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疫情防控 > 疫病防控与湿地生态建设

疫病防控与湿地生态建设

发布时间: 2022-10-23 16:15:03

摘要: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为人类和其他物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本文结合我国经济总体部署,湿地生态建设工作如何跟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紧密地连接起来,进行分析、讨论和建议。

关键词:湿地;疫病;防控工作;清洁性;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6-0010-02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们对湿地生态功能缺乏认识,使湿地缺乏管理而被毁、被污染;表现在空气污染,工业生产排放废水废料污染;更为严重的是生物病源性污染,人类的疫病,动物性疫病,人畜共患病等通过湿地传播扩散。各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在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方面把好关,建设和保持湿地高质量标准。

1 湿地建设

1.1 湿地

湿地是指常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它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无数的动植物种依靠湿地提供的水和初级生产力而生存。湿地养育了高度集中的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柄类、鱼类和无脊椎物种,也是植物遗传物质的重要储存地。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有着地球之肾之美名。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1.2 对湿地的保护、恢复与重建

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中国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湿草甸以及水库、湖泊、河流、海滩及滩涂,覆盖水深不超过2m的低地,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中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柄息地,是鸟类、两柄类动物繁殖、柄息、迁徙、越冬的场所。在20世纪中后期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部分地区过度的资源开发,湿地环境被多种因素污染,湿地水资源过度利用等不合理活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因而迫切需要对湿地进行保护、恢复和建设。

2 疫病对湿地生态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人类和动物的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疫病等病源性污染,严重危害着湿地的生态质量,疫病防控丁作密切关联着湿地的自然恢复和建设工作。在湿地建设工作中要注重于美学原则。美学原则主要包括绿色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在湿地的清洁性、独特性、愉悦性、景观协调性、可观赏性等方面。其清洁性重要的是无污染达到的程度。除了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水、污物、空气污染之外,人类的生活垃圾、人畜粪便污水、饲养家畜不合理放牧、病死畜禽尸体抛尸荒野、烈性传染病致死的畜禽埋于湿地或退化的湿草地,还有迁徙到湿地的病鸟、病兽等都污染着湿地;严重者使湿地变成了疫病传播集散地。现略述几种人畜共患病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危害。

2.1 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的感染或疾病综合症。该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对鸡、火鸡鸭、鹅、鹌鹑等家禽及雉鸡、孔雀、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是人和禽类共患的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禽流感分为16个HA亚型和9个NA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都是H5和H7血清亚型[1]。此病是一种世界性传染病。自1990年以来,H9亚型在亚洲一些国家鸡群感染中占优势,一旦暴发就会给养禽业造成毁灭性损失[1]。病禽和带毒禽是主要传染源,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禽类生产,还有可能通过迁徙鸟类将病原传播到异地。

2.2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一旦发病,死亡率近100%,是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临床特征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是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狂犬病是世界性疾病,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该病,迄今无有效治疗药物和方法。在自然界中,许多野生动物(犬科、猫科动物)如野犬、狐和狼等,还可成为该病的自然保毒者。患病动物唾液50%—90%含有狂犬病病毒,大部分动物或人的狂犬病主要是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或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而感染、发病[2]。为了建设安全、美丽、宜居的湿地环境,必须做好对狂犬病的防治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治知识,加强对犬、猫的饲养管理,以及被犬、猫咬伤后正确处理方法等知识教育;二是遵守法律法规,对饲养的犬、猫进行强制性的狂犬病疫苗接种,实行准养证和免疫证制度。消灭“无证犬”、“无主犬”和“流浪犬”,对发病犬、猫立即做无害化处理。三是人被咬伤后的处置,人一旦被可疑动物咬伤、抓伤,应及时对伤口做正确的处置,同时尽早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3]。

2.3 炭疽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古老的烈性人畜共患疫病。炭疽芽孢具有在外界环境土壤中长期生存的能力。在湿地里埋葬死于炭疽的畜坟土壤成为炭疽芽孢的保存、繁殖疫源地。土壤中的湿度和有机物可能促使炭疽芽孢发芽,长期为患。大多数炭疽病例是土壤或水中的芽孢引起的,炭疽芽孢可渗入土壤较深层,30年甚至60几年以后仍保有活力,一旦发生干旱或洪水,畜坟冲毁或被挖掘,造成人、畜感染发病或流行[4]。炭疽芽孢杆菌大量存在于病畜的脏器组织,并可通过排泄物、分泌物、特别是由天然孔流出的血液,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土壤和牧场及其周围环境,如不及时正确消毒处理,就形成长久的疫源地。炭疽病人也是传染源,人主要是接触患病牲畜和被污染的环境而感染,在各个湿地领域调查人、畜炭疽病的发生流行史,有无埋葬炭疽畜坟,成为必须调查项目。

2.4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等引起的人、畜禽、野生动物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机体多个组织器官出现肉芽肿和干酪样或钙化病灶。结核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人畜共患病[2],在湿地建设过程和发展湿地經济活动中要加强对结核病防控。人和动物结核病,其传染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部分由消化道感染,如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食用了污染了结核菌的其他食物可引起消化道传播。湿地里一些患结核病野生动物造成家畜结核病不断流行,野生动物通过排泄物将结核杆菌排出体外,污染了草地的饲草和饮水等,被家畜采食后感染结核杆菌,继而扩散传播。兽医防检疫部门需要从各个角度方面加强对结核病防控,保护湿地经济健康发展,保护人和动物的健康生存。

2.5 日本血吸虫病

此病是一种寄生虫性人畜共患病,其病原是日本分体吸虫,寄生于人和牛、羊、猪、犬、啮齿目及一些野生哺乳动物的门静脉系统的小血管内,引起的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该病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13个省(市、区),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牧业生产[2]。这种病原的成虫寄生在人和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产生的虫卵在肠壁或肝脏内逐渐成熟,由卵细胞变成毛蚴,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含有毛蚴的虫卵在水田、沼泽地、湖泊、河流的水中,于适宜的条件下(如水湿在25~30℃,pH 7.4~7.8时)经几个小时即可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迅速游动,遇到中间宿主钉螺,钻入螺体内继续发育成尾蚴,进而感染人和动物,主要是经皮肤感染,也有吞食含尾蚴的水、草经口感染;也可经胎盘感染。成虫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寿命一般为3~4年,甚者可长达20—30年或更长[5]。对此病采取综合防治,人畜同步防治;积极查治病畜、患者及控制感染源;还需加强粪便和用水管理;安全放牧和消灭中间宿主钉螺等,保护湿地安全性和清洁性质量[3]。

据报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新出现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达60多种,其中半数以上是人畜共患病。这些人畜共患病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危害着湿地的生态质量,威胁着人类健康和损害畜牧业的发展。

3 讨论与建议

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好天地,我们要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湿地的清洁性,不能让湿地变成疫病的疫源地。

3.1 制定湿地恢复、建设方案

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湿地恢复与建设工作做好,制定出湿地恢复与建设实施方案,包括危害湿地质量的疫病的防控工作。在这方面要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畜禽生产现状,畜禽饲养场所的位置是否合理,放牧情况,当前畜群健康状况,疫病防控情况,疫病发生流行史,疫病无害化处理情况,有无掩埋病死家畜的畜坟,牲畜交易畜产品销售市场检疫情况,以及迁徙水禽、鸟类、野犬、疫水(草)等病原学监测情况等。

3.2 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加强宣传力度,对人畜疫病实行群防群制,以法制疫,以法保护湿地,坚守湿地高质量湿地区域要划定牲畜放牧区和禁牧区;对湿地上的天然草地和人工栽培草地要坚持科学放牧,实行轮牧,防止频繁放牧和过度放牧,保护好牧地和草地的生态功能。湿地的景观区、公园、人员和旅游者密集的地域禁止携带犬、猫等易伤害人的动物同行,及时扑杀无主犬和流浪犬。抽调专职人员参加湿地疫病监测、监督工作。

3.3 长期坚持五级“河长制”、“湖长制”

把湿地保护恢复建设工作作为政治任务完成。在消除疫病对湿地的污染、危害方面,还应该从畜禽养殖方式上改变广大农村一家一户养畜养禽的小农经济模式,扩大实行规模化养殖,提倡以合作社的形式替农户代养、托养奶牛、生猪等牧业生产;划定畜禽禁养区。让大家人人保护湿地,爱护湿地,把湿地建设的水清、草绿、景美、人更美,通过脚踏实地的建设,保护好湿地独特的生态功能,提升城乡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

参考文献:

[1]甘孟侯,禽流感[M].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2]史利军,常见人兽共患病特征与防控知识集要[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3]严平,乐汉桥,李东运,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手册[M].中国農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梁旭东,董树林,肖东楼,炭疽防治手册[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5]张西臣,李建华,动物寄生虫病学(第三版)[M].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