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2023年浅论如何做好人物报道 (范文推荐)

2023年浅论如何做好人物报道 (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 2023-01-15 10:45:07

浅论如何做好人物报道 浅论如何做好人物报道蒋叶俊在新闻采写中,调查性报道和人物报道,被认为是两个难度最大的采访报道。如果说调查性报道更多侧重于事情的复杂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论如何做好人物报道 ,供大家参考。

浅论如何做好人物报道

  浅论如何做好人物报道

  蒋叶俊

  在新闻采写中,调查性报道和人物报道,被认为是两个难度最大的采访报道。如果说调查性报道更多侧重于事情的复杂性,而人物报道则更多的体现在人性的复杂性。将一个人物生动传神的呈现,除了需要扎实的文字能力、采访经验,同时要求记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感情的投入。本文试以一些经典人物通讯为例,阐述如何做好人物报道。

  不拘一格挖细节

  “整整一天,我们一直跟着他在大山中被骡马踩出的一趟脚窝窝里艰难地走着,险峻处,错过一个马蹄之外,便是万丈悬崖。”

  这是人物通讯[本文来自于www.ZZ-news.com]《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开始时候的一段话,这篇描写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的文章,作者通过与王顺友一起走这条艰难的邮路来体会他的坚守与不易。一路上,交流、观察、切身感受,多种形式了解王顺友这个平凡中将不平凡的乡邮员,让作者积累了大量细节。文章也因为一个个感人的细节故事,而获得成功、广受好评。

  没有细节的文章显得空洞。对于人物报道而言,细节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刻画人物,只能通过细节描述来体现,所有的“好人”“英雄”“模范”,这些标签只能以一个个故事得以展现。没有细节的人物是苍白的,没有细节的文章是卒不可读的。

  通过资料收集细节、发现线索。有些记者没有实地采访,仅仅依靠材料便进行文章写作,虽然有些想象力丰富的记者,也能通过这种方式一定程度的构设情景,展现人物个性,但这种想象无疑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记者往往以自己的经历、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为底色,来设想采访对象,导致人物不可能个性分明,更遑论传神。但,这并不是说材料收集没有必要,相反这是人物采访的基础环节,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对人物会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也能发现很多线索。没有材料的收集和熟悉,直接的面对采访对象会显得仓促,纵然临场应变反应能力再强,也难免挂一漏万、遗失重要细节。

  通过深入的对话发掘细节。采访人物,离不开对话,想了解已逝世的人,更需要通过其亲朋同事的叙述来了获取细节。因此人物报道,对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因为人物的个性、事迹往往有一定的时间跨度,无法直观感受,所以必须通过对话了解,才能回答“他做了什么,他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么做的?”这些问题。对话过程中,追问十分重要,一场没有追问的对话,难言真正的交流,充其量不过是采访对象的一番叙述,拿到的内容也并不一定完全是记者所需的,因此采访之前必须准备充分,采访之中必须抱着交流心态,善于发现精彩线索,盘根究底,问出细节。

  通过实地感受来获得细节。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记者到了现场,才能写出有温度接地气的文章,人物报道,更需要实地感受采访者的工作生活环境,甚至参与进去,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在平凡日常中感受采访对象的个性。对于已逝人物,睹物思人,也能为文章增添细节。实地感受过程中,除了细致的观察,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力的人是无趣,没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样是单调的。采访中,跟随被采访者进入他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提

  出富于想象力的假设,通过对被采访对象工作生活的感受,想象作者的人生状态,才能写出有质感的文字。

  把握好叙述方式

  “高中毕业,任长霞要报考警校。可她1.57米的个头,达不到警校女生1.60米的最低录取线。她穿上高跟鞋,再穿上能盖住鞋跟的长裤,昂首挺胸去体检……她终于如愿成了警察。”

  这是新华社通讯、人物采写名篇《警察任长霞》的开篇,仅仅是一个开头,我们就能初步感觉到作者在这篇文章上的布局和文风。任长霞是一位一心为民、工作能力突出,却不幸因车祸去世的好警察,但《警察任长霞》一文的开始写的很平静,甚至带有一点趣味的因子,让任长霞看上去很个性、很潇洒。事实上,整篇文章基本上都保持了这种风格,文章始终只是透着淡淡的悲伤,没有掘开感情的堤坝,对任长霞进行讴歌,但事实上却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人们通过这篇文章,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任长霞,没有大肆讴歌、感叹,反而让人觉得实在感人,看完文章,很多人不禁泪流满面。在笔者看来,这是《警察任长霞》一文最出彩之处,也是成功的关键。

  刻画好人物,有好的细节、好的故事是前提,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把握好叙述方式,通过对叙述风格、文字风格的把握,更好的传递人物的性格。

  叙述上要明确定位。人物报道应避免平铺直叙,在文章的布局上,可以多学习一些经典影片的叙述手法。一篇人物通讯,有很多种写法,可以满怀感情的写,也可以心平气和的写,但一条根本的要求是真实可信。

  记者通过人物采访,往往会与被采访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叙述中,容易大发感慨,过度拔高,有时候,为了满足宣传需求,不经意将被采访者写成了“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这种写法,我们应当尽量避免。虽然这[本文来自于wwW.zz-news.cOM]种陈旧的写作方法在政治宣传意味很重的时期,也曾获得一定的成功,但对于现今的读者来说,已经非常不合时宜。此外,写好人物,需要一定的感情投入,文字写出来才不会冷冰冰,但记者感情的泛滥,却更是人物报道的大忌。更多的时候,记者应该站在一个叙述者的角度,带领读者来感受被采访者个性、风采。

  文字上要有风格。文字上形成风格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之以恒的锻炼,逐步形成。在阅读和写作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文字的风格自会形成,而当形成这种风格之后,依然需要不断的写作锻炼,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文字风格,而不仅仅是文从字顺。此外,对于人物报道来说,无论以何种写作风格,都应该注意感性和理性结合,好的故事会因其感性色彩而更易打动人,而理性则体现作者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对被采访者进行梳理。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才会形成有质感的文字和有质感的故事。

  主题提炼考验能力

  标题对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无须强调,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一个好的标题可谓成功了一半,但好的标题不是哗众取宠,成为“标题党”,而是要抓住人物最鲜明的个性、最突出的成就、最打动人心的事迹,对人物进行提炼。标题并非一定要轰动,有时候平淡的标题,也能让人感觉意味深长,问题的关键只在于标题是否恰当好处的概括了人物。比如《警察任长霞》这个标题,初看之下,很是平淡,但结合文章,我们会发现,这个标题却有一种平地见惊雷的感

  觉。一个女警察处于一个对警察这个行业社会争论很多的时代,她是如何以其行动来诠释“警察”这两个字的,细读之下,方才发觉文章标题很有分量。因此,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没有提炼,而只是因为“警察”这两个字,已是对任长霞最好的概括。

  当然,这只是提炼的一种方式,更多的标题还是结合人物个性事迹进行提炼,而不是赋予一个标签。比如新华社记者写杨善洲的通讯稿件《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追记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这个主标题很好的展现了杨善洲的人生价值,是对杨善洲感人事迹的高度概括,有着画龙点睛之感。

  此外,也有些标题跳出窠臼,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为文章加分增色,比如之前提到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文章,作者在文末写到:“5月的凉山,漫山遍野盛开着一片一片火红的花儿……这种花儿叫索玛,它只生长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原,矮小,根深,生命力极强,即使到了冬天,花儿没了,它紫红的枝干在太阳的照耀下,依然会像炭火一样通红。噢,索玛花儿……”文章以索玛花对应着文章采访对象,生动传神,意味深长,令人拍案。不过,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标题固然是作者能力的体现,但很多时候却是“妙手偶得之”、可遇不可求。

  主题的提炼,最重要的体现的就是大标题,当然二级标题也会有所体现。标题的制作,考验着作者对人物认知的高度深度。如果说一篇人物报道,细节和故事是血肉,那么主题则是骨架,没有好的主题,故事再有趣,也会失去力度,难见深刻,更不可能让人回味感慨。(作者单位: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

  -全文完-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