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大全 > 地质单位十四五规划建议范文(精选4篇)

地质单位十四五规划建议范文(精选4篇)

发布时间: 2021-11-04 22:05: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质单位十四五规划建议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地质单位十四五规划建议4篇

【篇1】地质单位十四五规划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第一,关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三,关于“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文件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认为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时,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不少可能冲击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稿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编制规划《纲要》时可以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

第四,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举措。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为此,建议稿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第五,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基于上述认识,建议稿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第六,关于坚持系统观念。建议稿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七,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情况和宣布时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不利影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经济社会恢复走在全球前列,主要经济指标趋好,社会民生得到有效保障。预计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可以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篇2】地质单位十四五规划建议

十四五规划建议要点分析

(2020)

1.定定位

2.定战略

3.定指标

4.定产业

5.定功能

6.定边界

7.定布局

8.定项目

9.定政策

1.定定位

定位是区域发展的灵魂,好的定位体现了因地制宜、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彰显极致的发展观,而不是原来的亦步亦趋、同质化发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传统模式。市县区的战略定位应该放眼长远去思考,高站位、大格局去谋划。好的定位不能光盯着“我有什么”,要从区域发展大势分析“你要什么”,能不能跳起来摘桃子,找准战略定位就是做一个立意、做一个谋划,使一个区域成为一个关注点、一个兴奋点,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向下给民众以信心和希望,对外吸引投资商进驻。“十四五”期间,市县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理念有了巨大变化,需要重新审视和确定自身的战略定位。

2.定战略

战略是对市县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规划,包括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原则等等,发展战略和总体思路是实现战略定位的方式和路径,也是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

3.定指标

十四五规划不再单纯追求GDP和税收,更强调经济产业和城镇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资源环境以及民生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优化开发区域要淡化增长速度、规模总量等方面的指标;重点开发区域要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突出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等方面的指标。预期性指标要增加人均研发投入等高质量发展指标,约束性指标要增加能耗、排放等绿色发展体系的指标和空间开发强度、耕地保有量、生态红线等空间管控方面的指标,为相关规划、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4.定产业

产业是龙头,对于市县区政府而言,研究产业、规划产业必须遵循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产业共性发展规律(比如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产业转移等等)。在全球一体化、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筛选定位产业,进而重组要素资源、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做强主导产业,最终形成区域的产业发展能力并建设产业高地,是一个大课题。如何做好“存量”和“增量”两篇文章,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培育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产业体系,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也是地方党政领导的第一要务。

【篇3】地质单位十四五规划建议

十四五规划建议自测题

一、单选题(70题,共70分)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______在北京举行。

A.10月26日至29日

B.10月26日至30日

C.10月25日至29日

D.10月25日至30日

2.预计二〇二〇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______元。

A.八十万亿

B.九十万亿

C.一百万亿

D.二百万亿

3.“十三五”时期,_______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A.六千五百七十五万

B.五千五百七十五万

C.六千六百七十五万

D.五千六百七十五万

4.“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年产量连续________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

A.3

B.4

C.5

D.6

5.“十三五”时期,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____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_____人。

A.十亿,五亿

B.十亿,八亿

C.十三亿,十亿

D.十三亿,八亿

6.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_____。

A.战略平台期

B.战略攻坚期

C.战略发展期

D.战略机遇期

7.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_______深入发展。

A.科技革命

B.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C.产业变革

D.电子科技革命

8.我国已转向______发展阶段。

A.高水平

B.高效率

C.高质量

D.高速度

9.我国到________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A.二〇二五

B.二〇三五

C.二〇四五

D.二〇五〇

10.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将基本实现____、____、____、____,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A.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B.智能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

C.新型工业化、智能化、城市化、农业科技化

D.智能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科技化

11.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____水平,____群体显著扩大。

A.中等发达国家、中间收入

B.发达国家、中间收入

C.中等发达国家、中等收入

D.发达国家、中等收入

【篇4】地质单位十四五规划建议

《关于高校“十四五”规划对策与建议(高校)》

五年规划是事业发展的指南针和路线图,在凝聚共识、引领发展、调配资源中发挥重要作用。xx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关键之年,也是各领域“十四五”规划启动之年,在全球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描绘五年期间应对事业新常态的战略总纲,意义相较以前更为重大。我们认为,高校“十四五”规划必须重点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立德树人纵深推进

虽然高校正在被赋予更加广泛的使命和任务,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党中央全面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虽然高等教育相关的计划、项目、平台的设计都在强调人才培养,但实践中依然存在“忙起来不要”的问题,或者被其他短期目标和任务干扰的现象,可以说是高校长期内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高校应继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推动立德树人向纵深发展。具体来看:一是要旗帜鲜明地加强和巩固xx主义在培养人才上的基础性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专业知识教学体系充分贯通起来,培养忠诚于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为立德树人提供广泛的成长场景,包括课堂外、校园外、书本外,尤其是把培养空间拓展到鲜活的生产实践中,把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三是用迭代思维来重构培养体系,包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体现交叉融合趋势的课程内容、利用现代化手段的教育教学过程,特别是要让人才需求方(如企业)参与培养过程,这就需要战略性谋划和系统性实施。

贡献国家创新发展

当前,全球创新活动进入新的密集期,各国间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以及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更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大国崛起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随着创新范式的转变、全社会创新格局的调整,高校的这一优势地位正遭遇严峻挑战,在部分环节上有被科研机构、领军型企业所替代的危险。

“十四五”期间,为进一步发挥国家创新事业全局发展的贡献者作用,高校要着力提升重大创新任务承担能力,不断产生能够代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核力量”的重大创新成果。具体来看:一是不断强化基础研究能力,在前沿理论研究、工程基础研究上打造优势,依托重大科技设施推动学科交叉和资源整合;二是利用校内外各种力量提升技术攻关和工程化能力,把一体化协同科技创新团队作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重大工程需求的基本依靠;三是改善创新发展的“软环境”,营造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优良学风,鼓励原始创新,尊重学科差异,破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进一步释放科研生产力。

关键环节改革破冰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按照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分别制定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并加以实施。近年来,各领域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营造了深化综合改革的氛围,但进入深水区之后仍然有很多亟待破冰的关键难题。目前,继续深化改革的宏观环境不断向好,高校在经费使用、人事管理、学生培养等关键领域的自主权不断加强,这也为高校在深层次上逐步打消了以前因为改革方向反复带来的风险担忧。

故而,高校如能利用“放管服”改革契机,实现关键环节改革的破冰,必将极大释放办学活力。具体来看:一是人事管理上减少传统体制与市场机制的龃龉,以人事新体制激活教师队伍创新潜力,甚至可考虑在新平台、新队伍、新任务中充分运用市场化用人机制,并实现教师校内各学科之间和校内外的有序流动;二是重塑校院两级关系,界定清楚“院为实体”改革中的责权利关系,在推动管理重心下移的同时,实现校院良性互动和协同共赢,不断激活基层办学活力;三是在全校层面解决资源驱动与愿景激励的关系,在增量资源向重点领域、特色方向上倾斜投入的同时,还要规避“资源富集时代”的自我发展动力式微和可持续发展乏力的问题。

全球视野开放办学

虽然当前全球化浪潮出现了一股逆流,中美科技教育合作遭遇寒流,但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流动共享与开放链接的演进趋势并未改变。当前各高校开展的国际化活动,更多地被视为提升国际影响力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方式。面向未来,更应该把全球化作为高校的运行状态和发展场景,并据此构建开放协同的办学体系。

具体来看。一是消融人为隔离,实现国内外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比如逐步实现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推动中外学生培养过程一体化,消除校园生活“孤岛”,促进中外学生相知、相亲、相融;二是以全球化视野塑造办学范式,包括建设更多的国际化课程、应对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三是打造全景式的国际化办学特区,对接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办学资源,为改变总体办学面貌起到更好的示范效果。

本范文系原创投稿,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内容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策划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策划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策划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20021408号