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创业理论的演进脉络

创业理论的演进脉络

发布时间: 2022-10-23 17:05:03

摘要:在梳理创业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创业理论的三个演进路径:1)对创业者职能的探讨,从生产组织内部背景到社会经济运行背景的演进;2)对创业者禀赋的探讨,从创业者个性心理特征到其资源禀赋的演进;3)对创业过程的探讨,与传统管理理论的融合与分离,揭示了这三个脉络之间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指出创业行为本质上是创业者异质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从而为从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机制视角展开创业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创业理论;演进脉络;异质型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P062.3

文献标识码:A

自坎蒂隆以来,众多学者对创业研究给予了密切的关注,他们运用各自学科的理论对创业产生根源、创业现象描述、创业理论发展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研究视角和层次,以致“创业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各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关注的焦点也就不同,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展出一个有别于其他领域的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理论”,近年来,众多学者通过对已有的创业理论从立论基础、研究方法及框架的分辨和对比,将创业理论区分成不同的流派、视角,朱仁宏提出了经济学理论、社会心理学观、社会文化观、资源观、机会观、社会资本观等流派划分,随后的学者在此基础上拓展出了风险学派、领导学派、创新学派;认知视角、战略适应视角;管理学视角等不同的创业理论流派,近三十年来,创业研究的核心主题开始聚焦到揭示新企业产生机理的创业过程的研究上,在这趋势驱动下,创业研究不再局限于如创业者个性特质、创业环境、组织等单一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视角,而更多地关注各研究对象、视角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并将创业视为一个系统过程,如胡萍从创业主体、创业过程、创业的障碍及支撑环境等维度评述已有的创业理论;曹之然通过归纳理论共识、调解理论冲突,构建了一个包括创业者、创业过程和外部环境等三个主题的创业过程研究模型,创业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创业过程蕴涵着一系列活动及相应的关键要素,并且这些活动与关键要素遵循着一定的逻辑顺序与平衡关系,这些活动的逻辑顺序及关键要素的平衡关系并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是最终呈现为微观层次千差万别的创业过程。

1 创业者职能演进——生产组织内部到社会经济运行

Bygrave和Hofer对创业过程的描述:首先创业始于人的意识反应,这一观点承认了作为创业基本要素的个体创业者的重要作用,创业者的社会经济职能是随着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分化和清晰的,创业理论的产生源起于“entrepreneur”(创业者、企业家)这一概念的出现,18世纪法国银行家、经济学家和作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第一次使用了“entrepreneur”这个词,这一名词来自于法语的单词“entre”和“preneur”,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承担”,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学者们根据他们对社会经济运行的理解将社会群体分为:土地所有者、劳动力和资本家等三类,而坎蒂隆注意到“创业者、企业家”卓尔不群的社会经济特性并将其划入特定社会群体,即指在寻求机遇的过程中扮演积极承担风险角色的人,从而开启了早期创业研究注重于创业者个性、素质及其社会经济职能的研究视角。

奈特在探寻利润来源的过程中,指出价格体系中依赖行政命令运行的企业存在的必要,从而将创业者职能角色的研究根植于生产组织基础上,在奈特眼里,“风险是一种人们可知其概率分布的不确定,人们可以根据过去推测未来的可能性;而不确定性则意味着人类的无知,是人们根本无法预知没有发生过的将来事件,它是全新的、惟一的、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生产的内部组织就成了必然,“世界上只有少数人是风险偏好者,而绝大部分人是风险规避和风险中性者,后者愿意交出自己对不确定性的控制权,但条件是风险偏好者即企业家要保证他们的工资,于是,企业就产生了”,奈特在区分出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将创业者视为不确定性的承担者。

在奈特看来,生产组织内部的创业者通过承担风险获得剩余,而工人通过转嫁风险获得工资,然而,现实经济活动过程中,工人的工资、创业者的利润、资本的利息、生产要素的租金都体现在产品的价值中,要经历“惊险的一跳”得以实现,所以,为了利润的实现,创业者必须具备把所有生产资料组织起来生产价值并实现价值所需的相应能力和知识,从而生产组织中的创业者不仅是风险、不确定性的承担者,还是生产过程的协调者和领导者,马歇尔拓展了创业者的经济职能,认为他们还应该是协调者、中间商和创新者,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他必须对自己经营的事业了如指掌,有预测生产和消费趋势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必须有领导他人、驾驭局势的能力,善于选择自己的助手并信赖他们。

早期学者就创业者和创业现象作了一些富有启迪意义的讨论,对创业者职能的拓展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其职能的认识,然而,职能拓展的泛化产生了创业者与管理者职能的混淆,实质上是对创业者特性的抹杀,这种趋势有其学术根源,大多数经济理论研究视创业为“困扰经济学模型的幽灵”。主流经济学中,许多研究基本不考虑创业者,正如卡桑指出,他们试图将市场过程中的个性因素剔除掉,主张是经济系统在起作用,新古典经济理论对创业的回避,本质上是因为创业现象从外部给均衡状态带来了冲击,尤其是创业者创新产生的外部冲击给新古典经济学观点制造了麻烦。

当熊彼特赋予创业者打破已有经济均衡状态的“破坏性创造”力时,对创业者职能角色的考察已经脱离生产组织,而是以经济体系运行为背景,熊彼特把创新比喻为“革命”,创业者是“通过利用一种新发明,或者更一般地利用一种未经试验的技术可能性来生产新商品,或者用新方法来生产老商品;通过开辟原料供应的新来源或开辟产品的新销路;和通过改组工业结构等手段来改良或彻底改革生产模式”,他进一步认为,经济体系发展的根源在于创业活动,“创业是经济过程本身的主要推动力”,“这类活动就是能使经济肌体革命化的多次发生的‘繁荣’和由于新产品和新方法造成干扰平衡的冲击而经常出现的‘衰退’(指暂时性失业等现象)的主要原因”,从而创业者成为经济体系的解构者。

与熊彼特相反,奥地利学派是将创业者看作是非均衡市场中发现和实现潜在利润机会,从而实现促进经济体系恢复均衡的功能,奥地利学派讨论的假设前提是信息不对称,并且创业者具有独特的创业机敏(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使其可以发现不对称信息导致的价格差异,进而可以获得创业利润或遭受损失,这样就推动了经济逐渐从非均衡走向均衡,在他们眼中创业者是均衡的构建者,然而,从经济体系动态运行来看,奥地利学派的创业缺乏可持续性。

限于早期的分工水平以及经济理论的发展水平,创业者的独特经济职能混同于企业日常管理人员的经济职能,从而使早期对创业者经济职能的认识桎梏于生产组织层面上,正是这一局限,在以资源配置为核心,边际分析、均衡分析为手段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框架中,由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创业者与其

被作为“黑箱”的桎梏——厂商一起沉寂下来,而将创造性解构者和创造性构建者的区别搁置,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不仅使创业者摆脱沉寂,更使创业者解脱于生产组织层面的讨论,体现了其在经济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经济职能。

2 创业者禀赋演进——个性心理特征到社会资本

创业者独特的社会经济职能不是无本之木,出于分工水平和经济理论发展的限制,人们最先从创业者独特经济职能的承担者身上寻找其根源,并从创业者自身的个性特质和能力禀赋演进到创业者的社会资源禀赋。

秉承坎蒂隆创业研究的个体视角,创业现象中创业者远见、创业机敏、直觉和智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同样受到学者的重视,一定程度上正是创业者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成就了其独特的社会经济职能,奈特、熊彼特和柯兹纳被认为是西方创业学研究的三位重要先驱,他们都从不同层面指出了创业者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其中知觉和解析等认知因素在企业创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柯兹纳试图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提炼出创业者区别于一般人才的心理认知特征——“敏感”,“发现未被利用的机会需要敏感,计算能力无济于事,节俭和追求最大产出也不是创业者所需具备的知识”。

除了认知特性以外,随后的学者对创业者心理特征的研究还涉及对创业者的人品特征、成就感动机、冒险倾向等方面的研究,然而,创业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创业决策之间的关系依然是模糊的,Sexton和Bowman的实证发现成就需要与创业决策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Gartnert试图通过对创业者的分类寻找其共性,但创业者之间的差别和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的差别一样多,总体说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学领域就成功创业者个性心理特质所做出的种种研究并没有产生有见地的观点。

隔绝与企业家成长、行为的社会经济环境,从抽象的个性心理特征探讨创业,一定意义上是舍本逐末,对创业者社会特征,如教育水平、社会家庭背景和创业者经验等的关注,虽然同样产生许多彼此矛盾的研究结果,但已标示着人们的关注焦点的转变。

韦伯(Weber)率先用社会文化理论研究创业,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30)一文中将创业和社会环境(social context)联系起来,认为新教主义的兴起鼓励了勤劳、节俭和为积累物质财富而奋斗等精神,这些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文化会影响身处其中的人们,使其具有某种个性特征,并倾向于促使他们产生特定行为,从而,文化价值和信仰的差异可能促使各具特色的创业行为,社会文化理论的应用在考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活动时,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人们也发现某些特定的文化环境下更容易刺激创业,或是某种特定的创业行为,然而,社会文化观点的创业研究侧重于考察特定文化,考察创业个性特征与创业过程之间的特定关系,鉴于前文讨论的创业者个性心理视角研究的现状,这种试图发现创业者个性特征被培养的环境的方法,没有摆脱创业者个性特征这一通往创业的模糊桥梁;还有,社会文化具有一个宽泛的内涵,从而成为总能有发现的地方;再有,相同文化背景中不同创业行为的差异如何解释。

同样是关注创业行为的环境,社会文化视角关注社会文化如何成就创业者独特的个性心理,而社会资本视角关注创业者如何获得创业资源,社会资本视角是在研究社会网络现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关注点在社会网络结构及其内嵌的关系性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某种程度上社会资本视角是对模糊的创业者个性心理禀赋研究的解脱。

如果说布迪厄尔的社会资本——“真实的或虚拟的资源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是社会资本的物质构成;那么普特南的社会资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便是社会资本的功能构成。

卡桑(1982)认为,创业者专精于对稀缺资源协调的判断,之所以他们拥有这种高于其他人的判断力是因为他们取得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优于别人,社会资本观的组织社会学学派关注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创业机会与创业行为,其代表人物伯特(Burr)认为,“对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他们最重要的资源是错综复杂的个人网络”,强调具有强联系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创业的可能性越大,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因为其能更早接近各种广泛的观点、技能和资源,由此可见,对于一个社会经济行为个体来说社会经济环境远没有达到完全的程度,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存在差异的结构体系,而社会资本观的社会经济学派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脚,他们不仅仅考虑了网络的结构性资源,如社会交往和联系,还考虑了内嵌于网络中的关系性资本,如信任和规范等,这些关系性资本会加剧创业者创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信息、资源的差异。

这种结构性思路是重要的,然而这种结构性思路是以创业者为核心而建立的,创业者在构建、维护自己的社会资本时要支付成本,业已构建的网络结构还存在外部性问题,从而有些研究得出网络对创业否定或尚不明确的结论,问题的关键是这种结构性差异带来的创业实践不应仅仅是因人而异的,其必然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如经济结构的变化等。

人的个性特质、行为模式的形成离不开其学习成长、参与实践的社会环境,孤立的个性特质视角剪断了创业者独特经济职能与经济体系运行的连续互动,指向创业者个性特质的社会文化视角的解释,构建在两者模糊和宽泛联系的基础上,这种模糊、宽泛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坚实的经济关系联接,社会资本视角虽然将其解释拓展到了非正式制度范畴,但本质上是一种静态资源观,从而不能满足对创业者创造性解构的动态职能的分析。

3 创业行为过程研究的演进——与传统管理理论的融合与分离

如同创业者独特经济职能的来源是其与经济体系运行连续互动机制的一个环节一样,创业者经济职能的实现同样是这一机制的重要环节,创业行为过程研究的演进发起于资源观。

早期的资源观对创业研究并没有脱离以创业者个体为核心的理念,但其并非从行为者个体职能和禀赋角度认识创业,而是将创业者能力视为稀缺资源,并将其纳入资源观的企业理论和经济理论模型,为随后视创业为资源配置过程奠定基础,但在解释创业者特质问题上,创业能力资源化的观点实际上只是先验的假设创业者具有更易于发现机会和有效使用资源的独特能力,从而很难回避个性心理特征等异质个体视角的困境。

随后,资源观的研究将创业视为资源配置过程,对于新创企业成立及保持竞争优势而言,资源的获得与配置是尤为关键的,新创企业资源的重要性是有层次的:①人力和技术资源,包括创业者及其团队的能力、经验、社会关系及其掌握的关键技术等;②财务资源,即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源;③其他生产经营性资源,即在企业新创过程中所需的厂房、设施等,而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或可控制的、难以模仿和交易的特殊资源,根据Barney的观点,机会识别力、创业者的决策力、隐性知识和人才、创业团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以个人社会关系为主的企业网络。等,是能够为新创企业带来战略价值的资源,区分核心资源是必要的,但对于新创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摆脱自有资源的局限,最大限度地整

合、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对其转化和激活获取回报,从而,人们自然转向成熟的管理理论。

“管理”学派否定创业者特质的主观主义视角对创业的研究,“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能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德鲁克进一步认为创业是一种“可以组织、并且是需要组织的系统性工作”,甚至可以成为“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虽然德鲁克也十分强调创新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只有那些能够创造出一些新的与众不同的事情、并能创造价值的活动才是创业,但他更强调管理的重要原因是,许多发明家虽然是创新者,但恰恰是因为不善于管理才成为不了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创业者,德鲁克除却了创业行为的神秘光环,强调了创业过程中管理的重要性,并认为创业完全可以在成熟的管理理论中得到解释。

创业行为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经济行为,同样认为创业是一种管理方法的Stevenson等认为创业是“在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限制下对于机会的捕捉和利用”,出于重视创业行为的特质,在创造财富是创业和战略管理共同核心的基础上,创业研究的战略管理视角突出强调创业活动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创业者有意识的战略选择过程,其反映了创业者在一定环境下的较优战略选择,“战略”学派认为成功的创业关键在于创业者识别机会、形成战略、整合资源并采取首创行动实现其战略意图,而创业者是否具有形成和实施有效创业战略的能力,企业战略实施的环境背景与企业战略的互动都是创业成功的保障,虽然在应不应该严格区分创业研究与战略管理问题上,战略管理视角的普遍回答是否定的,但这种否定是建立在两者存在整合机会和融合手段的基础上的,对这些机会、手段的探讨,反映了战略管理理论对创业的兼容需要构建桥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业行为的独特性。

Singh认为以往的创业研究缺乏清晰的边界和独特的变量,并认为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利用可以是支撑创业这一独特领域的概念,而且应该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Shane和Venkataraman同样认为创业机会应该是创业研究的主线,其归纳的核心问题具体包括:①为什么会存在可以创造商品和服务的机会,在什么时间存在,是如何存在的;②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现和利用这些机会,什么时间发现和利用,如何发现和利用;③为什么会采用不同的行动模式来利用创业机会,什么时间采用,如何采用,创业的机会视角的立论基础是构建在非均衡的经济体系之上的,正是由于价格体系的不完善、信息的不完全以及人的有限理性,使资源配置决策都不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的最优决策,既然经济体系不能充分地达到均衡,那么识别和利用有利可图的机会,就应该成为创业研究的核心,从人们开始重视创业经济过程开始,人们试图用既有的管理理论完善创业研究,而对创业活动本身的独特性的关注最终促成创业的机会视角开辟了创业研究的独立领域。

创业行为的过程演进呈现了一个与创业者职能演进相对应的逻辑过程,即创业行为过程的独特性为主流管理理论从抹杀到分立的过程,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业研究中创业者经济职能的核心地位,而创业行为过程是创业者独特经济职能的实现机制,服从并服务于创业者经济职能的实现,如把创业行为过程视为创业研究独立领域的创业机会,本质上是创业者独特经济职能实现的行为过程起点。

4 创业研究的创业者异质型人力资本实现视角

从上述分析和梳理中可以看出,创业研究的核心应该是创业行为在经济体系运行中所体现的独特经济职能,这种职能的本质是对经济体系均衡的创造性构建与解构,创业行为均衡解构的经济职能的实现回避了单一的均衡构建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持续性问题,从而体现为致使经济体系运行收敛、发散的最活跃的因素;也正是由于创业行为创造性构建与解构本质的动态、非均衡特性增加了其分析和认识的难度,这一复杂性充分反映在众多创业理论不同认识角度存在的“个体与组织、内容与过程”的根本分歧上,前文对创业理论演进逻辑的梳理已指出创业行为的经济职能是创业研究的核心,从而内容是核心,而过程是内容的实现机制,所以,内容与过程不是分歧而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作为这一思路的延续,似乎个人和组织都可以是创业行为的经济职能的实践者,而结合了产权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企业契约理论认为,“市场里的企业看成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正是由于人力资本产权主客体不可分离性及其实现的实践性,从而“企业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自我定价器”,如此看来,组织——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既存企业,都是创业者异质型人力资本实现的载体,从而,创业本质上是创业者异质型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

以异质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机制为核心的创业研究不仅克服了创业理论不同认识角度存在的“个体与组织、内容与过程”的根本分歧;而且建立了微观生产制度变迁与动态、非均衡经济发展之间的链接,异质型人力资本来源于经济体系运行过程中,体现分工、专业化演进趋势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实现,它是杨格“分工决定分工”的辩证在人力资本上积累和实现过程中的反映;而这种积累和实现通过创业者创业行为过程中“干中学”的实践机制与经济运行保持着最大程度的契合,从而推动经济体系动态、非均衡的持续发展,异质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机制贯穿在创业者异质型人力资本的识别机制、以异质型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创业要素的整合机制,以及通过创业行为对创业者人力资本异质性的检验机制,或者创业对经济体系运行的建构与解构的经济职能实现的整个逻辑过程中,创业过程确实蕴涵一系列活动及相应的关键要素,并且这些活动与关键要素遵循着一定的逻辑顺序与平衡关系,然而,创业的建构与解构的经济职能的实现是一个动态非均衡的过程,创业活动的逻辑顺序及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平衡关系并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以创业者异质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机制为核心的创业研究把握了在微观层次千差万别的创业现象的核心机理,还有,对于导致经济体系呈现“累积因果”、“路径依赖”等动态正反馈运行现象的异质型因素的甄别本身是不可预测或者是滞后的,而形成影响经济体系运行的异质型因素的机制是可控、可复制的,从而为创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框架。

随着以创业者异质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机制为核心的创业研究的深入,其必将指导创业实践,并促进其蓬勃发展,具有建构与解构经济职能的创业者异质型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实现的机制是可控和可复制的,并且这些机制具有层次性,如空间、层级从微观到宏观的拓展,不同行为指导原则——信誉原则、交易原则、行政指令原则各自对应的社会关系网络、市场交易关系、科层组织内互动关系等不同层次的创业者异质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机制,使促进创业实践,及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努力可以在一致的指导原则——促进创业者异质型人力资本产权实现为核心从多层次展开,从而使创业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国家创新水平上的时代,以及新的市场制度体系还需要逐步完善、旧的计划体制与管制手段在经济生活中还时现时隐的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经济活力。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