段,下缘距肛缘平均约12 cm(10~15 cm)。4例向腔内生长,11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根据瘤体与直肠壁的关系分为3型。①黏膜下型:肿瘤从黏膜下突向腔内生长,与肠壁基底有蒂相连(4/15);②肌壁间型: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7/15);③浆膜下:肿瘤从浆膜下向肠腔外生长(4/15)。2例出现肝转移病灶。

2.1.2肿瘤的MRI表现 10例平扫表现为T1WI上呈均匀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其中3例病灶增强后呈中等均匀强化,5例平扫T1WI呈不均匀稍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中心坏死区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其中4例病灶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肝转移病灶,其信号同原发灶相似,平扫T1WI上呈均匀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中等度强化。

2.1.3肿瘤的病理及分期 类圆形或分叶状,血供丰富,切面灰白或灰红色,质韧或脆,10例周界清,5例不清,较大病灶与周围结构粘连,可见出血坏死及囊性变,4例表面黏膜可见溃疡。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和(或)上皮样,有不同程度的核分裂像。其中:①黏膜下型4例;②肌壁间型8例;③浆膜下型3例。

2.2按国际最新标准分类 极低危1例,低危2例,中危4例,高危8例。极低度恶性及低度恶性排列成束状或编织状,间质出现玻璃样变;中度恶性和高度恶性呈弥漫性生长,部分区域出现小巢状、栅栏状、血管外皮瘤样等结构,可见黏液变性、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免疫组化示全部病例CD117阳性。

3 讨论

直肠间质瘤约占直肠间叶来源肿瘤的80%。临床症状主要是便秘、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及下腹痛。GIST组织学富于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偶见多形性肿瘤细胞,无确切平滑肌或神经分化证据[1],确诊依靠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结合本组病例和文献[2-6]分析,MRI上GIST通常呈单个或多个类圆形或圆形结节。大部分介于3~10 cm,最大可达20 cm。病灶较小时多呈圆形,无分叶;较大的可呈多结节分叶状,且可明显压迫推挤周围组织结构。通常都可见假包膜。病灶多数位于肠腔外,少数可位于腔内。小病灶实质多较均匀,增强后有轻度到中等均匀强化;较大病灶信号不均匀,可见坏死、出血及囊性改变,增强后病灶实质可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少数报道瘤体内可见气体,极少见钙化。

根据MRI的多平面成像功能,对直肠间质瘤在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定位诊断:肿瘤发生部位的高低关系着能否保留肛门功能,准确的判断肿瘤发生部位的高低,有利于术前手术方案的选择。我们可以较准确测量出病灶下缘距肛缘的距离,若发生于直肠中下段,行腹会阴根治术相对彻底,但须行人工肛门手术,若发生部分较高可保留肛门。

定性诊断:高分辨的MRI能够较准确测量出病灶的大小,较好地分辨直肠壁各层结构和判断肿瘤侵犯程度,以及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良性或低风险的病灶边界清晰,与周围结构分界明显;恶性病灶可见部分边缘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不清或粘连。此外,根据MRI图像的信号特点,我们可以分析肿瘤的内部特性。通过对肝脏、肺等器官的扫描,观察有无远处转移。根据肿瘤的大小、形态、信号特点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我们可以给肿瘤大体定性,从而明确肿瘤局部分期,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4 鉴别诊断

4.1消化道上皮性恶性肿瘤 发生于黏膜并向腔内生长,或沿黏膜及黏膜下浸润生长,多表现为管壁明显增厚、僵硬,比GIST容易引起肠梗阻。增强扫描增厚的管壁明显强化,常见周围淋巴结转移.而间质瘤瘤体与胃肠壁相连部以外的管壁结构层次正常。

4.2胃肠道淋巴瘤 管壁普遍性明显增厚为主,且病变范围广,少见钙化坏死,无肠梗阻表现,呈一致性强化,常伴有区域性淋巴结增大,而GIST淋巴结转移较少见。

4.3直肠平滑肌(肉)瘤和神经鞘瘤。少见,与GIST在影像上鉴别困难,需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鉴别。

总之,直肠间质瘤非常少见,通过MRI多平面成像从不同层面反映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以观察肿瘤的形态、大小、境界、与肛缘的距离,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远处的转移;根据信号特点可以分析肿瘤的性质,确诊有赖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国胃肠道间质瘤病理专家组.中国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共识意见[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10):704-707.

[2]龚静山,杨鹏,徐坚民,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62-65.

[3]徐利军,文阳,王伯胤,等.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病理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2):165-168.

[4]朱玉春,周伟,张怀信,等.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征象与其恶性度的对照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10):1412-1415.

[5]熊斌,Arnd-Oliver Schaefer,Tobias Baumann,等.滑动多层磁共振成像在直肠问质瘤分期中的应用价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8(2):224-227.

[6]王廷红.MRI对直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1):75-78

编辑/周芸霏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