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全文完整)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 2023-03-15 19:25:08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1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些教育原则,明白教育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我读了英国心理学家布丽姬特。贾艾斯的《发展心理学》。本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全文完整)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1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些教育原则,明白教育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我读了英国心理学家布丽姬特。贾艾斯的《发展心理学》。本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它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知名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胎儿的发展、婴儿的认知、知觉发展、发展阶段、记忆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应用和未来的挑战等方面,全面介绍人一生的心理发展进程、各个阶段的特点,系统阐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历史、重要人物、重要理论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更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具有指导意义。

  书中第一章和第四章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受也多些。第一章胎儿的发展让我更深入地意识到胎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起跑线应该指受孕的那一刻起。一个胎儿在子宫中就已经开始学习了。胎儿时期,认知能力、视觉能力、味觉嗅觉、听觉、运动能力都在发展。很多认知技能都有自己的关键时期,一旦关键时期错过了,一些认知技能将不能以同样的熟练程度被学会。胎教的内容多少会被胎儿记住,也就是说胎儿有记忆。

  例如:对新生儿地研究明确显示,他们仍然记得在子宫里的经验。在出生之前一直听的音乐会阻止他的哭声,因为这个音乐并不是婴儿第一次听到。莱斯艾略特博士曾说:“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就已经具备了智力技巧和抵抗易患病的体质,以及独一无二的适应早期生活的关键要求。”因此,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应从胎教开始努力。第四章详细论述了发展的阶段。关于儿童心智和认知发展与两个最重要的理论。

  一个是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是跟更有经验的人学习的“学徒”。维果茨基通过实验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是最近发展区刺激了儿童的发展。我明白了要想让学生发展,就得弄清学生的现有水*,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促使学生发展。促使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更有经验的人恰当帮助。另一个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与列夫·维果茨基观点不同的是皮亚杰把儿童看做体验其周围环境的“探索中的科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更突出了儿童的自主性,因此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及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经过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感觉运动期(从出生到两岁)、前期运思期(从两岁开始到七岁结束)、具体运思期(从七岁开始到十一岁结束)、形式运思期(大概从十一岁开始到成年时期确立)。

  每个儿童都是有差别的,他们将会以自己的速度经历不同的阶段。*的小学生从六岁入学十二岁毕业,经历着前期运思期、具体运思期、形式运思期。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并不是他们只关心自己。儿童在整个前运思期过程中都在学习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大约七岁时确实学会这个本领。由此我明白了,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上课为什么注意力那么容易分散,上课总喜欢王子窗外和摆弄自己的物品,总是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连和老师谈话时也总喜欢说自己有关的事情,而把老师的提醒抛到脑后。本来我很生气总想:真可气,这些小不点儿竟不把老师放眼里,真是不长记性,前面左耳朵听后面右耳朵就扔了。现在我明白了,我生气也是白费功夫,他们本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今后再教低年级的学生时要多理解孩子并且引导他们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出现了心智运思,懂得了守恒概念,可以同时探索同一事物的不同属性,但只能思考具体的事物。

  当碰到复杂的问题是,他们处理问题的程序仍然存在相当多的试错成分,所以他们常常会重复前面已经做过的步骤。了解了具体运思期的儿童的特点后,教师们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因为学生常常重复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必然会出现许多错误,老师们也经常埋怨道:怎么搞得,原来会的知识需要在新的知识中运用孩子反而不会了,讲过好几遍的东西就是容易错。

  也真不知道这些孩子是怎么搞的?有时火大了,直接发到了学生身上,既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十一岁的儿童和成年人才可以用形式运思去思考那些存在的事物,抽象思维才得以发展,做事情解决问题会制定出有效的计划。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各种有效计划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

  读完《发展心理学》后,我想到了教育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我对一个人的发展阶段有了清醒的认识,也更多地了解了小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同时也明白了,在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迁怒。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2

  利用暑假期间我翻看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在读了之后感触颇深。

  记得在一年级品生课上,我正在讲故事给学生听,我班的辉辉看见书上有一幅图片是寒号鸟的故事。他不明白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就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图上这只小鸟在干什么啊?”我就告诉他:“小鸟不垒窝快要冻死了,他又问:“那为什么不垒窝啊,它会垒吗,我看邻居家的小鸟都是在鸟笼中的啊,冬天屋里有暖气不会冻死的啊,它怎么不去屋里取暖呢?”他一直不停的问当时我有些生气了,这是后面还没有学到的内容,问这么多,干扰了我上课,就没有一一的回答。在学习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儿童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它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和发生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年龄特征。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在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知道了在他们的幼儿年龄段就是好学、好问的。他们的求知欲较强,所以只要是让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就会喋喋不休的问个不停。因此,对于处在这个生长时期的孩子来说好学、好问是他们的年龄特征。而做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就要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尊重孩子。要保护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如果在被孩子问急的情况下,为了应付孩子的问题,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以后当孩子明白后,就会认为是老师撒谎,这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撒谎的“榜样”。所以,看来要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前提应该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处处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上是我在学习儿童心理学的一点感触。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阅读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1)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1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些教育原则,明白教育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我读了英国心理学家布丽姬特.贾艾斯的《发展心理学》。本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它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知名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胎儿的发展、婴儿的认知、知觉发展、发展阶段、记忆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应用和未来的挑战等方面,全面介绍人一生的心理发展进程、各个阶段的特点,系统阐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历史、重要人物、重要理论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更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具有指导意义。

  书中第一章和第四章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受也多些。第一章胎儿的发展让我更深入地意识到胎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起跑线应该指受孕的那一刻起。一个胎儿在子宫中就已经开始学习了。胎儿时期,认知能力、视觉能力、味觉嗅觉、听觉、运动能力都在发展。很多认知技能都有自己的关键时期,一旦关键时期错过了,一些认知技能将不能以同样的熟练程度被学会。胎教的内容多少会被胎儿记住,也就是说胎儿有记忆。例如:对新生儿地研究明确显示,他们仍然记得在子宫里的经验。在出生之前一直听的音乐会阻止他的哭声,因为这个音乐并不是婴儿第一次听到。莱斯艾略特博士曾说:"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就已经具备了智力技巧和抵抗易患病的体质,以及独一无二的适应早期生活的关键要求。"因此,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应从胎教开始努力。第四章详细论述了发展的阶段。关于儿童心智和认知发展与两个最重要的理论。一个是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是跟更有经验的人学习的"学徒"。

  维果茨基通过实验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是最近发展区刺激了儿童的发展。我明白了要想让学生发展,就得弄清学生的现有水*,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促使学生发展。促使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更有经验的人恰当帮助。另一个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与列夫.维果茨基观点不同的是皮亚杰把儿童看做体验其周围环境的"探索中的科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更突出了儿童的自主性,因此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及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经过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感觉运动期(从出生到两岁)、前期运思期(从两岁开始到七岁结束)、具体运思期(从七岁开始到十一岁结束)、形式运思期(大概从十一岁开始到成年时期确立)。每个儿童都是有差别的,他们将会以自己的速度经历不同的阶段。*的小学生从六岁入学十二岁毕业,经历着前期运思期、具体运思期、形式运思期。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并不是他们只关心自己。儿童在整个前运思期过程中都在学习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大约七岁时确实学会这个本领。由此我明白了,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上课为什么注意力那么容易分散,上课总喜欢王子窗外和摆弄自己的物品,总是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连和老师谈话时也总喜欢说自己有关的事情,而把老师的提醒抛到脑后。本来我很生气总想:真可气,这些小不点儿竟不把老师放眼里,真是不长记性,前面左耳朵听后面右耳朵就扔了。现在我明白了,我生气也是白费功夫,他们本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今后再教低年级的"学生时要多理解孩子并且引导他们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出现了心智运思,懂得了守恒概念,可以同时探索同一事物的不同属性,但只能思考具体的事物。当碰到复杂的问题是,他们处理问题的程序仍然存在相当多的试错成分,所以他们常常会重复前面已经做过的步骤。了解了具体运思期的儿童的特点后,教师们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因为学生常常重复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必然会出现许多错误,老师们也经常埋怨道:怎么搞得,原来会的知识需要在新的知识中运用孩子反而不会了,讲过好几遍的东西就是容易错。也真不知道这些孩子是怎么搞的?有时火大了,直接发到了学生身上,既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十一岁的儿童和成年人才可以用形式运思去思考那些存在的事物,抽象思维才得以发展,做事情解决问题会制定出有效的计划。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各种有效计划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

  读完《发展心理学》后,我想到了教育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我对一个人的发展阶段有了清醒的认识,也更多地了解了小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同时也明白了,在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迁怒。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2)

——发展心理学书籍3篇

发展心理学书籍1

  《人生发展心理学》(极好) 詹姆斯O卢格著 陈德民等译 学林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与你》 朱莉娅贝里曼等著 陈萍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我的发展》 简卢文格著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发展的自我》 罗伯特凯根著 韦子木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 沙利文著 韦子木等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婴儿心理学》 孟昭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好) 林文正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等著 商务印书馆

  《儿童的道德判断》 皮亚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意识的把握》 皮亚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 马春华等译 *轻工业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 李丹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心理治疗技术》 高桦等译 *轻工业出版社

  《小学生心理健康》 杨忠健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父母柔道:少年行为纠错》 约翰罗斯蒙特著 邓磊等译 北方文艺出版社

  《学习的烦恼》 林薇编著 北京出版社

  《EQ之门》 劳伦斯沙皮罗著 施美华译 经济曰报出版社

  《人生的阶段》 勃纳德利维古德 新华出版社

  《自我论》 科恩著 文化生活译丛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3)

——发展心理学论文3篇

发展心理学论文1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我国管理心理学是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从1978 年开始,我国心理学者开始系统地引入国外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在工作动机与激励理论、工作态度与价值取向、领导心理与行为、管理决策与组织变革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而有效的研究,但目前还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极大的学科交叉性,并且二者都是以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管理心理学偏重于理论解释和预测,人力资源资源管理更注重实践和事实检验。管理者将管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符合企业的利益追求,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对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具有现实意义。

  一、管理心理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一)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规划是指企业从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出发,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为满足这种需要所提供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规划,需要将企业价值观贯穿其中,重视管理方针的制定和实践。任用跟企业有同价值观的人,注重员工的品质、忠诚度、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和基本的智商等。管理方针和实践是以日常注重实效的考核反衬出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说到底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定式。相同价值的人会为共同目标努力,当价值观与实践管理结合起来,企业会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战略才会呈现出来。

  (二)指导企业进行招聘和录用

  企业在招聘中注重员工的心理资本,即个性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信、激情、乐观、韧性、情商、主观幸福感等心理资本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首先,人力资源部门要制定信度和效度均符合要求的心理资本测量表;其次,要对招募人员进行心理资本甄别培训;再次注意心理资本与岗位的匹配。

  (三)对员工进行心理学培训和开发

  培训开发是人力资源实现增值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善员工工作业绩并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绩效。传统意义上的培训开发注重的是员工短期效益,集中体现在对员工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但是在本科生、研究生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中,往往对绩效起关键作用的不是诸如知识、技能等门槛素质,而是诸如自信、乐观等员工的积极心态。因此,培训开发要注重员工的心理培训,提高员工的心理资本,才是实现企业培训的最大收益。

  (四)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进行薪酬管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合理的薪酬制能够为企业保留和吸引大量的核心人才,员工所获得的薪酬除了各种货币性收入和实物以外,对符合业绩的员工进行福利嘉奖,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好,如果太少起不到相应的激励作用,过高甚至高于其自身工资则会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心理满足和心理收入进行两方面的设计,进行有效的工作设计,组织职工创新,使工作不断丰富化、多彩化,给员工带来心理的满足感;在考虑工作责任、工作技能、努力程度和工作条件等因素基础上,将心理资本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报酬评价体系之中。

  (五)引导企业进行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有设计绩效计划、绩效沟通与辅导、绩效评估以及绩效反馈四个阶段组成。有效的绩效管理应有助于保持和提升员工的积极心理状态。因此,制定绩效计划首先必须考虑到员工心理状态的调整与改善,工作目标应具体化,具有一定挑战性,并且可被测量和评价。这样工作目标设置能够帮助员工树立信心,建立对未来的希望。绩效执行阶段,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保持畅通,及时解决问题,引导员工的心理状态向积极方向发展。进入绩效评估阶段时,绩效结果的测量应遵循的首要准则是公*原则,否则易引发员工的负面情绪。公*原则是深化绩效管理的核心,不仅设计要公*,执行要公*,考核要公*、评价也必须公*。多数心理障碍都是从不公*开始的。此外,还需要引导员工针对绩效结果作出良好的自我评价,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内因,把不足归于心理资本的不足,以激发和保持长期的自信和乐观。最终,绩效结果的反馈和应用阶段,把职务晋升、薪酬分配等绩效考核结果关联,为员工的自我提升提供环境支持,确保员工的希望不被破灭,工作激情节节高升。

  (六)指引企业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中,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一直是*衡、不*衡、再*衡的动态关系。有时候,冲突和合作在劳动关系的发展中不断演化,当劳动关系双方在设计劳动利益除了矛盾时会出现博弈。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应未雨绸缪,在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加强劳动关系双方的民主、*等协商,把一些劳动纠纷处理在萌芽中。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更注重双方通过协商达到共赢,为员工提供人性化的工作环境,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由借鉴西方的理论而来,这种借鉴而来的理论跟我国的具体国情有一定的差距,在企业应用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套用,需要一步步进行探索,调整研究方向,否则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一)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阻碍了管理心理学的应用

  目前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给以足够的重视,相对于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步相对较晚,至今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即便是一些企业建立起了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管理心理学在应用的过程中难度很大。比如说管理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学科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管理需要变革,而员工对于新的事物没有那么容易接受;另一方面管理变革会触碰到各个阶层的利益,会阻碍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部分还沿袭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很大程度制约了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

  (二)管理心理学的应用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管理心理学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岗位进行分析,获取岗位的工作信息,包括工作的内容、任职者的行为能力、语言能力、知识结构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任职者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要符合企业的要求。企业在进行人才甄选和配置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对任职者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测试。这就要求企业首先需要有管理心理学这领域的人才,其次才是需要制定一套测试方法对任职者进行测试和配置。企业在培养或者招聘具有管理心理学领域的人才,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同时在对任职者一系列复杂的综合素质和心理进行测试分析也要比普通的招聘付出更大的成本,所以管理心理学的应用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企业难以赋予员工工作的完整性

  应用管理心理学工作本身的激励过程中,工作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激励效果包括工作任务的完整性、任务的重要性和工作的自主性等,应用这种激励能使员工感到与物质激励不同的效果。实际中要赋予员工工作的完整性,需要赋予员工很大的权力,保证员工完成任务的流畅性。通常作为企业的基层员工,企业不可能赋予员工很大的权力,这就削弱了员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主性,导致管理心理学在应用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四)忽视企业基本的沟通问题

  管理心理学在应用的过程中,上层领导一味的关注着管理心理学的应用效果,往往会忽视上下级之间最基本的沟通问题。企业不同的部门之间本身在沟通方面就存在着难度,企业如果只是关注每个员工的任职情况能否匹配,就会忽视其在每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问题。无论是垂直式管理还是水*式的管理,企业中都存在着上下级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影响着企业的等级制度,往往企业中的等级制度越严格,其阻碍管理心理学应用的力度更大。

  (五)企业人才结构教育的反作用

  根据企业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会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利用人才结构的培训教育作用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同时人才结构也具有反作用。让个性互补的员工配合工作,会使个体在相互地学习中优势互补,可能也会使相互间消极的态度影响对方。人才结构的调整不可能一次就能达到最优的结果,当再次调整企业的人才结构中,可能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产生不被企业认同的心理,给企业的人才结构教育带来相反的作用。

  三、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之策

  (一)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是对企业员工劳动付出的一种反馈,同时也是支付薪酬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通常是指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用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程序和方法对员工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并使评价以及评价之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运用管理心理学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的结果才会得到每一个员工的认可,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

  2、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运用管理心理学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激励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强大的作用,经过激励的行为与未经激励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别。从不同角度来看,激励划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但高薪并不能真正留住人才,关键是企业能否提供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台。因此精神激励也需要重视,它能使职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所以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稳定人心和维持用人关系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可以有效避免人才资源流动性大而造成的一系列难以管理的现象发生。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不断增强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并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通过员工的积极性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增强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制定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建立一套聘用、选用、提拔、优化人才的办法及相应的薪酬制度、奖惩制度、福利待遇制度,完善的激励机制,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从而打破原有以奖励核心和高端人才为主的激励制度,以便将全部员工纳入激励制度下,最终形成多层次的激励模式。为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培养管理心理学方面的人才

  1、引入管理心理学方面的人才

  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引入管理心理学方面的人才,探寻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运用方法,是企业增强人力资源管理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管理心理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结合,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加大专业培训力度

  将管理心理学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结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加大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可以促进员工对当前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解,提高其专业化知识。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要建立健全的内部员工培训制度。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的特点和需求,建立一套内容丰富、灵活应变的培训信息系统,汇集培训所需的信息;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的具体目标、内容、办法和步骤;同时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培训的沟通,让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更加高效快捷;最后是对整个培训进行效果评估,以便于进行下一轮的培训。另一方面是要完善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多层次的培训,这样的特殊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拥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只有完善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才能提高培训的水*。

  (三)赋予员工工作的完整性

  1、员工参与决策

  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决策,让员工知道工作的完整进程,保证员工对企业每一决策的知情权。最重要的是企业组织内部要建立强健的机制,把每一个员工拉入到决策制定过程之中来,让员工人人都参与决策,人人拥有决策的权力。让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企业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

  2、适当下放权力给员工

  现代企业是由多个部门或团队组成,适当的下放权力给员工,把完整的任务交给部门或团队执行,这样既能使员工体验工作完整性的同时还可发挥工作本身的激励作用,让员工感到任务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能增强员工自身的认同感,激发人才的自主性和创造精神。

  (四)构建企业沟通的*台

  1、改善企业沟通的环境

  目前需要改革的是由公司领导层下达命令,下属被动接收的单向沟通模式。良好的沟通机制应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完整组织架构,形成领导与领导,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对话机制。因此,必须改善企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环境,可以通过一定的沟通工具,如电子媒体、意见信箱、内部刊物、布告栏等,建立纵横交错的高效信息沟通网络,确保各种信息能够在企业内畅通,使有关工作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沟通并得以进一步解决。

  2、建立企业沟通的*台

  企业同时要为员工提供交流的*台,员工可以在此*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管理者要认真倾听员工的心声,注重与员工沟通感情。给员工表达自己心声和想法的机会,让他们发泄心中的烦躁和不满情绪,管理者理性听取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这样不仅使下属情感得到了宣泄,还能有种被重视的感觉。同时,管理者还可从员工的见解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管理水*。另外,管理者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一切可以与员工沟通的机会,在重大节日或生日时,给员工送出礼物或祝福,让员工感受到领导的关怀,有利于创造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五)重视企业的才结构和教育工作

  1、深化企业的人才结构

  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人力资源结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密切关注社会知识型人才市场的进展与变化。也就是说,随着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不断发育,随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资本价值与其接近或接轨,提倡员工多岗位实践,通过在组织内部人力资源规划中有意识地为员工提供多通道的发展,特别是对一些知识技术骨干型人才,尊重其个性发展与组织发展相协调,鼓励和提倡他们向交叉专业、边缘化专业、甚至跨专业岗位实践发展,从而促进其挑战性、创新性进一步发展。深化企业的人员结构,使企业的人员作用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

  2、做好人才结构调整的安抚工作

  企业要做好人才结构的调整工作,避免员工消极态度的产生,一方面先要建立完善的人力结构调整机制,做好初次的人才结构调整工作,避免再次人才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再次人才结构调整中的安抚工作,避免员工出现挫败感和消极心理。因此,企业要了解企业内部的岗位特点,善于整合内部资源,使人才结构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4)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习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习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习得性勤奋的概念,同习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2

  在阅读《终结拖延症》之前,我看过《拖延心理学》,可能由于自己偏向于感性,我感觉《终结拖延症》一书偏于理性规则,阅读时间比我预计的要长。

  最能减少拖延负罪感的,莫过于发现:拖延的不是我一个。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拖延焦虑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或许以前被这种拖延负罪压迫的太厉害了,以至过度放松走向了反面??我几乎心安理得于自己的拖延。在这种情况下,偏重理性的《终结拖延症》对我很好的进行了一次纠偏。

  我非常赞同这本书对拖延的定义: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时间做。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拖延会有一个逐渐加重和蔓延的过程。习惯具有固化的特点,所以针对拖延,保持觉察很重要,但从我自己的经验,过于敏感的觉察,会引起内心的抵制。所以这种觉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复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采用简单的步骤使自己脱离这个环境。我以前回家总是躺到沙发上看报纸,结果就是经常一份报纸看了两三个小时,晚上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这中间也会时时想到“起来吧起来吧。”但最后还是惰性占了上风。但如果回家后就坐到桌边看报,那么基本半个小时就能搞定,也就有时间去干其它事情。

  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也获益最多。由于阅读的兴趣,我有意无意间赞同“人生贵适意耳”的生活态度,所以对于不舒服的状态,第一反应就是要避开,对于不能容易解决的问题,就想放弃。骑手与马的比喻非常适合我??由于骑手缺席,我就象那匹只能依据本能行事的马。我对各种东西的学习,依赖自己理解力不错,入门都比较容易,但到达某个*台阶段,要下一点死功夫时,我就会停步不前,以至于我良好的开端从来都是失败的前奏曲。最后对学习形成抵触,对任何学习计划都开始拖延。此类拖延汇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专业上“望人兴叹”局面。我以前把这个单纯归结于自己意志力的不足。书中的“单凭意志力,往往不足以决定内心冲突的斗争结果。接纳负面评价的能力,才是在行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点”。对我真是当头棒喝。我总想用一种轻而易举的姿态完成学习,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论上的欠缺。目前我针对锻炼情绪肌肉,想到的就是五分钟和计划完成及时鼓励的办法。

  其实我想,克服拖延或许就是一个从自恋走向不自恋的过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离开自身,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纳和热爱它。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从自我倾注的视角转化为自我观察。

  总算写出来了,虽然比预计的长,但动笔时倒是确信自己能在截止期前完成的,而且也做到了。嗯,对自己感到满意。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3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当然这些名头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没要为了一本书去查证,我喜欢书中的前言所介绍到的一段推荐语:《拖延心理学》是个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为孵化这本书花了25年。有没有人想过,畅销书出版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听起来有点像《圣经》,恰好,《圣经》就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

  沉迷于最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是周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读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其实我前天就把书读完,但总因为别的诱因没有静下来写,因为我内心里总认为还有时间,我就是那个有拖延症的人,但我也发现我不是唯一的人。关于一周读一本书,我有小组群,我们组里每人都是一样的目标,一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读后感,但是每周下来总要周日当天大家才陆陆续续提交分享,并且踩点分享的现象时常有。究竟读一本书,并完成相应读后感,是否真的需要一周的时间呢?其实不是的,我前几周,有读过章节页数更多的,试过能在5天内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如在等人的.时候,在午休前、睡觉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过程中的一些空档,把书本按50页或100页为一个任务段的方式去读。

  无论是这个读书也好,还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书中那一句“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们似乎都总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因为在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满紧张与刺激,似乎在考验你的能力与天赋,我错愕这种对于拖延的常规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有带来烦恼与不安,未曾想过它还带来这种侥幸的喜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对拖延上瘾。

  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由来

  关于有拖延症的人里,书中讲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拖延症,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认为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有规划有进度,有要求有目标,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学习的人;但,不是这样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因为对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尽善,这样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在众多事情上的时间进度逐步拉距,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更甚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轻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为了让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捣不必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但是当在某一个更为终极的目标前,需要有所调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终极目标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为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而纠结,那么本来惧怕这类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断放大,最终击败你,让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阳

  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了硕大的夕阳,一个巨大的蛋黄,泛着不刺眼的柔光;可是,无奈高层洋楼群的遮挡,始终无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窜,往江面的桥上开去,不过等我到桥上开过时,四周观望,夕阳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实,我本来是可以看到夕阳的,但当时的我觉得晚一点下班也没关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阳。

  此时的我想起这周读的这本书,拖延症的书里还有讲到一类人,害怕失败的人,他们也有拖延症,拖延是他们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对,似乎就不会失败。可是不曾想过拖延可能会失去另外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点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会见到夕阳呢?

  你是哪一类型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种,都希望你克服它。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4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习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习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习得性勤奋的概念,同习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5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6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7

  本书的逻辑要比《拖延心理学》更加的优秀,不同之处在于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拖延症的产生原因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拖延症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如何去改善之上,各有互补,如果书友们深受拖延症所累,看这两本便足够了,融合了绝大部分市面上书籍的要点内容和其他大神分享的干货内容,满分推荐。

  作者上半部分提到的主要是拖延可能付出的代价。

  1、拖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为自己寻找理由,“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如影随形。

  2、拖延的心理本质是冲动性,对事情失去耐心,易冲动的人无法完成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无法为了长期收益而忍受短期的痛苦。冲动的特质:拥有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无法对事情作出全盘预测。

  3、习惯性无助的概念,长期陷入拖延的怪圈,自己都不会有意识去走出来。

  4、“自我实现的预言”,期待失败,最后真的会失败。

  5、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懒惰的真正原因在于:冲动,讨厌工作,喜欢诱惑和没有计划性。

  6、即时的奖励会促进我们上瘾,比如游戏、性等等。

  7、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全是对物质的渲染,人们对长期的目标价值比如:志愿者服务、经营家庭和追求信仰关注度不足。

  8、营销手段的泛滥将所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资源调动起来利用人的无知,激发非理性的部分。

  9、拖延会损害你的财富、健康和幸福。因为拖延,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无法升职加薪,威胁财富的获得;因为拖延,疏于锻炼身体,管控不好自己的嘴,威胁身体健康;因为拖延,不去用心经营家庭和爱情,失去幸福。

  10、拖延表现:对任务恐惧花掉了比执行任务本身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关于如何战胜拖延,作者给出了很详细的论证过程和操作细则,最后还借用几个小故事来阐述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简单总结几点:

  1、设定目标,并且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促进我们完成的动力,形成正向螺旋循环,不断挑战新的高度。成就激发自信,自信带动追求,追求又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2、在过分悲观和盲目乐观之间寻找*衡。“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刚刚好把事情完成。”

  3、通过感同身受激励法,寻找自己的榜样,跟随行动,最好是生活中的榜样。分析同榜样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做什么可以缩小差距,榜样是如何来做的,模仿行动。记住两点:一是抱着最好的期望,做最坏的打算。二是记住你是会拖延的,时刻警醒。

  4、分析自己曾经拖延的原因,如果是外界干扰的原因,通过事先的准备避免干扰的发生。记录日记,追踪自己的拖延习惯。不迈出拖延的第一步。

  5、重新设定价值法:合理的工作难度,寻找*衡点。选择与自己有意义的目标相关的任务,用我想成功替代我不想失败的`想法。

  6、精力管理方面:自控本身便是需要消耗精力,尽量将目标设定在“想要”的基础上,而不是被迫执行。承认精力的局限,合理安排自己的高效时间;保证休息。

  7、习得性勤奋的概念,同习惯性无助刚好相反,学会爱上自己的工作,由自我赞许和其他奖励引发的预约的情绪,会悄悄融入到努力本身,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奖励。

  8、如何解决“冲动”的难题。冲动性是拖延的成因之一,首先需要确保诱惑离你足够远;将工作与娱乐的环境区分开;通过内隐致敏法将诱惑想象成不堪的事物;将你在乎的人放在桌面上,提醒自己为什么而努力。

  9、用具体的语言来设置自己的目标,类似SMART法则的方法,作者精简了一下,用多少时间,具体要做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必须完成。

  并不是所有的拖延都是无益的,拖延无非是增加自己的自控力,而这本身就需要自控力。在需要休息放松的时候便纵情一下,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无法好好奖励自己导致的。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做一些自己偏爱的事情,玩一会游戏,大吃一顿,用威尔士流浪诗人戴维斯的话来说就是:“如果生活关怀备至,我们就没有时间伫立、凝视。”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8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做。拖延是偷光阴的贼,抓住吧它!”但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慢慢变成了我不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为我们总认为压迫感能让我们更有效率的完成事情。

  究竟什么是拖延?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拖延并不是什么问题,它只是一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当时间的紧迫感产生的时候,紧张的压力能让人的潜力更大的激发出来,产生一种所谓的做事情的状态,高效的解决问题。而当结果显示事情做得不错的时候,我们更信服这种感受,从而不断地心理暗示,非要到了最后时刻才肯开始做事情。

  而《拖延心理学》作为两位心理学家长达25年的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轻松而深刻的说明了拖延心理的产生根源,并提出了很多克服拖延的可行性建议。塞缪尔对于拖延的解读是,“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躲避的事情,这些蠢行是一个普通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拖延不是一种简单的心态,它的背后有着深沉的心理活动。

  对某些人来说,拖延像花朵,很容易摘除,但是对更多人来说,它们根深蒂固,无法轻易根除。

  这点我是深以为然的,明明知道这样做是正确且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总想再等等。如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但总也戒不了,即使是真的患病不能再吸烟了,他们也还安慰自己,我明天一定开始戒烟。他们明天真的会开始吗,别忘了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又比如我们自己,每年新学期开始时都会定下目标,今年一定要好好学习,但在微博、微信的狂轰滥炸下还有多少人记得当时对自己的誓言。等到了考试前才想起要抱佛脚了,每天开始到自习室自习,但还是不带手机就不能出门。

  拖延时可能会有享受的感觉,但过后我们就会陷入深深的“拖延怪圈”中,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当吸烟者因为吸烟而生命垂危时,他难道不会这样幻想吗?如果我当时能早点开始戒烟,每天好好锻炼身体,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现在是不是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呢?当学生挂课时,他应该也会责怪自己当时没有更努力一些,哪怕是一点点就好。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只有了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为,才能对症下药。拖延不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答案。

  在我看来,《拖延心理学》就是你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出了我们深层次的想法和问题,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们自己来掌握取舍;同时它又像是一位老朋友,对我们的缺点提出了改进建议,让变得完美成为可能。

  每天不妨问问自己:今天,你拖延了吗?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9

  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约是大学时间。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习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我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部分,因为你了解了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而提供的建议,每个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就比如害怕失去“控制权”的人,可能也会觉得,凭什么指使我去做什么?

  20xx年看了很多书,但是却很少写读书后感,这是一种遗憾。但是有了今天这第一篇,我想,不管自己写的作品有没有借鉴异议,那也是在记录我今时今日的观点,如能有人欣赏并关注,十分感激,这也就是我写原创文章能实现的最大的意义了。就写到这里。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10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拖延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

  我之前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二沾沾自喜,觉得这似乎都是生活常态。但遇见《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问题。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搁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比如,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我们*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

  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意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或拖延的行动,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允许你犹豫不决的!”从现在起,让我们拒绝拖延,提高执行力,与时间决战吧!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5)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5篇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1

  当前,心理健康受到特别的重视。心理疾病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心理问题长期积累,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绝对不容忽视。尽管在当今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医疗有了足够的保障。在全民健身口号的带领下,人们的身体越来越好,*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然而在这些光鲜的背后,心理上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老年人不断延长的寿命背后是逐渐凸显的寿命问题。因此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专门的探讨。

  在《心理学与生活》当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了心理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探讨。这有助于在研究这一类的课题时,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之后,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他们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同时这本书中对于如何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不良情绪保持身心健康都有详细的讲解。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如何惊醒有效的治疗,走出心理误区,继续健康的生活。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老年人尽快从心理疾病中康复过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安度晚年。

  《心理学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它是的原本一些年以理解的理论性问题转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变得浅显易懂。方便更好的运用书中所讲到的一些东西同现实世界生活相结合。更好的去关注老年人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并找出其中的根源所在,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更加明白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是时时刻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中,实现将抗的人生!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2

  用了很长的时间终于通读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更加钦佩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两位先生,他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很多的心理学实验,让我再一次走进心理学深奥的世界。

  一、我们需要先了解自己

  我们从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最后走到死亡的终点,我们学习数理化,学习生存的技能,然后挣钱养家、享受生活等等,这些都是靠我们作为生物化个人和社会化的个人在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行动实现的,但是我们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行动吗?

  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科学,可以帮助我们在适宜的水*上客观地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我们的行为行动。学习数理化之前,先学心理学,我们需要了解自己。

  二、我应该早知道的知识:

  1、早早期关怀

  心理学的发展开始关注早早期婴儿的健康成长,科学证明婴儿期的孩子如果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抚爱,他的大脑的发育会更发达,他的身体的各种机能会更健全,长大后也会更自信和有力量(小白鼠实验);

  2、吃辣椒

  两个朋友同时一起吃辣椒,一个人高兴的畅快淋漓,一个痛苦的呲牙咧嘴,我们常常会笑话那个不能吃辣椒的人,但是当你知道了这可能是因为他的痛觉神经强于他的味蕾神经,你还会笑话他吗?

  3、错觉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知觉让我们的感觉更加有序的辨别事物,但是当时社会的发展,各路神仙大侠在利用我们知觉上的错觉,即虚拟环境给我们营造一个全新世界,我们的知觉在欺骗我们!

  4、为什么我醒了,梦记不住

  我们常常听家人朋友说,我怎么就不能有个好的睡眠,一觉睡到天亮!其实人类的睡眠有自己的节奏,一般一个周期是100分钟,在整夜睡眠中,我们会经历4~6次这种100分钟的周期,每个递进的周期里,你在深睡NREM的时间都会减少,而在REM睡眠(眼动期)的时间会增加。在最后一个周期里,你也许会花1个小时在REM睡眠上,而我们的梦一般也出现在REM中。这就是我们*常感觉总在做梦而又什么都记不得的原因。

  三、心理学各个流派对我们的帮助

  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精神分析的鼻祖开创了人类对心理学领域的卓越认识,虽然心理学在诞生初期有点唯心的色彩,但是没有人可以忽略心理动力学对心理学领域的贡献。

  继心理动力学派之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等等流派从开始关注人的性能本和死本能等原始本能,逐渐发展到关注环境、主观能力、我们的行动和我们头脑的认知,现在的神经心理学更是利用对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和我们的脑功能密切相关,焦虑、抑郁、失眠、甚至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等可能都是脑神经的问题。

  四、在学习心理学的道路上

  在我看来,心理学个大流派从不同的侧面以递进的方式理解和认识我们人类自己,并帮助我们生活的更好!

  心理动力学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能一针见血地发现心理问题的病灶在哪儿和问题的严重程度,发现问题已经让病体好了许多,但是淌血的伤口不可能自己痊愈,其他流派认知、行为流派等等就是上等的好药,能在已经剔除腐肉的伤口上用药、缝合并疗愈伤口以期待痊愈。

  我们从哪儿来,我们为什么是现在的自己,心理动力学从出生及原声家庭的角度告诉我们是谁?但是人区别与动物的进化历程告诉我们,人类有非常大的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和进步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华生的经典条件刺激理论,让两个本无关系的客体产生联系以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喜欢学习和玩游戏激励);我们可以在认知方面用积极的框架思维方式代替消极的思维方式(对于病人,生存思维对题维持思维);我们可以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用积极的预言指导我们的生活。

  相信自己,相信人类,我们在求知的路上一直勇往直前!用进废退!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3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道路。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4

  引子:

  之前看了很多心理学相关的书,最近决定稍微深入一些,从看一些教科书开始。第一本书的名字叫做《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教材被斯坦福大学采用多年。

  说到这个,其实教科书比小说什么的好懂,因为它的逻辑很清晰,很多概念也会反复强调,你就很容易读进去,好的教科书比老师能教给你更多的东西。

  我推荐大家有空可以多看一些英文的教科书,既能学英语,又能了解一些专业知识。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的科学。

  这里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概念:

  行为(Behavior):在这本书里面,行为被定义成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行动。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从适应环境的角度来思考行为。但从这个角度一想的话很多东西就很合理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想,人类之所以会是群居社会性的动物,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通过群居合作来适应环境从而维持生存。我们努力学习、赚钱、健身,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为了适应社会。

  科学(Science):心理学也是很严谨的一个学科,形成一个结论之前,心理学家首先通过观察,形成一个假设,然后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再进一步通过严谨客观地推理,最终得到一个结论。这当中有很多数据抽样、统计分析、假设检验等等内容。

  当你看一篇文章,不管是鸡汤文也好,还是看理论研究也好,如果能多一些逻辑思考,少一些先入为主,或许就能更清晰地看到事实的全貌,在做决策的时候也会更加明智。所以*时对于各种观点,都要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分析。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心理实验有: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

  心理学的目标:

  描述发生的事情,解释背后的原因,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并做出相应的干预和控制。

  举个例子:你看到一个人在抽烟,他为什么抽烟?明天他还会抽烟吗?你要怎么样能帮他戒烟?

  再举个例子:你看到一个人学习能力很强,他是如何做到的?怎样能变成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

  所以其实心理学的问题跟我们的生活还是非常相关的。

  心理学重要的两个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内容的构成,主要研究思维的成分,例如我们可以把大脑分成如下三个部分:自我、本我、超我。

  功能主义:每一个生理心理表现/行为,它的功能和作用。功能主义问的问题是,每个心理现象,它是为了实现什么功能?比如有的人遇到精神上的打击之后会失忆,某些理论认为是为了自我保护,避免直接面对剧烈的心理打击。

  现代心理学的七种观点流派和例子:

  ·生理:吃巧克力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感到愉快

  ·心理动力:弗洛伊德,内心的种种力量冲突

  ·进化:例如人类对社交的需要,最初是为了通过聚集群居从而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

  ·认知: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的认知当中并不一样,知行合一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

  ·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强势/弱势

  从这七个角度来思考,其实每个人的心理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每个人总以为自己拥有自由意志,但排除本能、生理、文化、认知等等因素的影响,你真的确定你所做的选择是你发自内心想做的选择吗?还是说其实你只是一个提线木偶,在适当的环境条件和刺激下就会做出特定的反应?这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人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的科学。

  心理学有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两个流派。

  现代心理学有七种不同的思维角度:生理、心理动力(心理分析)、进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文化心理学。

  一点感想:

  之前总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看了书之后才发现,其实自己的想法很片面也很狭隘。看到别的思路才发觉自己想的也并不全面。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5

  三年前开始接触心理学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的。《性学三论》,意识,无意识,潜意识让我真的觉得大脑中有一股意识在流动,很多状况似乎都能对号入座,问题似乎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他的人格理论,梦的解析,冰山理论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有一种无形的意念在操控着自己的行为。

  本我,自我,超我在内心一些所不能接受的冲动在寻求释放。自我防御机制,各种依恋关系,让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在做着不同的事情。

  继而听到不同的声音就是他的学生荣格的理论,发现了他的人格面具,有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并知道了不同的人格面具和原型。男人的阿尼姆斯原型和女人的阿尼玛原型,让我想到伍尔夫的一句话,伟大的灵魂是雌雄共同。

  其实掌控人生命运的是潜意识,尤其是被压抑的潜意识。

  这个时期的阿德勒也是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他的《自卑与超越》是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后的个体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并纳入了对儿童的培养与分析。

  同时期的霍妮也是人格分析的代表人物,她的"书我只是粗略的过一遍,没有很深的印象,还可以重新再阅读一遍。

  直到这两天读懂了这本《心理学与生活》,我才发现我对心理学的认知太浅薄了。心理学理论试图揭示大脑,心理,行为和环境的功能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性。

  精神分析理论与个体人本主义理论只是庞大心理学中的一角,还有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和自我理论等等,可能我仍旧处在概念模糊的状态。

  这本书的伟大在于它们之间是彼此联系又可以独立成章成书的,并且可以延伸到很多领域。突然的归纳与理解让我能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并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指引我去寻找那个不一样的自己。

  从生物理论到心理人格分析,到行为主义,再到个人主义最终想要达到的是自我认知来对行为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文化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是如果可以意识到,改变了潜意识,是否意味着是可以改变行为抉择呢?

  看完书后我一直在思考“认知”两个字,认——“言”和“人”,知——“矢”和“口”,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自我认知,对自己的了解如果能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该是怎样的一种英明。

  “我”从出生起,就包涵了太多的基因密码,遗传因素,在子宫中被孕育,直到出生已经形成完善的生理体质。从婴儿到儿童,到青少年再到*,身体机能不断完善,身心都得到成长,可是有一天突然问你,自己你是谁,你该怎么回答呢?

  是赤裸裸的血肉之躯在日复一日的趋于成长灭亡,还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心灵意识在暗潮涌动。你的每一种行为背后在被什么支配,你的潜力究竟有多少,你真的了解吗?当生活中一个突发事件发生时,你能分析归纳出行为背后的原因吗?

  小时候学过一首诗,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现在想想这首诗包涵了这本书的全貌——心理与生活。

  生物的我们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具备了最完善的生理体质,包涵了神经,脑,内分泌等一系列系统。有大脑中的下丘脑,杏仁核,海马,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也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精神递质。进而产生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各个感觉系统。

  去年研究《心经》,认识到了《心经》与心理学的关联——“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应该说得正是这个意思吧!

  佛说人有众生相,着相了便是执迷于表象而偏离了本质。破相了,便是觉性,才能见性皆佛。

  从感觉到知觉,需要组织,辨认与识别,各种研究知觉的方法与理论应用而生。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与记忆而来的。引领我们进入心理意识状态。

  怎样学习与记忆,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目标。特别是对于渴求知识的人来说是一件法宝。记忆的外显作用和内隐作用,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感觉记忆是如何完成的。什么是学习,怎样去记忆,这里都可以找到解答。学习和记忆的最终目标其实是为了达到认知而做准备的。

  行为主义,社会过程和关系,我们是该接受社会给予我们的角色,从众与社会的期望,还是做个格格不入者呢?每个人期望值或许都是不一样的。

  自我认知,是我这段时间以来一直自审的东西。认知就是了解自己行为动机,认识并掌控自己的情绪,清除内心的心理障碍。我在反思中发现,无论生活与工作,我并没有很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包括行为才导致了一次次内心冲突与人际交往的障碍。

  自我认知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学习是模仿,但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那才是真实的自己。

  虽然我不再执着与相,不再那么焦虑,对自己不再那么攻击,可是仍旧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伤害。

  最近也看一些形而上学的哲学书,我深感自己的无知。是接受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是质疑我在故我死,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上帝死了,尼采疯了。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我喜欢的叔本华自杀了。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让我沉迷于背后的逻辑。

  人生而孤独,他人即地狱。虽然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一直寻寻觅觅,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找到自己与身边的人与这个社会共存之的一种状态,找到那个我不认识的自己。

  自己被生活深爱着,但却沦为自己的lower。感激儿子治愈了我,孩子的爱比父母的爱要单纯的多。父母只不过是打着爱的旗号进行控制和发泄自己的情绪。感激这本书对自我的认知,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理解而并非控制。

  有时候突然害怕去听懂一首歌,读懂一本书。感激自己丰盈的精神世界,让我找到了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每一个都是进入另一个地方的入口。人人生而*等,想要爱,先学会懂自己,去尊敬自己,然后去理解。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6)

——心理学读书笔记5篇

心理学读书笔记1

  梦一直让人觉得神秘,佛洛依德第一次找到了打开梦境之门的钥匙。

  《梦的解析》系统的论述了解梦的方法。精神分析对于梦的假设是:在人熟睡之时,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警卫」也会睡着,由此潜意识便偷偷溜出它的驻留地,来到意识的领地。

  也就是说,佛洛依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表达。同时,出于对「力比多」的重视,梦中的很多情况都被视为「性表达」,比如花瓶被等同于女器,而竹竿等就会被解释为男器。

  在佛洛依德看来,梦的重要功能在于满足潜意识欲望。

  阿德勒对此很不赞同。他说:如果说梦境是一种满足,那么每件事都可以说是一种满足,每一种概念,都是从潜意识深处浮出,来到意识层面。

  阿德勒对梦的看法延续了他的基本概念,自卑与超越。他认为梦都是带有目的的梦,这个目的就是优越感的需要。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两个学生在考试前夕,做了两个不同的梦。其中一个梦见自己「跌到」在路上,另一个梦见自己「攀爬」高山。

  在我们不了解梦者的情况下,通过分析也可以知道,梦见跌到的那位学生一定很害怕考试,并认为自己无法通过考试,因此才需要用一个意外来延迟失败的到来,以维持住那份优越感。

  与此相反,梦见爬山的学生则是个努力奋斗的孩子,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考试。当然,结果未必能够如意。但重点在于,他的自信和他的努力,表现于梦中就是登上山峰。

  所以,梦对于阿德勒来说,跟清醒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也同样遵从人生风格。

  这是阿德勒的看法,让我们比较下同时代的另一个巨头,荣格怎么看?

  众所周知,荣格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作为一种人类集体本能的象征,与个人潜意识遥相呼应。

  与此对应,荣格对梦的看法是,梦分两种:小梦与大梦。小梦是个人潜意识的表现,大梦则关系着集体潜意识。

  在解梦的方法上,荣格也有独特又迷人的地方。他不用自由联想法,而是喜欢分析一系列的梦,将多个梦进行整合性分析。具体的分析中,使用他的另一个概念——原型作为武器。

  比如,在梦中梦到白胡子老人,可能是「智慧原型」,注意他说的话总能够得到一些*时不可知的洞见;梦见被人追,怎么也甩不掉,则可能是「影子原型」,是被个人忽视或抛弃的心理部分。

  后来也出现过很多解梦的方法,比如格式塔心理学,采用一种扮演的方式进行解梦,更加注重创造性的领悟。

  就我个人而言,喜欢采用意象语言来解梦。这种方法跟荣格解梦法的本质是相似的,认为梦中出现的内容都会带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个人意象和集体意象。

  集体意象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比如火代表着温暖,热情,活力等。而个人意象则是跟个人有关的感受,比如若梦者小时候被火所伤,则火对他意味着可怕,恐惧,伤害。

  因此,解梦要根据个人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因此会有一句话: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解梦师。

心理学读书笔记2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 书的主要内容

  1. 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心理学读书笔记3

  这本书让我知道要培养你的洞察力,相信没有人不知道大侦探福尔摩斯的故事吧?那些离奇古怪的复杂案件,一经福尔摩斯的分析,很快就能真相大白。

  简单摘抄几个好玩的地方如下:

  体型庞大的人反应会相对迟缓,而小巧的人则反应相对灵敏。

  身躯庞大的人大多比较温和,能较好地控制情绪,而且稳定性较好。

  粗壮型的人对细节并不十分在意,穿着、发型、指甲,都不是他们关注的对象。

  浓妆艳抹的女人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喜欢化淡妆的女人比较简单,大多比较传统,不是很爱出风头。

  走路脚踏实地的人往往比较稳重,做事有条不紊,即使遇到紧急状况也不会手忙脚乱;走路时喜欢抬高下巴、双臂来回摆动、腿脚僵硬的人则比较清高,甚至有点儿自命不凡;走路风风火火的人大多都很直率,办事重效率,而且对工作和生活都有严密的计划,因此比较容易成功。

  眼睛直视对方的人这种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交谈中,他们的话往往具有试探性和攻击性。

  大多数胖子都是热情活泼的,喜好社交,容易被周围人理解和接受,属于受欢迎的人群。

  瘦子敏感、纤弱、警觉。

  声音是有力量的,力量的强弱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特征。例如,如果对方是轻声轻语的,而你却喜欢大声说话,那么你们就很难达成一致。、

  总结一下怎样看人-----三条基本原则:(一)看他的个人形象,留心他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说话方式等。(二)看他的关系网(三)看他的品位

心理学读书笔记4

  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如果说19世纪是编辑称霸的年代,那么我们这个世纪就是精神科医生的天下。”这句话预示着心理学将来会有长足的发展,然而回望过去心理学的发展也是充满艰辛。由于心理学自身的那种不可测量性、主观性的元素太多,使得心理学在由哲学通往科学的路上布满了荆棘。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首先开创了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第一个心理学的流派——构造主义,也随之诞生,作为第一个将心理学始者,首先要考虑到心理学会不会被人们所认可、心理学会不会只是某个学科的分支、有没有必要独立出来等等,正是基于种种问题,冯特提出“心理学与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的是人类的经验,只不过是研究人类的直接经验”。这一点说明了心理学既顺应了当时社会的主流,又区别于其他自然科学,这是当时萌芽中的心理学要成长的必要条件。其追随者铁钦纳也是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并提出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正是由于构造主义的诞生,使得其他心理学派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出来,围绕构造主义的不同观点进行批判,并独树旗帜,这一现象加速了心理学的成长。其中意动心理学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它反对冯特的“实验研究下的经验”,觉得这样的经验不可靠,于是主张“体验的、直觉的经验”,看见什么说什么,不要推论。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的活动,而不是意识的内容。这一观点体现了心理学人本主义的思想,为其他学派的的诞生起到了很好地指引作用,继而的机能主义的研究对象正是对意动主义的延伸,机能主义研究的是意识活动的功能,这一观点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我想这可能与《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有关,《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后,人们的观念遭到了冲击,在知晓了自己的身世之后,人们更加关注如何使自己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而詹姆士可能是受这方面的影响,提出了——机能主义,研究意识对有机体生存的作用,从实用出发使得他多了很多追随者:芝加哥学派的狭义机能心理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广义机能心理学等等。其中芝加哥机能主义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的中介作用”与“意识的实用性”。而哥伦比亚学派在研究对象上,使意识的成分逐渐下降,这就为后续的行为主义的诞生,奠定基础。哥伦比亚学派中的桑代克首创用实验法研究动物心理,并创建了联结主义心理学,这与行为主义的经典条件反射如出一辙。

  随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化,行为主义应运而生,开山鼻祖华生把行为主义极端化,他主张环境决定论,不考虑意识成分,他把人看做机器,犯了机械主义错误。这就催生了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对早期行为主义进行改造,主张对整体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的分子行为,提出了“符号学习理论”与“假设演绎法”,这将“行为”一次更加充实,不再是局限于简单的联结。而第三代行为主义的出现,加深了认知与行为的联系,讲求认知对行为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从结果中学习”的斯金纳、“社会学习”的班杜拉,他们都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研究对象上可以看出上述心理学派在朝着“意识——行为——行为、意识”的方向发展,研究内容也从“理论——实践”转移。

  在研究方法上,从构造主义的“内省法”,到意动主义的“内部知觉”,再到詹姆士的“内省观察”,方法是在一步步的改进,但是其本质都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不具有可观察、可衡量等性质,这是由于其研究对象重点是意识所导致的,研究对象的抽象导致无法用客观的方法去衡量它。到了后面的行为主义,便催生了多种多样的试验方法,这些方法普遍都是客观的、科学的。可见行为主义为心理学提供了不少研究方法。

心理学读书笔记5

  本书会告诉我们心理定律的无穷奥秘,还会教我们轻松运用知识帮助自己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它将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于一个个妙趣横生、饱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中,形象地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深浅出地提炼了心理学法则给我们的启示,以指导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趋利避害。

  全书共解读了108个经久不衰的心理学法则,娓娓道来工作与生活中的细节和元素。将晦涩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于一个个妙趣横生、饱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中,形象地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深入浅出地提炼了心理学法则给我们的启示,便于我们活泛的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

  1.情绪效应:

  大抵与费斯汀格法则相同: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2.互悦机制:喜欢是相互的:

  正如力是相互作用的一样,磁场也是如此,你希望他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对待人。延伸到工作中也是如此,用心及良好的态度及情绪对待每个人,那你收获的也是暖暖的和煦阳光。

  3.专精定律:是指做事情要全神贯注,集中于一点

  如果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专精在一个领域,并不断地在该领域努力、探索,那么他在这个领域将会有所发展,更易取得惊人的成绩。

  4.多米诺效应: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影响全局

  俗语有云:“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拒细壤,方能成其高”,说的是小细节的巨大力量,正如咱们熟知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蝴蝶效应"一样,日常中一些小的不在意的失误,有时却是大系统失败的罪魁祸首。所以在工作中要注重对细节的关注,防患未然以免酿成大的损失。

  5.塞利格曼效应及跳蚤效应

  不要以你现在的能力,束缚对未来的想象。每天进步一点,哪怕只一厘米。人生的高度有多长,没有人给出固定的标杆。成功的宽度有多宽,同样也没有人测量过。

  6.赞美效应:人人都渴望被赞美,真诚的赞美如同和煦的阳光,能够使人心情愉快。所以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人类本性的需求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以及受到重视。

  7.蜕皮效应:成功路上充满了苦难,克服了这些苦难才能够锻炼自我,才能够让自己变得强大,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熬过了苦难,终会化茧成蝶。

  8.青蛙法则:温水煮青蛙,慢慢加温,90度的水也无意识,如果是直接丢进热水会立马跳起来。对眼前的危险能看见,对看不见的危险置之不理。要学会未雨绸缪

  9.马蝇效应:一匹马身上有一只马蝇,它就会精神抖擞,不懒惰。直面晋升竞争,它将激发你的潜力。一个卓越的对手远比一个*庸的朋友对你的帮助要大。

  书中的每个心理学法则都给予我们完善改变自己心智模式的启迪,同时也告诫我们每天需要精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所以不单单是读一遍知道,更多的是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完善自我,让未来的你喜欢现在的自己!

  生命的意义在于感受,在于过程,在于体验。在于追求这个意义本身的过程

  本书围绕社交、职场、爱情和成功四个方面展开,将前人总结的心理学法则用现在的事例加以印证,变抽象为直观,易于理解把握,读完并不一定能改变谁一生,但确实还是总结很到位,也颇为实用,甚至能正面影响我们的心态,为走好将来的路加入不少能量。

  愿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都不曾被辜负,愿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精彩的落幕。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7)

——《这才是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

《这才是心理学》读书笔记1

  当我依依不舍的放下《昆虫记》这本书时,心里还沉静在昆虫的世界中。

  以前,我看到昆虫就很害怕,总是以为碰到昆虫就会出现什么不良的症状。但是《昆虫记》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他让我感到了昆虫的奇妙,昆虫赋予了大自然色彩。当我翻开书的第一页的时,我就对昆虫失去了恐惧。而法布尔老人也让我感受到了昆虫的奇妙。

  拿螳螂来说吧,当我看到螳螂这个字时,总以为它很温柔。可昆虫记才让我知道它是一种很难以对付的小昆虫。身上有各种暗器。比如,它有如针般的硬钩,可以用镰钩钩住你的手指,它有锯齿的"尖刺,可以用它来扎,刺你的手;它还有一对锋利无比而且十分健壮的大钳子,这对大钳子可是相当的危险,有很强的威力,当它夹住你的手时,那滋味可真不好受。

  看,虽然螳螂小,但法布尔老人使我对它产生了防备。还有一些萤火虫,被管虫,焦叶峰等等……昆虫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万物不能看外表就知道它的性格,而是看它的内心才知道它的性格。

  总之,昆虫的奇妙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的昆虫的话,就和我一起看看《昆虫记》吧!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8)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认知心理学的读书笔记1

  在读《认知心理学》之前,一直都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因为由于它的名字比较突出。吸引我的眼球。所以就决定来看一看。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洞悉别人的想法,所以当初就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认知心理学》。

  可是当我拿到《认知心理学》,翻开一看,里面的种种术语就让我摸不着头脑。那些模式识别、表象等概念,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派,都是以前甚至连听都没听过的东西。由于现实和想象差距太大(其实主要原因是我没有搞清楚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使得我当初的“一腔热血”当即变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不再有兴趣看《认知心理学》了。

  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那就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是?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开始翻看《认知心理学》,不过依旧是一头雾水。看书的速度几乎到了一天一页。过了几天自己也觉得这样不行,于是乎,到图书馆的角落里找了几本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书,对照着自己手头的那本北大出版社的《认知心理学》看。看着看着,真的开始有“传说”中的“渐臻佳境”的感觉,开始觉得认知心理学有意思了。

  本书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对各种重要认知过程的研究,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对记忆过程分章阐述了记忆结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对思维过程则分章阐述了概念、问题解决和推理。书中涉及各种认知过程的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丰富的实验资料与理论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着重介绍了各种认知过程的模型,同时指明各种认知模型存在问题和争论,使读者可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全貌,有助于作深入的思考。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19世纪赫尔姆霍茨和东德斯提出的反应时研究法,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并已有了新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

  这本书富有系统性,内在逻辑性很强。很适合专业人员对认知心理学的经典方法和实验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我这种无聊看看的人,实在看不明白,读完之后,仍然是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不过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学到了好多的东西。更加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令我对这门学科有了好多的兴趣。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