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关于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先进个人(精选范文6篇)

关于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先进个人(精选范文6篇)

发布时间: 2021-10-23 15:32:12

个人,或者称个体,一般指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中的特定的主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先进个人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先进个人6篇

第1篇: 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先进个人

教书先生讲的“扶贫、扶智”课

--XXX县XXX镇枫香村第一书记XXX同志先进事迹

XXX,男,汉族,籍贯贵州桐梓,1980年9月出生,2004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贵州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现任xxx学校教师、XXX县XXX镇枫香村第一书记。

从2016年到XXX县XXX镇枫香村担任第一书记从事扶贫工作以来,该同志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投入到扶贫工作中。立场坚定、真抓实干、廉洁奉公,带头确立“抓党建、强民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干部群众加强教育培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升了干部群众的知识技能,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有力地改善了村环境和集体经济,在深度贫困地区决胜脱贫攻坚战中成绩卓著。

立场坚定抓党建

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始终与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意识,勇当扶贫先锋,提振攻坚士气,激发了干部群众扶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起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俗话说:“不怕有个烂摊子,就怕没有好班子”。XXX书记到岗后发现,枫香村组织建设亟待加强、党员发展管理和教育培训不到位、党员队伍青黄不接、组织生活开展少、甚至“口袋党员”依然存在,村委软弱涣散、内部不团结、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等等问题突出,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严重阻碍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担任第一书记的他牢记使命,认识到只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章立制,才能增强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他带头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并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定期组织召开支委会和全体党员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以及中央、省市委对脱贫攻坚的相关要求,不断提升理论素养,进一步树牢党员“四个意识”、补强自身“精神之钙”。自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村支两委对工作的前瞻性、原则性、创造性,战斗力明显增强。指导完善“两委”议事规则、决策程序,村里大事小事均需召开党员群众开会讨论,集体研究,形成一套村级规范管理工作体系,使村支两委办事“公平、公正、公开”三原则。吸纳优秀青年到党员队伍中,切实增强枫香村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

脱贫扶智有实效

“富不富,看思路”,在广泛集中民智民意基础上,带头编制完善了《枫香村建设规划(2016-2017年)》。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以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争取到投资30余万元,对村内道路硬化6公里、清理修缮排水沟、垃圾堆32个。他力主把村阵地场所建设纳入整体规划,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服务功能,完善枫香村村委办公设置配备,保障办公顺利开展。经过深入实地的调研和科学论证,带领村支两委共同编写了枫香村5433扶贫资金项目规划,实现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生态优良、地域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群众兴奋雀跃的说:我们也快过上“小城市”的生活了。

他带领村支两委围绕“抓党建、促发展”的既定目标,努力发展枫香经济、改善村民生活,确保按期脱贫摘帽工作。他带领村干部主动联系县农牧科技局、林业站、能源局、紫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机械职业技术学校等各方面的专家对枫香村进行实际调研,争取各界广泛支持和合作。目前,投资23.5万的450亩花椒基地、红心猕猴桃种植、救助贫困生、村民技能提升等项目都如火如荼开展,群众收入增多。

在长期与群众接触中,XXX书记有了深刻的认识,枫香村273户1137人口从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居然没有一位大学生,大专生、中专生、职高也是渺渺无几。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孩子一般初中、高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由于学历低、知识水平有限,外出务工的也属于初级工人,在外生存也是困难重重。他带头组织从两个方面着力开展智力脱贫:其一,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鼓励孩子努力完成学业,引导靠知识改变命运观念。村委大力培养、培育一批“专家”,充分发挥村干部领头羊的模范带头作用,采用能人带动贫困户模式。其二,注重劳动力的培训,有针对性、切合实际地为扶持对象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技之长,靠自己的技术和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他深入农户调查了解全村在读学生情况,青年外出务工情况,并开展教育宣传活动。经过他的宣传教育群众认识得到提升,原本一些准备辍学打工的学生坚持了学业,更可喜的是2016年全村出了历史以来的3名大学生,本村多名准备外出务工和青年外出务工的孩子主动回来到省机械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专业技能学习,学得了一技之长,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

作风优良赢民心

枫香村距XXX镇20多公里,位置较偏僻,全村共8个村民组273户,1137人,其中精准贫困户45户,121人。村里共有党员12人,其中50岁以下1人,年龄结构老化。耕地面积451亩,其中田48亩、土198亩,林地902亩,荒山13亩,绝大部分为旱地。村民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生活贫困,属一类贫困村,百姓脱贫意愿强烈。

通过深入调查走访,了解到该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年轻人基本外出务工,家里留守儿童较多,年龄结构不合理、科技文化素质较差,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待提高。部分贫困户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个人主义严重,思想信仰波动,思想观念落后等等。他带领党员干部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根据贫困户基本情况,进行逐户登记造册一户一档,切实把扶贫对象识准、把困难家底搞实、把贫困原因核准,建立起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相适应的精准扶贫档案,为了顺利完成全村贫困户信息以户数为单位建档立卡“一户一档”工作,他穿梭在田间地头,群众家中,来来回回无数次。如何解决喝水问题、如何发展经济项目、如何解决村级道路……扶贫的岁月里,XXX书记要么在村里调查落实、要么在办公室整理资料、要么就和村委干部在各个单位跑项目争取资金,这些时间里踏破了7双解放鞋,他的辛勤付出换来的却是一项一项的精准扶贫项目落地生根,一户一户的贫困户减贫摘帽,一栋一栋的民居旧貌换新颜,一条一条的硬化路进村入户,一滴一滴的自来水流进水缸。XXX书记以绝对优良的作风,不辜负组织重托,回应了群众期盼。

严守纪律树榜样

XXX同志从严要求,强化廉洁自律,他将第一书记的权利作为责任、约束,用在为民服务、用在谋求发展、用在干事创业上、用在扶贫攻坚上,主动带头接受监督,自觉打通与群众‘最后一公里’距离的关键人物。工作中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委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认真按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严格要求自己,把勤政廉政和公道正派作为履职之要,把严于律已作为立身之本,坚持原则、敢于担当,他是新时期驻村工作的先进代表。

他自担任枫香村第一书记以来,把农村一线作为了解实际、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的好课堂,好阵地,当作是磨练作风、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的大考场。紧紧围绕驻村工作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紧贴精准扶贫新形势、拓宽新视野、研究新问题、创造新方法,以基层党建工作为抓手,以群众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农村和谐稳定为保障,严格落实各级扶贫要求,推动扶贫工作上水平、上台阶,获得群众广泛认可,树立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第2篇: 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先进个人

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典型事迹材料

2017精准扶贫先进事迹材料

  30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带领村民一步步走向脱贫的道路;如今,本可退休的他又全票当选村支书,婉拒了儿女们接进城享清福的好意--

  他叫匡后明,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65岁的村支书。

  “如果把脱贫攻坚比作战役,我们村的脱贫历程,就像一场‘持久战’。”不久前,记者前往大山里的石锣村采访时,这位正在核桃林里忙碌的村支书诙谐地说,“如今村里已经脱贫了,村民还选我为村支书,那我仍将继续‘战斗’!”

  石锣村的底子太“薄”了

  从1986年起,匡后明就开始担任石锣村村支书。30年里,他先后历经十一次村级组织换届,几乎每次都是满票当选,深受村民信任。

  说起石锣村脱贫的故事,匡后明无比感叹地说道:“我们村的底子实在太‘薄’了。”

  首先是地理位置偏远。石锣村位于大巴山深处,从巫溪县城到石锣村村委会,有72公里路,还大部分都在大山夹缝中穿梭。

  其次是产业基础太差。以往,因交通差、坡地多、观念旧,生活在海拔600米到1600米大山里的村民,除了种植传统的“三大坨”外,一直没发展起效益农业。

  第三是贫困群众较多。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到2015年,全村224户1024人中,仍有建卡贫困户69户247人。其中,因学致贫的家庭达27户。

  “30年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村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匡后明说,他曾经向儿女们承诺,一旦村里脱贫了,他就心甘情愿“下岗”,进城跟着儿女去享清福。

  老支书总往外“掏”腰包

  “要致富,先修路。”1999年,匡后明动员村民集资修路,号召600名劳动力全部义务出工,“那个年代,要在悬崖峭壁上挖出一条路来,很不容易。”

  修路时,有贫困户受伤,匡后明私人“承包”了所有治疗费用;购买爆破物品差资金,他又“挪用”了女儿的2000块彩礼钱;工地上的工具不够用,他又自掏腰包买回来......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努力,一条17公里长的“天路”终于通车了!

  有了路,匡后明开始在村里谋划特色产业。但是,因为各方面条件太差,很多贫困村民没有发展的底气。如几年前,匡后明投资12万元带头办起了山羊养殖场,可响应他养羊号召的贫困户寥寥无几。直至次年冬天,他将养殖场的100多头小羊崽“借”给了贫困户,才得以带动58户村民养起了3000余只山羊。后来,他又带头在村里种起了核桃林,还免费给村民传授种植技术,促使村里发展起5000亩核桃产业。

  在呼吁爱心人士帮助村里因学致贫的家庭时,匡后明首先把“出资人”锁定为在外办厂的大女儿何晓琳,说服她承担起贫困户王耀福一双儿女直至上大学的费用。之后,匡后明又找身边亲戚“化缘”,让4户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资助。

  2015年底,石锣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匡后明的“持久战”终于告捷!

  石锣村要变“实心村”

  “村里脱贫了,我计划退休了。没想到,这次又没能退下来。”今年8月的换届选举中,匡后明第十一次获得满票,再一次当选村支书。

  这一次继任后,匡后明有了一些新想法:“我们村要防止‘返贫’,就要靠产业变成‘实心村’。而接下来几年,我们要在5000亩核桃林里做文章。”

  他是这么谋划的:走“林经结合、林牧结合、林草结合”的路子,在核桃林下种植魔芋和牧草。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核桃林的利润为3000元左右,套种魔芋的利润在2500元左右。如果每户人家种5亩地,年收入基本就能达到25000元左右。而套种牧草的家庭,除了牧草可用于养殖外,每三亩牧草还可养两桶蜂蜜,一桶蜜蜂每年最低可产 20斤蜂蜜,按每斤100元计算,5亩牧草养的蜂蜜还可产生3000多元效益。

  县里也很支持匡后明林下经济模式,专门拨款20万元为村里送来了300亩魔芋种。眼下,匡后明又通过县农委引进种植了500亩三叶草,正组织村民在核桃林里试种。

  这不,最近一段时间,匡后明都在核桃林里忙碌着,他说:“30年来,村民都无比信任我,只要我还干得动,就要努力干下去!”

2017精准扶贫先进事迹材料

  “小李就是我们村里一老一小的‘小棉袄’。”拿到大学生村官李炳春给村里老人们送来的棉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芦家台村78岁的蒋行美一脸笑容。

  蒋行美嘴里的小李,叫李炳春,1992年出生,2015年8月被选调到博山区石马镇芦家台村担任大学生村官。一年多时间里,他和村民一起开发了20亩的扶贫基地,并办起“青苗”小课堂照顾村里的孩子,用村干部的话说”小村官帮了村里大忙”。

  博山,因为山多得名。芦家台村虽然靠着美丽的五阳湖,但地处山区,村民整体收入并不高,特别是“一老一小”问题明显:老人没有太多收入来源,村里还有30多个贫困户;不少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村里有不少留守儿童。为此,李炳春干起了“两大工程”。

  首先是开发扶贫基地。李炳春发现,当地山区人均耕地少,种小麦玉米的收入低。为此,他和村干部商量,并征求村民意见,决定把村里荒地利用起来种植经济作物。说干就干,李炳春撸起袖子和部分贫困户村民们翻土、开荒,很快就整理出20亩暂时闲置的荒地,今年4月份种上了有机小米、有机黄豆等作物,生产“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无公害农产品。

  “这小伙子戴着眼镜还有点学生气,但干起活来却不含糊。”蒋行美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扶贫基地有了好收成。为了能让小米、黄豆卖个好价钱,李炳春还给产品定制精美包装,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但毕竟以前没经验,销路并不顺畅。为此,李炳春不断打电话、跑商家,上门推销,最终把农产品都销了出去,还卖了个好价钱。

  “除去成本盈利2万元。”李炳春给记者算账说,基地用工22人次,总工资15600元,最高的拿到40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就业,促进了脱贫。”期间,为了不耽误给老人们开工资,他还向朋友借钱垫付。

  在帮助村民提高收入、尽快脱贫同时,李炳春还办起了“青苗”小课堂,让留守孩子放学后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其中一个孩子母亲瘫痪在床,父亲在外打工,平时只有年迈的奶奶照看。这个孩子刚到“青苗”小课堂时,性格比较内向,也有些自卑,学习成绩不好。除了辅导功课,李炳春还跟这个孩子聊天、去家访,渐渐孩子的性格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也从班里40多名上升到了前10名。

  过去一年,李炳春不仅辅导孩子们功课,还带着孩子到五阳湖边捡拾垃圾、去公园看大熊猫、举办趣味运动会,参加国学夏令营......这个小课堂让孩子们在上课纪律、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在上级团组织部门的支持下,“青苗”小课堂现在被正式命名为“希望乐园”。

  如今,李炳春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俨然成了芦家台村的“孩子王”。“能帮助小朋友们快快乐乐地学习、成长,让我这个‘村官’干得特起劲。”他说。

  除此之外,李炳春还给村民们发了便民服务卡,村民有什么问题疑问,都可以打电话找他帮忙。帮着村民跑镇里、区里办理各类手续成了李炳春的“日常工作”,“有事找小李”也成了村民的新“习惯”。

  今年临近春节,李炳春利用扶贫基地的收益为村里132位70岁以上老人和26名小学生买了新棉衣。“农村人十分节俭,去年冬天看到有位70多岁老人穿着五层褂子,但舍不得买件像样的棉衣,就想着哪天能给他们都买件棉衣。”李炳春说。

  芦家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玉斋说,大学生村官为村里带来了新思路、新理念,为农村新一轮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小伙子能吃苦、有干劲,村里没人说他孬,真是帮了村里的大忙。”

  2017精准扶贫先进事迹材料3

  在省直选派的第二轮第一书记中,有一对“夫妻档”,他们就是来自省外办的张纪习和省立医院的宋开兰夫妇。

  回首两年来的第一书记工作,既有帮包村发生巨变、村民快速增收带来的喜悦与欣慰,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苦涩。近日,记者跟随两位第一书记的脚步,来到滨州沾化区古城镇李彦村和东明县焦园乡郭堂村,探访变化,感受他们的苦与乐。

  “治穷病要找到穷根”

  当被问及当初为什么报名第一书记时,两人都提到了自己的家乡--临沂。到村任职前,省直选派第一书记的集中培训正好也在临沂。“在家乡培训,特别有感情。我们俩都是从穷地方走出来的,知道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是多么盼望着过上好日子。”宋开兰说,“沂蒙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每次看到农民用小推车支援前线的画面,一股热流就往上涌,就迫不及待地想为贫困地区老百姓做点什么。”

  等到真正走马上任,两人感觉肩上的担子沉了起来。

  宋开兰所在的郭堂村祖祖辈辈以种粮食为生,一年下来一个农户也就收入几千块钱。“治病首先找病根,治穷病首先要找穷根。”学医出身的宋开兰喜欢用这句话来比喻自己的工作方法。她经过一番考察之后,决定动员村民种葡萄。她从龙口、蓬莱、莱西这些葡萄种植区请来了专家,化验分析当地的黄河滩涂土质,确定种植品种,并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和销售,使村里的葡萄种植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很快,郭堂村家家户户种上了葡萄,还间作套种大蒜、西瓜、辣椒等经济作物,每亩地收入是前些年的四五倍。

  村民毕玉洲老两口有三亩地,全种上了葡萄,还套种了大蒜和辣椒,今年秋季一算账,每亩地收入近万元,比种粮食翻了好几番。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可比以前收入多啦,照这个干法,后年就有钱盖好房子啦!”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张纪习所在的李彦村。

  来到李彦村,记者看到,虽然天气寒冷,村民们却在地里忙着用水泥柱和竹杆搭建冬枣大棚。沿途两边,这样的冬枣大棚每隔一段儿就会出现几座。张纪习说:“这两年来,李彦村最大的变化,就是建冬枣大棚。”

  李彦村有1500多亩枣树,村民大多植冬枣,收入水平比郭堂村稍强一些,但随着近两年陕西冬枣在市场上走俏,沾化冬枣受到冲击,行情一年不如一年。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张纪习到任不久就带领村民到邻近的下河乡青城村考察,那里的冬枣大棚起步早、收益高。2015年5月,利用30万元省产业扶贫资金,李彦村引进了冬枣大棚技术,为14个贫困户建起了30亩冬枣大棚。

  村民王仲祥就是其中之一,他种了4亩枣树大棚。“原来大田枣每亩能挣3000元左右,现在大棚枣每亩收入翻倍。”王仲祥说,“我还不是挣得多的,有些户每亩能挣上万元。”看到冬枣大棚挣钱,2016年村里又有120多亩枣树覆盖上了大棚。靠冬枣大棚,李彦村110个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

  “把劲使到老百姓心坎上”

  “咯噔一下,我就醒了。”宋开兰向记者描述第一次到郭堂村的经历,她引用司机的话说,“从省道拐进村,车只要一颠簸,就知道‘到站’了。”

  当时,郭堂村和李彦村都是土路,下雨时泥水、污水横流,

  不仅泥泞不堪,而且恶臭难闻。张纪习和宋开兰决定,利用道路整修专项资金,为村里改善道路。

  如今,这两个村的村容村貌已是焕然一新,郭堂村的进村路宽阔平坦,村民们喝上了盼望已久的自来水,新装的路灯让村民夜晚走路不再担心。李彦村道路全部硬化,路边种上了冬青和白桦树,每隔50米摆放一个垃圾桶。

  “做事前,多想想老百姓是不是支持,村民支持的事我们才做。”宋开兰说,郭堂村不种粮食改种经济作物的决定可不是一两天内作出的。上任一个多月后,宋开兰带着几十名村民到河南长垣、兰考和省内寿光、蓬莱、龙口等地参观学习。看到成方连片、一望无际的蔬菜大棚,村民有点动心了。等过了几个月,再次组织考察时,看到大串葡萄等待采摘,红通通的辣椒长势喜人,村民们彻底放心了。

  李彦村当地有句方言,说什么事情办得好,就说“使到心里去了”。“其实就是说把劲使到老百姓心坎上,张书记就是这样的人。”李彦村村主任王荣星说,“张书记平时住在村里,吃喝和农民一起,干活也亲自上阵。夏天在大棚里干农活,我看他汗水不停地往下滴,整个人都快虚脱了。”

  李彦村没有副产,村集体零收入。张纪习瞄准国家大力提倡的光伏产业,利用省产业扶贫资金30万元,建起光伏电站项目,预计年发电4.7万度,年收入4万多元。

  除了抓产业项目,党建工作也毫不放松。刚来李彦村时,张纪习发现,有的党员在外地打工,有的光忙活自家的事儿,不愿参加党支部活动。两年来,发展了两名新党员和三名入党积极分子,每月一次的党支部会议也成为常态。

  郭堂村离河南兰考县不远。“这可是个不能再好的受教育的地方。”宋开兰介绍,2015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她带领80多名党员和群众到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兰考县防沙治沙经验。她说:“自打从兰考回来,村里党员面貌焕然一新!”

  “最对不住家人”

  两年驻村,宋开兰和张纪习聚少离多,有时隔几个周才能回到济南的家小聚一次,其中的苦涩,常人难以体会。他们觉得,最对不住的就是家人。

  女儿大学毕业一年了,刚参加工作。“我们不在家这两年,跟女儿见面的时间很少,平时只靠电话交流,不了解女儿在想什么。她还处在成长的年龄,父母应该多了解、多沟通,可我们对她关心得很不够。”说起女儿,张纪习觉得自己很惭愧。

  两人刚驻村时,女儿开玩笑说:“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我终于可以一个人当家了。”头两个星期,她买菜、做饭,生活过得有模有样。但很快就失去了耐心,经常靠买零食打发日子。“女儿独自当家,独自吃住,太孤单了。尤其是感冒的时候,自己不想动,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宋开兰心疼地说。

  张纪习说,除了女儿,感觉亏欠母亲也许多。他母亲今年91岁,患有多种老年病。“如果不去包村,我们回老家探望的次数可以多一些,可以多陪陪她,让老人开心。我们顾不上伺候老人,就只好辛苦老家的哥哥嫂子与姐妹们。”

  除了家人,宋开兰和张纪习也少不了互相惦念。宋开兰说:“我爱人长期住在村里,生活条件差,一顿饭不自己动手就没得吃。他有次感冒没及时治疗,患上了气道高反应症,俗称雾霾咳。真担心他的身体。”

  说到这里,宋开兰转而灿然一笑:“尽管遇到了工作家庭方面的种种困难,但两年来我和老张‘不忘初心’,始终牢记第一书记的使命,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办事。付出的再多,我们也觉得值得!”

党员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今年40岁的沈格莫,中国中产党党员,初中毕业后,2002年起在家乡经营2辆货车,那时瓜别到盐源的路坑坑洼洼,一下雨,路就不通,有些地方山体滑坡下来,有些地方树子倒下来,沈格莫就在货车里面放锄头和斧头,一边砍树、一边锄泥,有时到半夜三更还在路上修路。2007,沈格莫到盐源五指山松香厂打工,他在厂里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一干就干了6年,多年来,沈格莫积攒了一点钱。 2013年沈格莫回到老家,心地善良有梦想和想作为的他,一心想为家乡做点贡献。

  沃底乡老码头到营盘梁子的路是条土路,自2012年受锦屏库区蓄水影响后,沃底乡老码头的地质环境受到了影响,多处出现山体滑坡,老路地形复杂,坡度陡,道路窄,路面坑坑洼洼,新的沃底九年制学校在营盘梁子建成后,学生上学需走10公里路,需走 2个多小时,如果遇到下雨天,学生们出行存在安全隐患,村民外出办事、运送物资都非常困难。

  几年来,沈格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下定决心:“无论多难,一定要带领乡亲们将路修通!”

  2015年,作为党员的他,主动请缨用自己多年积攒的20多万元修建从八块田渡口到营盘梁子的公路。

  施工期间,他亲自指挥,亲自监工没日没夜的为工期忙碌,因过度劳累,沈书记还住过院,为此,家人和亲朋好友很不理解他,还抱怨他: “你这个人咋这么傻,白白花费20多万元,用20多万给自己买个好车开多好”,沈书记只是笑了笑“要致富,先修路,为家乡做点好事,是件快乐、幸福和很有意义的事”为了修这条路,闲人非语不断,家人和亲朋好友也不理解他,但沈书记始终坚定政治立场,从不放弃,他还教育家人和亲朋好友,最终,沈格莫发动全家老少和亲朋好友一起动手,连嫂嫂也主动给修路的民工做饭。

  据悉,从八块田渡口到营盘梁子的公路,总长4.8公里,该条公路修通后可以解决沃底乡、大坡乡、洼里乡、梅子坪乡及木里县群众出行难问题,并为600多名学生缩短路程,排除了学生的安全隐患。

  沈格莫除了修通从八块田渡口到营盘梁子的4.8公里公路外, 还积极争取资金为甲拉村修通14.4公里通组公路。2015年9月,沈格莫书记为了解决一组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自己垫资5万余元修通了一组的通组道路;2016年6月,为了方便学生上学,沈格莫书记又多方筹措资金,于今年9月份修通了到幼教点的公路。当记者问到,通村通组公路情况时,沈格莫一直都在说别人的好,对自己轻描淡写,“修通村组路都是项目资金,我自己只出了几万,我们村民委主任伍明清及各组组长功劳不小,每天不分昼夜的跟班、监工”。

村支部书记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30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带领村民一步步走向脱贫的道路;如今,本可退休的他又全票当选村支书,婉拒了儿女们接进城享清福的好意--

  他叫匡后明,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65岁的村支书。

  “如果把脱贫攻坚比作战役,我们村的脱贫历程,就像一场‘持久战’。”不久前,记者前往大山里的石锣村采访时,这位正在核桃林里忙碌的村支书诙谐地说,“如今村里已经脱贫了,村民还选我为村支书,那我仍将继续‘战斗’!”

  石锣村的底子太“薄”了

  从1986年起,匡后明就开始担任石锣村村支书。30年里,他先后历经十一次村级组织换届,几乎每次都是满票当选,深受村民信任。

  说起石锣村脱贫的故事,匡后明无比感叹地说道:“我们村的底子实在太‘薄’了。”

  首先是地理位置偏远。石锣村位于大巴山深处,从巫溪县城到石锣村村委会,有72公里路,还大部分都在大山夹缝中穿梭。

  其次是产业基础太差。以往,因交通差、坡地多、观念旧,生活在海拔600米到1600米大山里的村民,除了种植传统的“三大坨”外,一直没发展起效益农业。

  第三是贫困群众较多。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到2015年,全村224户1024人中,仍有建卡贫困户69户247人。其中,因学致贫的家庭达27户。

  “30年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村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匡后明说,他曾经向儿女们承诺,一旦村里脱贫了,他就心甘情愿“下岗”,进城跟着儿女去享清福。

  老支书总往外“掏”腰包

  “要致富,先修路。”1999年,匡后明动员村民集资修路,号召600名劳动力全部义务出工,“那个年代,要在悬崖峭壁上挖出一条路来,很不容易。”

  修路时,有贫困户受伤,匡后明私人“承包”了所有治疗费用;购买爆破物品差资金,他又“挪用”了女儿的2000块彩礼钱;工地上的工具不够用,他又自掏腰包买回来......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努力,一条17公里长的“天路”终于通车了!

  有了路,匡后明开始在村里谋划特色产业。但是,因为各方面条件太差,很多贫困村民没有发展的底气。如几年前,匡后明投资12万元带头办起了山羊养殖场,可响应他养羊号召的贫困户寥寥无几。直至次年冬天,他将养殖场的100多头小羊崽“借”给了贫困户,才得以带动58户村民养起了3000余只山羊。后来,他又带头在村里种起了核桃林,还免费给村民传授种植技术,促使村里发展起5000亩核桃产业。

  在呼吁爱心人士帮助村里因学致贫的家庭时,匡后明首先把“出资人”锁定为在外办厂的大女儿何晓琳,说服她承担起贫困户王耀福一双儿女直至上大学的费用。之后,匡后明又找身边亲戚“化缘”,让4户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资助。

  2015年底,石锣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匡后明的“持久战”终于告捷!

  石锣村要变“实心村”

  “村里脱贫了,我计划退休了。没想到,这次又没能退下来。”今年8月的换届选举中,匡后明第十一次获得满票,再一次当选村支书。

  这一次继任后,匡后明有了一些新想法:“我们村要防止‘返贫’,就要靠产业变成‘实心村’。而接下来几年,我们要在5000亩核桃林里做文章。”

  他是这么谋划的:走“林经结合、林牧结合、林草结合”的路子,在核桃林下种植魔芋和牧草。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核桃林的利润为3000元左右,套种魔芋的利润在2500元左右。如果每户人家种5亩地,年收入基本就能达到25000元左右。而套种牧草的家庭,除了牧草可用于养殖外,每三亩牧草还可养两桶蜂蜜,一桶蜜蜂每年最低可产20斤蜂蜜,按每斤100元计算,5亩牧草养的蜂蜜还可产生3000多元效益。

  县里也很支持匡后明林下经济模式,专门拨款20万元为村里送来了300亩魔芋种。眼下,匡后明又通过县农委引进种植了500亩三叶草,正组织村民在核桃林里试种。

  这不,最近一段时间,匡后明都在核桃林里忙碌着,他说:“30年来,村民都无比信任我,只要我还干得动,就要努力干下去!”

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小李就是我们村里一老一小的‘小棉袄’。”拿到大学生村官李炳春给村里老人们送来的棉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芦家台村78岁的蒋行美一脸笑容。

  蒋行美嘴里的小李,叫李炳春,1992年出生,2015年8月被选调到博山区石马镇芦家台村担任大学生村官。一年多时间里,他和村民一起开发了20亩的扶贫基地,并办起“青苗”小课堂照顾村里的孩子,用村干部的话说“小村官帮了村里大忙”。

  博山,因为山多得名。芦家台村虽然靠着美丽的五阳湖,但地处山区,村民整体收入并不高,特别是“一老一小”问题明显:老人没有太多收入来源,村里还有30多个贫困户;不少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村里有不少留守儿童。为此,李炳春干起了“两大工程”。

  首先是开发扶贫基地。李炳春发现,当地山区人均耕地少,种小麦玉米的收入低。为此,他和村干部商量,并征求村民意见,决定把村里荒地利用起来种植经济作物。说干就干,李炳春撸起袖子和部分贫困户村民们翻土、开荒,很快就整理出20亩暂时闲置的荒地,今年4月份种上了有机小米、有机黄豆等作物,生产“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无公害农产品。

  “这小伙子戴着眼镜还有点学生气,但干起活来却不含糊。”蒋行美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扶贫基地有了好收成。为了能让小米、黄豆卖个好价钱,李炳春还给产品定制精美包装,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但毕竟以前没经验,销路并不顺畅。为此,李炳春不断打电话、跑商家,上门推销,最终把农产品都销了出去,还卖了个好价钱。

  “除去成本盈利2万元。”李炳春给记者算账说,基地用工22人次,总工资15600元,最高的拿到40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就业,促进了脱贫。”期间,为了不耽误给老人们开工资,他还向朋友借钱垫付。

  在帮助村民提高收入、尽快脱贫同时,李炳春还办起了“青苗”小课堂,让留守孩子放学后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其中一个孩子母亲瘫痪在床,父亲在外打工,平时只有年迈的奶奶照看。这个孩子刚到“青苗”小课堂时,性格比较内向,也有些自卑,学习成绩不好。除了辅导功课,李炳春还跟这个孩子聊天、去家访,渐渐孩子的性格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也从班里40多名上升到了前10名。

  过去一年,李炳春不仅辅导孩子们功课,还带着孩子到五阳湖边捡拾垃圾、去公园看大熊猫、举办趣味运动会,参加国学夏令营......这个小课堂让孩子们在上课纪律、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在上级团组织部门的支持下,“青苗”小课堂现在被正式命名为“希望乐园”。

  如今,李炳春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俨然成了芦家台村的“孩子王”。“能帮助小朋友们快快乐乐地学习、成长,让我这个‘村官’干得特起劲。”他说。

  除此之外,李炳春还给村民们发了便民服务卡,村民有什么问题疑问,都可以打电话找他帮忙。帮着村民跑镇里、区里办理各类手续成了李炳春的“日常工作”,“有事找小李”也成了村民的新“习惯”。

  今年临近春节,李炳春利用扶贫基地的收益为村里132位70岁以上老人和26名小学生买了新棉衣。“农村人十分节俭,去年冬天看到有位70多岁老人穿着五层褂子,但舍不得买件像样的棉衣,就想着哪天能给他们都买件棉衣。”李炳春说。

  芦家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玉斋说,大学生村官为村里带来了新思路、新理念,为农村新一轮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小伙子能吃苦、有干劲,村里没人说他孬,真是帮了村里的大忙。”

农民企业家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

  脱贫攻坚决胜时期,有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人,稳扎稳打,用良心做人、做事,让一贫如洗的山区农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他就是孙玺珉,生于1962年,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五道营十七道沟村人。

  丰宁满族自治县属国家重点贫困县。十七道沟村人世代在贫困线上挣扎。2014年12月,国道111全线贯通,打通了丰宁到北京的交通瓶颈,为丰宁县贫困地区发展增添了一条快车道。

  孙玺珉,河北承德缘天然农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他走出大山打拼创业,又重回山村带领乡亲向贫困宣战的事迹,在丰宁广为传扬。12月9日,记者专程赴丰宁缘天然集团总部采访了这个传奇式人物。

  说到当年外出打拼的情景,孙玺珉回忆道:年少时我曾在家乡做过教师、农村电工、电影放映员,还养过牛,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个地道的农民。这里穷了几代人,没有产业资源,更谈不上经济发展,穷山沟里家家户户也只能勉强吃饱饭。

  不甘心一辈子在穷山沟里熬日子的孙玺珉,决心到外面闯一闯。上世纪80年代末,孙玺珉东挪西借买了大货车在县里跑运输,1年间起早贪黑地苦干换来回报,挣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此后,随着业务量的增加,1993年他有了自己的车队,并带动了乡里乡亲几十人就业。

  随着队伍的壮大,贫瘠的丰宁县让孙玺珉深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为了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决心前往北京打拼。1995年到2005年,孙玺珉在北京站住了脚,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从木制品小公司做起,企业一步步做大,此间为丰宁2000余劳动力在京提供就业岗位。上世纪90年代末,他的员工工资就达到每月3000余元,乡亲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5年国家大力倡导“退耕还林”,木材供应减少,这对木制品行业形成了冲击和挤压,企业到了急需转型的关键期。与此同时,丰宁县委县政府推出招商引资政策,要把在外创业的丰宁能人请回来投资兴业,造福一方。县委领导多次找到孙玺珉,希望他能回到家乡一展身手,孙玺珉又面临着人生的拐点。

  奶业是承德市的支柱产业,更是丰宁县的经济命脉,这里独特的资源为天然牧场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县委领导的鼓励下,孙玺珉最终决定拾起自己熟悉的“农活”,在丰宁县投资发展养殖畜牧业。

  相对于做木材、木制品起家的孙玺珉而言,跨领域投资发展无疑是从零开始。他所面临的挑战不仅是专业的转行,更多的是畜牧业本身发展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收益缓慢、管理难度大等等所带来的风险和压力。

  离京返乡前,他向中国国家现代奶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求教。通过考察当地自然情况,结合区域优势,专家建议他做高端乳业--有机奶。

  这是一个高起点。看到孙玺珉正在修建的机械化牧场和生产线,对于这样的新鲜事物,当地人十分不理解、不接受。“该怎么做才能让农民相信我这么做是安全的、正确的呢?”孙玺珉说到,“如果集中搞培训,农民们会因为不理解、不明白而感到无聊,进而排斥。农村的工作不好做,需要方法。”孙玺珉采用最原始、也是农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挨家挨户地串门拉家常,有了感情的铺垫,话就容易听进去了,他和农民常常一聊就到深夜.......

  “一提及奶业,大家都觉得风险大、不赚钱,银行也不给贷款。孙玺珉说,好喝的牛奶是通过实践来证明的。并且高端奶利润很好,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经营生产方式,回归自然没有问题,但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小农意识。”

  2006年,孙玺珉开始着手种草,2007年养牛产奶,虽说规模不大,但几百头奶牛经过细心培育产出了质量和口感上乘的牛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2008年,正当缘天然走入正轨,刚刚建好的新工厂准备扩大规模的时候,“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在全国搅起轩然大波,整个奶业市场遭受灭顶之灾。风波持续发酵中,国家检部门提高了各项检测标准,严格把控乳业品质。缘天然的牛奶品质过硬,顺利通过各项检测。可消费者对国产奶的信心难以恢复,低迷的市场给产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奶业的严冬让孙玺珉感到透骨的寒意。质检部门检测报告上呈现的数据给了他莫大的鼓舞,逐级领导的支持给了他坚守的底气。

  从2012年开始,丰宁县委、县政府探索性地将扶贫资金以股份的方式入股奶业企业,采取“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经营每年为贫困户赚取本金15-20%的分红。目前,全县共6689户贫困户,3447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奶牛企业,贫困户户均每年保底分红750-1200元。今年,在原有奶业扶贫模式的基础上,该县与缘天然集团推动了“政府+银行+牧场+贫困户”扶贫模式的深层次探索,先期在黄旗镇东营子村奶牛牧场进行试点示范,该牧场可带动1000户贫困户脱贫,户均最低年收入约12000元以上。待示范成熟后,将在缘天然集团旗下其他3个具备条件的牧场进行推广,届时丰宁通过奶业扶贫最少可带动4000户贫困户脱贫,占全县贫困户(40620户)的十分之一。

  谈到未来发展的设想,孙玺珉并不想搞特大企业集团,还是想踏踏实实地保证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主要服务范围是京津冀地区。他说,该县载畜量为20万头奶牛,每天约产奶3000万吨,年产有机奶约100万吨,市场产值约合人民币100亿元。加之产业链上其他的产值,整条产业链总计200亿元产值。以后集团产业的发展将是以奶牛产业为主导,其他种养业为辅助,农产品加工为带动,力争建设成环保农业示范区、扶贫攻坚样板区、农业效益提升区。

  目前孙玺珉的缘天然集团已经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建设了完善的有机奶生产体系,带动有机饲料种植、有机奶牛养殖、有机牛奶生产加工、有机肥料生产,发展有机蔬菜,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奶业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所以我一定不能急功近利。要做成百年品牌,要靠一代代人做下去,真正打造咱们自己的品牌,同时也让当地百姓受益。此外,我们所规划的未来,是用奶业做敲门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想最终做成一个‘餐桌’模式的产业。”他解释道。

  如今55岁的孙玺珉,仍干劲儿十足,即便有着压力和困难,但他并不觉得疲惫,反而乐在其中。他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价值,于他而言是一件幸福的事。他说:“当有人能够拍着胸脯说,孙玺珉的东西是放心的,我觉得我就实现了我的价值。”

  “不论是做产业,还是做人,一定要尊重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这是孙玺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反复强调的,“着急做不出好东西,这个产业要一点点做,经验要一点点去掌握。既要有回归自然传统的东西,又要有新的技术和生产力注入,需要时间去钻研、需要时间去等待自然地结果。”

  熟识孙玺珉的人,都说他是个有情怀的老板。他平时十分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救助贫困家庭,资助贫困生求学。还为当地满60岁的长者,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而这些纯是孙玺珉的个人行为。与此同时,他出资为丰宁县五道营十七道沟村的乡亲们建立起“幸福新村”,让460余户分散在十二个自然村的村民,整体搬迁入住居民楼。该项目采用绿色环保的木煤进行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厂也已竣工投入使用。完成了20公里村间道路的硬化,方便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同时也为农业观光旅游打下了基础。

  党中央提出的移民“易地搬迁”政策,孙玺珉落实的卓有成效。幸福新村的落成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采访中,一位老大爷高兴地说,“过去大半辈子没洗过澡,现在天天洗澡了”。

  如今故土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出谋生的青年人也陆陆续续回到十七道沟村,在家门口就业,娶媳妇的鞭炮声时常响起。整个村子村民的生活状态和精气神儿焕然一新,这是孙玺珉这个支部书记最舒心的事。

  “现在,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党中央又有如此明确的方向,这给予我们非常大的支持。”孙玺珉说道。同时,他正在运筹开发农业旅游和青少年教育基地项目,“孩子们已经不知道农是什么、农业又是什么。我们已联合高校和中小学,准备打造学农夏令营。”

  现今,缘天然的蔬菜大棚已建成投产,春节后,十七道沟村的有机蔬菜将批量上市。丰宁县政府按照京津冀一体化的指导方针,借助该地无污染并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特点在未来将要把该县打造成“生态水源涵养、高端休闲度假、安全有机农业”的国家示范县。

90后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

  “小李就是我们村里一老一小的‘小棉袄’。”拿到大学生村官李炳春给村里老人们送来的棉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芦家台村78岁的蒋行美一脸笑容。

  蒋行美嘴里的小李,叫李炳春,1992年出生,2015年8月被选调到博山区石马镇芦家台村担任大学生村官。一年多时间里,他和村民一起开发了20亩的扶贫基地,并办起“青苗”小课堂照顾村里的孩子,用村干部的话说“小村官帮了村里大忙”。

  博山,因为山多得名。芦家台村虽然靠着美丽的五阳湖,但地处山区,村民整体收入并不高,特别是“一老一小”问题明显:老人没有太多收入来源,村里还有30多个贫困户;不少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村里有不少留守儿童。为此,李炳春干起了“两大工程”。

  首先是开发扶贫基地。李炳春发现,当地山区人均耕地少,种小麦玉米的收入低。为此,他和村干部商量,并征求村民意见,决定把村里荒地利用起来种植经济作物。说干就干,李炳春撸起袖子和部分贫困户村民们翻土、开荒,很快就整理出20亩暂时闲置的荒地,今年4月份种上了有机小米、有机黄豆等作物,生产“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无公害农产品。

  “这小伙子戴着眼镜还有点学生气,但干起活来却不含糊。”蒋行美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扶贫基地有了好收成。为了能让小米、黄豆卖个好价钱,李炳春还给产品定制精美包装,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但毕竟以前没经验,销路并不顺畅。为此,李炳春不断打电话、跑商家,上门推销,最终把农产品都销了出去,还卖了个好价钱。

  “除去成本盈利2万元。”李炳春给记者算账说,基地用工22人次,总工资15600元,最高的拿到40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就业,促进了脱贫。”期间,为了不耽误给老人们开工资,他还向朋友借钱垫付。

  在帮助村民提高收入、尽快脱贫同时,李炳春还办起了“青苗”小课堂,让留守孩子放学后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其中一个孩子母亲瘫痪在床,父亲在外打工,平时只有年迈的奶奶照看。这个孩子刚到“青苗”小课堂时,性格比较内向,也有些自卑,学习成绩不好。除了辅导功课,李炳春还跟这个孩子聊天、去家访,渐渐孩子的性格越来越开朗,学习成绩也从班里40多名上升到了前10名。

  过去一年,李炳春不仅辅导孩子们功课,还带着孩子到五阳湖边捡拾垃圾、去公园看大熊猫、举办趣味运动会,参加国学夏令营......这个小课堂让孩子们在上课纪律、学习习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在上级团组织部门的支持下,“青苗”小课堂现在被正式命名为“希望乐园”。

  如今,李炳春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俨然成了芦家台村的“孩子王”。“能帮助小朋友们快快乐乐地学习、成长,让我这个‘村官’干得特起劲。”他说。

  除此之外,李炳春还给村民们发了便民服务卡,村民有什么问题疑问,都可以打电话找他帮忙。帮着村民跑镇里、区里办理各类手续成了李炳春的”日常工作”,“有事找小李”也成了村民的新“习惯”。

  今年临近春节,李炳春利用扶贫基地的收益为村里132位70岁以上老人和26名小学生买了新棉衣。“农村人十分节俭,去年冬天看到有位70多岁老人穿着五层褂子,但舍不得买件像样的棉衣,就想着哪天能给他们都买件棉衣。”李炳春说。

  芦家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玉斋说,大学生村官为村里带来了新思路、新理念,为农村新一轮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小伙子能吃苦、有干劲,村里没人说他孬,真是帮了村里的大忙。”

书记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

  在省直选派的第二轮第一书记中,有一对“夫妻档”,他们就是来自省外办的张纪习和省立医院的宋开兰夫妇。

  回首两年来的第一书记工作,既有帮包村发生巨变、村民快速增收带来的喜悦与欣慰,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苦涩。近日,记者跟随两位第一书记的脚步,来到滨州沾化区古城镇李彦村和东明县焦园乡郭堂村,探访变化,感受他们的苦与乐。

  “治穷病要找到穷根”

  当被问及当初为什么报名第一书记时,两人都提到了自己的家乡--临沂。到村任职前,省直选派第一书记的集中培训正好也在临沂。“在家乡培训,特别有感情。我们俩都是从穷地方走出来的,知道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是多么盼望着过上好日子。”宋开兰说,“沂蒙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每次看到农民用小推车支援前线的画面,一股热流就往上涌,就迫不及待地想为贫困地区老百姓做点什么。”

  等到真正走马上任,两人感觉肩上的担子沉了起来。

  宋开兰所在的郭堂村祖祖辈辈以种粮食为生,一年下来一个农户也就收入几千块钱。“治病首先找病根,治穷病首先要找穷根。”学医出身的宋开兰喜欢用这句话来比喻自己的工作方法。她经过一番考察之后,决定动员村民种葡萄。她从龙口、蓬莱、莱西这些葡萄种植区请来了专家,化验分析当地的黄河滩涂土质,确定种植品种,并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和销售,使村里的葡萄种植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很快,郭堂村家家户户种上了葡萄,还间作套种大蒜、西瓜、辣椒等经济作物,每亩地收入是前些年的四五倍。

  村民毕玉洲老两口有三亩地,全种上了葡萄,还套种了大蒜和辣椒,今年秋季一算账,每亩地收入近万元,比种粮食翻了好几番。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可比以前收入多啦,照这个干法,后年就有钱盖好房子啦!”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张纪习所在的李彦村。

  来到李彦村,记者看到,虽然天气寒冷,村民们却在地里忙着用水泥柱和竹杆搭建冬枣大棚。沿途两边,这样的冬枣大棚每隔一段儿就会出现几座。张纪习说:“这两年来,李彦村最大的变化,就是建冬枣大棚。”

  李彦村有1500多亩枣树,村民大多植冬枣,收入水平比郭堂村稍强一些,但随着近两年陕西冬枣在市场上走俏,沾化冬枣受到冲击,行情一年不如一年。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张纪习到任不久就带领村民到邻近的下河乡青城村考察,那里的冬枣大棚起步早、收益高。2015年5月,利用30万元省产业扶贫资金,李彦村引进了冬枣大棚技术,为14个贫困户建起了30亩冬枣大棚。

  村民王仲祥就是其中之一,他种了4亩枣树大棚。“原来大田枣每亩能挣3000元左右,现在大棚枣每亩收入翻倍。”王仲祥说,“我还不是挣得多的,有些户每亩能挣上万元。”看到冬枣大棚挣钱,2016年村里又有120多亩枣树覆盖上了大棚。靠冬枣大棚,李彦村110个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

  “把劲使到老百姓心坎上”

  “咯噔一下,我就醒了。”宋开兰向记者描述第一次到郭堂村的经历,她引用司机的话说,“从省道拐进村,车只要一颠簸,就知道‘到站’了。”

  当时,郭堂村和李彦村都是土路,下雨时泥水、污水横流,

  不仅泥泞不堪,而且恶臭难闻。张纪习和宋开兰决定,利用道路整修专项资金,为村里改善道路。

  如今,这两个村的村容村貌已是焕然一新,郭堂村的进村路宽阔平坦,村民们喝上了盼望已久的自来水,新装的路灯让村民夜晚走路不再担心。李彦村道路全部硬化,路边种上了冬青和白桦树,每隔50米摆放一个垃圾桶。

  “做事前,多想想老百姓是不是支持,村民支持的事我们才做。”宋开兰说,郭堂村不种粮食改种经济作物的决定可不是一两天内作出的。上任一个多月后,宋开兰带着几十名村民到河南长垣、兰考和省内寿光、蓬莱、龙口等地参观学习。看到成方连片、一望无际的蔬菜大棚,村民有点动心了。等过了几个月,再次组织考察时,看到大串葡萄等待采摘,红通通的辣椒长势喜人,村民们彻底放心了。

  李彦村当地有句方言,说什么事情办得好,就说“使到心里去了”。“其实就是说把劲使到老百姓心坎上,张书记就是这样的人。”李彦村村主任王荣星说,“张书记平时住在村里,吃喝和农民一起,干活也亲自上阵。夏天在大棚里干农活,我看他汗水不停地往下滴,整个人都快虚脱了。”

  李彦村没有副产,村集体零收入。张纪习瞄准国家大力提倡的光伏产业,利用省产业扶贫资金30万元,建起光伏电站项目,预计年发电4.7万度,年收入4万多元。

  除了抓产业项目,党建工作也毫不放松。刚来李彦村时,张纪习发现,有的党员在外地打工,有的光忙活自家的事儿,不愿参加党支部活动。两年来,发展了两名新党员和三名入党积极分子,每月一次的党支部会议也成为常态。

  郭堂村离河南兰考县不远。“这可是个不能再好的受教育的地方。”宋开兰介绍,2015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她带领80多名党员和群众到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兰考县防沙治沙经验。她说:“自打从兰考回来,村里党员面貌焕然一新!”

  “最对不住家人”

  两年驻村,宋开兰和张纪习聚少离多,有时隔几个周才能回到济南的家小聚一次,其中的苦涩,常人难以体会。他们觉得,最对不住的就是家人。

  女儿大学毕业一年了,刚参加工作。“我们不在家这两年,跟女儿见面的时间很少,平时只靠电话交流,不了解女儿在想什么。她还处在成长的年龄,父母应该多了解、多沟通,可我们对她关心得很不够。”说起女儿,张纪习觉得自己很惭愧。

  两人刚驻村时,女儿开玩笑说:“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我终于可以一个人当家了。”头两个星期,她买菜、做饭,生活过得有模有样。但很快就失去了耐心,经常靠买零食打发日子。“女儿独自当家,独自吃住,太孤单了。尤其是感冒的时候,自己不想动,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宋开兰心疼地说。

  张纪习说,除了女儿,感觉亏欠母亲也许多。他母亲今年91岁,患有多种老年病。“如果不去包村,我们回老家探望的次数可以多一些,可以多陪陪她,让老人开心。我们顾不上伺候老人,就只好辛苦老家的哥哥嫂子与姐妹们。”

  除了家人,宋开兰和张纪习也少不了互相惦念。宋开兰说:“我爱人长期住在村里,生活条件差,一顿饭不自己动手就没得吃。他有次感冒没及时治疗,患上了气道高反应症,俗称雾霾咳。真担心他的身体。”

  说到这里,宋开兰转而灿然一笑:“尽管遇到了工作家庭方面的种种困难,但两年来我和老张‘不忘初心’,始终牢记第一书记的使命,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办事。付出的再多,我们也觉得值得!”

第3篇: 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先进个人

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

xx同志是一个从村委会支书参加公考走上公务员岗位的普通党员干部,曾在田蓬镇者斌村委会担任过村主任、支书,现在xx县档案局工作,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xx年,xx同志被选派为驻xx村委会扶贫工作队队员。进驻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面对xx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始终坚持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扶贫攻坚会议精神,以“1236”扶贫攻坚行动为目标,不断强化工作作风,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狠抓各项帮联措施落实,在驻村帮扶工作中,扎实的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和好事,受到了所驻村干部和群众的欢迎,也得到了乡党委和派出单位的充分肯定。

——走家串户搞调研,摸清底数打基础。xx县档案局党支部帮联的是洞波乡xx村党总支。xx村位于洞波乡东南部,地处山区,距离乡镇15公里,交通状况欠佳,群众主要靠种植玉米和水稻、八角,缺乏有效的致富良策。xx同志担任帮扶队员以来,始终心系帮联村村情民意、产业发展,走村串户,了解调查村情民意。该同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严格按照县委、乡党委和局党支部的要求,常驻xx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与村干部、群众、党员代表座谈交流,进村入户调查走访,实地查看了解,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征求意见等,在充分掌握全村农业生产实际的基础上,立足全村实际,充分发挥黑木耳种植产业优势,与县档案局党支部的党员干部共同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xx行政村5年帮扶规划》和《xx行政村xx年度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xx村发展的基本思路,为联系村的强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xx同志是一个从村委会支书参加公考走上公务员岗位的普通党员干部,曾在田蓬镇者斌村委会担任过村主任、支书,现在xx县档案局工作,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xx年,xx同志被选派为驻xx村委会扶贫工作队队员。进驻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面对xx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始终坚持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扶贫攻坚会议精神,以“1236”扶贫攻坚行动为目标,不断强化工作作风,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狠抓各项帮联措施落实,在驻村帮扶工作中,扎实的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和好事,受到了所驻村干部和群众的欢迎,也得到了乡党委和派出单位的充分肯定。

——走家串户搞调研,摸清底数打基础。xx县档案局党支部帮联的是洞波乡xx村党总支。xx村位于洞波乡东南部,地处山区,距离乡镇15公里,交通状况欠佳,群众主要靠种植玉米和水稻、八角,缺乏有效的致富良策。xx同志担任帮扶队员以来,始终心系帮联村村情民意、产业发展,走村串户,了解调查村情民意。该同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严格按照县委、乡党委和局党支部的要求,常驻xx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与村干部、群众、党员代表座谈交流,进村入户调查走访,实地查看了解,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征求意见等,在充分掌握全村农业生产实际的基础上,立足全村实际,充分发挥黑木耳种植产业优势,与县档案局党支部的党员干部共同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xx行政村5年帮扶规划》和《xx行政村xx年度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xx村发展的基本思路,为联系村的强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xx同志把基础设施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到单奉、新寨、达门、厂上、周六湾这5个村的交通晴通雨阻,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制约这5个村组群众经济产业的发展,他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向局主要领导汇报,同时和村支书带领单奉、新寨、达门、厂上、周六湾这5个村组干部到县政府分管领导及交通局反映情况,得到县政府和交通局的支持,现在这条公路32公里的沥青路面正在施工中,这条路的修通将给这5个村小组181户846人的生活发展带来了希望。

——立足实际真帮扶,紧盯项目促发展。xx同志积极参与制定洞波乡xx村《实施方案》、《帮扶计划》、《干部驻村工作计划》的同时,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身先士卒,常常深入洞波乡xx村组的田间地头,处处留下了他访贫解困、真心为民的身影。为了帮助联系村早日脱贫致富,他实地进行调查走访,查找制约群众致富的瓶颈,通过不懈努力,他发现xx村地理优势,土地肥沃,适合种植黑木耳,xx同志积极协调xx村委会与安那村委会联合在xx至周田坝办培育棚,并争取得到政府政策扶持贷款55万元投入培育棚基地,占地面积30亩基地正在建设中,黑木耳的种植将带动2个村委会人民群众奔向小康。在开展驻村走访中,了解到贫困户杨远军残疾,配偶患长期慢性病,xx同志经常深入该户,帮他家出主意谋策划,并为他家办理了政府扶持的火砖13000块,水泥10吨,抗震危房指标一个的相关手续,他家将于今年10月底启动建设,

xx同志开展驻村工作以来,xx村每一户贫苦户的生活疾苦都牵挂着他的心,大到高龄老人,小到幼儿园学生真正做到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切实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访贫问苦、平易近人、真心为民,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受到联系村、帮扶群众的充分认可。

xx,男,壮族,中共党员,现为xx县第一小学教师。xx年通过学校全体党员无记名投票选举,罗老师被选为学校党总支组织委员兼任党办负责人,xx年经全体教师无记名投票,选为教代会主席。因工作兢兢业业,成绩显著,参加工作以来曾多次获得各级表彰,其中2次被评为优秀教师,3次荣获优秀校长,8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xx同志担任学校领导职务期间,经常深入完小、村小、农户调查了解情况,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农村服务。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xx同志担任xx县第一小学扶贫工作业务员,驻村工作队队员,他同县扶贫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帮助群众积极争取项目,为贫困群众工作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xx县第一小学党政班子挂钩新华镇那平村委会常乐、玉林两个村小组25户贫困户,贫困人口99人。期间班子成员爬山涉水深入农户101人次,进行实地调查、宣传动员、走访慰问。经过努力,有8户已于xx年脱贫,已把一名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把一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动员外出务工18人次,学校自己协调帮扶物资折合人民币1万多元,协调解决上学难85人次。xx同志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xx县第一小学扶贫工作业务员,期间承担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全力以赴、多方协调,xx年常乐泥泞的泥巴路现在已铺成平整的水泥路;玉林5户贫困户中已有2户完成危房改造、推倒重建,住上了崭新的新房,3户正在筹备当中。

贫困户动态管理工作启动后,新华镇按照上级的指示,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要求,严格按照“六个精准”和“1加N”的总体要求以及“应退尽退、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的原则,做到0错评、0漏评、0错退,充分考虑无房、重病、残疾、因病返贫、因灾、因学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实际情况,按照村组干部会初选,“第一书记”和乡村干部走访,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评议,相关单位核实,紧紧抓住精准识别第一关,拟定贫困户名单公示等程序进行,所有程序环环相扣,并公布县扶贫办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这一期间,xx同志被分到新华镇那平村委会第4扶贫工作队,负责那乐、常乐、安恩三个村小组的动态管理工作。他和工作队白天在村委会填表,搞材料;晚上深入农户走访调查,召开党员和群众大会。他整个假期都与精准扶贫工作打交道,有时开完会半夜三更才回到家,倒头便呼呼大睡。

“家里有热水器、电视机、电冰箱吗?”“你家有多少亩水田、旱地?”“家里有人在国家机关工作吗?”……在常乐村农户卢正操家里,xx边唠家常边根据农户的回答,在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上打着钩。表内的调查项目包括住房情况、水田面积、收入情况等数十项内容。他身旁还放着两个袋子,一个装着厚厚的已完成调查的评估表,一个装着空表,还有相机和笔等。他一边忙着了解农户家庭情况,一边观察住房装修和家电、农机、交通工具等生活生产设施,以对照评分是否合理。这一幕,在一个月多的时间里,在那乐、常乐、安恩农户家里随处可见。来到那平村后,他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客人,而是以村为家,很快就适应了环境,投入到工作中,并且探索出很多的方法都可供其他村借鉴。

注重入户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由于现阶段是收稻谷的农忙时节,为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工作任务又不耽搁群众,他带领那平村第4精准扶贫工作队巧打时间差,入户主要分三个时段,一是早上7点至9点趁农户还没出门干活时,第二是中午吃饭时间,第三是晚上7点至10点。他从不言苦喊累,总是干劲十足的,正是如此,及时抓住群众在家的时间,高效推进精准识别工作。

注重调查方式,摸清贫困实情。为全面了解掌握农户基本情况,他要求实行“四见”工作法,一是争取见到其本人,由本人亲口述说并对工作队的评估打分现场进行签字按手印;二是争取见到邻居,向邻居侧面打听该农户的家电农机、家庭成员读书就业、健康状况等情况;三是争取见到实物,工作队进农户家中要走完各楼层,对家电、车辆等要看到实物,了解新旧程度,对养殖业和种植业要尽量亲眼看到,了解其规模;四是争取见到相关证件,对户口本、土地证、残疾证、学校录取通知书、住院证明及相关票据等,要让农户全部出示。

注重工作细节,确保存档完整。他在入户调查时,除了填写评估表外,还携带民情日记,对农户家电特别旧的或特别好的、养殖的家禽数目和大小、残疾证编号和残疾等次、患病就医情况、目前存在的最大困难和下一步脱贫计划等信息一一进行记录,确保该农户的档案资料更齐全,同时也让工作队对农户有更深的了解,以便下一步研究如何给群众脱贫提供切实的依据。

注重党员力量,筑牢战斗堡垒。为充分发挥党员力量,在入户调查工作初期,各村都召开了村民大会,主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宣传动员和引导,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政策“宣传员”、产业发展“联络员”、公共事务“服务员”、村务公开“监督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的作用,集中力量高效服务群众。

三年多以来,他风雨无阻地用脚步丈量着民情,用真心服务换取着民心。

在他良好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xx县第一小学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全体同志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那平村委会脱贫致富奔小康一定会早日实现。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xx村支部书记xx就带领该村群众积极投入到扶贫建设当中,组织村民大力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保证农户持续增收;实施村容村貌整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开展政策宣传,确保物质、精神齐脱贫。

一、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村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他带领村支两委与驻村工作队一道,进村入户,对贫困户多次进行遍访,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xx村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对本村基础情况、经济发展现状、道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深刻的认识,进一步确立了本村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节,找准致贫原因,制定出了“xx村整村脱贫规划”,科学合理的绘制了xx村脱贫攻坚蓝图,为xx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渠道精准帮扶,确保脱贫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抓好主导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助推产业化扶贫。他带头成立了城口县坪坝镇猕猴桃种植股份合作社,借助坪坝镇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优势,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扶持村主导产业猕猴桃500余亩,并成功创建国家级猕猴桃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成立猕猴桃种植微型企业19家,农户以土地入股参加合作社,猕猴桃出售前,通过获取劳动报酬和收取土地租金获得收益,猕猴桃开始产出后,则凭股份年终分红。通过土地出租入社、劳务输出和股份分红的利益链接机制吸纳45户贫困户入社,常年吸纳贫困户务工1xx年,xx镇因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资源及特色农业开始发展旅游产业,xx所居住的村也因具有“xx市现存最大的家族式苗寨—罗家坨苗寨”而闻名于县内外,慕名前来观光的游客、媒体与日俱增,xx便成为了罗家坨苗寨第一批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平日里,xx在周边地方打零工,接待主要由妻子任大翠负责,生意忙时,xx便会回家帮忙,虽然3个孩子上学,但夫妻两人的收入也勉强能满足家庭开销,一家人过着普通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xx年6月,xx的妻子被检查出患有宫颈癌。妻子先后住院6次,化疗4次,医疗费花销近xx年农民,xx没有被生活的重压击垮,而是变得愈发坚强,默默地和命运抗衡,到医院照顾妻子、还要兼顾家里的生意,里外都靠着xx一人顶着......他嘴边经常念叨着一句话:“人穷志不能穷”。为了让妻子安心化疗,为了给孩子们树立做人的榜样,他没有一分抱怨、没有一丝愁容,整体乐呵呵的,他从不向政府张嘴伸手,他觉得自己有手有脚能干活,还有比他家更贫困的家庭需要帮助。

xx年7月,在精准识别入户走访中,得知了xx的家庭状况后,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新式村两委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将其家庭纳入贫困户建档立卡。在精准帮扶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对该户实施了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次女罗佳渝享受免除学费政策,xx年秋季学期和xx年春季学期享受助学金1300元;三子罗幺毛享受免除学费政策、学校营养改善计划资助金800元/年。其配偶任大翠享受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2xx年,他经营的农家乐综合收入达7万余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光荣脱贫。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带领周边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罗顺海就是其中一个。由于家庭条件受限,罗顺海一直不敢尝试乡村旅游经营,xx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并将xx年仅是乡村旅游住宿收入就有近6000元。如今,罗顺海正在对房屋及室内外设施进行装修。“待装修完成,各项设施完善之后,能接待更多的客人,接待能力也更强,相信收入会更高。”罗顺海对发展乡村旅游充满了信心。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像罗顺海一样,享受过xx帮助、带动的,还有很多村民。据了解,罗家坨苗寨共有57户村民,几乎家家都有过转介餐饮、住宿客源,以及代销农产品等方式增收事例。在xx的笔记本上,每一次转介客人的人数及收入等都历历在目。“大家都有收入了,才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最终目标。”这是xx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宗旨。下一步,他正在筹备成立一个乡村旅游协会,将寨子里所有村民的资源优势整合利用起来,通过统一标准、统一菜品、统一价格、统一安排客源,抱团发展,实现标准化运营。

据不完全统计,xx年1-8月,共接待游客3000余人,营业额6万余元,通过向周边群众购买鸡蛋、土猪、土鸡、风萝卜、干豇豆、时蔬等农、土特产品,并为周边农户代销腊肉、优质大米、干豇豆、苕粉、黄豆等特色农产品的方式,带动周边30余户农户增收,额度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

在精准脱贫走访时,xx说出了一段很平实的话:“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

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满满自信。我们坚信,这个暂时贫困的家庭凭借心中有梦想,一定能够梦想成真!

xx,男,汉族,1977年出生于xx县铜鼓镇葛家村,小学毕业后辍学外出务工,在福建漳州创办太尔科技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在商海打拼的xx时刻不忘家乡发展,竭力捐资助学,为xx脱贫攻坚作出积极贡献。

“脱贫攻坚需要多方发力,作为一名从xx走出去的企业家,我应该尽一份力!”

1990年,小学毕业、年仅13岁的xx揣着奶奶借来的50元路费,离开家乡,跟着老乡前往海南打工。干过搬砖、扛钢筋、清理下水道的脏活累活,学过武术,当过武术教练,积累一定的人脉和经验后,与朋友一起创立太尔科技有限公司。xx年,xx率领太尔科技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成为骨传导声学领域第一股。

回望外出打拼的轨迹,xx无限感慨地说:“咱们xx人吃得苦!”正式凭着这一股拼劲儿,xx在福建漳州打拼成一片天地。作为从xx走出去的企业家,他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从通高速到建机场,从红叶节到全域旅游,从xx脆李到农产品开发,家乡的每一点变化都让xx兴奋不已。xx年,党中央作出扶贫开发部署后,xx更关注家乡脱贫攻坚工作。xx年10月17日,在全国第二个扶贫日活动中,xx委托县人大活动办为困难群体和孤寡老人一次性捐款500万元。

“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作为一名曾经辍学的打工仔,我有责任帮助家乡贫困大学生!”

xx年6月,xx县人大常委会在开展“代表主题活动”中,向各级人大代表和xx籍企业人士发出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倡议。远在福建漳州的xx从上得知消息后立即与xx县人大活动办取得联系。

“因为早年辍学,我深知失学之苦。”xx动情地说,“作为从xx走出来的企业家,我愿意以个人名义资助家庭贫困的高中应届毕业生。”随后,县人大常委会活动办会同县教委和相关学校对符合条件的高中应届毕业生进行筛选,拟定资助名单。为让企业家的资助真正惠及贫困大学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谭观银亲自率队走访拟资助学生家庭,取消不符合条件的资助对象3人,因确实困难新增加2人。当年,35名大学新生获得每年6000元的资助,共资助4年。第一批获资助的学生均出自xx中学、官渡中学等xx本地中学,目前正在西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就读。

今年高考结束后,官渡镇店子村11组魏洪燕考取成都理工大学,因父母双双残疾,拿到通知书的魏洪燕却高兴不起来。得知魏洪燕的家境后,xx承诺资助其完成大学学业。像魏洪燕一样,全县65名贫困大学生新生获得xx每年6000元的资助,共资助4年。去年以来,xx捐资助学金额达240余万元。

“扶贫先扶志,作为一名在外打拼的创业者,我用自身经历激励家乡学子!”

为让贫困大学生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xx在捐资助学的同时,更关注资助对象成长成才。xx年3月和8月,xx两次专程回到xx,走访资助对象家庭,与贫困大学生座谈。

“贫困是暂时的,我们要有信心和决心摆脱贫困,你们当务之急是要念好书,学好知识,掌握本领,用自己的智慧为家乡和家庭作贡献!”在与xx中学贫困学生座谈时,xx一遍遍鼓励贫困学生发奋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为适时了解掌握资助对象的读书情况,xx与近百名贫困学生建立了微信群。xx每天都要抽时间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虑,鼓励学生立志成才。抱龙镇泉水村5组高达品的父亲瘫痪八年之久,一家三口全靠母亲种地为生。成绩优异的他今年高考被厦门大学临床医学院录取。说起填报医学院的初衷,高达品含着眼泪说:“xx叔叔的励志故事让我很感动,我要学好专业为像父亲一样的病人服务,回馈社会。”

反哺家乡在路上。xx表示,资助家乡贫困大学生是他的第一个愿望,他还希望在xx建设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和一家三甲医院,切实改善家乡人民的就学和就医条件。

巫溪县中梁乡xx村位于大巴山深处,从巫溪县城到xx村村委会,全程72公里。近两个小时的车程里,穿隧道、过桥梁,大多数时间穿梭于大山的夹缝中。

1969年,年仅16岁的xx便进入xx村生产队,先后担任会计、生产队长。从1986年起,xx就开始担任这个村的村支书。30年里,他先后历经10次村级组织换届,几乎每次都是满票当选,深受村民信任;30年里,获市县级优秀党员、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多达60余次;30年里,他始终坚持公正廉明、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作风,从青壮年到老年,把毕生心血投入到xx村致富奔小康上。

xx有四个儿女,都在外做生意,家境不差。每次村级组织换届时,儿女们都劝他早点退下来“享清福”,但村民们死活不干。上一次村级组织换届时,贫困户王耀福还特意来找他:“老书记,你要是退休,咱贫困户脱贫心里就没了底!”

当时,他就暗暗下定决心:“等全村的老百姓都脱了贫,我就安心‘下岗’。”

“xx精神”代代相传

xx村是典型的山区村,海拔从600米到1600米不等。xx年以前,村里不通公路,老百姓卖点山货只能靠肩挑背扛,要是背头猪下河坝(中梁乡政府所在地)去卖,回家后肩膀要肿上好几天,人也得躺上几天才能恢复元气。

“要致富,先修路!”1999年,在xx的动员下,村民们决定集资修路,全村680名主要劳动力全部出动。

在悬崖峭壁上挖出一条路并非易事。xx带着大伙儿上了山,饿了就烧堆火,埋几个红苕烤熟充饥,渴了就接山上的泉水喝,他们从山上修到上下,他们用手拽着8000斤重的石磙碾压路面,硬是用简陋的工具硬是在悬崖上凿出了路。村民们修路没有工资,当时一名施工员在修路时受伤了,xx二话不说就背着他上了卫生院,吃住的费用都是他自己掏腰包。家里没钱,他“挪用”了女儿的xx年年底,承载着村民希望的这条长17公里的公路终于通车了,村里的土产从此得以走出“山门”。

后来,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被称为“xx精神”,他是全县上下学习的楷模,如今“xx精神”在xx人民心中代代相传。

脱贫的关键,是发展特色产业

有了路,村里就有了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但不少村民仍然贫困,根本没有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产业既要长短结合,又要持续增收,经过走访调研、村支两委讨论,该村确定发展以核桃、山羊、魔芋为主的林经、林草、林畜、林蜂循环产业。其中山羊产业便是短期脱贫增收的好产业。

xx年,xx和几个村干部带头,发展起了山羊养殖场。xx年冬天,母羊一下崽,养殖场一下子有了100多头羊,他立马带着羊去了贫困户陈清吉、陈清元家。

“你们只管养,死了算我的,能变成钱3年后还我羊就行。”他对两人说。

有了“定心丸”,两人各借了十多头母羊回家。如今陈清吉、陈清元家的山羊已各自发展到30头左右,仅靠卖羊一项,一年便能挣两三千元。

从xx年至今,xx的山羊养殖场一直保持着100多头母羊的规模,其中近一半借给了村里的贫困户。今年7月3日,该县下堡镇下堡村贫困户钱从山也专门慕名过来,向他借了十多头母羊。

解决读书问题,脱贫才有后劲

xx有两儿两女,都在外做生意。特别是大女儿何晓琳在广州开了个五金厂,经常打电话让他赶紧退休去广州养老,但他根本走不开。

xx村面积42平方公里,xx年,全村224户1024人中,就有建卡贫困户69户247人。其中,因学致贫的家庭达27户。像这样的家庭,如果能解决孩子读书的费用,就有了脱贫的希望,后劲才会足。如何解决呢?xx把脑筋动到了自己的大女儿身上。

“大女子(当地父母对大女儿的称呼),你天天说要孝敬我,那就先帮我做件事。”xx年初,他拨通了大女儿的电话。电话里,他告诉何晓琳,三社贫困户王耀福家有一儿一女,分别读小学和高中,患有严重风湿和胃病的王耀福除要负担儿女学费外,还要供养老丈人,这个家因此致贫。电话里,他要大女儿每年资助王家学费2500元,一直到王家当时读小学的儿子高中毕业为止。懂事的大女儿啥也没多说就答应了,但老伴想不通,天天在家念叨:“我屋女子挣的钱,自家用不到,咋就给了别人家(用)呢?”

之后,无论是到县上开会,还是去乡里办事,xx拉下脸,逢人就“化缘”,在他的奔波与牵线下,王耀福、谢宗国、冉茂林、李仁树等4户家庭的孩子有了热心人资助。

管好农村“小银行”,巩固脱贫成果

近年来,有着“草根金融”之称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我市广大农村地区相继出现。xx年,xx村也在当地政府引导下组建了资金互助社,xx担任理事长。

“在农村,当年脱贫不算难,关键是要稳得住,可持续。”xx说。而他认为要做到“稳得住”,除了发展特色产业外,资金互助社也必须真正发挥作用。为了保证每笔钱都能用到实处,他对村民们的情况了如指掌:谁是真的急需用钱,借款后能不能及时还上,他都一清二楚。

靠着从资金互助社两次借来启动资金,五社贫困户乔光荣成功发展烤烟和山羊产业,并于xx年底成功摘掉贫困户“帽子”,今年,他准备再从互助社借一笔钱,将烤烟的质量搞上去。贫困户乔玉联靠着从资金互助社借来的2万元建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可达万元……

在xx村,资金互助社真正起到了助农脱贫的“及时雨”作用:从xx年组建至今,xx村资金互助社借款主要用于发展产业、危房改造、子女上学等。据初步统计,已滚动发放贷款500余笔、500余万元,其中贫困户获得贷款230人(次)250万元,没有一笔呆账坏账。产业方面:核桃面积达4500亩,贫困户参与率达95%,基本满足户均2亩以上核桃;山羊存栏3000只,贫困户喂养率达60%;魔芋300亩,贫困户种植率100%。危房改造方面:xx村xx年,全面启动贫困户危旧房改造62户(D级34户、c级28户),资金互助社拿出启动资金42万元,在4个月内,所有的贫困户均住上了新房,至xx年,xx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洋房村”,无一处土坯房、危旧房。子女上学方面:从xx年开始,xx村村民子女只要考上高中、大学,均优先享受不低于5000元助学贷款,3年来累计下放贷款万元。

xx年底,xx村实现整村脱贫。该村村容村貌、基础条件得到巨大改善,就医就学、经济发展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602元,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几十年如一日为了村上,如今的xx一天一个样,看到这样的成果,“老匡”很欣慰。或许,没多久,他便能安安心心“下岗”享清福了。

xx年xx永辉超市积极参与xx市对口涪陵、酉阳、石柱三个区县的扶贫工作,其中党委书记xx同志负责石柱扶贫工作相关事宜,共计投入400万元。自工作以来,xx同志认真贯彻xx市市委关于“坚决打好全市扶贫攻坚战”的精神,认真履行扶贫开发方针、政策与措施,通过深入调查对口帮扶村,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多项扶贫开发工程,依次解决对口帮扶村民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明显改善,使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帮扶效果显著。

以为民谋福为动力坚持积极参与

xx同志在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系列精神基础上,深入学习、领会xx市扶贫工作一系列部署,将扶贫理论转化为科学生产力,认真积极参与扶贫相关工作,对永辉超市对口帮扶石柱的扶贫工作做了具体的分工,并与石柱县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深入对接乡镇、村组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和乡镇、村组干部座谈,与帮扶对象进行零距离交流,对接具体帮扶事项,共商帮扶措施。持续跟进帮扶项目的后续事宜,确保帮扶工作顺利完成。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开展扶贫项目

xx同志一直坚持深入对口帮扶村进行实地调研工作,认为这是打好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基础。他深入石柱县调研,从石柱县三河镇独特的地形地势以及气候条件出发,结合当地贫困村民的实际情况,对帮扶石柱县脱贫致富的计划作出了具体安排:为三河镇白玉村建立长毛兔养殖场;为三河镇万寿寨村建立猕猴桃生产基地、并且为了保障万寿寨村猕猴桃能顺利打出市场,还建立了猕猴桃冻库;亲自慰问贫困党员,给他们带去了党和政府的问候语关怀;针对万寿寨高山贫困村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情况,帮助他们进行了生态扶贫搬迁。通过深入各对口帮扶村实地调研,xx同志实施了符合对口帮扶村迫切需要的帮扶项目,在改善村基本生产生活环境的前提下,更是发展了适宜的产业经济,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村民的贫困根源,为他们提供了脱贫致富的“长远之计”。

以廉洁自律为保障打好扶贫攻坚战

打好打赢扶贫攻坚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xx永辉超市特设立专项资金400万元用于石柱扶贫工作。xx同志总领负责xx永辉对口石柱的扶贫工作,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在各方面以党章党规严格要求,他严于律己、廉洁自律、处事公正,亲赴对口帮扶村实地调研,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都是用到实处、花到贫困村民身上,始终坚持解决贫困村民的实际问题,诚心诚意为贫困村民谋福、尽心尽力做好扶贫工作。

在未来,xx同志将继续作为xx永辉致力石柱扶贫工作的负责人,充分发挥永辉农业产业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坚持以实地调研为基础,提高贫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手牵农民、一手牵市民,在对口扶贫区县有效推进“农超对接”,解决贫困村民卖菜“难”的问题,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

第4篇: 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先进个人

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_脱贫攻坚个人先进事迹合集

【篇一】

他叫xx,中共党员,39岁,xx县流动办副主任,在他的身上始终渗透着“特别能坚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工作劲头,在脱贫攻坚战役打响的关键时刻,他自告奋勇,请战而出,被组织部门派驻到隆坊镇圪崂寺村任驻村工作队长开展工作。

把自己融入于群众之中,赢得信任

“打铁必须自身硬”。这是他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为了快速的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他把学习政策作为第一抓手,严格做到每日必学、学习必记、政策必懂、学以致用,快速的把自己从外行变行家。“吃透村情民意是关键”。在第一次群众会议他这样承诺“既然我来了,我就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绝对不说空话,不搞形式主义,一碗水端平,要让咱们村里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他是这样承诺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坚持每天深入群众,每到一户他都详细的记录,做到“五清楚”,他坚持吃农家饭,说农家话,与群众打成一片,全村39户群众没有他不认识的,产业现状没有他不清楚的,一年时间写满了4本工作日志。“凝聚力量是核心”。他把自己定为指挥员、宣传员更是战斗员,坚持每周主持召开临时党支部会议,把每件事情都落实到人,亲自组织学习脱贫攻坚最新的精神和政策,交流帮扶经验,解决帮扶短板。

把产业做优做强实现增收,是助推脱贫的法宝

在他的工作日志里有这样一段体会。脱贫攻坚就是帮助农民围绕贫困“查根源、找路子、出点子、迈步子、赶超越”。他在群众会上说“脱贫致富不仅要靠党的好政策,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

一是把苹果树变成“摇钱树”。全村果树面积达450亩,人均2.2亩,这是发展的优势,但是管理粗放、技术落后是制约发展的关键,他提出首先就是要技术革新,为此,说服群众建立了100亩苹果示范园,坚持每月适时为果农培训关键技术,全年累计培训7次,参与群众210人次,每次培训他都全程参与,群众学,他自己也学,他说“只要自己懂,才能领着群众干”,村里的果园都有他走过的足迹。同时,积极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鼓励村支委成立了xx春喜农业合作社,引导群众参与,建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引导,群众对苹果的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的科学管理有了新认识,激发了群众用科技发展苹果的热情与动力,特别是在苹果喜获丰收的时候,他积极协调10多家果商进村订购,每家的苹果都卖到理想的价格。

二是把中蜂养殖培育成增收新亮点。他抓住行政村地处森林这一独特地理优势和群众有养蜂基础的独特条件及县农业产业发展补助资金的大好政策,挨家走访、户户动员,大力发展中蜂养殖,耐心细致思想动员让群众“敢养”,落实产业补助资金让群众“能养”,定期的技术指导让群众“会养”,全年共落实产业补助资金14万元,发展规模达240余箱,为群众又找准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在脱贫攻坚的日子里,他已经把圪崂寺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总是心系这里的每家每户,在脱贫攻坚的战役里,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一名战士,再苦再累,绝无怨言,他用一个党员的标准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篇二】

xx是xx镇云堡村党总支部书记,自2014年8月任职以来,他始终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带头创业,大力发展种养业,并鼓励村民自主创业,为该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搞好民生工程改善村容村貌

“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任职还不到2个月的时间,他就争取到了挂点单位的支持,并联系村里的经济能人捐石沙、石粉,动员党员群众投工投劳,进行巷道硬化。尽管四处奔波,但他从不说疲倦。当有人问他累不累的时候,他总是笑着答:“为群众谋福利,心里高兴就不累。”

两年时间,在xx的不懈努力和多方协调下,争取到上级资金100万元重建云堡一桥、二桥;通过鼓励村民集资购买沙子、投工投劳,争取相关单位的支持,完成巷道硬化5400米,完成环村道路硬化2.8公里;争取“一事一议”资金完成该村上大路屯、下大路屯的娱乐小广场的建设……通过努力,云堡村的村容村貌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外务工的村民回家时,都惊讶地说:“村里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美啦!”

搞好产业发展走脱贫致富路

云堡村人多地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民增收十分缓慢,xx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2年,他抓住土地平整的有利时机,积极动员村民将1000多平方米的土地流转出去,由公司承包,用来建设坚果庄园、蜜柚基地,农户除了每亩地可获得500元租金之外,还可入园务工。2014年,xx又带动40户贫困户,利用冬闲田种植紫色马铃薯230亩,每亩增收1300元。

2016年,为让村民打消对种植紫色淮山的疑虑,xx自己先试种了6亩的紫色淮山,试种成功后,带动28户贫困户种植紫色淮山68亩。目前云堡村已有6个产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为云堡村实现产业脱贫提供了有利支撑。现在加入合作社的191户贫困户,大大地改善了经济状况,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大道。

【篇三】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当然要回来奉献家乡呀。”三十出头的“80后”工程师xx先,曾月入上万元,有着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毅然放弃了高薪生活,来到xx市xx镇当起了一名“乡官”,在平凡的岗位上专注扶贫。如今,他俨然已成为xx镇了不起的“扶贫专家”。

鼓足干劲专注扶贫

2015年10月,xx先作为优秀人才进入xx镇扶贫站工作。入职的第一天,他便被“委以重任”挑起了大梁,扛起了xx镇的“扶贫大旗”,专注扶贫工作。

到岗后,他意识到扶贫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压力大、责任大。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熟悉村情民意。于是,只要有时间,他不是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就是守在办公室的电脑旁,一遍又一遍地筛选、核对贫困户系统数据。哪户没有安全稳固住房,哪户需要民政救济,哪户贫困大学生就读有困难……他总是积极探索信息统计新方法,通过比对、筛查、分类、汇总,第一时间整理出详细清晰的扶贫数据,为领导决策和部署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独特的数据分析方法及娴熟的电脑操作技巧,为他赢得了“扶贫活字典”的称号。

宣传政策为民谋利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出台了许多惠民利民的好政策,如产业扶贫、小额信贷、教育资助、社会救助政策等。作为结对帮扶联系人,xx先利用入户的机会,向群众宣传国家的好政策,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户心坎上。在联系贫困户韦耀杰的过程中,得知韦耀杰已有77岁,其子身有残疾,家里没有劳动力,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粮、养几只鸡以及养老收入。于是他联系民政部门,为该户申请了低保,又申请了残疾人生活补贴,每月加起来有330元的收入。另外,他鼓励该户利用补助资金入股xx市六畜兴牧业有限公司,连续三年每年有1000元的分红,第四年返还1万元的物资。

在联系贫困户韦园兰的过程中,他得知该户因为缺土地、缺资金,夫妻两人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家中两个小孩读书,房子陈旧、人均不足13平方米,他便通过宣传危房改造新政策,鼓励他们筹借资金自建住房,如今80平方米的砖混住房已经建好。此外,在他的帮助下,韦园兰两个小孩享受到了相应的教育资助政策;在他的鼓励下,韦园兰夫妻俩拟申请小额信贷5万元发展种植业。

发展产业助农增收

xx镇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发展产业。主动加强与产业合作社的联系,通过合作社争取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了xx先及扶贫站工作的重点。说来容易,做来难。首先,合作社水平参差不齐,且有所顾虑;其次,贫困户对合作社认识不够,不敢创新。于是,xx先在镇领导的指引和帮助下,利用周末时间走访村屯,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一起走家入户宣传产业发展政策,为贫困户分析产业发展思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云堡村韦鸾佳黄牛养殖合作社成功申报项目,并与贫困户签订协议,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合作社和贫困户的疑虑顿时消失,纷纷主动前来申报项目或申请加入合作社。期间,xx先带领扶贫站完成了两项工作:一是制作详细的项目申报流程并填写模板供合作社参考;二是安排扶贫专干负责跟进指导,解答合作社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的疑问,力所能及地协助合作社完善资料。截至目前,该镇获得扶贫产业项目22个,覆盖率99.7%,基本做到每村、每户贫困户有特色产业。

“贫困户脱贫致富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一年以来,xx先扎根xx、协助统筹11个行政村的扶贫工作,狠抓住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民政救助、医疗救助、转移就业、移民搬迁,带领7名扶贫专干宣传、落实好惠民政策,协调市直单位在该镇开展扶贫工作,多举措、多方位推进xx镇的脱贫攻坚工作。

【篇四】

公公过世的那天,正是迎接自治区对扶贫工作进行核验的日子。xx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一直坚守在扶贫工作岗位上……“今年xx接手扶贫工作后,一直没顾上家,全身心放在了贫困户身上,是我们学习的表率。”和xx一起驻村的工作队员对她赞不绝口。

2016年12月30日中午,灿烂的阳光为冬日增添了丝丝温暖,恰逢xx镇赶集的日子,在xx摩托车配修店里,顾客络绎不绝。该店开业有两个月了,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店主xx一边修车一边难掩喜悦心情:“若没有党和政府的扶持,没有陈姐关怀,也不会有我的今天,以前都没敢想过自己居然当上店老板。”

xx是xx镇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说的陈姐,就是他的帮扶干部――xx镇干部xx。

第一次入户,看到xx的家,xx的第一印象就是心酸,破旧的瓦房、简陋的家具、散乱堆放的农具、布满灰尘的桌椅。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贫困?xx顾不上脏乱,坐下来细心地与xx深入交谈。坐在椅子上的xx面色发青,体质瘦弱,“我很担心,若让他站着交谈,他会摔倒。”xx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掩不住那份担心。经过细心观察,悉心询问,30岁的xx终于敞开心扉。原来他患贫血症,性格内向且体弱多病,读完初中就待在家中。他家里共五兄妹,他排行最小,兄长和姐姐成家后,都分家独过并外出谋生计。留在家中只有年迈的父母和他,家里缺乏劳动力,又没有什么技术,父母也不敢让他去做耗体力的重活,日常开支仅靠兄长接济。

得知这些情况,xx以后在入户时,不时给他买来营养品,慢慢做xx的思想工作,激发他创造新生活的勇气。同时还带他出门去认识积极生活自我创业的同龄人,让他了解别人如何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帮助他寻找合适的脱贫办法。

xx总结了自己的扶贫经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不能‘盲人摸象’,更不能‘天女散花’,要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基础上,结合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精准帮扶,要想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达到脱贫成效精准!”依据相关扶贫政策,xx用本级财政扶持资金为xx添置了32寸的液晶电视,使他能收看央视和自治区各项扶贫惠民新闻及学习致富本领;通过申请扶贫专项资金帮其入股一万元到水八角合作社;帮其申请参加危房改造项目;帮其申请了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进行创业。

说起贴息贷款,当时xx还寻思着如何帮他发挥这五万块钱的价值。养牛?还是养猪?或是种植?根据xx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她全盘考虑,综合分析。正好xx的哥哥有一个摩托车汽配店,他曾有一段时间跟着哥哥学过简单的修理技术。但哥哥因为经营不善,早已关闭店铺。xx建议他利用免息贷款把店铺重新开起来,自力更生。在她的鼓励下,xx鼓起勇气接下店铺,10月底,修配店正式营业,“目前没有什么经验和技术,基本上是修理小问题。11月收入有1300元,12月嘛,我大概算了一下,比11月多500左右。“xx边计算边说,他现在最想参加技能培训,进行系统学习。

看到xx已经能自食其力,不仅能实现脱贫还树立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xx笑着说:“下一步,我还想让妇联的同事为他物色适合的对象呢。”而对于家人,她始终心存愧疚:“公公是抗美援朝的老红军,很支持我的工作。他病重时,我不能尽全力照顾;过世时,我不能为他守孝。这份亏欠,再也无法弥补。”xx表示,会更加努力工作,发扬一个革命家庭的优良传统,不辱使命。

【篇五】

“xx村在今年7月份完成第一批脱贫贫困户共有51户,剩余的66户贫困户也于今年10月份中旬自评后全部达到脱贫指标验收标准。”自从成为xx镇xx村“第一书记”以来,xx市人社局仲裁院仲裁员xx就把自己当成了xx人,吃在那里,住在那里,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带领xx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上任时,笔者问xx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他说:“扶贫,为xx村的老百姓多做事。”

“转移就业情况、收入情况要了解详细点。”“危房改造今年一定要完成,要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一定要及时解决。”“办理低保的情况要及时跟进,帮助他们准备好相关材料。”“要讲究方法方式,静下心来与群众沟通,把它们当成朋友亲人。”“‘八有一超’材料一定要认真收集归档。”……在xx市人社局扶贫推进会上,xx以自己在xx村开展群众工作中解决群众问题的经验,给该局干部职工上了一堂扶贫课,为该局在建档立卡、摸底调查、政策宣传等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年就要过去了,笔者问xx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他说:“脱贫,如今xx村老百姓笑开脸了。”

“加入合作社,养猪有分红。”“读书有‘雨露计划’,种养和办项目有免息贷款。”“办了低保,生活有保障,政策好啊。”……笔者在歪贝屯、上垌屯、上xx屯等村屯问及“第一书记”xx开展扶贫工作情况时,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道。

经过xx与村委干部努力,该村有31户贫困户已获得银行贷款,用于危房改造、从事服务业或发展种植、养殖业;有28户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该市就业中心举办的职业技术能力培训后,现已掌握一技之长并外出务工增入;同时,xx村通过政府支持,引进外地公司在本村采用“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发展养猪业,建设两个养猪示范基地,组织全村贫困户参股分红,增加家庭收入。

第5篇: 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先进个人

教书先生讲的“扶贫、扶智”课
--XXX县XXX镇枫香村第一书记XXX同志先进事迹
XXX,男,汉族,籍贯贵州桐梓,1980年9月出生,2004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贵州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现任xxx学校教师、XXX县XXX镇枫香村第一书记。从2016年到XXX县XXX镇枫香村担任第一书记从事扶贫工作以来,该同志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投入到扶贫工作中。立场坚定、真抓实干、廉洁奉公,带头确立“抓党建、强民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干部群众加强教育培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升了干部群众的知识技能,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有力地改善了村环境和集体经济,在深度贫困地区决胜脱贫攻坚战中成绩卓着。
立场坚定抓党建
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始终与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
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意识,勇当扶贫先锋,提振攻坚士气,激发了干部群众扶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起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俗话说:“不怕有个烂摊子,就怕没有好班子”。XXX书记到岗后发现,枫香村组织建设亟待加强、党员发展管理和教育培训不到位、党员队伍青黄不接、组织生活开展少、甚至“口袋党

员”依然存在,村委软弱涣散、内部不团结、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等等问题突出,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严重阻碍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担任第一书记的他牢记使命,认识到只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章立制,才能增强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他带头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并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定期组织召开支委会和全体党员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以及中央、省市委对脱贫攻坚的相关要求,不断提升理论素养,进一步树牢党员“四个意识”、补强自身“精神之钙”。自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村支两委对工作的前瞻性、原则性、创造性,战斗力明显增强。指导完善“两委”议事规则、决策程序,村里大事小事均需召开党员群众开会讨论,集体研究,形成一套村级规范管理工作体系,使村支两委办事“公平、公正、公开”三原则。吸纳优秀青年到党员队伍中,切实增强枫香村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
脱贫扶智有实效
“富不富,看思路”,在广泛集中民智民意基础上,带头编制完善了《枫香村建设规划(2016-2017年)》。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人居环境、以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争取到投资30余万元,对村内道硬化6公里、清理修缮排水沟、垃圾堆32个。他力主把村阵地场所建设纳入整体规划,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服务功能,完善枫香村村委办公设置配备,保障办公

顺利开展。经过深入实地的调研和科学论证,带领村支两委共同编写了枫香村5433扶贫资金项目规划,实现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生态优良、地域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群众兴奋雀跃的说:我们也快过上“小城市”的生活了。
他带领村支两委围绕“抓党建、促发展”的既定目标,努力发展枫香经济、改善村民生活,确保按期脱贫摘帽工作。他带领村干部主动联系县农牧科技局、林业站、能源局、紫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机械职业技术学校等各方面的专家对枫香村进行实际调研,争取各界广泛支持和合作。目前,投资万的450亩花椒基地、红心猕猴桃种植、救助贫困生、村民技能提升等项目都如火如荼开展,群众收入增多。
在长期与群众接触中,XXX书记有了深刻的认识,枫香村273户1137人口从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居然没有一位大学生,大专生、中专生、职高也是渺渺无几。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孩子一般初中、高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由于学历低、知识水平有限,外出务工的也属于初级工人,在外生存也是困难重重。他带头组织从两个方面着力开展智力脱贫:其一,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鼓励孩子努力完成学业,引导靠知识改变命运观念。村委大力培养、培育一批“专家”,充分发挥村干部领头羊的模范带头作用,采用能人带动贫困户模式。其二,注重劳动力的培训,有针对性、切合实际地为扶持对象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技之长,靠自己的技术和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他深入农户调查了解全

第6篇: 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先进个人

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2020
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6篇
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
xx系xx民族中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自20xx年x月参加工作以来,年轻的她,用真诚温暖着学生,用激情点亮着学生。在教育扶贫、控辍保学、结对帮扶工作上,她身体力行甘做学生的引路人。她把贫困生的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20xx年x月x日晚,微雨纷纷,贫困生xx因骑车不慎摔倒。xx趴在地上的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了她的x老师。那天,接到xx电话的x老师正生着病,饭也不想吃的她头昏脑胀四肢无力躺在床上休息。刚接完电话,x老师心里像着了火,她马上皮披衣起床,摇摇晃晃地赶赴医院。她带着xx从一楼到三楼,挂号、拍片、一通检查下来,她出了一身的汗,几乎要被累垮了。办好住院手续后,她给xx买来水果,还帮杨某垫付了所有的医药费。事后,x老师高烧了一场。当有人说她傻时,她微笑着说:学生的小事就是我的大事,贫困生的事就是我更大的事。
她急贫困生之所急,想贫困生之所想
20xx年暑假,因父亲在工地上不幸去世,xx产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得知xx的想法后,x老师把xx约到自己家里吃饭,她和xx一边洗菜做饭,一边聊家常,试着慢慢解开xx的心结。饭后,她给xx到了一杯茶,让他品尝茶那种淡淡的苦涩,从茶叶的采摘到泡制,结合茶道和他聊人生的起起落落。她不断地给予xx情感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励,校园里、操场上,枫树下,留下了x老师和xx许多的背影。在x老师多次耐心开导和鼓励下,xx终于放弃了辍学的念头。20xx年x月,xx的家也发生了一起类似xx家的事故;同年xx月,xx的母亲又在外地去世。面对学生家庭接连发生的变故,x老师总是第一时间给学生提供赖以依靠的肩膀,鼓励学生们要学会坚强走出阴

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她把贫困生家当作第二课堂
在结对帮扶工作中,x老师通过开展座谈、家访等工作方式,对其名下结对的xx和x两位贫困生给予精心地帮扶。为了让两名学生甩掉思想包袱专心学习,最初的几个月,x老师几乎每周都开展家访活动。在平时的学习中,x老师会因材施教,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每次月考后,x老师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耐心地讲解,还免费并提供学习资料。为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致贫原因,x老师多次与家长电访沟通。20xx年国庆节、20xx年春节和清明节期间,顾不上休假的她利用节假日走访学生家中x次,为贫困生家庭送去价值xx多元的文具礼品和生活用品。
大半年多的结对帮扶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位学生性格逐渐变得开朗活泼,成绩也都取得相应的进步。对此,x老师说,教育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将不忘初衷,继续带领学生进步成长,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
xx,女,现任xx镇中心幼儿园园长,19xx年毕业于铜仁民族师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