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2023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精选推荐】

2023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 2023-03-21 14:10:33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畅通流通体系和强化现代产业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保障。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对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供大家参考。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畅通流通体

  系和强化现代产业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保障。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对推动我省打造“重要窗”、争创现代化先行省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省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进一步促进“十四五”时期

  全省物流业更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以来,物流立足供给侧结构性,紧紧围绕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物

  流降本增效综合试点等重点工作部署,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组织效率等各项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良好,物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物流发展规模和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从2015年至2020年,全省物流

  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超8%,预计2020年将超63亿元规模,占GDP、服务

  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9.8%和17.9%;

  “十三五”期间,全省铁路、公路和水运

  完成货物周转量从9878亿吨公里增至12323亿吨公里,年均增长5.8%;全省

  规模以上港完成货物吞吐量从13.8亿吨增至18.5亿吨,年均增长6%;港货

  物吞吐量从8.9亿吨增至11.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从2062万标箱增至2872万标箱,年均增长分别达到5.6%和6.8%,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规模稳居

  全球第一和第三;全省机场货邮吞吐量从58.7万吨增长至102万吨,年均增长

  11.7%;全省快递业务量从38.3亿件增长至179.5亿件,年均增长36.2%,快

  递业务总量稳居全国第二,最大日处理能力达到1.6亿件;网络、统冠物流等

  18家企业入选全国物流标准化重点推进企业;累计12家物流企业成为省重点流

  通企业。

  二是以国家物流枢纽为牵引的物流设施布局持续完善。港型国家物流枢

  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围国家首批建设名单(全国一共23个)。

  截至2020年底,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铁路营运里程、高等级内河航道里程分

  别达到5096公里、3211公里、1667公里,相比“十二五”末期,同比增长

  20.3%、18.8%和10.9%;全省共有民航机场7个,率先成为拥有三大千万级机

  场的省份之一,国际机场成为全国第五大航空岸;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成功入

  围国家首批冷链物流基地名单(全国一共17个);传化公路港、现代物流园、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等6个物流园区入围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累计创

  建3批共20家省级物流示范园区;邮政快递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建制村直接通

  邮率和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均达1%,国际网络通达范围扩大。

  三是以“四港联动”为引领的现代物流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印发《加快推进

  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发展建设方案》,推动省海港集团、省交通集

  团等10家企业组建“四港”运营商联盟。多式联运发展加快起步,集装箱海铁

  公多式联运、顺丰航空集装器空陆联运、湾区公铁水多式联运等项目列入国家多

  式联运示范工程。2020年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量1万标箱,“十三五”期间

  年均增长42.5%,江海联运、集装箱海河联运取得突破发展,分别达到3亿吨、25万标箱。港开通国内首条双层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海铁联运线路达到16条,班列成为全国业务量最大的海铁联运班列;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增

  至88条,国际全货机航线增至22条;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运输线路增

  至11条,辐射服务37个国家和地区。

  四是以国家试点为抓手的物流降本增效成效显著。2019年,省被确定为国

  家六个物流降本增效综合试点省之一。物流“放管服”持续推进,全省范围内推

  进“多证合一”、“三检合一”、证照联办等举措,推进区域“一网通办”。物

  流降税清费深化落实,省

  内国资路段货车通行费实行85折优惠,国际标准集装

  箱运输车辆通行费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降低港收费政策全面落实,疫情期间

  减免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约139亿元。全省快递单价低于全国和“包邮区”平

  均水平,为企业年降低物流成本超5亿元。创新开展物流示范县(市、区)

  综合创新试点、物流园区提质增效试点和物流企业新业态新模式试点。、温州两

  市入选2019年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商务部第二批部级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

  项目,港成为全国首个集装箱“全程无纸化”港,市创建全国内河水运转型发

  展示范区,在全国首创开展编制省级绿色物流指数并每月发布。

  五是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物流业态模式创新走在前列。传化智能物流平

  台、网络科技新能源智慧物流车平台、江海联运物流服务信息平台入选国家首批

  骨干物流信息平台试点。推动构建“智慧物流小脑”服务系统,全省范围内开展

  城市物流全过程监测、动态管控和智能调度等领域应用。在智能物流装备等领域

  探索开展首台套“清单引导、标准认定”方式,积极推动企业加大智慧物流关键

  技术和设施应用。全省无人物流、冷链物流等新兴物流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迅蚁5G无人机物流获颁全国首个城市场景无人机物流特定类试运行批准函和经

  营许可,星星冷链无人零售智能售货柜、国家远洋渔业基地“5G+智慧水产”等

  加速推广应用,依托“冷链”系统强化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在推进中发挥重要作

  用。将大力发展智慧物流设施纳入《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参与

  编制《国内集装箱多式联运电子运单》等国家交通运输行业标准,一批“标准,,示范形成“国家标准”。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省物流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不小差距。

  从物流综合成本看,我省社会物流总费用5GDP比重14.3%,略低于全国平均

  值14.7%,相比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比例差距明显。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

  下五方面问题:

  一是规划项目落地实施难问题突出,物流支持政策仍显乏力。物流业发展规

  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衔接不足,省市两级规划联动不够,导致规

  划项目落地实施缺乏有力保障。物流业发展政策精准度和协同性不足,航空货运、海铁联运等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且分散在各部门和各地,未能形成有效支撑;高铁快运等新业态新模式缺乏政策先导,配套设施不足。

  二是“四港”联动效能尚未充分发挥,多式联运发展滞缓。各运输方式之间

  体制机制仍存在障碍,物流设施衔接不畅、物流“信息孤岛”等问题一定程度推

  高全程物流成本。物流标准化程度不高,跨方式跨领域物流设施标准不统一、物

  流包装规格和设施设备不匹配等问题一定程度降低全程联运效率。

  三是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高,“链主型”物流企业偏少。物流业与农

  业、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产业融合不深,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不足。物流市场

  规范化、专业化不够,物流市场主体仍以“低小散”为主,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

  和平台组织能力的“链主型”企业偏少,国际物流综合竞争力不足。

  四是物流应急体系尚不健全,安全管控能力存在短板。物流企业业务模式单

  一、管理相对传统、抗风险能力较差,外贸物流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有待提升。

  应急物流对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仍存短板,贯穿应急调度组织、物

  资储运、救援响应、信息管理等全过程的“政、企、民”应急物流体系亟需探索

  建立。危化品运输仍存在安全隐患,安全智控体系不健全。冷链物流安全渠道存

  在风险点,物流信息全链条追溯、跨境冷链运输闭环管理等亟待完善。

  五是物流行业治理体系还不完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物流发展统计指标体

  系有待健全,物流业增加值尚未纳入省统计局的常规核算体系,行业监测管理水

  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物流末端配送模式亟待创新,寄递设施配置、“最后一

  公里”通行和配送车辆管理仍有短板。物流设施设备、物流包装、物流信息接

  标准化工作亟待推进。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和行业从业者失信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

  健全。

  (三)“十四五”面临形势

  建设“重要窗”赋予物流打造全国示范样板。现代物流业作为我省“重要

  窗”建设的先行领域,肩负着提高竞争力、推进现代化、展示优越性、打造全

  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的时代。亟待充分把握我省在国家战略赋能驱动、民

  营经济和数字经济发达、创新动能强劲等方面优势,重点在现代化“四港”联动、国家物流枢纽、现代供应链体系、快递经济、物流降本增效、物流新业态新模式

  等方面加快打造一批示范全国的金名片新标杆,为“重要窗”建设提供更多标

  志性物流发展成果。

  构筑新发展格局指明国内国际物流转型拓展新方向。“十四五”时期,要构

  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高质量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对国内国际物流发展指明了新方

  向。一方面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进一步统筹物流硬件软件建

  设,助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

  环,重点加大国际物流重要设施、节点和能力建设,构筑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开放合作,更好服务自由贸

  易试验区和国际供应链一体化建设。

  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提出物流协同发展新要求。区域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和血脉,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对区域物流一体化提出更高要求,亟待我省加快

  推动跨省际物流设施联通、资源共享,形成多层次、多功能、运作快捷的区域综

  合物流体系,以区域物流一体化加快区域经济整合与协调发展。同时,伴随我省

  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推进,带动城乡生产和生活资料物流需求不断增长,要求进

  一步优化城乡物流资源配置,推动城乡物流网络设施围绕一体衔接优化布局,加

  快城乡互动的双向物流体系建设,为我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物流

  保障。

  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呼吁物流提质降本增效新突破。“十四五”时期,物流

  服务支撑农业、制造业、流通业等其他行业需求进一步上升,产业转型升级要求

  提升现代供应

  链服务水平,消费需求升级进一步倒逼生活服务型物流向多场景、多功能拓展,要求物流业把提质降本增效作为新阶段发展根本出发点,突出以人

  为本、便捷高效、绿色集约、安全韧性发展导向,加快形成与“十四五”高质量

  发展和高品质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化物流支撑体系。

  新一轮科技和绿色发展催生物流创新发展新动力。以大数据、智能化、物联

  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引领“十四五”物流

  业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数字化物流基础设施、智能化物流组织模式、高

  端化物流技术装备、集群化物流产业生态等经过“十三五”蓄势过渡,在“十四

  五”将进入实质性落地实施阶段。同时,伴随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绿

  色物流将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亟待通过绿色物流理念和技术改造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环保与

  降本增效协调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奋力打造“重要窗”的责任担当,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建设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落实“一带一路”、经济带、一体化及全省“四大”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着力“筑格局、强设施、提效率、增动能、强保障、优政策”,加快构建立足、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现

  代物流服务体系,服务新发展格局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争创现代化先行省提

  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服务大局、支撑引领。立足服务新发展格局,紧密衔接“一带一路”、经济

  带、一体化等重大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四大”建设,着力优化物流功能

  布局和空间结构,引领区域、城乡高质量均衡发展。

  畅通堵点、提质增效。围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发力破

  解堵点难点问题,加快发展多式联运,进一步畅通大动脉、激活微循环,支撑引

  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升物流服务经济效益。

  绿色集约、安全有序。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物流体系,支持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军民融合、平战结合的应急物

  流体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数字赋能、创新。以数字技术为引领,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加快物流技术创

  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发力智慧物流新基建,激发产业新动能。深化“最多

  跑一次”,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物流服务质量、效率与动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构筑物流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体系。全省物流基础设施、组织效率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物流国内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省物

  流业增加值达到88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10.5%以上。物流降本增效取

  得显著成效,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低于国家0.5个百分点以上,成为物

  流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省份之一。物流市场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上市物流

  企业20家以上,3A级以上物流企业620家以上,物流骨干企业品牌效应更加

  凸显,物流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1.

  物流设施布局更完善。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

  60公里,内河航道里程98公里;沿海港万吨级以上泊位超3个,集

  装箱吞吐能力达32万标箱,全省运输机场货邮吞吐能力达3万吨;基本实

  现主要港区、重点园区铁路支线全覆盖,打通铁路集疏运“最后一公里”;新增

  油气管线超16公里;创建5个以上国家物流枢纽,新增省级物流示范园区

  20个左右,规划建设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12个,快递集散中心11个;建成智

  能化、便利化的同城即时配送网络,规范建设电动配送车辆智能充换电站,进一

  步巩固城乡快递物流末端“最后一公里”建设,实现城市建成区智能快递末

  端收

  投设施和行政村快递服务全覆盖,行政村主要快递品牌平均通达率达95%以上,加快形成全国领先的邮政快递服务体系。

  2.

  物流服务水平更高效。全面形成“四港”高效联动发展格局,集装箱海

  铁、海河联运量均达2万标箱,江海联运量达3.9亿吨;港基本建成世界一

  流强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全球第一、第三,集装箱航线达260条,其

  中“一带一路”航线1条以上;五大洲航空货运航线全覆盖,国际通航点达

  150个以上(全货机通航点30个以上);基本形成“123快货圈”,实现重点

  城市1天、国内重点城市2天、全球主要经济体3天送达;中欧班列运输线路

  达到15条以上,辐射服务50个以上国家,运行超30列;全省快递业务量

  突破3亿件,形成日峰值超2亿件处理能力,快递、邮政业务收入超20亿元;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达到95%以上,省级以上物流示范园区标准化设施覆盖率1%;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

  流服务比例不断提高,物流整体运行效率大幅提升,服务便捷度和群众获得感显

  著增强。

  3.

  物流创新动能更强劲。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物

  流业发展深度融合,无人车、无人机、无人仓、智能充换电站等智能化设施设备

  在物流领域加速推广应用;物流新基建投资占物流基础设施总投资比例较“十三

  五”末增长30%以上,实现省级示范园区智慧化改造升级全覆盖;争创1个以

  上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物流创新发

  展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全省新增10个左右物流示范县(市、区)综合创新试点

  和20个左右物流园区提质增效试点,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试点企业达到50家;物流创新支撑进一步强化,邮政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数达到10家。

  4.

  物流安全绿色更凸显。建立物流整体安全智控体系,物流领域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码覆盖率1%,港危化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控覆盖率1%;

  依托“食链”系统,实现对进肉禽类、水产品等重点冷链食品的全链条闭环追

  溯管理;构建统一指挥、高效响应的应急物流体系,认定50个左右应急物资运

  输中转站,1家左右应急物流保障企业,应急物流调配能力大幅提升。绿色物

  流、逆向物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升;巩固

  内河水运转型示范区建设成果,形成水运绿色发展新路径。

  5.

  物流营商环境更优质。物流领域“最多跑一次”成为全国示范,交通运

  输和物流行业群众办事实现“掌上办”“全省通办”,热点事项推动实现“通办”;

  物流降税清费政策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巩固进出货物便利化通关成效,实现

  集装箱设备交接单、提货单、装箱单等单证电子化流转全覆盖,国际贸易便利化

  程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制订出台一批省级物流标准,构建较为完善的物流标准

  化体系;建成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营造开放包容物流发展环境。

  “十四五”物流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物流业增加值(亿元)

  (预计)

  物流综合实力

  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上市物流企业数(家)

  2020年

  632025年

  89.8%

  155422约30%

  10.5%

  26241%

  95%

  3.3A级以上物流企业数(家)

  国家物流枢纽数(个)

  国家冷链物流基地数(个)

  物流设施布局

  省级以上物流示范园区数(个)

  城市建成区智能快递末端收投设施覆盖率

  行政村主要快递品牌平均通达率

  物流服务水平

  江海联运量(亿吨)

  70%

  海铁联运集装箱量(万TEU)

  102179.51.6约70%

  1531%

  15351%

  90%

  51%

  1%

  1%

  国际航空通航点数(个)

  中欧班列开行数(列)

  全省快递业务量(亿件)

  全省日处理快件最大能力(亿件)

  省级示范园区智慧化改造升级率

  物流示范县(市、区)综合创新试点数(个)

  物流创新动能

  物流园区提质增效试点数(个)

  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试点企业数(家)

  邮政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数量(家)

  港危化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控覆盖率

  冷链物流全流程追溯系统覆盖率

  物流安全绿色

  应急物资运输中转站(个)

  省级应急物流保障企业(家)

  物流行业群众事项全省一网通办率

  物流营商环境

  物流行业热点事项通办率

  集装箱单证电子化率

  三、主要任务

  3约90%

  约50%

  23未认定

  约90%

  约50%

  约85%

  (一)围绕服务新发展格局,优化“一湾一轴三圈四港”现代物流总体布局

  1.

  打造物流创新示范高地。推进航运物流、航空货运、新场景应用等物流

  创新示范,形成物流创新标志性成果,支撑打造世界一流湾区。聚焦航运物流创

  新,构建以港为核心的港全球供应链,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保险、贸易交易等航

  运高端服务,集聚世界著名航运企业区域总部,打造航运科技创新高地和高能级

  航运服务平台。聚焦航空货运创新,加快发展万亿规模临空经济,加强机场与地

  方政府在空港物流、跨境电商等领域的合作,建设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推广

  机场“一次办理、随到随检、快速通关”模式,有序推进、温州和机场全天候无

  障碍预约通关。聚焦新场景应用创新,推动智慧化、共享化物流新技术新模式在

  前瞻布局,推动无人配送、地下管道物流、无人化物流园区、柔性智能供应链等

  前沿技术率先落地应用。加强物流园区、平台设施与产业平台协同联动,建成一

  批智能制造服务型和智慧商贸流通型物流节点。

  2.

  构建双向开放物流主轴线。优化空间格局,构筑“两核一带两辐射”和

  “东向依港出海、西向依陆出境”总体布局,构建连通全球主要港、亚欧大陆

  的双向开放物流通道。深化西向辐射,推进开放大通道西延工程,着力强化大通

  道西向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与经济带、东盟陆海新通道等内陆地区联动融合,畅

  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枢纽作用,协同整合港、陆港、中公铁联运港物流枢纽

  辐射能力,加快建设多式联运物流平台,聚合提升一桥头堡西向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经济带和一体化

  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引擎。

  3.

  构筑国内国际三大物流循环圈。围绕一体化、西向带动辐射、“一带一

  路”与经济带联动发展三大重点方向,构筑国内国际三大物流循环圈,支撑融入

  新发展格局。围绕打造一体化的物流循环圈,协同推进世界级港群、世界级机

  场群建设,打造“轨道上的”,重点建设现代主通道,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构建高效循环、一体联动的物流循环体系。围绕打造陆海联动的国内物流循环圈,重点畅通国家沿海大通道;实施开放大通道西延工程,强化“大通道”西延四省

  边际重要战略支点建设,促进陆海双向开放,增强西向辐射能力;打通山海联动

  大通道,提升一“双循环”支点功能,拓展内贸集装箱箱源,促进“一带一路”与经济带紧密融合。围绕打造全球布局的国际物流循环圈,强化自贸试验区及扩

  区建设物流保障,支撑打造国际供应链创新中心,推进全球一流跨境电商示范中

  心和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港建设,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指数成为全球航运物流风向

  标,编制发布快递物流指数。统筹中欧班列、海运、航空等发展,推动国际物流

  枢纽、跨境电商海外仓布局,深化港投资布局和运营模式输出,培育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物流企业,组建国际快递物流出海网络联盟,提升国际集装箱中转集拼

  服务,加快融入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

  4.

  打造“四港”联动开放平台。以海港为龙头、空港为特色、陆港为基础、信息港为纽带、多式联运为重点,加快构筑体制顺通、标准互通、设施联通、信

  息汇通、物流畅通的“四港”联动新格局。强化一流强港辐射带动,以港世界一

  流强港建设为统领,统筹港资源,打造世界级港群,建设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大力拓展陆向腹地,深耕内外贸箱源市场,形成进一分拨一配送的现代港航

  物流体系。打造国际陆港开放枢纽,着力扩大铁路岸开放,提升中欧班列运输

  能力,优化完善至运输网络,促进班列高效常态化运行。打造辐射全球空港枢纽,机场形成以邮快跨为主的全国航空物流中心和全球邮快跨集散中心,机场重点打

  造区域性国际航空货运基地和海空联运全国示范,温州机场加快提升国际航空货

  运能级,机场重点建设跨境航空集散中心,机场打造成为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和

  多式联运中心。升级“四港”智慧物流云平台,加大数据整合力度,推动标准、规则、费率统一规范,开发物流管家、物流商城等模块,拓展运价跟踪、舱位预

  订预警、报关等服务。

  (二)围绕服务高效畅通,构建全域协同物流设施网络

  1.

  统筹全省物流枢纽布局。紧密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重点提升一、物流枢纽服务功能,加快

  建设、、温州等国家物流枢纽,强化对区域物流的引领支撑。依托交通区位和产

  业需求,引导优化国家物流枢纽、省级物流创新示范园区、区域性物流枢纽节点

  等设施布局,加强物流设施衔接、信息互联和功能互补,构筑分层分级物流网络

  节点体系。引导推动交通、商务、邮政(快递)、农业(粮食、农资、土产)、供销等部门既有节点资源衔接共享,打造一批产业配套型、商贸流通型物流平台。

  2.

  完善重大物流通道设施网络。全面深化“大通道”建设工程,加快推进

  三个“1小时交通圈”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四纵四横多联”货运铁路网,加

  密货运网,加快推进铁路等项目建设。强化港航运物流网络,加强港和航道

  锚地建设,重点建成梅山千万级集装箱港区,加快高等级内河航道提升改造,推

  进运河二通道、集装箱运输主通道、三级航道整治等项目,加快开展沪合作北支

  线码头项目前期。完善现代公路网络,建成智慧高速10公里,加快建成通道

  北接线等,推动繁忙通道扩容改造。完善原油、成品油及化工输送管道网络,服

  务支撑自贸试验区绿色石化基地和国际油品储备基地建设。

  3.

  提升多式联运设施衔接水平。加强进港铁路支线建设补短板,重点推进

  港铁路支线二期、铁路支线和北仑支线复线、衢州四省边际多式联运枢纽港铁路

  专用线等一批进港铁路支线项目,着力提升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的铁路

  专用线接入比例。优化海公联运设施衔接,重点完善以海港和陆港为核心的公路

  集疏运体系。优化江海联运衔接体系,进一步完善港核心港区江海联运配套航道

  及码头开发,强化船型标准与航道、沿江港泊位的配套衔接。完善海河联运,打通内河航运主通道,全面提升海河联运揽货能力。强化陆空联运,完善空陆侧

  交通通道和机场内多货站中转通道,重点推进临空经济区保税大道南延等项目建

  设,全面提升全货机间、国际与国内、各异地货站间中转衔接效率。全面建成新

  奥LNG接收站外输管道、复线等天然气省网干线项目,加快推进、绿色石化基

  地管道集疏运项目建设。

  4.

  补强城乡末端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干支线衔接型货运枢纽、城市配送网

  络节点和配送车辆停靠装卸配套设施,建设全省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管理平台,搭建同城即时配送新能源供电网络,建立即时配送服务规范。依托未来社区建设,推动智能化、集成化社区末端物流平台全覆盖,规划建设与无人配送相适应的社

  区道路网

  络。加强农村物流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引导物流、快递企业加强资源共享整合,推动收货站点、智能快递柜、社区信包箱、智能充

  换电站等智慧共享,构建城乡“最后一公里”末端网点共享设施网络。

  (三)围绕服务现代产业链,提升全程供应链物流能力

  1.

  做强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体系。紧密衔接自由贸易试验区、省级新区、“万

  亩千亿,,产业平台等重大战略部署,推进物流业制造业空间规划布局衔接。积极

  推进、、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撑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构建

  完善全省十大标志性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大力发展煤炭、铁矿石、油品、粮食等

  大宗商品物流,聚焦油气全产业链,建成全球最大油品、铁矿石中转储运交易基

  地和亚太保税燃油加注中心。鼓励创新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鼓励第三方物流和

  快递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

  物流解决方案,增强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支持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在物流

  领域融合应用试点和项目,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构建采

  购、分销、仓储、配送、金融于一体的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

  2.

  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供应链体系。积极打造物流与农业协同发展、满足新

  消费升级的产业协同联动模式,强化物流业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建立和完善

  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构建云端协同、全程覆盖、开放共享的农业供应链大数

  据体系,培育一批全程物联、全链可溯、全域可视的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畅

  通农产品流通渠道。聚焦全省农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强镇、特色农业基地和

  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布局,推动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

  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和加工配送中心建设。

  3.

  支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强化商贸物流服务网络,聚焦特色商业街区、商贸功

  能区、中央商务区等城市重点区域,着力完善面向不同类型采购商的网络

  化仓储配送体系、面向网商的便捷化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面向小品牌的共同配

  送服务体系。围绕全省智慧商圈打造,推动整合商圈物流资源,建设商圈物流配

  送体系。发展冷链物流电商业务,培育“冷链仓储一电商一冷链配送”融合产

  业链。

  (四)围绕服务高品质民生需求,提升便捷高效物流服务

  1.

  优化邮政快递服务质量。建设邮政快递强省,形成辐射全国、畅达国际

  的寄递服务能力,推动打造“快递经济圈”。完善全省快递业发展布局,重点打

  造特色快递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快递区域总部,做强环湾世界级寄递枢纽。完善

  快递进村服务体系,畅通农村快递物流通道,建设公共分拨中心、公共仓储、公

  共收投网点等快递共享基础设施,制定乡村物流运营服务相关标准。高质量推动

  快递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支持快递企业入驻电子商务园区,与电商及仓储

  企业深度合作,促进线上线下联动,提升电商快递服务水平。优化跨境电商物流

  服务,鼓励传统货代、物流企业拓展电商服务等业务,为中小跨境网商提供统一

  采购、仓储和配送等服务,逐步形成与跨境电商相适应的物流体系。

  2.

  提升城市配送服务水平。科学制定城市配送发展政策,合理规划城市货

  运通道,实行城市配送车辆分车型、分时段、分路段通行管控,优化快递专用电

  动三轮车管理,研究制订医药、快递、应急物资等绿色通道政策,提高城市配送

  管理精细化水平。深化开展温州、等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和城市共同配送

  试点,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城市配送企业创新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

  集约化配送模式。加强城市配送智慧管控体系建设,依托“城市大脑”通用平台

  构建车、路、物、网无缝连接的“智慧物流小脑,,服务系统,支持开展城市物流

  全过程监测、动态管控和智能调度等领域应用。推动城市配送车辆转型升级,加

  强城市配送车辆统一标识管理。

  3.

  深化绿色物流发展示范。深化绿色城市配送示范工程,积极引导、、等

  市规划构建绿色货运配送网络。持续深化快递绿色治理,以绿色快递标准化试点

  为基础,加

  快桐庐物流(快递)绿色包装用品检验检测中心等建设,全面落实快

  递绿色包装国家标准,不断提高快递封装标准化水平。继续在地区开展行业绿色

  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建立高于全省标准的行业绿色治理体系,推广快递环保袋、电子面单、信息标准、循环包装等,加强对快递绿色包装情况的抽检、通报和执

  法。

  (五)围绕服务新动能培育,加快发展物流新业态新模式

  1.

  大力发展物流新基建。加快数字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港码头、货运场站、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智慧化改造,打造智慧港、智慧岸、智慧

  园区、数字仓库等设施网络。开展全省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试点,推进园区基础设

  施全方位信息化感知。加快智慧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推动跨区域和平台间物流信

  息共享。推动物流装备智慧化升级,推广自动分拣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智

  能装备应用,完善智能快递箱、冷链智能自提柜、智能充换电站等末端设施。推

  动在役油气管道和城市燃气系统智能化改造,推进液化天然气(LNG)登陆中心

  和在役LNG接收站智能化建设。

  2.

  创新发展物流新业态。培育和发展高铁快运,试点开行冷链生鲜、生物

  医药、高端制造、电商零售等一批特色产品专列,实现主要城市“半日达”、国

  内主要城市“一日达”。规范发展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模式。以推动制造

  业产品包装模数标准化为基础,加快推广云仓、共享集装箱、共享托盘等共享物

  流新模式。加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融合,推广发展无人仓、无人集卡、无人配送车等无人化物流模式应用,重点探索无人

  机在城市物流、应急医疗配送和应急保障等城市场景的应用。鼓励依托大型枢纽、城市社区探索开展地下物流、管道物流等创新试点。聚焦消费升级,大力发展“生

  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农产品直供冷链物流新模式。

  3.

  培育发展现代物流新经济。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物流枢纽经济,重点依

  托

  一、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物流核心产业、关联服务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

  集聚发展,积极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加快发展物流通道经济,统筹布

  局物流通道经济走廊,重点发展西延通道贸易经济、智慧物流产业经济、甬台温

  沿海临港现代物流经济和合温通道山海协作产业经济。加快推进快递经济圈建

  设,围绕超大型中转中心和国家级、省级快递物流园区,促进快递服务与工业、商贸、电子商务、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4.

  培育具有市场活力新主体。聚焦国际物流、专业物流和数字化平台物流,分类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围绕提升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重点发力港航运、航空货运、全球快递、国际供应链等领域,鼓励通过投资并购、资产重组、合作

  联盟等方式,培育一批“航母型”国际物流龙头企业。围绕打造物流企业专业化

  品牌,瞄准快递配送、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等细分领域,鼓励发展专

  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头雁型”专业物流标杆企业。围绕支持

  物流平台企业发展,聚焦电商物流、网络货运、供应链物流、多式联运等领域,推动强化物流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资源整合,培育一批“中枢型”平台物流企业和多式联运物流综合服务商。

  (六)围绕服务应急保障,筑牢全省物流安全防线

  1.

  统筹优化全省应急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全省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布局,建

  立多层次储备体系。统筹整合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种交通方式,促进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与应急运输交通网络“两网融合”。充分利用物流配送中

  心、邮政快递分拨中心等社会应急运输服务渠道,布局建设50个左右应急物资

  运输中转站,围绕中转站强化集疏运体系建设,实现应急物资高效送达。加强应

  急物资运输通道网络可靠性规划建设。

  2.

  完善应急运力调配和物资运输体系。强化应急运力储备,发挥好平台型

  物流

  企业作用,联合冷链、危货、重载等公路运输企业,骨干航运企业及快递企

  业,组建专业化应急物流队伍,定期组织应急运输队伍开展演练。探索建立政府

  主导、市场运营的新型应急物流运作模式。在全省高速公路、重点国省道和重点

  航道设置应急运输快速通道,完善应急运输车辆通行机制,实现应急运输车船优

  先通行。畅通航空应急运输通道,依托省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构建联通全省

  民用机场(含起降点)的应急救援飞行网络,提高应急物资运输效率,研究制订

  政府购买航空应急救援服务相关制度。

  3.

  建立健全应急物流响应机制。推动全省快递物流应急调度系统、各地应

  急指挥中心、交通战备办公室等资源整合,构建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应急物流响

  应机制。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

  件,建立应急物流的分级响应和保障体系。推动建立一市三省应急物流协同联动

  机制,构建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4.

  加强全省物流安全智控水平。建立全省统一应急物资保障综合管理信息

  系统,强化对应急物资仓储、调运等功能开发和应用,提升应急物资配送响应可

  靠性和可控性。升级建设危货运输智控平台,加强对危险货物运输全过程数字安

  全管控。加大对危化品运输车辆安全管控力度,加强危化品车辆停车场地建设和

  规范化管理。加强危化品输送管道安全监管,推动油气管道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测

  预警等系统应用,建设韧性智慧管网体系。加强冷链物流渠道安全,推广冷链物

  流信息全链条追溯监管,对进肉禽类、水产品等重点冷链食品建立从“首站到

  终端”全过程冷链食品质量追溯链条,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推动实施跨境冷

  链物流道路货运司机在岸点、作业点、居住点的闭环管理,鼓励采用跨境甩挂

  运输等新组织模式。

  四、实施“四个重大”

  (一)推进重大

  聚焦“四港”联动体制机制、物流营商环境、物流设施规划建设、供地方式、投融资和铁路物流等重点领域,推动激发“十四五”物流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强

  化“四港”联动体制机制。加强“四港”联动资源整合,深化四港联盟组织创新,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入联盟,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联动,成员单

  位超1家。深化物流“一单制”发展,整合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推进

  铁路、航空等重点领域电子货运“一单制”,推广“一次办理、随到随检、快速

  通关”模式,实现“7x24小时”无障碍通关。二是推进物流营商环境。深化物

  流领域“最多跑一次”,适应物流企业网络化经营特点,优化行政审批办理流程。

  加强行业部门工作协同和信息共享,实现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深化增值税。

  进一步规范海运岸收费,更大力度推进物流企业清费减负。三是推进物流设施

  一体化规划建设。建立物流设施布局、规划、建设“一张蓝图”长效机制,加强

  物流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衔接,研究制定与地方规模相适应的物流用地面积标准,并作为控制性指标纳入地方总体规划体系。四是推进物流供

  地方式。鼓励通过弹性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应物流用

  地。探索在、、等地积极开展物流园区“用地混合、功能复合”试点,推动物流

  业与电商、快递、仓储、配送等不同功能业态集聚布局,提升土地综合效益。综

  合公共服务效益、环境效益和亩均生产效益,完善以综合社会效益为导向的物流

  用地考核标准体系。五是推进物流领域投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支持物流业发

  展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方案,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

  业债券和上市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开展物流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信托

  基金(REITs)试点。六是推动铁路物流市场化。推动铁路专用线建设模式创新,探索设立省铁路专用线建设基金,支持铁路专用线项目建设。以铁路货运市场化

  为重点,采取国铁出资参股、设立合作平台公司等方式,推

  动铁路货站与地方政

  府、物流企业共建共享共同运营,加快铁路场站与港、公路港、机场融合发展。

  (二)完善重大政策

  围绕物流多式联运、航空货运、应急物流和物流新基建发展,推动政策再加

  码,强化“十四五”物流发展支撑保障。一是完善物流多式联运扶持政策,支持

  有关地市制订完善多式联运扶持政策,引导集装箱海铁联运、海河联运、江海联

  运(江海直达)等多式联运发展。二是优化航空货运航线扶持政策,全省统筹平

  衡机场扶持标准,定向引导优化航司、货代在全省航线布局,加大在航空货量考

  核奖励、货物贸易额奖励、货代集货增量、中转联程和异地货站等方面政策补贴

  力度。三是优化应急物流专项扶持政策,开展构建应急物流网络专项行动,推动

  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应急物流响应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应急物流指挥调度中

  心和应急物流数字化管控平台,培育壮大一批社会化专业化应急储备和物流服务

  主体。四是完善物流创新发展支持政策,支持物流园区、大型仓储基地、大型快

  递分拨中心等开展智慧化改造,加强对冷链物流、智能物流、仓储物流等物流装

  备研发指导和首台(套)产品认定,对纳入《省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指导目

  录》的产品给予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支持。

  (三)实施重大项目

  按照“推进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做好重大项目库储备,“十

  四五”期间,推动建设一批标志性项目,实施物流通道设施类、园区平台类、总

  部创新类和应急储备类4大类超百个重大项目,涉及总投资超64亿元。

  (四)建设重大平台

  聚焦物流产业经济、物流信息服务和物流创新载体发展,构筑完善“十四五”全省物流平台体系。一是着力打造物流枢纽经济平台。围绕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积极打

  造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加强临港产业及园区开发,大力发展高端航

  运服务业,重点推进流域港产城联动开发,打造临港临江临河产业平台。推进临

  空经济和航空物流统筹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积极创建温州国

  家临空示范区。二是提升发展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深化推进物流领域数字化,构

  建“1+N”物流信息平台体系,形成1个总体架构,包含危化品运输数智管控、冷链物流、城市配送、多式联运、信用评价等数字化应用平台,实现全省现代物

  流业整体智治。三是培育强化物流创新型技术平台。支持建设韵达全球科创中心、传化供应链中心、(传化)智慧港、圆通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智慧物流和供应

  链创新发展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强化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现代物流发展

  的统筹协调职能,加强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政策指导、协调推进和重大问

  题研究。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

  题,确保规划落地见效。有序推进全省各类物流试点示范,积极开展物流新模式

  新业态创新,探索和推进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加强对试点经验的总结推广。充分

  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加强对物流业创新、示范及试点项

  目推进情况的监督和落实。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强物流用地保障,对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的重点物

  流项目,给予用地优先保障;充分考虑物流设施公共属性,适当降低物流用地的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等门槛要求;鼓励利用高速公路互通区、收费站等零散、空

  闲土地发展物流,多渠道整合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用于物流业发展。加强融资政策

  支持,积极支持物流项目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小物流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难”。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求,强化物流领域大

  专院校

  建设,围绕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供应链物流等重点领域方向,建立完善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引导企业和高校建立产教融合对接机

  制,建立一批产教深度融合实习基地。健全完善全省物流从业人员职称评审办法,推动开展全省物流行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提升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认同

  感。强化物流高层次人才引进扶持,吸引国内外现代物流领域人才在我省开展创

  业创新、教学科研等活动。支持省级物流研究中心和智库平台建设,鼓励骨干物

  流企业设立研究机构,建立物流行业决策咨询专家库,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四)健全信用服务体系。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发挥国家综合

  物流信息平台和社会征信机构作用,加快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物流信用信

  息的共享和应用,探索建立物流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档案,健全失信黑

  名单制度,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构建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行

  业新型监管机制。完善物流供应链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化评估体系,强化上下游

  企业的内部信用评级、综合金融服务、系统性风险管理。

  (五)加快物流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引领物流标准化创新,支持具备

  条件的物流企业、行业协会主导或参与制定省级地方标准、“制造”标准、行业

  标准以及国家标准工作。积极组建相关物流标准化技术组织或物流标准化联盟,构建与全国和国际接轨的物品编码、物流设施、物流作业、现代物流信息标准化

  体系。重点在食品、医药、农产品等领域开展供应链全域物流信息基础标准化试

  点,培育一批物流标准化创新主体。

  (六)强化统计监测。完善现代物流业统计制度,加快研究建立物流行业统

  计分类,加快企业样本库扩容提质,加强对物流重点企业运营成本、效率的监测。

  积极创新统计监管手段,加快打造省级现代物流监管服务平台,实现全供应链端

  到端监管。

  充分利用物流业运行景气指数,常态化发布并不断完善省级绿色物流

  发展指数。综合考虑亩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推动建立健全以物流

  业“亩均论英雄”为核心的物流绿色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全过程跟踪监测

  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开展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价。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